(通用版)2020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第三步 記練結(jié)合串記6類古文化常識講義
《(通用版)2020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第三步 記練結(jié)合串記6類古文化常識講義》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通用版)2020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第三步 記練結(jié)合串記6類古文化常識講義(3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學(xué)語文·在課下] 記練結(jié)合串記6類古文化常識 古文化常識點多面廣、零碎難記,且記后易忘。只有廣積累、勤鞏固,才能拓展知識面。在識記上,不能僅僅依靠死記硬記,要在發(fā)散理解基礎(chǔ)上,巧記善記、記牢記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串聯(lián)整合記憶。當(dāng)然了,記憶的方法有很多種,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總結(jié)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識記效率。 識記方法 示 例 一線串珠法 琳瑯滿目的文化常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線將它們貫串起來,這些文化常識就顯得非常系統(tǒng)了,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fēng)格、內(nèi)容等等。例如記憶古代文化常
2、識中的人物稱謂,可以以人物姓名為線索,用這條線串起古代人們對人物稱謂的顆顆“珍珠” 人物的稱謂: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稱爵名→稱官地→謙稱→敬稱→特殊稱謂 如李白的稱謂:李白,稱字“太白”,稱號“青蓮居士”,稱籍貫“青蓮”,稱排行“李十二”,稱官名“李翰林”,稱爵名“李侯”,特殊稱謂“謫仙人、詩仙、酒仙” 歸類聯(lián)想法 識記文化常識,要進行必要的歸類聯(lián)想,即由一點進行相關(guān)的聯(lián)想,或相似的聯(lián)想,或相反的聯(lián)想等 比如記憶屈原時,首先把屈原的相關(guān)知識歸納整理,再由屈原發(fā)散聯(lián)想。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離騷》→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李白
3、、李賀 一、歷法地理 1.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jīng)六十年,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已,經(jīng)久不亂,永無窮盡。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帝王年號紀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張衡傳》)
4、 (3)王公年次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 (4)年號干支兼用法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 2.紀月法 (1)序數(shù)紀月法 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 (2)時節(jié)紀月法 有時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月法 古
5、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日法 (1)干支紀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 (2)序數(shù)紀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 (3)特定稱謂紀日法 ①朔 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 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③晦 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紀日法
6、 ①元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 人日題詩寄草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③三元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④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⑤花朝 農(nóng)歷二月十五,相傳為百花的生日。 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 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
7、楚望》詩:“時當(dāng)一百五。” ⑦端午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⑩中秋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時為賞月之佳節(jié)。 ?重陽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
8、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 ?冬至 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白晝時間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 ?臘日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 ?除夕 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時法 (1)天色紀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
9、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太陽偏西)。 具體如下:夜半(23~1點)、雞鳴(1~3點)、平旦(3~5點)、日出(5~7點)、食時(7~9點)、隅中(9~11點)、日中(11~13點)、日昃(13~15點)、晡時(15~17點)、日入(17~19點)、黃昏(19~21點)、人定(21~23點)。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10、。(《孔雀東南飛》)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 (2)十二地支紀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十三點是午時。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chuàng)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笨咨腥巍短一ㄉ取っ淖罚骸皶兌桃归L,差了三個時辰了?!辈茇锻跽丫返诙唬骸鞍雮€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5
11、.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現(xiàn)代時間 黃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點 6.農(nóng)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dǎo)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故稱農(nóng)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shù)紀月的,大多以農(nóng)歷為據(jù)。 7.二十四節(jié)氣 我國古代歷
12、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nèi)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shù)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13、小大寒?!? 8.四時 指春夏秋冬四季。農(nóng)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 指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 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崤 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崤之戰(zhàn)》) 4.函 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 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
14、別》) 7.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 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玉門關(guān) 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12.陽關(guān) 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 勸君更盡一杯酒
15、,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地 區(qū) 名 1.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江左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 4.關(guān)中 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5.三秦 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東 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16、《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7.河北、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8.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9.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10.嶺南 “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11.陰陽 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
17、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判斷下列各句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的正誤。 1.古代的紀時法比較特殊,如平旦、晡時、黃昏、人定等。按時間先后來說,“人定”在“黃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黃昏”之后。(《孔雀東南飛》中有“奄奄黃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陽初出、天亮?xí)r,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
18、一”的意思,但沒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紀月、紀日。(√) 4.陰歷和陽歷的區(qū)別在于陽歷(公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遲一個月左右,和我國的氣象、物候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如陰歷強。(×) 解析:陽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早一個月左右。 5.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xí)慣上人們把注入外?;蛲庋蟮暮恿鞣Q為“河”,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江”。(×) 解析:“河漢”指的是“銀河”,且人們把注入外?;蛲庋蟮暮恿鞣Q為“江”,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
19、稱為“河”。 6.河上,指黃河北岸,黃河呈東西走向,上方為北方,故稱之。(×) 解析:河上是指黃河邊。 7.“山東”,指泰山以東的地區(qū)。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中的“山東”指的就是這個地區(qū)。(×) 解析:“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8.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9. 霸陵,漢孝文帝劉恒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橋,名灞橋。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橋兩邊楊柳掩映,是當(dāng)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之地。(×) 解析:灞橋折柳送別是唐
20、朝的習(xí)俗。 10.“晦”,指陰歷每月的三十日,這是古代特定稱謂紀日法中的一類,此類紀日法還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應(yīng)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舉制度 1.漢代實行征辟制和察舉制 (1)征辟制 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 ①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②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2)察舉制 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
21、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2.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
22、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科別內(nèi)容項目 院試 鄉(xiāng)試 (秋闈) 會試 (春闈) 殿試 考場 學(xué)政巡回 案臨考場 (府、縣) 京城和各 省城貢院 (省城) 京城貢院 (禮部) 皇宮 (宮殿) 主考人 各省學(xué)政 中央政府 特派官員 禮部侍郎或 欽差大臣 皇帝 參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員及 監(jiān)生 舉人 貢士 中者 名稱 生員 (秀才) 舉人 貢士
23、 進士 日期 三年之內(nèi) 兩次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鄉(xiāng)試次年 三月,杏榜 會試同 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會元 狀元 第二名 - - - 榜眼 第三名 - - - 探花 3.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1)童生試 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xué)宮,稱“入學(xué)”。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xué)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分小耙赜谐擅撸偻訕I(yè)”,“操
24、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2)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 (3)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
25、名,稱“連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5)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 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6)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 4.與教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1)古代學(xué)校有“庠(xiáng)”“序”“太學(xué)”?!?/p>
26、庠”和“序”是地方學(xué)校。 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促織》)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太學(xué)”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 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 (3)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 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助教等。 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 判斷下列各句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的正誤。 1.“公車”,漢代官署名。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yīng)舉的人,后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yīng)試的舉人。(√) 2.“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分科考試
27、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私人或官府所設(shè)的聚徒講授、研究學(xué)問的場所。如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等。(√) 4.“童試”,即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包括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個階段。(×) 解析: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5.“鄉(xiāng)試”,是指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 解析:鄉(xiāng)試:是指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 6.“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前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 7.“進士及第”,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28、,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8.“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xué)府,西漢武帝時開始設(shè)立,魏晉至明清或設(shè)太學(xué),或設(shè)國子學(xué)(監(jiān))。(√) 9.“鄉(xiāng)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人們把中試者稱為“秀才”。(×) 解析:中試者稱為“舉人”。 10.“會試”是地方政府組織的考試?!暗钤嚒笔强婆e制最高級別的考試,及第者稱為“進士”,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第一名稱為狀元。(×) 解析:“會試”是中央政府組織的考試。 三、職官沿革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
29、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sh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wù),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 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員,負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30、。 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十幾個路,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xí)慣上仍稱為“省”。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2.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3.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
31、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4.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5.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6.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shè)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7.學(xué)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xué)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
32、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xué)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xué)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9.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shè)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10.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11.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xué)
33、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12.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13.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14.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dān)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dān)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wù)機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dāng),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15.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dāng)。主要職責(zé)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16.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
34、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17.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8.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guān)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19.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20.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shè)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地位漸低。司馬遷曾做過太史令。 21.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dāng)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22.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
35、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3.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24.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wù)。 25.參軍:“參謀軍務(wù)”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26.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相當(dāng)于丞相,明清時指縣令。 27.尹: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36、28.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悇僮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29.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30.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31.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wù)的總管,原只設(shè)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shè),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 32.經(jīng)略使: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wù)時特設(shè)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 33.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37、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34.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薄犊兹笘|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35.都督:參見“經(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lǐng)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dāng)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眲⒄鼗邱v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36.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撫吳”,即擔(dān)任吳地的巡撫。
38、 37.撫軍:參見“巡撫”條?!洞倏棥罚骸澳速p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38.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濒斆C當(dāng)時擔(dān)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39.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40.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xùn)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wù)。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41.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zhàn)》:“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42.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39、?!兜翘┥接洝罚骸笆窃露∥矗c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43.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犊兹笘|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44.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zé)之里正。” 45.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wù)的公差。如《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46.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wù)機構(gòu),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
40、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1.任職授官 (1)任:擔(dān)當(dāng),擔(dān)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nèi)謀。(毅,蒙毅,人名)(《史記·蒙恬列傳》) (2)授:授官,任命。 即軍中拜授。(《漢書·翟方進傳》) (3)除:任命,授職。 除臣洗馬。(《陳情表》) (4)拜:授給官職。 拜亮為丞相。(《三國志·蜀書·諸葛
41、亮傳》) (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fù)召趙王。(《史記·呂太后本紀》)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7)薦:推薦,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荀)彧薦嘉。(《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8)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舉孝廉不行。(《張衡傳》)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職。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
42、公孫顯于韓,起樗里子于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戰(zhàn)國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獎后輩,以名行為先,浮華輕險之徒,雖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傳》) (11)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 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叢子·答問》) (13)贈: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贈皇后。(《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14)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漢書·蘇武傳》) (15)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
43、官職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2.提升職務(wù)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 擢為后將軍。(后將軍:武官名)(《漢書·趙充國傳》)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陳情表》) (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超擢、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yù)新政。(《譚嗣同傳》) (孝)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史記·賈誼傳》) 3.調(diào)動職務(wù) (1)轉(zhuǎn)、移、調(diào)、徙:一般的調(diào)動,調(diào)遷。 調(diào)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44、 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史記·淮陰侯列傳》) 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補轉(zhuǎn)官資有差。(《宋史·理宗紀》) (2)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官。 數(shù)年,遷朔方刺史。(《漢書·翟方進傳》)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4)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 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漢書·蕭望之傳》) 4.兼職 (1)領(lǐng):本職之外兼較低職。 又領(lǐng)揚州刺史。(《晉書·謝安傳》) (范曄)服終,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lǐng)新蔡太守。(
45、服終,服喪結(jié)束)(《宋書·范曄傳》) (2)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wù)。 羊舌鮒攝司馬。(羊舌鮒,人名)(《左傳·昭公十三年》) (3)權(quán):臨時代職。 以京官權(quán)知,三年一易。(權(quán)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4)假:暫時代理。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恪?《蘇武傳》) (5)行:代理官職。 太祖行備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觀文殿學(xué)士特進行兵部尚書。(歐陽修《瀧岡阡表》) (6)署:代理,暫任。 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7)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白o”有“統(tǒng)轄,統(tǒng)率”的意思。
46、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史記·陳丞相世家》) 5.降級免職 (1)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wù)。 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國語》) 理亂不知,黜陟不聞。(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2)放:驅(qū)逐,流放。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戰(zhàn)國策》) (3)貶、謫:因過失而降級。 貶連州刺史。(《舊唐書·劉禹錫傳》)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4)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 張勃進陳湯而
47、坐以褫爵。(張勃因推薦陳湯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 (5)左遷:降級使用,貶官。 心猶恨之,遂左遷毓。(《三國志·魏書·盧毓傳》) (6)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 (7)致仕:退休。 判斷下列各句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的正誤。 1.“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機構(gòu)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如禮部管理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等事。(×) 解析:禮部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2.“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xué)的學(xué)官,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等。(×) 解析:掌管學(xué)校的考
48、核、測驗等職務(wù)。 3.古時朝廷對官吏有嚴格的考課制度,考核政績最差的稱“課殿”,最好的稱“課最”,考核結(jié)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據(jù)。(√) 4.“學(xué)政”是“提督學(xué)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鄉(xiāng)試,并督察各地學(xué)官和生員的官員。學(xué)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官員擔(dān)任。(×) 解析: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會掌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重要機構(gòu),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由科舉至翰林,是非常榮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xué)說中“達則兼善天下”的表現(xiàn)。(×) 解析: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gòu)。 6.“諫官”指掌諫諍的官員,即古時既規(guī)勸天子改正過
49、失,又對百官及各地事務(wù)進行彈劾或勸誡的官?!爸G”的要義在于“直言以勸正”。(×) 解析:即古時專規(guī)勸天子改正過失的官。 7.“遷”與官職調(diào)動相關(guān),在古代還有“左遷”“右遷”的說法,左遷為升官,右遷為降職。(×) 解析: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8.“轉(zhuǎn)”有時指的是“遷官轉(zhuǎn)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有時解釋為貶官,如“轉(zhuǎn)除”“轉(zhuǎn)任”“轉(zhuǎn)補”。(×) 解析:轉(zhuǎn)除:升官。轉(zhuǎn)任:轉(zhuǎn)換所任職務(wù)。轉(zhuǎn)補:遷調(diào)官職,以補缺額。 9.“除吏部尚書兼侍講”“擢進士第”“尋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職的意思。(×) 解析:“改”是調(diào)動官職。 10.“
50、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shù)語,常見的還有“拜”“轉(zhuǎn)”“徙”“升”等?!笆凇薄鞍荨薄稗D(zhuǎn)”“補”是關(guān)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guān)于提升職務(wù)的,“徙”“遷”是關(guān)于調(diào)動職務(wù)的。(×) 解析:“轉(zhuǎn)”是關(guān)于職務(wù)調(diào)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 四、行政區(qū)劃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 八州、八荒:泛指中國。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2.六合 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
51、宙。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四海 古代認為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中州 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落日熔金》) 5.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36郡。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6.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7.道 唐代的道
52、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 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9.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shè)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 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xùn)》) 10.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名稱 例句 南京 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
53、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福州 又稱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 鎮(zhèn)江 又稱京口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開封 又稱東京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揚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淮左名都》) 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54、) 武漢 又稱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2.三都、兩都、三輔 (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3)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3.畿 古代王都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區(qū)。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例如: 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判斷下列各句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的正誤。 1.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白下、石頭城、京口等。
55、(×) 解析:“京口”是鎮(zhèn)江的別稱。 2.“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區(qū)。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3.“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六合”,指天地四方。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便利此月內(nèi),六合正相應(yīng)”中的“六合”就是這個意思。(×) 解析:《孔雀東南飛》中的“六合”指結(jié)婚選好的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而《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 5.“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跋摹笔枪糯鷿h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
56、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6.“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東,秦故地。如《過秦論》“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中的“關(guān)中”指的就是這里。(×) 解析:指函谷關(guān)以西,秦故地。 7.鄉(xiāng)、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qū)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xiāng)故里、父老鄉(xiāng)親。(√) 8.“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行政區(qū)劃不同。(√) 9.畿輔:畿,指京畿;輔,指三輔。國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區(qū)。(√) 10.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級行政單位,所管轄范圍大致相當(dāng)于陜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屬地區(qū)。(√) 五、宗法禮俗 宗法,指古
57、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1.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2.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3.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
58、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4.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
59、間!” 6.親戚 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捌荨北硎居H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7.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
60、、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三綱 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10.五?!?1)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
61、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 (3)指仁、義、禮、智、信。 11.三從四德 “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敝肝醇迯母?、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12.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3.七出 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包括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1
62、4.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如《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薄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15.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16.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63、。 17.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 18.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19.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 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 1.尊卑 室內(nèi)座 位尊卑 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車座的尊卑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
64、公子從車騎,虛左?!? 官位的尊卑 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住地稱謂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2.忌諱 (1)古人諱言“錢”字 “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 (2)古人諱言大小便 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古人諱言“死”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
65、: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3.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二是家諱。 (1)國諱 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 亦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信陵君竊符救
66、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諱的方法 改字法 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空字法 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 缺筆法 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改音法 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4.禮俗習(xí)俗稱謂 (1)五禮 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2)六禮 有兩種解釋: ①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3)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20歲行過加冠禮后則標(biāo)志著進入成年了。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薄都烂梦摹罚骸坝枞豕?初加冠,體猶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4)笄(jī)禮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 (5)坐 兩膝著地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煤礦安全生產(chǎn)科普知識競賽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技能鑒定試題含答案
- 3.爆破工培訓(xùn)考試試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察人員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3.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管理人員(地下礦山)安全生產(chǎn)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4.煤礦特種作業(yè)人員井下電鉗工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生產(chǎn)及管理知識測試題庫及答案
- 2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檢查考試題
- 1 井下放炮員練習(xí)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測工種技術(shù)比武題庫含解析
- 1 礦山應(yīng)急救援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 1 礦井泵工考試練習(xí)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考試復(fù)習(xí)題含答案
- 1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