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3 蠟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3 蠟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3 蠟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學目標:
1、 了解戰(zhàn)地通訊的特點
2、 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zhàn)爭的主題
教學重點:
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李商隱的一句被后人引用來贊美老師的詩歌么(“春蠶到死……”)在這句詩歌當中,“蠟炬”即我們說的蠟燭有了特別的含義(老師),一樣的,它在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中又有著更深刻的含義。
二、 作者簡介,文體介紹
1、 作家
2、 文體介紹
2、 現(xiàn)實性
戰(zhàn)地通訊 新聞性特征(三個基本要求) 真實性
戰(zhàn)記) 時效性
(戰(zhàn)地報 同于軍事性的戰(zhàn)報或消息類的快報
告文學) 文學性特征 作者對戰(zhàn)爭這一特定反映對象的審美意識的物化
政論性特征:以主觀發(fā)現(xiàn)寫客觀現(xiàn)象,以哲理思辨寫報告對象
(不同于小說)
三、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
請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
人物:老婦人
時間:1994年9月2
3、9日
地點: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前的方場
事件:老婦人冒著死亡的危險埋葬了紅軍烈士
起因:五個紅軍決定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
經過:紅軍中一人死亡,尸體留在了方場上,老婦人冒著危險去安葬烈士
結果:老婦人顫巍巍的走了,紅軍戰(zhàn)士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
一、 學生自學,揣摩語句,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 總結“蠟燭”的含義
三、 是怎樣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的?
炮火連天
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十分吃力
感人的因素 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含義
四、 閱讀課文,按下面提示寫讀書筆記。
[提示]讀通訊讀書筆記
(1) 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內容主旨
(2) 點評三處妙語佳句(感人的片段或句子)
(3) 感悟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