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四中學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培養(yǎng)觀察意識—推進生物有效教學之我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四中學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培養(yǎng)觀察意識—推進生物有效教學之我論(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培養(yǎng)觀察意識-推進生物有效教學之我論【內容摘要】: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老師講的累,學生學的苦,可是教學效果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這是新課改所面對的一個問題,因此在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下,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并且掌握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我們知道,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生物學實驗可以為學生提供認知的學習背景,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實驗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新課程體系不僅改革了課程的內容、功能、結構,還改革了課程的實施方式,所以,從新課標的改革可以看出對學生實驗技能目標的大大提高,這不僅包括
2、以往教學大綱的基本技能目標,還包括科學探究技能,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和研究。那么,如何實現(xiàn)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學科的有效教學呢?我認為,應該是以學生的問題性為前提、同時以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為基礎、以綜合性為重要內容、以實踐性為有效途徑、以過程性為評價目標、以合作性為方式的一種全新模式。其中,觀察能力是眾多能力的基礎,人類的一切探究活動就是從觀察入手的,推進生物有效教學,教師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娟P鍵詞】:觀察 創(chuàng)新能力 探索意識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一詞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
3、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俗的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有關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是“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學技術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初步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方法?!币彩俏覀兂珜У乃刭|教育的基礎。初中生物教育應以實驗,觀察為主線,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為指導,變“結論式”為“探索式”,使實驗,觀察,思維,獲得新知識幾方面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特長,并具創(chuàng)新精神。觀察能力是眾多能力的基礎,人類的一切探究活動
4、就是從觀察入手的。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對學生進行觀察重要性的教育個人的學習是一個心理過程:學習是一種自發(fā)的、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過程。最好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如果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備“自我實現(xiàn)”的學習動機,就能很好的提高教學有效性。其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意識就是引導學生具備“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之一。觀察是一種有意的知覺,也是一種“思維的知覺”。觀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確地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表現(xiàn)在生物學科上就是要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xiàn)象的細微變化和本質特征。探究是研究和學習生物學的科學方法。觀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學的學習要從觀察入
5、手,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門戶,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中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許多分組實驗(動手,觀察),每章節(jié)都有觀察,討論,閱讀,思考,實踐的內容,突出了觀察的重要性。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guī)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達爾文作了歷時五年的環(huán)球航行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廣泛觀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
6、標本和礦物標本,經過深入研究,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古今中外科學家都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取知識,就更能從觀察對象上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征。2、影響學生進行生物學觀察的因素2.1觀察目的不明確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么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其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學生在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時,往往比較快地觀察到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但容易滿足于這一點而不再深入比較不同的血管內血液流動的特點,因此不能通過觀察來區(qū)分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
7、血管內流動的情況,從而不能通過該實驗使學生獲取有關血管和血流的知識。2.2觀察的精確性較差 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觀察自制裝片或永久裝片時只停留在表面,對看到的生物的結構缺乏研究。在觀察“葉片的結構”時,只看葉片的形態(tài),顏色,大致結構,對葉片的上、下表皮,組織,細胞的解剖觀察做的不夠精細。 2.3沒有隨時隨地勤觀察的習慣 初中學生對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xiàn)象觀察甚少。如有的同學家里種了許多花,當我講到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時,問同學們光照對綠色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時,回答“不知道”。講道“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時,當我問同學們,應當給種子什么樣的環(huán)境條件?怎樣提供這些條件?回答
8、也不完整。3、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的途徑發(fā)現(xiàn)抗菌素的先驅者-美國的弗萊明教授,就是在培養(yǎng)細菌的過程中,依靠敏銳的觀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當他獲得諾貝爾獎時,謙虛地聲明“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可見,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獲得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現(xiàn)象,認識生物體的各種生命特征,進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質的重要途徑。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作為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在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入手,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3.1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由于每個人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心理素質不同,學生在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水平。教師
9、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興趣小組,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辨認動、植物等。進行生態(tài)調查時,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yǎng)了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特別是野外觀察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熱愛大自然,增強他們保護自然的意識。多指導學生的家庭觀察實驗,培養(yǎng)有意觀察,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xiàn)象。3.2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重點觀察-在觀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觀察對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時,對種子的形態(tài)、大小、顏色等作
10、一般觀察,而對種子的內部結構應作重點觀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及其功能,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順序觀察-進行觀察時,要根據(jù)觀察的目的,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仔細看一看觀察對象具有的特征和特點。例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時,先讓同學們觀察各種形態(tài)的葉,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的臨時裝片,從上到下觀察葉片的結構-上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葉脈,下表皮,氣孔,再重點觀察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對比觀察-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間的共性和個性,進而抓住事物的本質。例如,通過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讓同學們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和不同點(菜豆種子有兩片子葉
11、,肥厚,營養(yǎng)儲存在子葉里,沒有胚乳。玉米種子有一片子葉,有胚乳,營養(yǎng)儲存在胚乳里)從而確定了這兩類種子的共性和個性,對于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3.3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活動。它要求人們能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察的對象。觀察活動的這種特點告訴了我們:觀察目的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完整、清晰;觀察目的不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模糊不清,一無所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這種情況,即學生都喜歡觀察生物,但觀察時往往單憑興趣出發(fā),只愿意觀察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而將觀察目的棄置一邊。因此,教師要時刻提
12、醒、指導他們按觀察目的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對細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視。使學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通過繪制細胞結構圖達到觀察的目的。其次,觀察要有科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是進行正確觀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學素質。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觀察記錄、繪制生物圖以及對生物對象描述
13、時,一定要符合觀察到的真實情況。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對生物學的好奇心,是激發(fā)觀察興趣、培養(yǎng)觀察能力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在組織觀察活動時,要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學生深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觀察與生物學有關的現(xiàn)象。學生通過觀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發(fā)展了,精確性增強了,他們就能更細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觀世界,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這對于他們發(fā)展思維,鍛煉分析、鑒別、判斷能力,獨立獲取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4、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發(fā)展的效果觀察是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知覺過程。在組織學生觀察時,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啟發(fā)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的問題,如在
14、講授“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我將學生分成了四組,分別是探究唾液組、探究牙齒組、探究舌頭組、探究溫度組,通過探究唾液組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得出饅頭變甜與唾液分泌有關。我再讓探究牙齒組、探究舌頭組、探究溫度組分別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觀察,得出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和溫度都有關。把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引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產生好奇心,激發(fā)求知欲,進一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同樣一個實驗,不同分組的同學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別得出結論,同時有的同學經過觀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加入清水的試管、加入饅頭塊的試管以及未攪拌的試管為什么會變成藍色?”其實這又聯(lián)系到了另一個知
15、識點,通過探索,實驗,觀察,同學們知道了原來饅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會變藍,而加入清水的試管、加入饅頭塊的試管以及未攪拌的試管因為沒有加入唾液也沒有模擬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所以淀粉沒有被消化因而會變藍。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能引導學生通過對生物體和生命現(xiàn)象的細微變化的觀察,探索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活動,獲得新知識,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主動觀察事物,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更深,通過不斷觀察,使學生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不斷開拓思路,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有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的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具有敏銳而精確的觀察能力,對發(fā)展學生智力有重要意義。如果我們教師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方法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積極,主動,深入地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促進探索意識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