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政治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政治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4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學 海 導 航,第1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主干知識梳理,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__________的__________活動。 (1)實踐是以__________為主體、以__________為對象的__________活動。 (2)實踐是一種______________活動。 特別提醒:實踐≠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實踐及其特點,客觀世界,物質,人,客觀事物,物質性,直接現實性,2.實踐的特點 (1)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__________,即實踐的主體、對象和手段是客
2、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是客觀的。,基本要素,(2)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________、有________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3)社會歷史性: ①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_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動。 ②人的實踐活動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目的,意識,社會關系,歷史的發(fā)展著的,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fā)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_
3、_________。 (2)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__________。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需要,認識工具,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條件: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 (2)實踐處在_____________交匯點上,可以把認識與結果相對照。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主觀和客觀,1.“醫(yī)生,不打針,行不行呀?”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聲。研究人員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無針頭注射器。它是一種噴射注射器,在沒有針頭的情況下,利用高速壓力能夠令藥物穿透皮膚打進身體內,這顛覆了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是噴射注
4、射系統(tǒng)技術的重大改進,能讓患者告別打針之痛。這一事例說明了( )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認識源于實踐,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 ③實踐的需要推動認識發(fā)展 ④基于實踐的認識發(fā)展是循環(huán)往復的,D,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入歧途,②錯誤;認識發(fā)展是循環(huán)往復的否認了認識的上升性,認識是一種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④錯誤;病人不愿打針,研究人員發(fā)明了無針頭注射器,說明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我們可以通過實踐把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①③符合題意。故選D。,2.人們種田有打算和籌劃,造房
5、起樓有設計圖紙,吃藥治病有處方,國家建設則有中長期規(guī)劃和長期目標規(guī)劃。這表明( ) A.實踐活動是以認識活動為起點的,認識活動是實踐自身的結構的一部分 B.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C.先有認識后有實踐,人的認識能力是人區(qū)別于萬事萬物的本質特征 D.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活動與自然本身的活動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解析] 題旨在表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B正確。A、C、D表述均錯誤,排除。,B,3.大數據技術(big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guī)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yè)經營
6、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理論似乎很高深,但移動互聯時代的我們,其實一直在利用大數據方便我們的生活。通過比價網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機地圖搜索最佳路線,根據搜索熱詞了解當前最熱的新聞等。這說明( )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D.認識的發(fā)展推動實踐的發(fā)展,A,[解析] 材料中“一直在利用大數據方便我們的生活”,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大數據的發(fā)展歷程,也沒有談及實踐檢驗其是否正確,B、C不選;材料也沒有說明認識的發(fā)展推動實踐的發(fā)展,排除D。,釋疑解惑升華,1.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而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
7、。這一觀點對嗎?為什么? 提示:對。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實踐具有社會性,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等于單個人的實踐活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可以采取集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2.實踐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對嗎? 提示:不對。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實踐活動;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活動,是認識活動。 3.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唯一動力嗎? 提示:不對
8、。認識發(fā)展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人的主觀因素又有客觀世界的客觀因素。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主要的、根本的動力,是直接的第一推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4.你如何理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提示:(1)實踐具有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的特點。一方面,實踐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 (2)實踐過程就成為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就能夠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1.教材P42“探究問題” 提示:(1)同學們可以談出自己對“實踐”概念的感性認識,不必苛求準確,如實踐就是人們做
9、事情,譬如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教師教學、演員表演、科學家做實驗等。但這里提醒同學們,實踐是指人們認識活動以外的活動。,(2)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它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杜威認為,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沒有本質區(qū)別,這種理解混淆了人的實踐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是錯誤的;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會的活動,理論的活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費爾巴哈割裂了理論(認識)活動與實踐的聯系,認為真正的實踐應該是一種理論活動,是錯誤的;黑格爾把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活動混同于主觀意識活動,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錯誤的。,2.教材P44“探
10、究問題1” 提示:(1)西紅柿的食用之謎是通過“品嘗”揭開的,這啟示我們,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生的。人們只有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發(fā)生關系,變革客觀事物,才能認識到其本質和規(guī)律。 (2)敢于“品嘗西紅柿”,敢于“吃螃蟹”,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3.教材P44“探究問題2” 提示: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提出新的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所以實踐是科學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4.教材P45“探究問題” 提示:(1)“齊是非”和“是非莫辯”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們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沒有
11、一個固定的標準判斷是非。莊子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沒有認識到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是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看事實,看實踐的結果,看主觀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相符合。,5.教材P46“探究問題” 提示: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才能實現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重點難點突破,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實
12、踐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變革客觀事物的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突破點1 實踐及其特點,2.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和對象是客觀的。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手段是物質性的工具,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能動性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的這一特征體現了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實踐就是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①實踐的社會性:實
13、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實踐的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實踐的三個特點之間的關系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tǒng)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特別提醒: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改造客觀世界是發(fā)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
14、粹的思維活動。,(2016全國卷Ⅱ,23)《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①老馬的識途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fā)現 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 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C,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老馬的識途功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取決于人的發(fā)現,①說法錯誤;人利用老馬識途的功能,充分發(fā)揮了意識的能動作用,解決了迷路問題,
15、②③符合題意。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馬不能進行實踐活動,老馬之“智”源于實踐說法錯誤,④排除。,〔對點訓練1〕 信息科學在高速發(fā)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 )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 潘建偉團隊在安全的通信方式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現了①。潘建偉團
16、隊十多年來一直為提高信息安全而努力,體現了③。②說法正確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④說法錯誤。,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關系,使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突破點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
17、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fā)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疇,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4)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4.實踐是
18、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特別提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tài)發(fā)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2018江蘇卷,27)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tǒng)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yè)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 ) A.實踐具有客觀物
19、質性 B.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 D.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B,[解析] B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以修訂,這說明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A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實踐的客觀物質性。C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實踐的直接現實性。D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對點訓練2〕 (2018海南卷,2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開展研學旅行的認識論依據是( )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有用 ②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知與行的統(tǒng)一 ③直接經驗是驗證間接經驗正確與否的標準 ④認識的發(fā)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過程,C,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不能比較哪個更有用。①③說法錯誤,排除,答案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