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為-8.1.1民事法律行為概述》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民事法律行為-8.1.1民事法律行為概述(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9.1 民事法律行為概述概念:民事主體基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意義:克服立法無法涵蓋所有具體法律關系的局限,為主體的意思自由留下空間。法律行為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和主要領域。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qū)別 行為的要素是意思表示還是法定構成要件行為的后果是由意思表示的內容決定還是法律規(guī)定決定行為人是否需要具有行為能力 9.1 民事法律行為概述民事法律行為與準法律行為 準法律行為:行為人具有一定的意思表示,但行為的后果不是根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而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的。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行為三者關系 法律行為 = 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包括合法的民事行為(民事法
2、律行為)、無效的民事行為和可撤銷和可變更的民事行為。 9.1 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 無效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 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意思通知 準法律行為 事實通知 感情表示 侵權行為 拾得遺失物行為 事實行為 發(fā)現埋藏物行為 無因管理行為 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行為 9.1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征1、民事主體實施的以發(fā)生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的行為2、以意思表示為基本構成要素3、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合法性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1、單方法律行為、雙方法律行為和多方法律行為區(qū)分標準: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所需的意思表示當事人的數量不同。單方法律行為:由一方行為人意思表示就能
3、成立,并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行為。如訂立遺囑、放棄繼承權、免除債務、授權等。單方法律行為通常只會使相對人獲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雙方法律行為: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才能成立生效的行為。如合同行為。多方法律行為:兩個以上當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才能成立的行為。如合伙合同、成立有限公司的出資協議等。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2、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劃分標準:法律行為發(fā)生的效果劃分的意義:適用法律不同、行為的目的不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同財產行為:以發(fā)生財產上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身份行為:依發(fā)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為目的。 廣義的身份行為:包括親屬行為和繼承行為 狹義的身份行為:指直接形成或喪失身份關
4、系為目的的行為,如婚姻、收養(yǎng)等。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3、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劃分標準:一當事人一方取得利益是否支付對價 有償行為:行為人雙方互為支付對價的行為。如買賣、租賃、借貸等。有償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常態(tài)。 無償行為:一方當事人承擔給付義務而他方當事人不承擔對待給付義務的行為。如贈與、使用借貸、無償保管等。劃分的意義1)確定行為的性質2)確定行為的效力:如保險法規(guī)定,保險合同必須是有償的方為有效。3)確定行為人的責任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4、諾成性法律行為和實踐性法律行為 劃分標準:法律行為的成立除意思表示之外是否需要實際交付行為 諾成性法律行為:僅以意思表示為成立要件的行為
5、,“不要物行為”。如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貸合同等 實踐性法律行為:除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還需要有實際交付行為才能成立的行為,“要物行為”。如借用合同、保管合同劃分的意義1)行為成立時間不同2)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3)區(qū)分行為的性質,無償行為和單方行為多為實踐性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5、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劃分標準: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否必須要有特定的形式 要式行為:依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約定必須要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為。如房屋買賣、收養(yǎng)合同、合伙等必須有書面合同。 不要式行為:當事人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即可成立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以不要式為原則。劃分的意義:確定行為的成立和生效
6、民法通則規(guī)定未采取法定要式的行為無效,而合同法解釋規(guī)定:對于法定要式行為,法律未規(guī)定須采用規(guī)定方式才生效的,不影響行為效力。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6、主法律行為與從法律行為 劃分標準:根據法律行為內容上的主從關系。 劃分意義:從行為的效力從屬于主行為。主法律行為:可以獨立成立的法律行為。如貸款合同從法律行為:以其他行為的存在為前提的行為。如抵押合同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7、獨立法律行為和輔助法律行為劃分標準:是否具有獨立的內容以及行為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劃分意義:確定行為的效力獨立法律行為:行為人憑借其獨立的意思表示既可成立的行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權限范圍內的行為都是獨立法律行為。
7、輔助的法律行為:沒有獨立的內容,輔助其他行為生效的行為。如法定代理人對被代理人行為的追認或被代理人對于代理人越權行為的追認。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10、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劃分標準:按法律行為涉及的法律關系劃分意義: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法學家的創(chuàng)造,徹底堅持了物權和債權的區(qū)分,有利于深入理解物權理論。物權行為:引起物權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行為。如轉移物的所有權、拋棄所有權、先占取得等。債權行為:引起債權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行為。如合同行為,侵權行為等。 9.2 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11、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劃分標準:法律行為的內容劃分意義:兩者的法律效果不同負擔行為:產生一定行為義務的法律行
8、為,如債權債務的設定。處分行為:直接引起現存權利的變動,如物權行為以及處分債權等的行為。 9.4 意思表示的概念概念:主體將進行一定法律行為的內心意思,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行為。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基礎和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的有無關系到法律行為的成立,意思表示的真實性關系到法律行為的效力。構成要素1)目的意思:指明法律行為內容的意思要素。2)效果意思:希望引起法律效果的意思要素3)表示行為:將內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達于外部的行為要素。意思表示的過程 動機 目的意思 效果意思 表示行為 9.4 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形式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包括口頭、書面和默示形式三種。1)口頭形式:以
9、說話的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包括面談、電話、當眾宣布等。2)書面形式:以書面文字的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包括信件、電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一般書面特殊書面:公證形式和鑒證形式 書面形式的意義:證據效力、成立效力和生效效力3)默示形式:根據行為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意思的形式。 推定形式:通過行為人實施的積極行為推斷其作出某種意思表示沉默形式:在法律有規(guī)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況下,根據行為人單純的沉默不作為來推斷其意思 意思表示的生效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 指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具有意思表示完成的效力。意思表示的生效不同于法律行為的生效,但是法律行為成立的前提。1、意思表示具有完整的構成
10、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2、意思表示符合法定的形式,如無需受領的意思表示一經做出即發(fā)生效力,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在到達相對人時發(fā)生效力。 9.4 意思表示的分類 1、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劃分意義: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于到達相對人時生效,無相對人的意思表 示于表示完成時生效。 2、 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劃分意義:對話的意思表示即時發(fā)生效力,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 有發(fā)信主義和到達主義之爭。 3、 單方意思表示和雙方意思表示 劃分意義:法律行為生效時間不同 9.4 意思表示的分類 4、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是行為人以語言、文字
11、或其他方式明確表示內心意思,默示 的意思表示是通過行為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推斷出的意思。 劃分意義:默示的意思表示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或當事人約定的時候有 效,明示的意思表示為通常。 5、真實的意思表示和不真實的意思表示 不真實的意思表示:指違反表意人真實意思,或表意人在無意思自由的狀態(tài) 下進行的意思表示。 劃分意義: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可能導致民事行為的無效或被撤銷。 9.4 意思與表示不一致 內心意思與客觀表示行為一致才能產生表示人期望的法律效果,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時,法律行為的后果就會處于不確定。 1、 虛假表示:又稱心里留保,指表意人故意作出不符合其內心真實意思的表示,其內心不希望發(fā)生表示行為所
12、表達的法律效果。 構成要件 1) 形式上具有完整的內容 2) 表意人明知表示內容與其內心意思不一致 3) 表示人內心不希望發(fā)生其表示的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利益 原則上發(fā)生表示行為表示出的法律后果,但相對人明知或有理由知道表意人的 表示與其真實意思不符合的除外。 9.4 意思與表示不一致2、偽裝表示,又稱通謀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串通,用虛偽的表示掩蓋 真實意思的行為。構成要件如下: 1) 雙方均為虛偽表示 2) 雙方均知道對方為虛偽表示 3) 雙方主觀上串通,目的是損害他人或國家利益 效力:虛偽表示原則上無效,但表意人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著眼于保護第三人的信賴利益。
13、民法通則上的“惡意串通”、“以合法行為掩蓋非法目 的”的行為屬于無效行為。 3、隱藏行為:表意人以一個虛假的意思表示掩蓋另一個真實的意思。 與偽裝表示的區(qū)別:不存在相對人的通謀 效力:虛假表示無效,但真實意思是否有效取決于真實意思表示的要件。 9.4 意思與表示不一致4、錯誤:表意人在表意時,因認識或表達的不正確導致真實意思與表示行為不 一致。構成要件: 1) 由于表意人自身原因造成不一致 2) 表意人對此不一致欠缺認識 3) 錯誤嚴重影響到行為人的行為目的和意思表示 錯誤的種類: 1) 由于認識錯誤導致表示內容的錯誤,包括行為的性質、標的物、當事人等 2) 表示行為的錯誤,如口誤、筆誤等 3
14、) 動機的錯誤 錯誤的效力:表示內容和行為的錯誤屬于要素的錯誤,影響行為的效力,但動 機的錯誤不屬于要素的錯誤?;阱e誤表示的行為可以撤銷,但表意人可能承擔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重大誤解的行為”可以撤銷。 5、誤傳:由于傳達人的錯誤而使表意人的意思發(fā)生錯誤,該錯誤視為表意人的 錯誤,由表意人承擔責任。因誤傳發(fā)生的錯誤意思表示同樣可以撤銷。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由于他人的不當行為導致意思形成階段存在瑕疵。 1、受欺詐的意思表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于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要件如下: 1) 有欺詐行為:捏造事實、隱瞞真相。第三人詐欺和沉默
15、構成詐欺的問題 2) 有欺詐故意:目的是使對方陷于錯誤并進行意思表示。過失不構成欺詐 3) 表意人因欺詐而陷于錯誤 4) 表意人基于錯誤而作意思表示 受欺詐的意思表示須由法官根據欺詐行為與意思表示之間的關聯性加以認定。 受欺詐意思表示的效力:民法通則58條將其歸為絕對無效,合同法54條為可 撤銷的行為。根據民法通則61條和合同法58條受欺詐一方還可以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2、受脅迫而為的意思表示:一方以未來的不法侵害相威脅,使對方陷于恐懼而作出的違背真實意思的表示。構成要件如下: 1) 有脅迫行為:對人身或財產權利進行侵害的威脅,通常指精神的脅迫 2) 有脅迫的故意:使
16、受脅迫人陷于恐懼并因此作出意思表示 3) 脅迫行為具有違法性:目的或手段違法 4) 受脅迫人產生恐懼 5) 受脅迫人基于恐懼而為意思表示 受脅迫與敬畏的區(qū)別,單純的對于尊長、領導心存敬畏不構成受脅迫。 受脅迫意思表示的效力等同于受欺詐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為可以撤銷的行為,并可以獲得損害賠償請求權。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3、被乘人之危所為的意思表示:行為人利用對方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的意思表示。構成要件: 1) 表意人客觀上處于緊急或危難處境。 2) 有乘人之危的故意,過失不構成乘人之危 3) 因為乘人之危者的行為而造成表意人作出違反自己意愿的意思表示 4) 一般該行為會造成
17、對表意人不利的結果,但該不利不限于財產利益。 乘人之危的認定中要注意和表意人自愿主動進行的行為加以區(qū)分。 被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等同于受欺詐的意思表示的效力。 9.4 意思表示的解釋 當意思與表示行為不一致時,如何確定意思表示的內容和效力。 1) 意思主義(主觀主義):尊重表意人的意思自由 2) 表示主義(客觀主義):著重保護交易安全 3) 折衷主義:兼顧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和交易安全的保護兩方面。 虛假表示,雖非表意人真實意思,但表意人不得主張其無效,否則為濫用權力。應以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和交易安全為重; 偽裝表示和隱藏行為原則無效是因為其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但其無效不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
18、。 要素的錯誤可以撤銷顯示了意思主義的勝利,但是應限定在“重大錯誤” 合同法125條“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合同條款的真實意思” 9.5 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 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一、法律行為成立的一般要件1、一要件說:意思表示2、二要件說:行為主體、意思表示3、三要件說:行為主體、意思表示、行為標的二、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1、實踐法律行為2、要式法律行為 9.5.1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9.5.1標的不能的效果 9.6.1無效的民事行為概念:已經成立,由于欠缺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不能發(fā)生行為人期望的法律 效力的行為。 效力:自始無
19、效、當然無效、確定無效、絕對無效 分類:民法通則58條和合同法52條規(guī)定的對比 民法通則58條 合同法52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47條效力未定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 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保留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分成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 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兩條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取消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保留 9.6.1無效民事行為的分類 9.6.1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的后果 9.6.2可變更、可撤
20、銷的民事行為 9.6.2變更、撤銷權的行使及后果 9.6.3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9.6.3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9.6.3效力未定行為的追認、催告和撤銷追認權:追認權人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效力未定行為擁有追認權。追認權屬于形成 權、單方法律行為和輔助行為。追認應當采用明示方式向對方當事人進行。 相對人的催告權:相對人將效力未定事由告知追認權人,并催告其于法定期間或合理期間內予以確認的權利。逾期未得到確認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法47、 48條規(guī)定1個月) 相對人的撤銷權:為確保公平,相對人對于效力未定行為,在追認權人未予追認之前可以明示方式向追認權人或相對行為人表示撤銷。相對人一旦撤銷,該 行為確定地不
21、發(fā)生效力。 9.7.1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9.7.1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3、 條件的分類 延緩條件(停止條件):以某種事實的發(fā)生為法律行為生效條件 解除條件(消滅條件):以某種事實的發(fā)生為法律行為的失效條件 肯定條件(積極條件):以某種事實的發(fā)生為條件 否定條件(消極條件):以某種事實的不發(fā)生為條件 隨意條件:條件是否成就取決于當事人一方意思 偶成條件:條件成就具有偶然性 9.7.1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4、附條件的法律行為的效力 條件成就時的效力 條件不成就時的效力 條件成就與否未確定 時的效力 附延緩條件的行為 法律行為開始生效 行為視為不存在 相對人有期待權 附解除條件的行為 法律行為的效力終止
22、 行為視為未附條件 相對人有現實的權利 人為影響條件成就的效力 當事人一方惡意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經成就,惡意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 條件沒有成就。 9.7.2附期限的法律行為1、 概念:以一定期限或將來確定的事實的到來作為法律行為開始或終止發(fā) 生法律效力的條件的行為。 附期限的法律行為與附條件的法律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期限是將來確定可以實現的條件。實質是當事人對于法律行為的效力設定開始時間和終止 時間。 2、 分類 延緩期限(始期) 解除期限(終期) 確定期限 不確定期限 3、 附期限的法律行為的效力 等同于附條件的法律行為的效力 9.7.3附負擔的法律行為 1、 概念:法律行為效力的發(fā)生或消滅是以當事人一方是否履行另一方設定的負擔為條件的行為。附負擔的法律行為一般均為無償行為。 2、 負擔的特征: 1) 是一方附加給對方的義務,是對其享受權利的限制 2) 負擔帶來的財產上的不利益不得超過權利帶來的財產利益 3) 負擔必須合法 3、 負擔與條件和期限的區(qū)別 1) 負擔是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而條件包括行為和事件等 2) 負擔是確定的,條件的成就是不確定的 3) 負擔不停止法律行為的效力,條件則會停止或終止法律行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