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寫作技巧漫談 醍醐灌頂妙立意》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初中寫作技巧漫談 醍醐灌頂妙立意(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初中寫作技巧漫談----- 醍醐灌頂妙立意
什么是立意?西晉的陸機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边@個“立片言”便是意。用今天的話說,立意就是確立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作者通過一定的材料反映出的一種觀點、思想、或者是美感,它表明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評價和態(tài)度。立意的深淺與作者的生活閱歷、認識水平、立場方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并非一兩天便可以養(yǎng)成。要想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深,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加強道德修養(yǎng),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為了立好意,必須做到:
1、正確:所謂正確,就是要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規(guī)律。
2、議論文的主題是論點;記敘文的主題是中心思想;說明文的主題是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知道,我們抗擊非典,是用科學(xué)戰(zhàn)勝疾病,你如果寫篇文章說大家都在燒黃紙放鞭炮驅(qū)瘟疫,那肯定是錯誤的,這樣的主題就是不正確的。魯迅先生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針對當(dāng)時的某些政客和反動文人看到日寇大舉進攻中國后,對前途和命運感到悲觀失望,從而提出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謬論而寫的一篇駁論。由于敵方在邏輯上犯了一個“以偏概全”的致命錯誤,他們說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不是別人,恰好是他們自己。并指出從古至今,“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樣自然就駁倒了對方的論點,可見敵論的“非”,魯迅觀點的“是
3、”,這就是主題正確的表現(xiàn)。
2、鮮明:一篇文章中的愛與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應(yīng)該旗幟鮮明,不可將自己的觀點說得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魯迅的《故鄉(xiāng)》極力描寫了閏土少年的聰明智慧和勇敢,心中有無數(shù)的稀奇事,而中年后卻變得沉默寡言,說話吞吞吐吐,并且神情呆滯,儼然成了一個木偶人,其目的就是要通過他的變化來揭露造成農(nóng)村經(jīng)濟蕭條破敗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多子、饑荒、苛租、兵、匪、官、紳”等,從而達到批判舊社會的目的,結(jié)尾又以“路”的雙關(guān)語來呼吁人們要立刻行動起來,奮力反抗舊中國,砸碎這舊世界,以贏得我們“從未有過的新生活”。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也是一樣,它以三個典型事例的描寫,生動的再現(xiàn)了
4、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上浴血殺敵、奮不顧身救兒童、和積極樂觀的畫面,表現(xiàn)了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其行為和精神堪為全國人民的楷模,其目的無外乎也是為了說明“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并告誡全國人民不要忘了他們,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了我們祖國的和平,其立場是何等堅定,旗幟是多么鮮明。
3、集中: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個主題,并逐步深化,不游離,不分散,是立意集中的表現(xiàn)。盡管散文有“形散”的要求,但那只是指說在選材上和寫作上可以自由,而對中心來說,卻要求“神不散”。所謂“神不散”就是指立意必須集中。茅盾寫《白楊禮贊》,前面花了很大篇幅在寫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中間又細致描寫白楊樹積極向上的生長形態(tài),只是在結(jié)尾才點出它的象征意義。白楊樹就像北方的農(nóng)民純樸,平凡,更像北方的抗日軍民為了和平而在華北平原上用生命和鮮血與日寇頑強戰(zhàn)斗。這樣由樹及人,層層推進,最終贊頌了那種力求上進,具有斗爭精神和意志的北方軍民。全文主題集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