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第1課時認識乘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第1課時認識乘法(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第三單元 表內乘法(一)
第1課時 認識乘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20—2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讀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難重點:
重點:理解乘法的含義。
難點:讓學生通過直觀認識,從相同數(shù)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加法和減法,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這就是乘法,這節(jié)課我
2、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認識乘法)
二、知識新授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2)提問: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shù)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個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
3、
(1)出示試一試圖。
提問:橫著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幾根?有這樣的幾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求一共的根數(shù),就是求幾個幾相加?
(2)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嗎?(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3)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范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
4、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
2 + 2 + 2 + 2 = 8
(加數(shù))(加數(shù))(加數(shù))(加數(shù))(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shù)叫乘數(shù),等號后面的數(shù)叫積。
板書:4 2 =8
(乘數(shù)) (乘數(shù)) (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
5、前面的叫乘數(shù),等號后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只雞?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并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第1小題圖,學生根據(jù)圖意填空獨立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3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3堆,指名回答:擺
6、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3)比較一下這兩種擺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讀出乘法算式,再說出乘數(shù)和積各是什么。同桌同學先互說,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 識 乘 法
4個2相加
2+2+2+2=8
4 2 = 8或2 4 = 8
? ? ? ?
乘數(shù) 乘號乘數(shù) 積
42讀作:4乘2 24讀作:2乘4
教學反思:
注意教學的各個層次要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活動化、自主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切實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明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既要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同時又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又發(fā)展了多項思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多維、主體、開放的思維能力。教學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又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