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復習:第一板塊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文化線索”回顧練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復習:第一板塊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文化線索”回顧練 含答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中國古代史“文化線索”回顧練
(時間:45分鐘 滿分:6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荀子在人性惡的認識基礎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認為只有通過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為堯舜,而人性的改造則在于強化禮法。這說明( )
A.荀子在儒家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
B.儒家學派吸收了其他學派的主張
C.統(tǒng)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國思想
D.儒家與法家事實上已經融為一體
解析:選B 本題考查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法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而人性的改造則在于強化禮法”說明儒家學派吸收了其他學派的思想,故
2、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統(tǒng)治者的治國思想,故C項錯誤;戰(zhàn)國時期儒家與法家并未融合為一體,故D項錯誤。
2.《禮記》中寫道: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這一思想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選B 材料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最能反映戰(zhàn)國墨家兼愛的思想,故B項正確。
3.“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币陨涎哉搼摮鲎? )
A.《論語》 B.《道德經》
3、
C.《孟子》 D.《韓非子》
解析:選D 由材料“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得知,作者主張嚴刑峻法,反對實行“仁政”。《韓非子》是韓非子的著作,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與材料觀點相符,故D項正確。
4.(2018屆高三·蘇州模擬)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載:“①____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②____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jié)用,不可廢也。③____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鄙鲜霾牧息佗冖厶帒謩e填入( )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4、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選A 根據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強調社會等級制度與規(guī)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強本節(jié)用”強調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故②是墨家思想,“嚴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強調君主的權勢與威嚴,故③是法家思想,A項符合題意。
5.東漢光武帝為更換太子而頒布的詔書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說:“《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tǒng)?;侍訌?,崇執(zhí)謙退,愿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強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這表明儒學在當時( )
A.開始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學說
B.適應統(tǒng)治需要成為官方哲學
C.作為政府選官制度的標準
D.成為封
5、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
解析:選D 儒學開始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學說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故A項錯誤;適應統(tǒng)治需要成為官方哲學是宋代的程朱理學,故B項錯誤;材料中東漢光武帝利用儒學為自己更換太子服務,并沒有涉及選官制度,故C項錯誤;材料中東漢光武帝為更換太子而頒布的詔書中,引用《春秋》的言論,其目的是讓自己更換太子的做法顯得名正言順,《春秋》是當時儒家經典五經之一,說明當時儒學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成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D項正確。
6.董仲舒認為人性中陰陽二氣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為了“生”?!吧辈]有善惡之別,只是當“欲”過分泛濫以至于妨害了“仁”,這才稱其為惡。但是程朱理學認為陰陽二氣的
6、組合不一,導致了人性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陽氣即“本心”常被陰氣即“人欲”所遮蔽,進而把“人欲”歸結為惡。由此可知( )
A.董仲舒借鑒了道教的陰陽五行說
B.程朱理學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觀
C.兩者皆認為人性與陰陽二氣有關
D.兩者皆認為三綱五常為萬物本原
解析:選C 東漢末年才出現道教組織,但董仲舒是西漢儒家的代表人物,故A項錯誤;材料“董仲舒認為人性中……當‘欲’過分泛濫以至于妨害了‘仁’,這才稱其為惡”“程朱理學認為……‘本心’常被陰氣即‘人欲’所遮蔽,進而把‘人欲’歸結為惡”表明兩者的人性觀有相似之處,故B項錯誤;材料中“董仲舒認為人性中陰陽二氣化合出的‘仁’和‘欲’”“程朱
7、理學認為陰陽二氣的組合不一,導致了人性的差別”表明兩者皆認為人性與陰陽二氣有關,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三綱五常,故D項錯誤。
7.(2018屆高三·常州模擬)北宋理學家“二程”說:“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統(tǒng)有一理。”這表明“理”是( )
A.超時空的、完滿的精神實體
B.世界萬物的總根源
C.自然和社會的最高法則
D.封建倫理道德之總稱
解析:選C 從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統(tǒng)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種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法則,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8.中國古代某思想家說:“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于
8、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痹撗哉? )
A.主張格物致知 B.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C.強調“心外無理” D.否定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解析:選C 該則材料,通篇強調的都是一個“心”字,主張“心外無理”,很明顯是陸王心學的唯心哲學觀點,該哲學流派在方法論方面的主張是“致良知”和“發(fā)明本心”,而“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方法論主張,故A項錯誤;陸王心學強調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較先前的程朱理學更有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錮,故B項錯誤;“心外無理”是陸王心學的哲學主張,故C項正確;陸王心學亦是對儒學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真正否定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是新文化運動
9、,故D項錯誤。
9.蕭公權在評述某思想家時指出:“良知學說似遠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搖動傳統(tǒng)思想權威之傾向。朝廷官吏視為邪說,東林首領顧憲成亦斥其不守禮教,一任心裁?!痹撍枷爰覒?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陽明 D.黃宗羲
解析:選C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學說”,同時材料中“東林首領顧憲成”表明是明朝,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與材料中“致良知學說”和明朝不符,故排除。
10.“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圣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后為正脈也”“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以上言論最可能出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陽明 D.李贄
解析:選
10、D 從題干“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后為正脈也”“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可見該思想家并非尊崇儒學和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屬于儒學正統(tǒng)思想家,而李贄是儒學異端,D項符合題意。
11.黃宗羲認為:“然則其(封建國家)所謂法家,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黃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轉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憲制 D.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法制
解析:選A 本題考查黃宗羲的主張。黃宗羲的主張中,不可能會有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想法,因為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思想家,排除C項與D項;在黃宗羲看來,他不主張建立一家之法,主張法治,
11、而不是君主專制。黃宗羲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君主專制,而非整個封建制度,故A項正確,B項錯誤。
12.《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所收詩歌經孔子編訂而成,據此判斷以下不可能在《詩經》中出現的是( )
A.《唐風》 B.《陳風》
C.《鄭風》 D.《趙風》
解析:選D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趙國出現在戰(zhàn)國時期,故《詩經》中不可能有《趙風》,D項符合題意。
13.明代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他所說的文學體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飄逸 B.重章疊句、四言為主
C.平實淺近、句式工整 D.辭藻
12、華麗、鋪排夸張
解析:選A 根據材料“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并結合史實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繼入據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qū)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其特點是通俗易懂、豪放飄逸,故A項正確;重章疊句、四言為主是詩經的特點,故B項錯誤;唐代現實主義詩歌多具有平實淺近、句式工整的特點,如白居易的《賣炭翁》等,故C項錯誤;辭藻華麗、鋪排夸張為漢賦的特點,故D項錯誤。
14.古代一位書法家曾對一種書法形式做如下描述:“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guī)。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與這一描述相符的書法作品
13、是( )
A B C D
解析:選C 材料中“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表明是草書,C項是草書,故C項正確;A項是行書《蘭亭序》,B項是小篆,D項是楷書,故排除。
15.如圖為明朝的《墨葡萄圖》,圖中水墨葡萄一枝,葉不勾脈,均以水墨點染,不求形。該畫作( )
A.突出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B.體現了工筆重彩畫的風格
C.著重反映個人的思想情感
D.追求自然風景的寫實描述
解析:選C 綜合材料圖畫和文字信息并結合所學得知,該畫作屬于文人畫。文人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故C項正確;突出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是風俗畫
14、,與材料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以水墨點染”與選項“工筆重彩畫”矛盾,故B項錯誤;由材料“葉不勾脈”“不求形”得知,該畫作注重寫意而非寫實,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15分)
16.家訓是我們祖先對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家訓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內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訓,更體現為貞節(jié)觀念的強化、女子家訓大量增加、商賈家訓繁榮,重視個人風操和民族氣節(jié)教育;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guī)族法的
15、懲罰條文。
——摘編自陳延斌《試論明清家訓的發(fā)展及其
教化實踐》
材料二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封建社會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窮途末路。除了洋務派為中國傳統(tǒng)家訓教化帶來一股“新風”之外,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將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觀念運用于對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導上,也給傳統(tǒng)家訓以局部的開新。然而,從總體上看,長達三千年之久的家訓歷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則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家訓已近尾聲。
——摘編自陳延斌《家訓: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
材料三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生活走上正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們深切地感到: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家訓,又堪稱古
16、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訓中充滿了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修養(yǎng)品德和成就事業(yè)的至理名言。
——摘編自牛志平《“家訓”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主要特征。(4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傳統(tǒng)家訓變化的表現及其原因。(6分)
(3)據材料說明應如何對待傳統(tǒng)家訓?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傳統(tǒng)家訓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5分)
解析:本題以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演變?yōu)樾虑榫常瑢嵸|考查傳統(tǒng)思想文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等主干考點及學生提煉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問,據材料一中的“中國家訓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內容上……作者……形式上……方式上……”等信息,從歷史、來源、內容、形式、精神內涵等多個角度逐層歸納。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中的“局部的開新……逐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概括;第二小問據“封建社會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窮途末路”,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第(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的相關信息概括,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問從社會、時代變遷的高度概括。
答案:(1)特征: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家國情懷。
(2)表現:呈現新氣息,但總體走向衰落。
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辛亥革命的沖擊。
(3)態(tài)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緊扣時代主題,唱響時代主旋律。
原因:社會、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