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選讀》非攻 導學案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先秦諸子選讀》非攻 導學案及答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非攻》導學案
班級 姓名 考號
一 、研讀課文,解釋加點詞字,疏通文意。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竊其桃李,眾聞則非( )之,上為政者( )得則罰之。此何也?以( )虧人自利也。至攘( )人犬豕( )雞豚( )者,其不義又甚( )入人園圃,竊桃李。是( )何故也?以虧( )人愈多。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潱? )甚,罪益厚(
2、 )。至入人欄廄( ),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 )人也,扡( )其衣裘,?。? )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 )大為( )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 )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 ),殺十人,十重( )不義,必有十死罪
3、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 )知非,從而譽( )之,謂之義。情( )不知其不義也,故書( )其言( )以遺( )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 )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 )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 )矣。今小為非( ),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 ( ) 知天下之君子也,辯
4、義與不義之亂也。?
二、自主學習
1.一詞多義
??? 今至大為攻國( ) 是何故也( )
國?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 ) 故 暮去朝來顏色故( )
??? 等死,死國可乎( )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
君安與項伯有故( )
?? 以虧人自利也( )
???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
以 作《師說》以貽之( )
???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 夫夷以近
5、,則游者眾(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其不仁茲甚 ② 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
③扡其衣裘
3.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并解釋
??①以其虧人愈多
4.翻譯下列句子
①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譯:
②今至大
6、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譯:
③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
譯:
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譯:
⑤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
7、之亂也。
譯:
三、文本探討
1.天下之君子是怎樣看待“攻國”(從原文找信息)?
2.本文是運用怎樣的手法來說明“非攻”這一觀點的?
3. 反對戰(zhàn)爭,維護和平,是當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墨子主張“非攻”在當代有什么意義?試舉例說明。
4. “非攻”能否改為“非戰(zhàn)”?
《非攻》導學案答案
一 、研讀課文,解釋加點詞字,疏通文意。
假如有一個人,進人家果園,偷
8、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他,上面執(zhí)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進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殺無辜的人,剝下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么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重。如果損人越嚴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現(xiàn)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
9、義的分別嗎?
? 殺一個人,說它不義,一定構(gòu)成一個死罪了。如果照這個說法類推下去,殺十個人,十倍不義,必定構(gòu)成十個死罪了;殺一百個人,一百倍不義,必定構(gòu)成一百個死罪了。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反對,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是確實不知道進攻別國是不義的,所以把稱贊的話記載下來傳給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義的,那還有什么理由記載不義的事傳給后世呢??現(xiàn)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么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么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它;干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
10、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么混亂啊。?
二1.一詞多義
??? 今至大為攻國(國家) 是何故也(原因,緣故)
國?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國都) 故 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 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 以虧人自利也(因為)
???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憑,憑借)
以 作《師說》以貽之(來,用來)
???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把)
11、???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
2. ①“茲”通“滋”,更加 ②“辯”通“辨”,分別。 ③ 扡通“拖”,強奪或費力取得。
3. ①虧,使動用法,使人虧。
4.略
三1. 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2.本文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層層遞進的方式,如文章運用比喻手法舉出四個易于大家接受的事例來說明“不義”,并且這四個事例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從罪行上是一個比一個嚴重,由前面的“不義”后來的“不仁”也可以體現(xiàn)出來,從而說明“非攻”這一觀點的。
3.略
4.不能,墨子反對的是非正義的進攻性戰(zhàn)爭,并不反對一切戰(zhàn)爭。
《非攻》導學案 第 3 頁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