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檢測: 板塊二 強權沖擊下的近代中國綜合檢測A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檢測: 板塊二 強權沖擊下的近代中國綜合檢測A卷(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板塊二綜合檢測A卷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7·青島檢測)19世紀初,在中國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 000文。19世紀20年代,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 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 600文。上述現(xiàn)象出現(xiàn)是因為( )
A.實行閉關鎖國,經濟發(fā)展落后于世界
B.農耕經濟發(fā)達,對銅錢的需求量增大
C.中國被迫開埠,棉紡織品大量輸入
D.鴉片大量走私,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解析:選D 為了扭轉長期以來的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殖
2、民者轉而通過向中國走私鴉片來改變自己貿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并出現(xiàn)了銀貴銅賤的現(xiàn)象,故D項正確。
2.(2018屆高三·河南六市聯(lián)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東北地區(qū)實施軍事化管轄,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入,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而19世紀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北三省移民章程。這說明( )
A.政策逐步調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向東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導
C.移民政策的變化受外來侵略的影響
D.政府加強對東北地區(qū)的管轄
解析:選C 據(jù)題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變化:由禁
3、止到鼓勵、政府主導,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特別是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故C項正確。
3.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許多中國人出于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擔憂,開始認真反思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語言甚至儒家文明的價值,在許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國失去了同一性和歷史性。這說明甲午中日戰(zhàn)爭( )
A.打亂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B.增強了國人的民族凝聚力
C.整合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
D.刺激了國人變革制度的愿望
解析:選D 甲午中日戰(zhàn)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推動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刺激了國人變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黨、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賊、畏蠹國蟲、
4、畏賣國奴;頑固黨有三畏:畏拆城、畏剪發(fā)、畏易服;學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試、畏讀國文?!薄?911年寧調元作。這段材料說明( )
A.中國進行政治革命與文學革命的必要
B.北洋政府官員統(tǒng)治腐敗,教育落后
C.民國剪辮易服法令遭到頑固派的抵制
D.清朝政府統(tǒng)治腐敗,科舉考試扼殺人才
解析:選A 根據(jù)題干信息“三畏”可以得出中國有進行政治革命與文學革命的必要,故A項正確;1911年北洋政府還沒有成立,故B項錯誤;民國剪辮易服法令遭到頑固派的抵制只是材料的部分思想,故C項錯誤;科舉制在1905年就廢除了,故D項錯誤。
5.(2017·泉州質檢)對下表信息解讀準確的是( )
近代中
5、國外債情況
時期
總額
借款占比
晚清政府
18億銀元
賠款61%;實業(yè)28.7%
北洋政府
15.56億銀元
軍政64.4%;實業(yè)、教育35.5%
國民政府
28億銀元
軍政86.77%;實業(yè)、教育8.26%
A.非生產性開支成為外債主體
B.列強加大對華的商品輸出
C.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發(fā)展機遇
D.近代經濟對外資依賴加強
解析:選A 表格信息中清政府外債的大部分用于賠款,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外債的大部分均用于軍政,說明非生產性開支成為近代中國政府的外債主體,故A項正確;列強向中國借款,屬于資本輸出,故B項錯誤;表格信息與民族資本主義無關,故C項錯誤;表格
6、反映近代中國政府外債大部分并非用于實業(yè),因而不能得出近代經濟對外資依賴加強的結論,故D項錯誤。
6.國民革命與俄國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處,主導方向是資本主義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國情,在革命中,無產階級顯示出了驚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領導權都落入資產階級之手,而接下來中國確實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國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
A.指導中國的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
B.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C.不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
D.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
解析:選C 中國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工人武裝起義奪取中心城市,然后擴展到農村的道路,這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故C項正確。
7.19
7、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國:“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月又發(fā)通告,規(guī)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編的教科書一律廢止,要求各學校逐步采用經審定的語體文教科書。這一變化( )
A.揭開了近代國人思想變革的序幕
B.表明文學革命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C.是近代中國民族觀念興起的產物
D.是當時政府維護民主共和的重要舉措
解析:選B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維新變法,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中的時間和“凡用文言文編的教科書一律廢止,要求各學校逐步采用經審定的語體文教科書”說明文學革命中倡導白話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項正確;我國的民族觀念興
8、起是甲午戰(zhàn)爭后挽救民族危亡,故C項錯誤;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確立的,故D項錯誤。
8.《中共二大宣言》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边@導致了( )
A.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性質變化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C.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
D.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
解析:選C 中共二大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的性質,故A項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故B項錯誤;從中共二大內容可知中國共產黨要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聯(lián)合戰(zhàn)線,其結果是推動了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
9、戰(zhàn)線,故C項正確;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與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開的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9.下表是李文?!睹駠鴷r期社會調查叢編》中1930年北平底層市民從業(yè)統(tǒng)計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男子
女子
職業(yè)類別
人數(shù)
百分比
職業(yè)類別
人數(shù)
百分比
車馬業(yè)
641
42.09%
縫織業(yè)
360
59.51%
小生意
217
19.25%
雇工
68
11.23%
夫役
163
10.70%
繡花作
64
10.57%
軍警隊
132
8.67%
縫窮(補衣服)
54
8.92%
A.北京地區(qū)的民族工業(yè)非
10、常發(fā)達
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響經濟結構
D.北京地區(qū)貧富差距拉大
解析:選C 材料中對底層市民所從事行業(yè)的統(tǒng)計,只有女性職工的調查才能反映當時北京地區(qū)民族工業(yè)的情況,因此不能說明當時北京地區(qū)民族工業(yè)非常發(fā)達,故A項錯誤;根據(jù)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北京底層社會男女大多從事服務業(yè)與輕工業(yè),這與北京在歷史上的政治地位有關,說明政治地位影響經濟結構,故C項正確;B、D兩項內容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
10.1930年,中共對蘇區(qū)教育高度重視,當時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三字經》開篇即為“天地間,人最靈。創(chuàng)造者,工農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鳴。”這反映出當時蘇區(qū)( )
A
11、.重視啟發(fā)民眾的階級覺悟
B.提倡恢復儒學傳統(tǒng)教育
C.推廣白話文運動成就斐然
D.“左”傾錯誤影響基礎教育
解析:選A 據(jù)材料“創(chuàng)造者,工農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鳴”可知,基礎教育重視民眾的平等思想的教育,注重啟發(fā)民眾的階級覺悟,具有進步性,而不是受到“左”傾錯誤影響,故A項正確,D項錯誤;B、C兩項不符合題意。
11.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企業(yè)大量內遷。下表是截至1939年淪陷區(qū)企業(yè)內遷的情況,對其信息解讀最準確的是( )
鋼鐵廠
紡織廠
機械廠
食品廠
電器廠
化學廠
文教用品廠
其他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
12、家
31家
14家
A.內遷企業(yè)類型存在不平衡性
B.民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C.為西南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D.中國工業(yè)基礎仍舊非常薄弱
解析:選A 根據(jù)表格可知機械、紡織、化學等企業(yè)內遷較多,鋼鐵等企業(yè)內遷較少,內遷企業(yè)類型存在不平衡性,故A項正確;內遷企業(yè)不能代表國民經濟部門,所以不能因為內遷企業(yè)類型的不平衡認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這些企業(yè)遷到西南地區(qū)后的發(fā)展狀況,故C項錯誤;內遷的企業(yè)中機械、化學、電器等重工業(yè)有相當?shù)臄?shù)量,不能看出中國工業(yè)基礎薄弱,故D項錯誤。
12.抗戰(zhàn)時期,汪偽政府禁止在報刊上發(fā)行不利于“中日親善、中日提攜”和“誹謗南京政
13、府”的內容。這是因為( )
A.抗日救亡成為時代主題
B.眾多大眾傳媒服務于抗戰(zhàn)
C.大眾傳媒引領社會思潮
D.報刊可引導社會輿論
解析:選D 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親善、中日提攜”和“誹謗南京政府”的內容隨意刊登,這將對日占區(qū)和汪偽政權帶來巨大的統(tǒng)治危機和安全隱患,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為了維護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古代思想家們提出了父慈子孝、夫義妻順、兄友弟悌等家庭倫理道德規(guī)范。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以父慈子孝作為調節(jié)父子關系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從根本上服從于“父為子綱”。它片面強調“子孝”,否定子
14、女的獨立人格,維護了傳統(tǒng)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權逐漸強化,男尊女卑、夫主妻從等倫理也隨之被強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圍在層層的家庭關系中,個人是血緣鏈條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上以繼宗廟,下以續(xù)萬世。傳統(tǒng)的政治以倫理為本位,倫理以血緣為原型,最終的原理是家庭血緣的情理上升為國家政治的法則。
——摘編自王蘇《試析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內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來歷次思想解放運動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號。20世紀初,有人用西洋音樂簡譜寫了一首《自由結婚紀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國,自由結婚樂。”隨著西學的傳入,人們的婚姻觀念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清末民初的婚姻變化體現(xiàn)了這一點,浙江遂安“近日婦女解放聲起
15、,離婚別嫁也日益見多”。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不同程度批判了傳統(tǒng)男尊女卑觀念,把婦女問題作為改造社會的基本問題。1920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男系制與遺產制》一文,文章建議男女平等地擁有財產繼承權,女子也能繼承遺產。一戰(zhàn)后,歐洲各國離婚增加,中國一些留學生受其影響,亦熱衷于離婚。
——摘編自李桂?!堵哉摻袊彝サ逆幼兗捌鋯⑹尽?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家庭倫理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成因。(12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家庭倫理的新變化,并予以評析。(13分)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一從家庭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內
16、容、家長制的內容以及血緣宗法的內容去概括特征所在;從古代小農經濟、人倫秩序、儒學傳統(tǒng)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婚姻革命”所體現(xiàn)的變化以及男女社會地位的變化上去概括家庭倫理的新變化;從思想觀念變化的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去評析。
答案:(1)特征:強調家庭成員間的和諧相處以及等級差別;注重家庭本位(將家庭視為核心,個人利益服從家庭利益);家國一體(家是國的基礎,家國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6分)
成因:自然經濟條件下,家庭是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政治統(tǒng)治借助于人倫秩序;宗法觀念與傳統(tǒng)儒學的影響。(6分)
(2)變化:婚姻自由,婦女解放;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平等;男女具
17、有平等財產繼承權。(5分)
評析:西方文明沖擊和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結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和社會近代化;家庭倫理的變化是曲折和復雜的,要想破除舊的家庭倫理觀念,需要社會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確看待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全盤否定無助于現(xiàn)代家庭倫理的構建。(8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圖1到圖3反映了我國計時器的使用歷程。
圖1所示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間的裝置,采用干支計時,從上古沿用至明清。
圖2所示為銅鍍金琺瑯人物畫自鳴鐘,18世紀英國造,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據(jù)記載,17世紀上半葉的自鳴鐘“中樣者每架價銀五十兩,大者及小而精工者價值
18、甚多”,這個價格在后來或許有所下降,但中國最便宜的計時器香漏“一盤香可用二十四小時,所費不過三文”。
圖3所示為1939年亨達利洋行在報紙上刊登的修理鐘表廣告。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計時器的變遷”提出一個觀點并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邏輯嚴密,表述清楚。)(12分)
解析:根據(jù)圖片以及文字解說,提取一個與計時器變遷有關的歷史信息,然后用所學知識闡述觀點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觀點:計時器變遷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3分)
闡述:古代中國以農為本,民眾重視季節(jié)更替而忽視精確時間,日晷計時的模糊性并不影響日常生產與生活。明清時期,西方傳入的鐘表主要
19、供政府、貴族使用,具有等級色彩。近代以來,伴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近代化,近代時間觀念日益增強,使得鐘表的計時日益精確,外形日益簡化,同時使用對象也日益大眾化。(8分)
由此可見,計時器的變遷實際上是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演進的反映。(1分)
示例二
觀點:計時器的變遷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3分)
闡述:古代世界基本處于孤立發(fā)展狀態(tài),中國形成了包括計時工具在內的獨具特色的天文歷法體系。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傳教士東來,將自鳴鐘等奇巧之物奉呈朝廷,促進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19世紀中期以來,在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市場不斷開放,西方機械鐘表在中國暢銷,進一步推動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8分)
綜上所述,計時器的歷史演變,是中西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狀況的歷史見證,反映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頻繁的趨勢。(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