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總復習通史版單元檢測:十二 現(xiàn)代化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世界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總復習通史版單元檢測:十二 現(xiàn)代化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世界 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單元綜合檢測(十二) 現(xiàn)代化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世界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英國工黨秘書布克斯頓曾于1920年6月訪問俄國,他在關于俄國農民態(tài)度的報告中寫道:“他們在土地問題上很感激蘇維埃政府,但是他們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強制性捐獻。他們抱怨它,咒罵它,但是,當有機會推翻它時,他們又說‘不’。”布克斯頓的描寫( )
A.貶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為“新經濟政策”實施找依據(jù)
C.為對蘇俄的武裝干涉找借口
D.反映了蘇俄農民較復雜的心態(tài)
解析:選D 材料“很感激
2、蘇維埃政府”“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可知反映了蘇俄農民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下較復雜的心態(tài),故D項正確。
2.(2018·惠州二模)俄國理論家司徒盧威1894年指出,“讓我們承認我們缺乏文化,讓我們轉向資本主義接受它的教導吧”。列寧當時極力反對這種觀點,但十月革命后,列寧卻多次肯定司徒盧威的話。這說明( )
A.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是偶然的
B.社會主義制度不適應俄國國情
C.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勢在必行
D.蘇俄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解析:選D 根據(jù)材料“承認我們缺乏文化,讓我們轉向資本主義接受它的教導吧”可知,十月革命后蘇俄遇到嚴重的政治經濟困難,因此向資本主義學習貨幣市場的經
3、驗,故D項正確。
3.1924年蘇聯(lián)頒布法令,將農民所擔負的各種國家實物稅全部改征為貨幣稅,國家所需糧食和農副產品一律通過市場收購來完成。這說明( )
A.國家經濟實現(xiàn)了好轉 B.農民負擔得到了減輕
C.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 D.自由貿易進一步活躍
解析:選D 材料為新經濟政策征收糧食稅、恢復市場和商品貿易的措施,沒有體現(xiàn)出新經濟政策實行的結果,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農業(yè)稅征收形式發(fā)生變化,不能得知糧食稅稅率高低,故B項錯誤;在農業(yè)領域恢復市場交易不等同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故C項錯誤;實物稅全部改征為貨幣稅和糧食市場貿易行為有利于自由貿易的發(fā)展,故D項正確。
4.下圖反映了1
4、913~1925年俄國(蘇俄/蘇聯(lián))經濟發(fā)展的狀況(以1913年為100)。結合所學判斷,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
A.十月革命的勝利結束了經濟持續(xù)下滑的局面
B.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C.電煤鋼產量大幅增長緣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農業(yè)集體化的實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產量
解析:選B 十月革命發(fā)生于1917年,故A項錯誤;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故B項正確;勃列日涅夫經濟改革開始于1964年,故C項錯誤;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大規(guī)模開展是在1928年,故D項錯誤。
5.(2018·青島調研)農民們寧愿
5、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按照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耕種,然后在公開市場上以他們所能得到的最高價格,而不是政府為集體農莊生產的農產品制定的低價格出售他們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到5%,卻生產了25%到30%的蘇聯(lián)農產品。該現(xiàn)象反映了( )
A.單一公有制的產生 B.新經濟政策的成效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糧收集制的擴大
解析:選C 私有土地的存在說明并不是單一的公有制,故A項錯誤;材料呈現(xiàn)的是集體農莊及其以外的農業(yè)生產活動,即斯大林模式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可以看出在集體農莊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斯大林模式,而
6、不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和新經濟政策,故B、D兩項錯誤。
6.蘇共領導人布哈林說:“我們必須考慮積累的界限問題,投資的最大界限問題。我們這根弦繃得太緊了。把它繃得太緊,使商品荒更加尖銳化,已經不行了。”據(jù)此可知,布哈林( )
A.批評余糧收集制損害了農民利益
B.主張加大國家投資來解決工業(yè)化急需的資金
C.肯定了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
D.認為蘇聯(lián)的經濟建設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解析:選D 布哈林是在批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與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無關,故A、C兩項錯誤;斯大林模式主張加大國家投資來解決工業(yè)化急需的資金,布哈林的講話反對這一做法,故B項錯誤;斯大林模式
7、下過度的工業(yè)積累導致“商品荒更加尖銳化”,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故D項正確。
7.據(jù)統(tǒng)計,1920~1929年,美國工廠中生產率增長55%,而工人的工資只增長了2%。占全國人口5%的富人幾乎占了全部收入的1/3,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生活在溫飽線上。這反映了當時的美國( )
A.經濟危機空前嚴重 B.消費市場的相對狹小
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國家干預效果不明顯
解析:選B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不是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從材料“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生活在溫飽線上”可知,美國窮人占主體,因此實際購買力低,消費市場狹小,故B項正確;材
8、料體現(xiàn)了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不能直接反映出供應與需求基本平衡,故C項錯誤;國家干預經濟是在經濟危機爆發(fā)后,故D項錯誤。
8.右面是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諷刺胡佛總統(tǒng)的漫畫。胡佛手忙腳亂地照顧“關稅”“水災”“商業(yè)蕭條”幾個哇哇大哭的嬰兒,而代表民主黨派的驢子則在一旁叫賣著關于“美好的過去”的歌曲。以下對該漫畫解讀正確的是( )
A.說明美國的共和黨在美國不得人心
B.表明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競爭激烈
C.說明自由放任政策無法解決經濟危機
D.胡佛的執(zhí)政能力較差
解析:選C 漫畫中胡佛手忙腳亂地照顧“關稅”“水災”“商業(yè)蕭條”幾個哇哇大哭的嬰兒,表明胡佛政府沒
9、有解決好經濟危機問題,故C項正確。
9.在羅斯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tǒng)時,全國沒有一家銀行營業(yè),銀行支票已成為廢紙。為此,政府頒布《緊急銀行法》,對銀行進行審查并對合乎要求的頒發(fā)經營許可證。該政策的意圖是( )
A.重建信用機制 B.避免盲目競爭
C.減少政府開支 D.調整工業(yè)生產
解析:選A 此時羅斯福針對股市崩潰、銀行破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復銀行信用,增強人民的信心,故A項正確;避免盲目競爭主要是指羅斯福在工業(yè)方面采取的措施,與題意不符,故B項錯誤;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干預,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故C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銀行金融業(yè),并未涉及工業(yè)生產,故D項錯誤。
10
10、.據(jù)統(tǒng)計,美國工人罷工總人數(shù)在1933年有81萬,1934年有135萬,1935年達147萬人。下列對該現(xiàn)象的解讀,正確的是( )
A.經濟危機是美國社會固有的不治之癥
B.這說明羅斯福新政漠視了工人的利益
C.某種程度上這是工人權益改善的結果
D.它是《公平勞動標準法》實施的結果
解析:選C 經濟危機是美國社會固有的不治之癥與材料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羅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維護了工人的利益,例如允許工人和資本家進行談判,規(guī)定最高工時數(shù)和最低工資標準,故B項錯誤;工人通過不斷的斗爭,工人權益不斷改善,故C項正確;《公平勞動標準法》是美國國會在1938年6月通過的,故D項錯誤。
1
11、1.美國PWA(市政工程局)在1933~1939年幫助建造了全國近70%的新校舍,65%的縣政府辦公樓、市政廳和污水處理工廠,35%的醫(yī)院和公共衛(wèi)生設施,10%的道路、橋梁、地鐵和類似的工程建筑。這些措施( )
A.適應了自由主義經濟原則
B.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C.使得美國率先成為福利國家
D.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
解析:選D 市政工程局主導建設,與自由主義政策不符,故A項錯誤;羅斯福新政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故B項錯誤;福利涉及社會保障與社會救濟,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這些項目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推動相關行業(yè)發(fā)展,帶動社會就業(yè),增加社會消費,故D項正確。
12、12.(2018·成都摸底)富蘭克林·羅斯福曾經明確表示:“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yè)、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著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yè)的制度臨到毀滅的邊沿的時候,是這個政府挽救了它?!边@反映出他( )
A.領導美國徹底擺脫了經濟危機
B.局限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
C.堅定捍衛(wèi)壟斷資本集團既得利益
D.決心把美國經濟納入政府的全面管制
解析:選B 羅斯福新政并未從根本上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危機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引起的,徹底解決是錯誤的,故A項錯誤;羅斯福維護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但對既得利益集團進行了一定的觸動,比如加
13、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錯誤;羅斯福新政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并非全面管制,故D項錯誤,B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凱恩斯認為,從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長期需要看,政府對經濟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預政策,單純依靠私人經濟的市場自動調節(jié),不可能做到使資本主義在充分就業(yè)的水平上持續(xù)增長。因此,凱恩斯大聲疾呼要實行政府干預經濟,并且凱恩斯在為政府設計干預經濟的政策時,著眼點放在社會總需求方面。為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應以需求管理為主,要以擴大政府開支、擴張政府需求的方法來彌補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的理論及
14、其政策主張?zhí)岢龊?,很快風靡于西方各國經濟學界,成為居主流地位的一大經濟學流派。
——摘編自王東京《凱恩斯“革命”與他的充分就業(yè)理論》
材料二 羅斯??紤]到要維護失業(yè)者的尊嚴和身心健康,政府準備發(fā)動一系列大規(guī)模公共工程,以促進經濟的恢復,擴大就業(yè)。1933年3月31日,成立“國內資源保護隊”(CCC,亦叫民間資源保護隊)。受雇的失業(yè)青年,從事諸如預防土壤侵蝕、修筑森林道路、植樹、造林、美化公園之類的工作。每人每月工資30美元,其中22美元(亦說25美元)寄回其家中。四個月內共招募了第一批的25萬人,在大約1 500個營地勞動,遍及各州。“這是美國和平時期規(guī)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動員”。
——摘編
15、自《淺析羅斯福新政的就業(yè)政策》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凱恩斯的主要經濟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凱恩斯理論很快風靡的原因。(13分)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羅斯福新政所采取的就業(yè)政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政策所產生的影響。(12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凱恩斯為政府設計的干預經濟政策以及政府的具體措施上概括;第二小問,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胡佛面對經濟危機所采取的措施及社會需要等方面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擴大就業(yè)……每人每月工資30美元,其中22美元(亦說25美元)寄回其家中”得出將擴大就業(yè)與提高社會消費相結合;第二小問,結合以工代賑的經濟舉措和材料二的信息
16、概括其影響。
答案:(1)主張:政府要動用力量干預經濟;要以充分就業(yè)拉動社會需求;要以政府的需求帶動社會總需求。原因: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處于困境;舊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凱恩斯理論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2)特點:將擴大就業(yè)與提高社會消費相結合。影響:遏制了經濟危機的加深;擴大了社會救濟群體;提高了青年人的自信心;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經濟的盛衰……絕非外在的“干擾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規(guī)律?!碚撘饬x上的蕭條,指的是產量、實際收入和就業(yè)水平長期顯著下降,這種情況只能用經濟體系自身的各種因素的作用
17、來解釋……歷史經驗似乎表明,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外來影響可能導致商業(yè)周期趨勢的地方,經濟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周期趨勢。這表明我們的經濟體制具有一種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表現(xiàn)出這種或那種趨勢。
——摘編自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
結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經濟體制與經濟危機”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科學,闡述須史論結合,論從史出。)(12分)
解析:材料觀點是經濟的盛衰主要是“經濟體制具有一種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的??梢赃x擇論述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固有矛盾與經濟危機周期性的關系,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導致生產相對過剩的
18、矛盾出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不會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因此經濟危機會周期性爆發(fā)。也可從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與蘇聯(lián)的經濟危機的關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與貨幣關系、過分地強調通過對農業(yè)的剝削完成資本積累,進而造成民生問題和社會危機。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觀點: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固有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的周期性。
闡述: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工業(yè)革命后不久,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貧富差距日益擴大,19世紀20年代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開始呈現(xiàn)周期性爆發(fā)的特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
19、義生產關系進行了一定的調整,資本主義經濟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終于導致席卷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爆發(fā)??傊?,只要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就不會消亡。
示例二
觀點: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會導致蘇聯(lián)的經濟危機。
闡述:斯大林經濟體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鮮明特點,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其僵化的體制必然會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經濟危機;斯大林模式長期排斥市場與貨幣關系,以行政力量驅動經濟發(fā)展,不符合經濟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無視經濟規(guī)律必然會導致經濟危機;斯大林模式以集體化的形式完成資本積累,長期犧牲農民的利益,必然會造成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下降,進而造成糧食危機和社會危機。總之,斯大林模式的內在弊端是蘇聯(lián)經濟危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