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教學論文先行輸入整體感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教學論文先行輸入整體感知(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教學論文《先行輸入 整體感知》
——構建學生英語學科的結構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各國經濟的全球化, 世界范圍內人們交往 變得國際化。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國際社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尤其在我國,隨著2008年國際奧運會和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相繼舉行,英語作為我們對外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英語教育已成為 公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學生而言,學好英語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適應現代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成為個人接受大學教育以及繼續(xù)深造成為專門人才的必備條
2、件。正因如此,英語學科無論從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升學就業(yè)的角度,都越來越凸顯出其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因此,社會、家長、學校、學生都十分重視英語學習,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成為語言學習的成功者,每個班級中總有一部分同學英語成績并不理想,整日“掛紅燈”。 “掛紅燈”的次數多了,其學習英語的意志力和耐心也消耗殆盡,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也隨之降到了冰點。所以盡管有的同學其他學科成績不錯,但因為“英語”這一“瘸腿科”而失去了升學和就業(yè)的機會,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機會,實在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非常普遍,也困擾了我們大家很久很久。 我們老師真的很敬業(yè)、很
3、勤奮,也想了很多的秘訣和絕招,但付出與收獲總不成正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那么多的孩子害怕英語學習,對英語學科提不起興趣,既而導致他們掉隊呢?
兩年前,在和幾個已畢業(yè)的學生閑聊時,我突然找到了一方面原因,那就是:英語學科的知識點如沙粒般零碎,系統性不強,單元與單元間的結構比較松散,所以學生無法構建起完整而系統的知識框架。是啊!長期以來,我們僅僅是一單元又一單元的完成任務。我們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盡可能多的設計一些直觀的語言情境,添加一些雙邊或多邊活動,增加一引起語言交際訓練的形式,盡可能讓我們課堂生動些、活躍些,情境自然真實些。即便如此,學生接受的也還只是零碎的詞匯,呆板的語法規(guī)則及語言搭配等
4、,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就難以得到提高,也就很難產生語言學習興趣。
加涅認為:要使學習得以發(fā)生,首先應該激發(fā)起學習的動機,要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就要使他們具有一種奔向某個目標的動力,要把學習者想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頭腦中的期望,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活動聯系起來,并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語言學習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只有當學生認識到語言整體時,他們才能認識到語言的本質。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先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了解整體,然后逐步掌握更具體的教學內容。英語新課標 對此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5、
找到了理論的支撐,我開始了整體目標教學的初步嘗試:
首先,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材進行了比較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在閱讀了大量的教學工具書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及在教學實踐中的領悟,我確定了每一個單元的話題目標、交際功能和語法規(guī)則;明確了其在初中英語學科中的比重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三個原則:
一、“話題、結構、功能、任務”相結合的原則。
英語新課標明確提出:課程要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
6、們,以單元話題為依托,以任務型教學為課堂主要表現形式,突出語言結構和交際功能,因此,我堅持“知識結構為主體,情景為主線,交際應用貫徹始終”的原則,即使是在對整體目標進行先行輸入時,也要做到“話題、結構、功能、任務”四者有機的結合。
二、“局部不離整體,整體寓于局部之中”的原則
系統論認為,一個嚴密合理的事物系統,其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之和,沒有對整體的綜合感知,對部分的分析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淺層的。比如,我們在教授詞匯時,往往并不能孤立的教詞匯,而應放在具體的句子和語境中進行,原因就在于此。同樣,整體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詞匯、語法結構等。離開了這種具體的內容,就很容易使學生產
7、生“只見森林不見木”的空洞感。所以,在進行整體目標的先行輸入時,教師也不能簡單的三言兩語一帶而過,因為那對學生整體目標的構建毫無幫助。
三、“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原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 。教師借助教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進行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依托教材進行思維能力的提高,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由此可見,教材只是我們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因此,盡管教材的編排非??茖W,但因學習活動主體的生活經驗、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的不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通常把八年級上冊六單元與十二單元進
8、行結合,使學生對形容詞的比較等級進行系統而深層次的訓練;九年級三單元與九單元進行結合,讓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言結構。不但是單元間可以整合,單元內各部分也可以合理的調整,對此,新課標也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其次,結合學生用書前面的目錄,對學生進行教學目標的先行輸入,教學目標的呈現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框架、圖表、大括號、箭頭等等不一而足,為了消除學生的視覺疲勞,應盡可能地采用多種呈現方式,以九年級上冊(1-5單元)為例。
Unit1
主要以“How to study”作為功能話題,通過“How to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How to learn E
9、nglish”的學習,引導學生探討學習英語的方法,進而對語篇“How to deal with our problems”進行大容量輸入,一方面深化了這一語言結構,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圖:
By bike/car/taxi…
SectionA
(八年級上Unit4)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to learn English?
By reading/listening…
SectionB
By watching/taking notes…
By learning to forget
By regardin
10、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
How to deal with our problems?
How to study for English tests
Article
Unit2
本單元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進行了大量的語言實踐,多角度練習“used to do”這一語言點,引出People sure change進而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We should see others in the light of her development,該單元從我們所熟知的話題Describ
11、le a person(七年級下冊七單元)導入,可自然過渡進行本單元的交際話題,如圖所示:
Topic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Now
Past
Looks
Activities
Talk about a person
Feeling Emotion
See others in the light of her development
Unit3
本單元是通過“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這一目標語言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談論“規(guī)則”,而“規(guī)則”這一話題學生并不陌生,在七年級下冊
12、12單元曾經學習過School rules、Family rules,從這兩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談開去,引導學生用“Should be allowed to do”句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并教育學生在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想的同時要遵守規(guī)章制度,如圖所示:
1、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⑴ ⑵
⑶ ⑷
2、 Teenagers shouldn’t be allowed:
⑴ ⑵
⑶ ⑷
為了對“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法現象有個系統而整體的認知和應
13、用,我準備在完成Unit3的基礎上,進入Unit9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inventions這個話題,一方面繼續(xù)訓練“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言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了Several kinds of inventions, the history of tea等話題后形成崇尚科學,樂于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Unit9
Inventions
Who/When/Where
was(Were)…invented
How…
What …for
Computer
Telephone
Light bulb
P
14、otato chips
Basketball
Unit4
四單元通過談論一些假設的、虛擬的情境,引導學生使用虛擬句提出建議:If I were you, I would …,初步了解“虛擬語氣”這種語言結構。同時,結合八年級下冊四五單元if的用法,讓學生在進行大量口頭實踐的基礎上區(qū)別賓語從句、真實條件句和虛擬條件句三種句式。并培養(yǎng)學關注社會,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德,如:
1、I want to know if he will leave for Hong Kong.
2、We will go boating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15、.
3、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give it to charities and schools.
Unit5
本單元以“一次野餐遺留的物品”為切入點,引入“利用情態(tài)動詞作出推斷”這一語言點,學生在進行大量的口頭運用(對物品歸屬的推測和活動及情景的推測)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引入其用法,同時進行了大容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再次,階段整體目標的先行輸入不宜內容過多過細,內容過多則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出清晰的知識框架;過細則有了講課之嫌,既不容易為學生所記憶,也很難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我認為,這種教學目標的先行輸入可以以期中考試為界
16、,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九年級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四,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把獲得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首先依賴于知識的概括,同時也依賴于提取知識的線索。所以,在接下來的單元課時教學中,我們要始終抓住這個線索,并不斷擴充其結構體系,我常把這個線索與結構比喻為春天的柳條,只要學生把所學的詞匯、重點短語及句式融會貫通,這個柳條就能夠枝繁葉茂,學生們就能收獲到綠油油的春天。當然,這一切離不開老師的幫助。
老師要幫助學生建構起三種聯系:
1、 當前所學單元與階段整體目標之間的聯系。
2、 當前所學內容的各個部分(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
3、 當前所學內容與原有知識、話題、經驗之間的聯系
17、。
最后,我們在進行階段期中或期末復習時,這些教學目標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學生們已經在頭腦中建構起了這個框架,所以原本零碎而無規(guī)律的英語學科內容都像編了碼一樣貯存在大腦中,大部分同學都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整理出各單元的重點語法、話題、交際用語等。教師的輸入是為了學生能夠有效的進行輸出,因為語言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認知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從語言輸入到語言加工再到語言輸出的過程,經過加工的語言信息通過了輸出這一過程,才可以說是完成了語言學習的全教程,才能夠成就習得。就像學生自己所說:“我們現在能做到隨用隨取,方便快捷?!?
現在,這種教學思路我已經試用了兩年,自我感覺有一定的幫助
18、,這主要表現在:
1、 掌握了整體目標和基本結構,可以使學科內容更容易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理清了,其他具體內容就更易于理解了,因為這些內容常是圍繞著整體目標轉化、衍生出來的。
2、 理解了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科知識的記憶。
正如布魯納所言: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的很好的模型,否則就會忘記。而整體目標教學恰恰是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模具。
3、 獲得了學科整體結構,有助于以后在類似的情景中廣泛的遷移應用。比如,在應用過去的某一語言現象或規(guī)則時,建構成目標和框架的同學總能快速反應出來并應用的十分恰當正確。
4、 掌握了英語學科的整體目標,可以讓學生先行準備任務,有助于“任務型教學的實施”,對于學生進一步獨立探求知識,獲得更高層次的知識也有所幫助。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9學習前,不用老師事先安排,同學們就準備好了各類名人的出生日期及生平簡介,這為課堂上的任務型教學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源,也讓學生在收集和準備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充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