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二輪專題復習【通史版】:現代篇 板塊11多極化與全球化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的發(fā)展演變限時訓練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歷史二輪專題復習【通史版】:現代篇 板塊11多極化與全球化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的發(fā)展演變限時訓練Word版含解析(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板塊11 多極化與全球化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的發(fā)展演變
(時間:40分鐘 滿分:85分)
編者選題表
知識點
角度
題號
二戰(zhàn)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戰(zhàn)后美國的中東政策
1
美國調整亞太地區(qū)戰(zhàn)略
2
多極化趨勢與國際
政治關系的民主化
3
第三世界國家崛起的影響
4
蘇聯的經濟改革
二戰(zhàn)后蘇聯經濟發(fā)展中的問題
5
戰(zhàn)后資本主義
國家的調整
英國工黨政策的調整
6
戰(zhàn)后美蘇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原因分析
7
世界經濟的
區(qū)域集團化
國家利益影響歐洲一體化進程
8
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走向瓦解
9
世界經濟的
全球化趨勢
2、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10
經濟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11
第三世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12
綜合
13、1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8·廣東佛山二模)1949年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改善和發(fā)展不發(fā)達地區(qū)”的“第四點計劃”。計劃出臺后,美國在中東石油開采額中所占比例由1939年的13.1%上升到1956年的65%,而英國則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這表明該計劃實質是( )
A.抵制共產主義的擴張
B.蠶食老殖民帝國的勢力范圍
C.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
D.確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地位
解析:B 根據材
3、料可知,該計劃是利用二戰(zhàn)后美國先進的科技和發(fā)達的工業(yè)、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改進和發(fā)展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新計劃,而不發(fā)達地區(qū)多為老殖民帝國的勢力范圍,該計劃使美國勢力進入這些地區(qū),打擊了老殖民帝國的勢力,最終將之蠶食。由材料中美國在中東石油開采額上升,英國開采額下降的對比也可看出,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共產主義和蘇聯問題,故A、C兩項排除。石油美元的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確立,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教師備用)【新知生成】 石油美元及環(huán)流
石油美元(Petro-dollar)是指20世紀70年代中期石油輸出國由于石油價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發(fā)展本國經濟和國內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資金。由
4、于石油在國際市場上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也有人把產油國的全部石油收入統(tǒng)稱為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環(huán)流是一種早已引起關注的獨特的國際政治經濟現象。一般認為,戰(zhàn)后美國憑借政治經濟霸主地位,使美元成為最重要的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因此,美國能夠開動印鈔機生產出大量美元,并在世界范圍內采購商品與服務。而其他國家需要通過出口換得美元以進行對外支付,因許多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它們必須從辛辛苦苦建立的外匯儲備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支付給海灣國家等石油輸出國。而石油輸出國剩余的“石油美元”需要尋找投資渠道,又因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fā)達的資本市場,“石油美元”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的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
5、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從而支撐著美國的經濟發(fā)展。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著石油美元環(huán)流,使美國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資并存的局面,美國經濟亦得以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增長。
2.(2018·湖南教育聯盟聯考)下表是美國部分媒體和國會使用“自由世界”“西方”兩詞的統(tǒng)計情況。據此可知( )
機構
詞匯
1988年
1993年
變化
紐約時報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華盛頓
郵報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國會
“自由世界”
35
6、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美國社會與政府意識不同步
B.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加強
C.世界政治局勢發(fā)生重大變化
D.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影響輿論
解析:C 據表格數據可知,與1988年相比,1993年“自由世界”等意識形態(tài)比較濃厚的詞語使用次數下降,而“西方”這樣比較中性的詞語使用次數增多,其主要原因是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與題意不符。
3.有學者認為,世界格局進入了一個無領導者的“碎片化”時代。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首次沒有任何單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能夠推動國際議程。這里的“碎片化”( )
A.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
7、起
B.有利于國際政治關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
D.使歐洲喪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結論的理解能力。材料“首次沒有任何單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能夠推動國際議程”,反映了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現狀,這有利于國際政治關系的民主化,故選B;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是在20世紀60年代,故A項錯誤;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故C項可以排除;歐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與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無關,故D項錯誤。
4.(2018·北京海淀區(qū)一模)下圖所示內容對二戰(zhàn)后世界形勢產生的影響是( )
A.沖擊美蘇主導的兩極格局
B
8、.促進“萬隆精神”的形成
C.導致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
D.形成了新的世界經濟秩序
解析:A 材料圖示分別反映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這都沖擊了二戰(zhàn)后的美蘇兩極格局,故A項正確?!叭f隆精神”形成于1955年的萬隆會議,故B項錯誤;導致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故C項錯誤;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故D項錯誤。
5.(2018·重慶二模)據統(tǒng)計,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2/3的外匯收入來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氣產品,同時又大量進口西方的機械設備、糧食和食品,1984年僅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糧食就達2 680萬噸。
9、這一狀況( )
A.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
B.使得蘇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C.弱化了蘇聯經濟的更新能力
D.提高了美、蘇世界經濟話語權
解析:C 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實行的是排斥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故A項錯誤;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材料未體現進出口的具體數據,故B項無法得出;據材料可知,蘇聯外匯收入主要依靠出口能源原料,而進口的主要是機械設備、糧食和食品,這弱化了蘇聯經濟的自我更新能力,故C項正確;D項與材料無關。
6.(2018·河北石家莊一模)英國工黨成立后于1918年頒布了以公有制條款為標志的黨章,鮮明地區(qū)別于其他政黨。1945年大
10、選勝利后,開始了國有化實踐。在黨內部分人士的長期推動下,1995年修改黨章,用“公共服務”代替了公有制條款。1997年,布萊爾領導工黨大選獲勝,隨后13年連任。這反映了( )
A.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時俱進
B.資產階級政黨的務實和局限
C.政府提倡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D.兩極格局瓦解產生重大影響
解析:B “1918年頒布了以公有制條款為標志的黨章”主要是為了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但實質上還是資產階級政黨,“1995年修改黨章,用‘公共服務’代替了公有制條款”即體現了這一點,故B項正確。A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945年……開始了國有化實踐”實質上反映了國家干預經濟,故C項錯誤;
11、材料整體反映了1918~1997年,英國工黨政策的變化,1997年工黨仍在大選中獲勝,故材料不能體現兩極格局瓦解的影響,D項錯誤。
7.(2018·湖南懷化二模)以下是20世紀60~80年代蘇聯和美國工業(yè)產值的增長速度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 )
A.1960~1965年間蘇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基本相當
B.1965~1970年間蘇聯繼續(xù)注重發(fā)展軍事重工業(yè)
C.1970~1975年間美國因深陷越戰(zhàn)經濟出現“滯脹”
D.1975~1980年間美國“新經濟”出現促進經濟增長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蘇聯和美國工業(yè)產值的增長速度,而非經濟產值,美蘇兩國的整體經濟實力有較大差距,故A項錯誤
12、;1965~1970年間蘇聯工業(yè)產值的增長速度超過美國,這與勃列日涅夫時期注重發(fā)展軍事重工業(yè)密切相關,故B項正確;1970~1975年間美國經濟出現“滯脹”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固有矛盾,故C項錯誤;美國新經濟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故D項錯誤。
8.(2018·吉林長春模擬)在歐洲一體化中是建立“邦聯主義”還是“聯邦主義”,戴高樂在這個問題上前后不一。二戰(zhàn)后期,他幾次說過要建立一個歐洲聯邦,但20世紀50年代初他強調應堅持建立民族和國家主權獨立的歐洲邦聯。戴高樂態(tài)度的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蘇聯對西歐威脅的加強
B.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C.聯邦德國經濟實力增長
D.英國政府的政治
13、施壓
解析:C 本題考查歐洲一體化進程。戴高樂代表法國的利益,“聯邦主義”到“邦聯主義”反映了從堅持法國主導到堅持國家主權獨立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二戰(zhàn)后期德國法西斯窮途末路,而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德國經濟快速恢復和發(fā)展,使得法國無法獨自主導戰(zhàn)后歐洲一體化進程,故C項正確。
9.(2018·廣東茂名二模)1971年,美國對外短期債務的增長已使黃金儲備不足以抵償債務的1/4,美元匯價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貶值10%,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1979年3月,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20世紀70年代日本壟斷銀行在國際領域廣泛活動。這說明( )
A.美國失去了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
B.
14、國際貨幣體系逐漸走向了多元化
C.區(qū)域經濟合作日益占據主導地位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走向瓦解
解析:B 二戰(zhàn)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實行“雙掛鉤一固定”原則,即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匯率基本固定,各國可以隨時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元貶值,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說明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瓦解,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但并未失去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故A項錯誤;而“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日本壟斷銀行在國際領域廣泛活動”說明國際貨幣體系由美元獨霸天下到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故B項正確;C、D兩項與材料無關
15、,且D項說法錯誤。
10.現代化和全球化是同一種歷史運動,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都是由生產力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的,不是由任何個人或國家靠理性設計出來的,最終是由科技和資本發(fā)展自發(fā)形成的,因為科技和資本是一種比現代化和全球化更本質的存在。下列最符合題意的是( )
A.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相互促進
B.科技和資本是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核心因素
C.現代化和全球化是完全一致的
D.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有效催化劑
解析:B 本題不僅表述了現代化和全球化之間的關系,而且重點強調了二者不斷發(fā)展的共同因素在于“科技和資本發(fā)展”,所以B項才是最全面的表述。
11.(2018·湖南長郡中學模擬)有學者認為:“
16、隨著經濟的跨國化,特別是金融市場以及工業(yè)生產的跨國化,民族國家的政府今天越來越發(fā)現,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諸如失業(yè)率持續(xù)上漲,少數群體不斷被邊緣化這樣的后果?!痹撚^點( )
A.表明作者對經濟全球化持反對的態(tài)度
B.認為經濟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C.說明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緩解民族矛盾
D.強調經濟全球化阻礙民族國家的強大
解析:B 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民族國家的政府面臨失業(yè)率持續(xù)上漲等問題,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題意明顯
不符。
12.(2018·湖南永州一模)有學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第三世界應采用“向日葵式”的理論形體。之所以取這
17、個名字,是因為向日葵面朝太陽,代表希望與美好,中間的果實雖然顆顆都很小,但是緊密團結,欣欣向榮。據此可知該學者( )
A.推崇近代西方傳統(tǒng)自由貿易的經濟理論
B.認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國際經濟新秩序
C.強調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D.主張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抵制經濟全球化
解析:B 材料中該學者認為第三世界國家應采用“向日葵式”理論形體,即希望第三世界國家積極面對經濟全球化,團結起來,努力在全球化過程中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獲得一席之地,據此可知B項正確。作者推崇建立新的合理的經濟秩序,而非傳統(tǒng)的,排除A項。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排除C項;材料中
18、學者主張第三世界國家應積極面對全球化,并非抵制全球化,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13題25分,14題12分,共
37分)
13.(2018·河北石家莊一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經濟學界與倫理學界一直存在這一論題: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孫中山給我們以重要啟示。他認為只有進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才能夠保證人民參與經濟的平等權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孫中山強調實行“平均地權”能夠有效地防止貧富懸殊的擴大,使民生得到較好的改善。孫中山認為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患貧窮,不是患不均,主張振興實業(yè)、實現國家的工業(yè)化,以此來獲得經濟快
19、速發(fā)展。1924年,孫中山指出在私人資本制度的存在下是無法實現分配公平的,“節(jié)制資本”可以預防資本的壟斷,實現分配正義。孫中山強調公平不能以犧牲效率為代價,認為維護社會公平也是提高經濟效率的方法之一。孫中山借鑒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經驗,認識到制度創(chuàng)新是兩者兼得的關鍵。
——汪榮有《孫中山經濟倫理思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與效率之間的權衡是當代“福利國家”面臨的最重要課題。1945年,英國工黨政府上臺后,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遵循“最低原則”“普遍原則”和“責任原則”,著手建立比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個“福利國家”。政府給公民的津貼與補助,名目越來越多,幾乎包括了“從搖籃
20、至墳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項目。1960年,英國社保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到1983年,達到13.1%。但以“福利國家”模式為核心的社會治理體系難以為繼。撒切爾夫人上臺后,保守黨政府開始調整自己的角色,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向“基本安全網”方向轉化,不再承諾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負責解決少數人的特殊困難。撒切爾政府把減輕稅收作為重振英國經濟戰(zhàn)略中的一項重要政策。政府還將一些國營企業(yè)私有化,積極鼓勵私人開辦新企業(yè)。在這些措施下,社會成員在收入與財產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經濟顯著增長。
——易夢紅、佟家棟《平等與效率間的再權衡》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孫中山關于公平與效率的
21、主要主張,并予以評析。(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在公平與效率的權衡方面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公平與效率的認識。
(13分)
解析:第(1)問“主張”應包括孫中山強調的公平與效率在當時中國的內涵及提高效率、實現公平的方法、途徑?!霸u析”應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一方面是這一主張對當時和對后世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特定時代下的局限性,具體闡述應結合當時時代特征作答。第(2)問“變化”從政府政策的內容提取信息作答;“原因”應以20世紀四五十年代和20世紀80年代的時代特征為切入點,從“福利國家”存在的問題和實行具體措施的背景作答;“認識”從公平
22、與效率的影響因素、二者關系等角度考慮。
答案:(1)主張:自由平等的經濟權利是追求效率與公平的前提;通過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與發(fā)展實業(yè),效率與公平兩者可以兼得;效率與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每點2分,共6分)
評析: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經驗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反映了時代要求,有利于推動中國經濟近代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后世提供了借鑒和有益的啟示。(每點2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共4分)這一主張目標過于理想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難以實現。(2分)
(2)變化:從重公平、輕效率到?;尽⒅匦?。(4分)
原因:國家財政負擔沉重;人們工作積極性降低;出現“滯脹”局面,凱恩斯主義失靈。(每點
23、2分,共6分)
認識: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發(fā)展與實現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內在聯系;效率與公平的實現需要制度保障。(任答其中1點,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3分)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請依據材料,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12分)
解析:解答此類開放性問題,要格外注意答題步驟以及書寫規(guī)范。首先要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與書本知識建立聯系,找到合適的論題,圍繞論題結合史實進行論述。就本題而言,第一步根據圖片所示信息,可以發(fā)現它描繪的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發(fā)展和問題產生。第二步設定論題:經濟全球化利弊共存。第三步進行論證,論證時結合圖
24、片內容以及所學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知識全方面回答。第四步歸納升華論題,也可就材料信息擬定其他論題,例如,學生認為資本、移民、當代科學技術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等。
答案:示例:論題:經濟全球化利弊并存
世界經濟全球化源自于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fā)現,在其5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促進了人類巨大發(fā)展,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和問題。在全球化的第一階段,地理大發(fā)現使許多落后地區(qū)成為西方的殖民地,但也促進了全球物種和產品的大交流。在全球化的第二階段,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興起,跨國公司的崛起,人類的生產力有了迅猛的提高,但同時也產生了無產階級群體,出現尖銳的勞資矛盾。在全球化的第三階段,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網絡犯罪花樣百出,居高不下。
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今后還會不斷發(fā)展深化。我們要充分重視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應對,使其良性、健康地發(fā)展。(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