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5傷仲永導學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5傷仲永導學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學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傷仲永
課題
傷仲永
課型
新授
導學內(nèi)容:
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的情況。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導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體會揣摩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
導學難點:
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
學習程序與內(nèi)容
學習調(diào)控
一、文學常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
2、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詞匯
1、讀音
隸(lì) 扳(pān) 邑(yì) 矣(yǐ) 泯(mǐ)
稱(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重點詞語
①世隸耕 隸: 屬于 ②未嘗識書具 嘗:曾經(jīng) ③并自為其名 為:題
3、上
④指物作詩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賓客其父 稍稍:漸漸 ⑥或以錢幣求之 或:有的
⑦環(huán)謁于邑人 環(huán)謁:四處拜訪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相當 ⑨泯然眾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賢于材人遠矣 賢:勝過、超過
三、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思考本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
2.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3.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明確: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4.“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確: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
5、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5.從“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人。
6.“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 過渡。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
6、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fā)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賞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感悟本文筆墨凝練、言簡意賅的效果。
明確: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huán)謁”把方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安皇箤W”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shù)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