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版)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1部分 專題1 論述類文本閱讀課件.ppt
第一部分 現(xiàn)代文閱讀,專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復習風向標考試大綱要求:“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睆拿}形式看,論述類文本閱讀設置三個題目,不求對考查點的全面覆蓋,而是突出重點。近幾年考查的側重點是對文本信息的篩選整合,對內容要點的歸納概括,對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分析。,預習做真題,洞悉高考怎么考 一、(2018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9分,每小題3分) 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lián)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是歷史的承繼性以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靶伦訉W”,即新時代的諸子之學,也應有同樣的品格。這可以從“照著講”和“接著講”兩個方面來理解。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做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與“照著講”相關的是“接著講”。從思想的發(fā)展與諸子之學的關聯(lián)看,“接著講”接近諸子之學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內在品格,它意味著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以近代以來中西思想的互動為背景,“接著講”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在中西之學已相遇的背景下,“接著講”同時展開為中西之學的交融,從更深的層次看,這種交融具體展開為世界文化的建構與發(fā)展過程。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與西方的思想傳統(tǒng)都構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資源,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則以二者的互動為其重要前提。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xiàn)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的諸子之學,“新子學”無疑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新的形態(tài)。,“照著講”與“接著講”二者無法分離。從邏輯上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從“無”開始,它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進過程,并需要對既有思想范圍進行反思批判?!罢罩v”的意義,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發(fā)展過程,打開前人思想的豐富內容,由此為后繼的思想提供理論之源。在此意義上,“照著講”是“接著講”的出發(fā)點。然而,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就此而言,在“照著講”之后,需要繼之以“接著講”?!敖又v”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進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形成,則是其邏輯結果。進而言之,從現(xiàn)實的過程看,“照著講”與“接著講”總是相互滲入:“照著講”包含對以往思想的邏輯重構與理論闡釋,這種重構與闡釋已內含“接著講”;“接著講”基于已有的思想發(fā)展,也相應地內含“照著講”?!靶伦訉W”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 (摘編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串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 B.“照著講”主要指對經典的整理和實證性研究,并發(fā)掘歷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內涵。 C.“接著講”主要指接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在新條件下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諸子之學,“新子學”受西方思想影響,脫離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答案,解析,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新子學”與歷史上諸子之學的差異。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學”的品格可從兩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關系進行論證。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動為前提,論證“新子學”“接著講”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論證“照著講”“接著講”無法分離,是按從邏輯到現(xiàn)實的順序推進的。,答案,解析,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經典進行文本??焙臀墨I編纂與進一步闡發(fā)之間,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對中西思想的交融與互動,“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 C.“照著講”內含“接著講”,雖然能發(fā)揚以往的思想,但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學”要參與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就有必要從“照著講”逐漸過渡到“接著講”。,答案,解析,二、(2017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9分,每小題3分) 氣候正義是環(huán)境正義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具體發(fā)展和體現(xiàn)。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 從空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也涉及一國內部不同區(qū)域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fā)達國家已實現(xiàn)工業(yè)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fā)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fā)展需求,同時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從時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當代人與后代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代際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一權利義務關系,從消極方面看,體現(xiàn)為當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以將同等質量的氣候系統(tǒng)交給后代;從積極方面看,體現(xiàn)為當代人為自己及后代設定義務。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xiàn)代際共享,避免“生態(tài)赤字”。因為,地球這個行星上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是人類所有成員,包括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tǒng)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總之,氣候正義既有空間的維度,也有時間的維度,既涉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也涉及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因此,氣候正義的內涵是:所有國家、地區(qū)和個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氣候容量的權利,也應公平地分擔穩(wěn)定氣候系統(tǒng)的義務和成本。 (摘編自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 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 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 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后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后代設定義務。 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答案,解析,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 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 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 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答案,解析,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 B.如果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 C.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xiàn)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tài)赤字”。 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復雜的問題,氣候正義只是理解該問題的一種視角。,答案,解析,三、(2016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9分,每小題3分) 文學中有歷史。當今歷史學家大都認為,沒有什么文獻資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學作品,即如佛經、道藏、信札、家譜、賬本、碑銘等也無一不是,而且隨著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史料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從“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實面貌,這對于研究社會史的人幾乎是一個常識。陳寅恪以詩證史,也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圍并非如此寬泛,文學作品在大多數(shù)史學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獻到底屬于文學還是史學,一兩千年來都沒有一致的看法。神話傳說就是如此,其中相當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經。,神話傳說是文學,史前時代,無文字可征,只有傳說,暫當歷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實,但“炎黃子孫”已經成為口頭語,甚至成為歷史共識。新的傳說還會不斷產生,能否成史頗為可疑,但以神話傳說研究歷史,卻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歷史上,山海經究竟應歸于文學還是史學,曾是死結。王國維古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边@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文獻。在漢書藝文志里,山海經列于數(shù)術類。此后該書在目錄學里的角色轉換過幾次,隋書經籍志將山海經列于史部地理類,也就是將它看成史書了。,歷史是講真實的,山海經一般被視為荒誕不經,連司馬遷寫史記都不敢采用。雖然山海經里平實的山川地理內容應歸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卻顯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編四庫全書,言其“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將其改列于子部小說家類。這個死結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開。解開的途徑有二:一是將山海經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時之書,神話歸神話,歷史歸歷史;二是神話中也有歷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證史或補史。分而治之者,以為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是比較雅正的部分,譚其驤就寫了的地域范圍一文,分析山經寫作時的地理知識水平。將歷史成分發(fā)掘出來的,自然以王國維用山海經來印證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為最明顯的例子。,上面說的是介于文學與史學之間的文獻,至于純粹的文藝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發(fā)掘史料。但發(fā)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個作品當成真史就很可慮了。紅樓夢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歷史現(xiàn)實沒有錯,可是如果過分坐實到具體歷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鑿了。戲說之類當然是文學,但讀者觀眾往往誤以為是歷史。如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張誠、徐日昇當時擔任與俄國談判的翻譯,工作是以拉丁語作為中介的,而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他們說的卻是俄語,觀眾看到這個情節(jié)時被誤導也就難以避免了。 (摘編自周振鶴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當今歷史學界,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不斷地擴展,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研究歷史的資料。 B.古代的史學家選取史料的范圍比較狹窄,他們并未廣泛采用“以詩證史”或將小說用于社會歷史研究之類的方法。 C.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古”,懷疑堯、舜、禹等人物的真實性。 D.歷代學者對山海經有不同認知,隋書經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視為史書,王國維則把它作為古史材料看待。,答案,解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很多人認為山海經的記載荒唐夸張,與真實的歷史差別較大,司馬遷也持這種觀點,因此史記并不采用山海經。 B.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山海經所記的神話傳說并無真實可言,不宜歸入史部,而應列入子部小說家類。 C.譚其驤和王國維利用山海經研究歷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將神話和歷史分而治之,后者則從神話中發(fā)掘史料。 D.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其中部分情節(jié)與歷史事實有出入,不能從這類作品中發(fā)掘史料。,答案,解析,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也會產生新的傳說,這些傳說將來會不會成為研究這個時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 C.在歷史研究中,當代學者會把文學作品作為史料看待,在他們看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藝術手法差異并不重要。 D.文學作品能否成為史料,取決于歷史學家的眼光,而歷史學家對文學與史學關系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當時的學術背景。,答案,解析,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研習研方法,聚焦考題怎樣答 追根溯源熟知命題的六大方式與八大陷阱 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題型穩(wěn)定,選項設置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果不了解這些規(guī)律,不明白命題人設置的陷阱,答題時就找不到重點,看不出錯誤??偨Y近幾年全國卷論述類文本的命題特點和設誤類型,可歸結為六大命題方式、八大設誤陷阱。,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一、六大命題方式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選項,一般不會照抄原文語句,而是對原文進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包括“刪”“添”“調”“改”“漏”“湊”。運用這些方式改造出來的選項,有的不改變原文意思,有的改變了原文意思。而改變了原文意思的,就是“不正確的”。,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二、八大設誤陷阱 1.偷換概念 命題者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故意弄錯對象,或混淆兩個概念的屬性、作用、發(fā)展趨勢等,從而迷惑考生。,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C項,“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而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刪掉了“初”字,擴大了范圍;“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而原文是“明初文化的兼容性”,偷換概念。,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2.張冠李戴 命題者錯置相關信息,把屬于甲的特點或行為說成乙的特點或行為,或者前面的條件屬于甲而后面的結果卻屬于乙,等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張冠李戴?!皩W衡一派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語言藝術持否定態(tài)度”理解錯誤,“學衡”派是復古派,反對新文化運動?!皩χ袊诺湮膶W的語言藝術持否定態(tài)度”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3.無中生有 有些內容在原文中沒有出現(xiàn),也不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命題者卻故意將這些內容放到選項中。,“是影響城市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錯。文章末尾說“保持城市的空間彈性、制度彈性、意義彈性是意義重大的”,只說對城市的發(fā)展“意義重大”,沒說“空間、制度及意義三者的彈性不足”是影響城市發(fā)展的“根本原因”,無中生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4.混淆因果 混淆因果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把“果”錯斷為“因”;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因果關系。,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強加因果?!拔逅摹敝?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史學價值沒有被史學界認識,而不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5.以偏概全 有時命題者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或程度的詞語,形成以部分代整體(或以整體代部分)、以個別代一般(或以一般代個別)、以特殊代普遍等干擾項,擾亂考生的判斷。,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涉及多個層面,排放問題僅是第二段的舉例?!熬褪恰币徽f,以偏概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6.斷章取義 命題者故意把某一個限制條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個意思來表達,造成對某個意思的片面理解。,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當前城市空間彈性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有機統(tǒng)一”錯,原文說“空間彈性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轉換”,斷章取義。,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7.混淆時態(tài) 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混淆已然和未然。要重點關注的詞語有:已經,曾經,過去;現(xiàn)在,目前;將要,尚未;之前,之后;等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說法絕對,原文是“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只是“可能”。,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8.主客顛倒 就事物而言,有主體和客體;就事物變化發(fā)展的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因和次因;就表現(xiàn)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題人設置錯誤項時,有時會將主體和客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因和次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原文最后一段是說“相應的公共設施”是“活化鄉(xiāng)村記憶”的配套,而選項“使之(鄉(xiāng)村記憶)成為相關產業(yè)的配套設施”主客顛倒,將需要相關配套設施的主體(活化鄉(xiāng)村記憶)說成了客體。,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即學即練 (2017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zhèn)化的軟肋。一些鄉(xiāng)村在變?yōu)槌擎?zhèn)的過程中,雖然面貌煥然一新,但很多曾經讓人留戀的東西卻蕩然無存。人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快速的、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化會不會使“鄉(xiāng)愁”無處安放?要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留住鄉(xiāng)愁,不讓“鄉(xiāng)愁”變成“鄉(xiāng)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并活化鄉(xiāng)村記憶。,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鄉(xiāng)村記憶是鄉(xiāng)愁的載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文化記憶,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動場所、傳統(tǒng)民居建筑等“記憶場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質文化記憶,如村規(guī)民約、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技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模式等。鄉(xiāng)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xiāng)村記憶是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xiāng)土歷史與傳統(tǒng)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xiāng)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鄉(xiāng)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后進行綜合甄選。在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前期規(guī)劃。,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僅僅留住鄉(xiāng)村記憶而不進行呵護,鄉(xiāng)村記憶會逐漸失去原有魅力。呵護鄉(xiāng)村記憶,使其永葆“溫度”,就要對相關記憶場所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為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延續(xù)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造條件,保持鄉(xiāng)村傳統(tǒng)活動的原有品質。比如,對一些鄉(xiāng)土景觀、農業(yè)遺產、傳統(tǒng)生產設施與生產方法等有意識地進行整理維護。對于鄉(xiāng)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xiāng)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zhèn)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shù)鼐用裆a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游子在故鄉(xiāng)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xiāng)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xiāng)愁的話,那么,活化鄉(xiāng)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xiāng)愁?;罨l(xiāng)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xiāng)村記憶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產業(yè),進行精細化、產業(yè)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讓原來的鄉(xiāng)村記憶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fā)展教育、醫(yī)療、商業(yè)、娛樂休閑產業(yè)等,使鄉(xiāng)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產生新的凝聚力。 (摘編自陸邵明留住鄉(xiāng)愁),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新型的城鎮(zhèn)化建設,如果在建設之余還能兼顧人文保護,就不會留下“鄉(xiāng)痛”。 B.鄉(xiāng)村記憶是居民情感所系和鄉(xiāng)愁載體,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定期維修鄉(xiāng)村的集體記憶場所,是呵護鄉(xiāng)村記憶的一種方式。 D.活化鄉(xiāng)村記憶是指賦予鄉(xiāng)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yè)的配套設施。,C,解析 A項,假設關系不當。B項,“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與原文第二段內容不符。D項,“使之成為相關產業(yè)的配套設施”主客顛倒,原文是“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繞著鄉(xiāng)村記憶的保護,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留住鄉(xiāng)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將鄉(xiāng)村記憶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并論及了二者的有機聯(lián)系。 C.文章提出以綜合甄選的方式選擇保留哪些鄉(xiāng)村記憶,并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 D.認為鄉(xiāng)村與人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這是文章論述城鎮(zhèn)化與鄉(xiāng)愁關系的前提。,C,解析 C項,“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無中生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能留住鄉(xiāng)愁,就有可能避免城鄉(xiāng)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發(fā)生沖突。 B.如果游子在城鎮(zhèn)化的故鄉(xiāng)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xiāng)已活化了鄉(xiāng)村記憶。 C.為了保護鄉(xiāng)村記憶,在新型城鎮(zhèn)化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當?shù)鼐用竦奈幕枨蟆?D.能對鄉(xiāng)村記憶進行精細化、產業(yè)化升級,說明鄉(xiāng)村記憶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的。,B,解析 B項,“就說明故鄉(xiāng)已活化了鄉(xiāng)村記憶”錯,游子在故鄉(xiāng)“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是呵護鄉(xiāng)村記憶的目的。在答此題時應抓住原文中的邏輯關系,辯證理解分析,要善于識別多余信息。,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二整體突破三遍閱讀:圈點、比對、排除 高考試卷中論述類文本閱讀側重于考查邏輯思維能力,它要求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捕捉語言信息,找出命題人設置的“陷阱”,而對全面、系統(tǒng)、透徹地弄懂相關知識沒有要求。因此,一般地說,讀懂文章基本內容即可答題。在閱讀時抓關鍵點是重要的一步。我們可采用“三遍閱讀圈點、比對、排除”的方法,準確抓住關鍵點。,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第一遍:通讀圈點。通讀原文,圈畫觀點材料,落實結構層次 不管哪一種形式的文章,通讀全文是解答問題的前提。對論述類文本而言,通讀就是要把握文章說的是什么事,講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什么人,表達了什么觀點。閱讀時可采用逐段“圈點法”,一畫觀點,二標材料。畫觀點,是為了幫助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標材料,是為了明確信息區(qū)間,便于尋找選項信息所在的區(qū)域。 閱讀原文后,可提出如下問題:本文說明或論證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觀點?今后的發(fā)展前景如何?作者對新成果或新觀點的態(tài)度和看法如何?全文的脈絡是怎樣的?有哪些分論點?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圈點時,除圈畫出論點(或分論點)、論據(jù)外,還要特別畫出關鍵詞句。,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一是文章重點闡述的概念術語,有重要意義的修飾語、限制語等。 二是“角度性標志語”?!敖嵌取?就是從哪個方面發(fā)表對問題的見解或介紹對象的特點。文章有時有“角度性標志語”,如“為什么、怎樣、如何、認為”等。同一個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且試題的題干、選項也相應從一定的角度來設計,不僅讀文時要注意,讀題時也要明確。 三是“結構性標志語”。即表明層次、段落、內容等之間照應、轉換、領起、總結關系的語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過、但是、那么、所以、不僅、又、如前面所說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同時”等。 四是表示范圍、性質、程度等的詞語。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別、也許、可能、基本上、全、都”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通讀圈點示例 (2018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選文 所謂“被遺忘權”,即數(shù)據(jù)主體有權要求數(shù)據(jù)控制者永久刪除有關數(shù)據(jù)主體的個人數(shù)據(jù),有權被互聯(lián)網遺忘,除非數(shù)據(jù)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shù)字化記憶發(fā)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shù)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shù)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tài)?!氨贿z忘權”的出現(xiàn),意在改變數(shù)據(jù)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賦予數(shù)據(jù)主體對信息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并且有著更深的調節(jié)、修復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首先,“被遺忘權”不是消極地防御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而是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進一步說,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shù)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其權利主體可自主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對網絡上已經被公開的有關個人信息進行刪除,是數(shù)據(jù)主體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權利。 其次,在數(shù)據(jù)快速流轉且難以被遺忘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被遺忘權”對調和人類記憶與遺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不能“被遺忘”,那意味著人們容易被囚禁在數(shù)字化記憶的監(jiān)獄之中。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經驗中吸取教訓,面對現(xiàn)實,想象未來,而不僅僅被過去的記憶所束縛。,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最后,大數(shù)據(jù)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shù)據(jù)化”,人成為數(shù)據(jù)的表征,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數(shù)據(jù)的形式被記憶。大數(shù)據(jù)所建構的主體身份會導致一種危險,即“我是”與“我喜歡”變成了“你是”與“你將會喜歡”;大數(shù)據(jù)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動、勸服、影響甚至限制我們的認同。也就是說,不是主體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樣的人,而是客觀的數(shù)據(jù)來顯示主體是什么樣的人,技術過程和結果反而成為支配人、壓抑人的力量。進一步說,數(shù)字化記憶與認同背后的核心問題在于權力不由數(shù)據(jù)主體掌控,而是數(shù)據(jù)控制者選擇和建構關于我們的數(shù)字化記憶,并塑造我們的認同。這種大數(shù)據(jù)的分類系統(tǒng)并不是客觀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 (摘編自袁夢倩“被遺忘權”之爭: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數(shù)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圈點理由 這是對“被遺忘權”的解釋。“被遺忘權”是全文的論述對象。 這是“被遺忘權”提出的意義?!耙庠凇眱勺直砻骱竺媸悄康幕蛞鈭D。這一句從總體上闡述了“被遺忘權”提出的意義。 第一個分論點,闡述“被遺忘權”提出的第一個意義。注意“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詞語,表明以下幾個段落都是并列的分點論述。 第二個分論點,闡述“被遺忘權”的第二個意義。 注意表示次序的詞語。 這是第三個分論點。與前面兩個分論點的位置不同,它在段末,是在前文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讀后可以發(fā)現(xiàn),此文采用“總分”式的結構,先解釋“被遺忘權”的含義、提出的目的,然后分別論述“被遺忘權”提出的具體意義。,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第二遍:精讀題目,文題比對,辨明八個思考角度 對材料有了總體印象后,應仔細閱讀試題,弄清題目要求,即從內容上弄清是有關什么的選擇,從選擇標準上看清是選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選項與文本的哪一段哪一句有大致的對應關系。在把握選項與文本的對應關系上,要注意以下八個思考角度。 (1)部分與整體在事物的程度深淺、范圍大小上有意混淆。 (2)主觀與客觀不尊重文本中事物的客觀性,故意夸大事物實有的能力和效用。 (3)原因與結果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把“果”錯斷為“因”;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不是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 (4)主要與次要將主要原因、主要矛盾與次要原因、次要矛盾錯置。,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5)肯定與否定故意將文本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與未然故意把“尚未發(fā)生的事情”轉述為“既成事實”,或相反。 (7)偶然、或然與必然把偶然性、可能性說成必然性。 (8)有與無故意在干擾項里設置原文沒有的信息。,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第三遍:研讀題目對應的文本內容,排除干擾信息 第三遍閱讀,是針對文章與題目的“對應點”進行的,即精心研讀選項和文本的對應處,仔細比較,找出題目中設置的干擾項,確認排除依據(jù)。 比對之前先切片 一個選項,會包含多個信息點,命題人設誤,也不會只針對一個信息點。如果我們解題的時候,比對不細致,易導致信息點遺漏而誤判。為了準確比對,我們須先對選項進行切片。切片的基本原則是將選項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如果是切分復句,一般以一個分句為一個切片;如果是切分單句,可以按照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謂賓)進行切分;對于較長的單句,則需對其中修飾重要概念的短語進行切分。,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對選項切分之后,就可以依據(jù)切片中的關鍵詞在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進行比對。有的選項概括程度較低,與原文中的信息對應程度較強,切片后,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信息源;有的選項概括性強,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關的詞句,切片后,需先將原文中相關的關鍵詞句進行提煉壓縮,然后再確定信息源。如選項“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串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可切分為三個切片:“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串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比對排除示例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 A.由于數(shù)字化記憶的發(fā)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fā)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體身份所以被數(shù)據(jù)化,是因為個人信息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太高。 C.“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jù),不過前者更積極一些。 D.我們要對抗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就要成為數(shù)據(jù)控制者并構建他人的數(shù)字化記憶。,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因果不當。人的主體身份被數(shù)據(jù)化是因為“大數(shù)據(jù)技術”。 張冠李戴?!半[私權”的提出不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jù)。只有“被遺忘權”的提出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jù)。 無中生有。對抗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的工具應該是“被遺忘權”。,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文章以數(shù)字化記憶帶來的威脅為立論的事實基礎,論證了人被數(shù)據(jù)控制的危險。 B.通過討論大數(shù)據(jù)對隱私、記憶及主體身份等的影響,文章把論證推向了深入。 C.與重視個人隱私的寫作動機有關,文章著重論證了大數(shù)據(jù)對個人權利的影響。 D.文章通過分析數(shù)字化記憶可能帶來的問題,對我們的認同問題做出了全新論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偷換概念。文章論證的對象是“被遺忘權”,沒有對我們的認同問題做出“全新論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個人留在網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沒有主動權,就難以保護隱私。 B.遺忘是個人和社會的一種修復和更新機制,是我們面對現(xiàn)實和想象未來的基礎。 C.技術有支配和壓抑人的力量,這不僅影響個人隱私安全,而且影響整個社會。 D.大數(shù)據(jù)的分類系統(tǒng)不是中立的,這將影響數(shù)據(jù)的客觀呈現(xiàn),使用時應有所辨析。,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注意句中的“在某種程度上”。,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即學即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休閑閱讀是人在閑暇時間里,于內心之愛驅動下自主選擇的以閱讀為內容的休閑方式。休閑閱讀是閱讀與休閑的結合,閱讀賦予休閑以文化內涵,提升了休閑的文化品位;休閑賦予閱讀以審美樂生的內涵。宋代陸九淵提出優(yōu)游閱讀,主張以悠然閑適的心態(tài)去讀書。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休閑閱讀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讀書內容、方式、地點等,不受強制性目標與任務的限制和約束。休閑讀書是隨興而為,是為了滿足審美需求,獲得內心的豐盈與適意。它還具有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的特點。趣味性高意味著吸引力大,進入門檻低意味著休閑機會的易得性與可達性高,這些均十分有利于讓閱讀進入休閑,讓閑暇接納閱讀,從而在普通大眾中得到推廣和普及。與其他休閑活動相比,休閑閱讀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影響小。 休閑閱讀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還能夠提高學識水平,陶冶氣質情操,具有重要的養(yǎng)心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閑閱讀的派生價值對個體成長和社會發(fā)展均較有益。宋代朱熹強調,讀書帶給人的是智慧之樂、心靈之樂與和美之樂。明朝李贄說:“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余?!毙蓍e閱讀有助于克服內在貧乏對休閑的制約。內在貧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貧乏。休閑閱讀對充實精神空間,建構休閑生存智慧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閑暇管理的要義,是用積極健康的休閑活動填充閑暇時間,實現(xiàn)閑暇時間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西方休閑理論認為,閑暇是時間形態(tài)的社會資源。它的特點一是無法以真空的狀態(tài)存在,如果不積極占用,便可能導致消極占用;二是這種資源的使用效果,取決于人們的休閑選擇。亞里士多德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閑暇管理對于個體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認為閑暇越多,越需要智慧、節(jié)制和正義。羅素強調,明智用閑是對人類文明的最后考驗。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均壽命的延長,閑暇時間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閑暇時間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個體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空間。如何管理和利用閑暇資源,已經成為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休閑選擇和閑暇時間的利用與人成為人有著直接的與內在的關聯(lián)。人成為人的過程也是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fā)展意味著人格的健全,意味著人的潛能的實現(xiàn)與多方面的生命體驗的獲得,意味著包括審美在內的人與對象世界關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內在世界的豐富性與完整性。休閑是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契機。自從分工出現(xiàn)以來,專業(yè)化的繁忙勞作易使人片面發(fā)展,而閑暇時間的增加將使人有機會彌補和打破分工對于自己發(fā)展空間的限制。分工越細,閑暇時間和休閑活動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越重要。在工作專業(yè)化與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閑閱讀對于彌補實用閱讀和應試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空間的限制,豐富人的生命體驗,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科專業(yè)分化越細,休閑閱讀對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對人的整體性與均衡性發(fā)展越重要。 (選自王景全論休閑閱讀),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休閑閱讀是人們自主選擇的以閱讀為內容的休閑方式,它把閱讀與休閑結合起來,并賦予閱讀與休閑以新的統(tǒng)一內涵。 B.休閑閱讀在閱讀內容、方式、地點等方面具有自主選擇性,讀者在閱讀中隨興而為,沒有閱讀目標,也沒有閱讀任務。 C.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的特點,不僅有利于閱讀與休閑的結合,而且還有利于休閑閱讀在普通大眾中得到推廣和普及。 D.內在貧乏就是指精神世界的貧乏,它對休閑具有制約作用,而休閑閱讀能夠充實精神空間,有助于克服這一制約作用。,答案,解析,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段先介紹什么是休閑閱讀,接著指出休閑閱讀是閱讀與休閑的結合,再引用陸九淵的觀點和魯迅的主張,意在讓讀者了解休閑閱讀的心態(tài)和閱讀范圍。 B.第段闡述休閑閱讀具有自主性強、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資源消耗低等特點,第段分析休閑閱讀所起到的多方面作用,兩段之間構成了因果關系。 C.第段拓展筆墨,引入“閑暇管理”這個概念,豐富的引用讓文章在更寬的視野下討論管理和利用閑暇資源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性,為下文深入探討做鋪墊。 D.第段承接第段,探討休閑閱讀的現(xiàn)代意義,認為休閑選擇與“人成為人”有密切聯(lián)系,休閑閱讀有利于豐富人的生命體驗,促進人的整體性與均衡性發(fā)展。,答案,解析,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休閑閱讀能消遣放松,養(yǎng)心益智,它的派生價值既有益于個體成長,也有益于社會發(fā)展,朱熹所說的讀書之樂主要是就社會發(fā)展的意義而言的。 B.“閑暇”以時間形態(tài)存在,它的使用效果,取決于人們的休閑選擇,閑暇管理不僅關系到生命個體的幸福與成長,還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C.實現(xiàn)閑暇時間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生命個體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亞里士多德、羅素的觀點,對身處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具有啟發(fā)意義。 D.專業(yè)化繁忙勞作使人片面發(fā)展,不斷增加的閑暇時間打破了分工對于個體發(fā)展空間的限制,休閑閱讀及其他各種休閑活動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答案,解析,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三細節(jié)攻堅三重比對:詞語、關系、依據(jù)或結論 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本質上是在把握觀點的前提下篩選和整合信息。鑒于其命題方式(選擇題),解答時可將選項內容與原文進行仔細比對,以排除錯誤選項。大致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圈點比對排除”。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比對”是最為重要的,要從三個角度認真進行:比對詞語看用詞有無差異;比對關系看邏輯是否嚴密;比對依據(jù)或結論看推理是否成立。,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一、比對詞語 因為命題者在命題時會采用刪詞、添詞、改詞的方式來設置部分選項,所以我們通過比對詞語,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選項。,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典題1用比對的方法閱讀下面的文段和選項,看信息篩選是否有誤。如有錯誤,指出錯誤點和錯誤類型。 原文選段:古典戲曲劇目中,有些確實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禮部尚書丘濬的五倫全備記等“令人嘔穢”之作以及朱權、朱有燉等皇親國戚宣揚神仙道化、為封建王朝歌功頌德的作品。 選項:古曲戲曲劇目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揚神仙道化、為封建王朝歌功頌德的作品。,“古典戲曲劇目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說法絕對。注意原文中的“有些”,不是全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原文選段:作為傳統(tǒng)中國的一種核心價值觀,“五?!?仁、義、禮、智、信)擺脫了時空等具體條件的限制,具有普適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維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各種學說、文化碰撞不斷,比如延續(xù)兩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學說的對立與斗爭,元、清兩代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沖突,佛教傳入后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的沖撞等。但正是因為有了像“五?!边@樣的價值理念,中華文明才具有無比強固的凝聚力,能容納不同的文化元素,將產生于不同生活習俗和社會環(huán)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異極大的眾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個極富彈性的文化結構之中。 選項:在中國歷史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有不同學說的對立斗爭,不同文化的沖突對撞,正是因為有了“五?!边@一價值觀,中華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包容性。,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因為有了五常這一價值觀”不當,原文是“正是因為有了像五常這樣的價值理念”,以偏概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原文選段:在嚴肅的作家和學者眼中,數(shù)字化閱讀危害極大。很多讀者漸漸認識到八卦、段子、社會新聞無法填補精神空洞,不能夠提升自我,反而無謂地浪費時間和精力,慢慢地趨向于讀一些有系統(tǒng)知識、有深度的文章和書籍,比較經典的著作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在今年舉辦的上海書展上,我們也看到了深度閱讀的復蘇跡象。由元史專家蔡美彪撰寫的中華史綱,是一本偏學術的著作,不想發(fā)行量卻達到5萬冊。 選項:在有些作家和學者看來,數(shù)字化閱讀危害極大,很多讀者也認識到這種閱讀不能提升自我,浪費時間和精力,慢慢回歸到經典閱讀上來。,“這種閱讀”指代不當,“八卦、段子、社會新聞”不是“數(shù)字化閱讀”的全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二、比對關系 首先,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lián)詞)。其次,比對每一分句的含義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每一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特別要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shù)痊F(xiàn)象。,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典題2用比對的方法閱讀下面的文段和選項,看信息篩選是否有誤。如有錯誤,指出錯誤點和錯誤類型。 原文選段:明清傳奇、雜劇大多為文人所作,他們當中確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碩學名儒,作者雖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們當中的多數(shù)人仕途失意,與統(tǒng)治階級和主流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這些人襲用民間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樣式戲曲來從事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對主流文化的反叛。他們的劇作雖然有雅化傾向,但其思想傾向和藝術旨趣與屬于主流文化的正統(tǒng)詩文并不完全相同,而與民間文化仍然有著一些相通之處。也正是因為這樣,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傳奇、雜劇同樣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正統(tǒng)文人視為異端,明王朝命解縉等編輯的永樂大典本來收錄了部分戲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庫全書卻將其統(tǒng)統(tǒng)拒之門外。,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判定一種藝術樣式是雅還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數(shù)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藝術旨趣。古典戲曲熱衷于以“瑣屑”的市井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將販夫走卒、貧寒書生、風塵女子悲歡離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戲臺,許多劇作堪稱古代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即使是以歷史為題材,描寫英雄和國王,古典戲曲也多半攝取經過民間“淘洗”的歷史演義和傳說,少有雄渾冷峻的“風云氣”,而多顯家長里短的世俗趣。這與熱衷于歌頌天神、國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戲劇(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劇,西方古代喜劇大多表現(xiàn)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 選項:判定一種藝術樣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創(chuàng)作傳奇、雜劇,而應該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藝術旨趣。,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文章說的是“判定一種藝術樣式是雅還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數(shù)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藝術旨趣”,而選項卻說“判定一種藝術樣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原文選段:法律與道德并非渾然一體。一般而言,國人擅長整體性和綜合性思維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將道德與法律做一體性認識和處理,然后如太極八卦一般,講究兩者的相互轉化,循環(huán)無窮。這也是中國古代法律道德化與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現(xiàn)代社會,道德與法律的相對分離,有其獨特的內在價值和重要意義。法律獲得相對獨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適應現(xiàn)代工商業(yè)社會生活的法律體系、樹立法律權威、構建現(xiàn)代法治國家。當然,也應當看到,在當下中國,社會轉型加快,經濟轉軌加速,社會矛盾加劇,道德失范、人心浮躁、物欲盛行,社會治理任務艱巨。 選項:由于國人常常將道德與法律做一體性認識和處理,所以現(xiàn)代社會將道德與法律做相對的分離,有其獨特的內在價值和重要意義。,因果關系不成立,原文是并列關系。,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三、比對依據(jù)或結論 比對選項中的原因、條件、結論是否有依據(jù)。選項所述的原因、條件、結論在原文中是否涉及,是否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原因或條件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典題3 用比對的方法閱讀下面的文段和選項,看信息篩選是否有誤。如有錯誤,指出錯誤點和錯誤類型。 原文選段:魏晉士人悲生又悲死,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焦慮時時煎熬著他們,他們厭世不厭生,求生而不得,在這個生命情緒空前濃厚的時代里,面臨的卻是太多太多的死亡。那么人生的意義何在?生命的價值何在?晉人提出了近乎頹廢的人生觀,人生只能追求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正所謂“為美厚爾,為聲色爾”。這種人生觀使人們看到的只是空虛和黑暗,這種感傷主義的生命意識更加加深了魏晉士人對生的焦慮和對死的恐懼,其中蘊含著深沉的生存悲劇感。 選項:魏晉士人悲生又悲死,所以提出了近乎頹廢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表現(xiàn)出他們內心的煎熬和對生命的淡漠。,原文說魏晉士人“厭世不厭生,求生而不得”,所以不能表現(xiàn)對生命的淡漠?;煜欠恰?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原文選段: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納入人類生存的更深廣的時空框架來思考,在血與火的學問中化生出智慧與謀略的學問。孫子兵法之所以受到普世的尊崇,一個基本的原因是它在透徹的言兵中,蘊含著深厚的對人類生存的關懷情懷。既然以“詭道”概括兵學的本質特征,兵法也就以智為先,具有濃郁的重智色彩,這就使孫子兵法成為舉世矚目的智慧啟示錄。 選項: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納入人類生存的更深廣的時空框架來思考,這是一般羅列戰(zhàn)例之書做不到的。,其“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的特點并未與所謂“一般羅列戰(zhàn)例之書”進行比較。無中生有。,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即學即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區(qū)別于彼民族的根本標志。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語言、節(jié)日、飲食方式、居住形態(tài)等,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內部,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齡長幼,都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漢族人,大家都過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過年都要吃年夜飯、貼春聯(lián)、放鞭炮,這些都是漢民族成員彼此認同的基本依據(jù)。,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文化是民族生存發(fā)展之基。一個民族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只要自己的文化還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還有復興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經消亡,即使沒有敵軍入侵,民族實際上就已經滅亡。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亡國”與“亡天下”兩種情況,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不僅民族政權覆滅,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在上古時代,埃及、兩河流域、恒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后,這些地區(qū)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當?shù)氐纳瞎盼拿?人們稱之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些屬于被外來侵略者強制消滅的文明。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時期,契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建立的遼國,與宋朝南北對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最終走向了消亡。由此來看,延續(xù)中華文脈是振興中華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有人舉起多元文化的旗號加以反對,認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再提主體文化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亟須澄清。,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氣候、物產、歷史等生存條件的差別,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異彩。各民族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都有其合理性,應享有平等的尊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的大約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壟斷了全世界的資源,長期奴役許多地區(qū)的人民,毀滅了他們的文明。殖民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論”,企圖摧毀異質文明的自尊。 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文明是完美無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當今世界,由于交通與傳媒十分發(fā)達,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也更為頻繁。但有一點始終無法改變: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發(fā)展之基,每個民族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國家還將長期存在的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仍要加強。,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人類文明猶如百花園,只有每個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姿容,百花園才會最美。每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發(fā)展好,形成特色,就是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必定能為人類做出更多貢獻。其中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人類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發(fā)展方式與文明形態(tài)。,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內部的所有成員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著基本相同的風俗習慣。 B.文化是民族之間相互區(qū)別的根本標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飾、語言等方面不盡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 C.文化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本。文化在則希望在,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文化亡則民族亡,即使無外敵入侵。 D.在顧炎武看來,“亡國”指民族內部政權興替而文化性質不變,“亡天下”是民族政權覆滅且伴隨種族消亡。,D,解析 D項,“且伴隨種族消亡”不正確。根據(jù)原文,消亡的應是“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種”,而不是生物意義上的“種族”。,學案一,學案二,學案三,重難特訓,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段中,分別采用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兩種方法,闡釋了文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