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教育的結合
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教育的結合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教育的結合 2019/11/26 摘要: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是我國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重要結晶。在新時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備受重視,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藝術教育工作結合到一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活動中,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藝術教育;傳承與發(fā)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我國開展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在整個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高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藝術教育工作中,豐富藝術教育內容,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性與發(fā)展性,使學生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保護者與發(fā)展者。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結合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各族人民以大大相傳的形式所傳承下的一種文化想象,例如民俗活動、民俗禮儀、傳統(tǒng)表演藝術、口頭傳統(tǒng)、傳統(tǒng)手工技能、同宇宙和自然界有關的傳統(tǒng)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交流、維系區(qū)域傳統(tǒng)、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還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重要表現。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國外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嚴重的沖擊,在不少社會群體看來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落后、老土的信息,面對傳統(tǒng)文化往往采取一種摒棄或者是鄙夷的態(tài)度,這一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日益深入,我國不少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著消亡局面,如何扭轉傳統(tǒng)文化逐步消亡的這一結局,成為我國打造文化強國的重要出發(fā)點。在新時期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工作、發(fā)展工作相關的法律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與優(yōu)化,財政部門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傳承工作以及發(fā)展工作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一系列現代化科學技術被陸續(xù)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fā)展等工作中,并通過宣傳手段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工作的開展?!拔幕鷳B(tài)”就是一種“人文環(huán)境”,“人”作為“文化環(huán)境”中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生態(tài)”構建工作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需要依靠“人”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作出正確的判斷。教育與媒體作為影響“人”審美觀念、價值取向的直接因素,從教育與媒體入手提升“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傳承意識,使“人”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以及傳承工作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是一個龐大的教育組織體系,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滲透到教育體系,創(chuàng)建與非物質文化有關的教育系統(tǒng)、學科體系、教學制度,使教育能夠成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工作、傳承工作與發(fā)展工作的重要途徑。藝術作為記載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不僅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方式,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結合到一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繼承與發(fā)展。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現狀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之間的不斷融合,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fā)展與優(yōu)化,但是從整體發(fā)展視角來看,受教育課程設置、藝術課程實踐等因素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在融合過程尚且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工作并沒有充分的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難以順利展開。(一)教育課程設置現狀現如今,藝術教育工作備受我國大中小學教育組織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我國大中小學長期陷入到“智育第一”、“智育唯一”的思想下,大中小學校均以智育為中心,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智育教育活動,所創(chuàng)建的教育體系、管理制度均為智育服務。受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設置課程,還是在組織教學的過程,所運用的教學設備、考核制度均為智育提供服務,與藝術課程之間沒有過多的聯系,完全無法滿足藝術課程實際需求。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紛紛將現有課程體系為基礎,增設藝術概論、美術鑒賞、民樂鑒賞、視唱練耳、形體藝術等藝術課程,這些課程絕大多數均屬于非藝術專業(yè)的選修課程,學生在專業(y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情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不少高校在設置藝術課程時,并沒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未開設民間藝術鑒賞等課程,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在藝術課程中并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盡管藝術概論、美術鑒賞、民樂鑒賞等課程均涉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在藝術概論、美術鑒賞、民樂鑒賞等課程中所占據的比例并不大,完全沒有滿足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等工作更是無從談起。(二)藝術課程實踐現狀在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個人需求等因素的影響下,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校內外藝術實踐活動關注度極高,大學生時常會參加一些由電視臺所舉辦的文藝活動、由學校所舉辦的文藝演出、由個人所具備的藝術交流活動。但是大學生所參加的這些藝術活動均以“流行文化”為主導,傳統(tǒng)文化元素很少出現,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受到“流行文化”的侵蝕。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策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是新時期發(fā)展的必然需求,這不僅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還關系到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工作是否能夠突出本國特色。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共同需求。通過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現狀,從中我們查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在融合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我們想要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與高校藝術教育更好的融合到一起,需要從目標、內容、形式等方面入手,構建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教育體系。(一)目標目標是一切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時,只有擁有正確的教育目標,才能夠達到實施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在設置教學目標的過程,我們需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分別從“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三個方面著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工作制定系統(tǒng)、全面的目標,確保目標的可行性與發(fā)展性。就“知識與技能目標”而言,教師在藝術概論、美術鑒賞、民樂鑒賞、視唱練耳、形體藝術等藝術類課程授課過程,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將專業(yè)的傳統(tǒng)藝術理念、傳統(tǒng)繪畫方法、民樂練法、傳統(tǒng)演唱方法等非物質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實現對藝術概論、美術鑒賞、民樂鑒賞、視唱練耳、形體藝術等藝術類課程授課內容的豐富與拓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讓學生更能夠靈活掌握非物質文化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就“過程與方法目標”而言,教師在授課過程需要將傳統(tǒng)文化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正確掌握民樂、繪畫、舞蹈的技巧與方法,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而言,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想法,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非物質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二)內容高校在設置藝術課程時,將民間藝術概論、中國傳統(tǒng)歌舞、民族音樂欣賞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課程融入到藝術課程體系中,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的開發(fā)工作,構建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系統(tǒng)整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滲透到藝術教育教學中,將“多元化”作為藝術教育導向,將欣賞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的整合到一起,讓學生能夠正視欣賞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傳統(tǒng)藝術欣賞為起點,學習傳統(tǒng)藝術理論,開展傳統(tǒng)藝術實踐,同時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不斷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熱情,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中。首先,教師在欣賞課程的設置上,需要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作品、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民間舞蹈藝術融入到美術鑒賞、音樂鑒賞以及舞蹈鑒賞課程中,運用巧妙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通過欣賞傳統(tǒng)繪畫藝術作品、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民間舞蹈藝術,有效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藝術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自主能動性;其次,教師在理論課程的設置上,需要注重對傳統(tǒng)藝術理論知識的講解,靈活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傳統(tǒng)藝術理論知識體系直觀、系統(tǒng)的展現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能夠對傳統(tǒng)藝術理論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為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在實踐課程的設置上,需要與實際的社會生活結合到一起,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品、建筑遺跡等內容引入到實踐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引導,讓學生能夠動手制作民間手工藝品,在實踐中領略民間藝術的深厚內涵。(三)形式高校在選擇藝術教學形式時,教師需要將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媒介組織學生開展藝術教學活動,為學生開展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藝術教育活動中,使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能夠成為民族藝術精神的承載體。為此,高校應充分調動現有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不斷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內容,深化高校民族藝術教育內涵,突出高校民族藝術教育的地域特色。例如,學??裳埫耖g的老藝人為大學生表演民間“絕活”,例如“打鐵花”、“變臉”等,以活動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民族藝術教育的說服力。除此之外,高校還需要引導學生建設與民間藝術有關的學生社團,例如古箏藝術社團、民間剪紙社團、京劇社團、豫劇社團、黃梅戲社團、民舞社團等。四、結語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的融合是現代化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需要教師從目標、內容、形式三方面著手,將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人才為目標,不斷將傳統(tǒng)藝術內容融入到高校藝術課程體系,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民間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參考文獻1曾筠毅.高校藝術人才在非物質文化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J.大眾文藝,2015,14:211.2安琳.藝術類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作用研究J.品牌,2015,03:260.3陳又林.高校藝術教育作為保護與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