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裝配圖網! | 幫助中心 裝配圖網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首頁 裝配圖網 > 資源分類 > DOCX文檔下載  

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5.1 生物進化理論練習 蘇教版必修2.docx

  • 資源ID:3902193       資源大小:57.66KB        全文頁數:5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支付寶登錄   QQ登錄   微博登錄  
二維碼
微信掃一掃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9.9積分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查詢和重復下載(系統(tǒng)自動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賬號:
密碼:
驗證碼:   換一換
  忘記密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5.1 生物進化理論練習 蘇教版必修2.docx

第一節(jié)生物進化理論課后篇鞏固探究一、選擇題1.仔細分析下列現象,不符合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的是()A.啄木鳥的長喙是長期啄食樹內昆蟲、反復伸長的結果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長期不用眼睛而逐漸失去視覺C.蛇的四肢由于長期不用而退化,因而獲得匍匐行進的習性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兩者進行著相互選擇解析: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的大量觀察,提出了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進化觀點,即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也就是說,器官用得越多越發(fā)達,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tài)上的退化。題中A、B、C三項都符合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答案:D2.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使用抗生素的劑量不斷加大,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的方向變異抗生素對病菌進行人工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抗生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病菌中原來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淘汰了抗藥性弱的個體A.B.C.D.解析:病菌中有少量個體由于基因突變,本身就存在著能夠抵抗某種抗生素的可遺傳的變異,當人們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對病菌起了一個選擇的作用(不能稱為人工選擇,人工選擇是向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進行的),絕大多數無抗性的個體死亡,少數抗性強的個體生存下來,并遺傳給后代,使后代具有抗藥性這一特性。答案:C3.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不能解釋的問題是()生物的多樣性保護色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本質變異的不定向和選擇的定向自然選擇對遺傳和變異如何起作用生物的生存斗爭A.B.C.D.解析: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但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不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等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答案:C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的實質是保留種群的有利基因,不導致新基因的產生B.地理隔離不會導致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不一定導致生殖隔離C.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選擇的是基因型D.基因突變的方向和生物進化的方向總是不一致解析:自然選擇的實質是保留種群的有利基因,其不導致新基因的產生,A項正確;地理隔離會導致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不一定導致生殖隔離,B項錯誤;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選擇的是個體的表現型,C項錯誤;自然選擇決定的生物進化的方向可能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致,D項錯誤。答案:A5.某學校男女生比例為11,紅綠色盲患者占0.7%(患者中男女=21),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表現型正常)占5%,那么該校學生中Xb的基因頻率是()A.3.96%B.3.2%C.2.97%D.0.7%解析:假設男女生比例是1 5001 500,根據題中信息可求出學校中一共有14個男色盲,7個女色盲,150個(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因此總共有Xb數為150+14+72=178個,所以Xb的頻率為178/(1 500+1 5002)100%3.96%。答案:A6.導學號75604065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B.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能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變大,但生物沒有進化C.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解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現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能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變大。新物種的形成標志是生殖隔離,生物進化的本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但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并不意味著產生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但有些生物沒有經過地理隔離也會形成新的物種,如植物多倍體的形成;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但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答案:D7.某海島上經常有暴風雨,人們發(fā)現生活在該島上的某種昆蟲有兩種類型:一種翅特別發(fā)達,另一種則退化。由此說明()A.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生物的變異也是定向的B.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C.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變異是定向的D.自然選擇和生物的變異都是不定向的解析: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生物在過度繁殖過程中產生了各種變異,其中有的變異適應環(huán)境,有的變異則不適應環(huán)境。它們在生存過程中,生活環(huán)境對這些變異類型進行了定向選擇,保留了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個體,淘汰了不適應環(huán)境的有害變異個體。答案:B8.下列敘述符合中性學說的是()A.中性突變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因此中性突變不是突變B.當自然選擇作用于中性突變時,有利的變異被積累C.當環(huán)境惡劣時,中性突變的進化速率加快了D.中性學說并沒有否認選擇的作用,承認形態(tài)、行為和生態(tài)性狀,即生物的表現型是在自然選擇下進化的解析:中性學說認為多數或絕大多數突變都是中性的,即無所謂有利或有害,因此對于這些中性突變不會發(fā)生自然選擇與適者生存的情況。突變大多在種群中隨機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過選擇才被保留或淘汰的。中性學說沒有否認選擇的作用,承認形態(tài)、行為和生態(tài)性狀,即生物的表現型是在自然選擇下進化的。答案:D9.某種群中aa為致死基因型,如果調查的第一代中AA和Aa各占50%,并且此種生物為一年生植物(自花受粉),則該種群的自交第三代中A基因頻率為()A.12/13B.11/14C.5/8D.1/2解析:據題意,第一代1/2AA、1/2Aa個體分別自交得第二代,即1/2AA1/2AA,1/2Aa1/2(1/4AA、1/2Aa、1/4aa),合并基因型得5/8AA,2/8Aa,1/8aa,其中aa被淘汰,因此第二代中AA占5/7,Aa占2/7,再分別自交得第三代,即5/7AA5/7AA,2/7Aa2/7(1/4AA,1/2Aa,1/4aa),合并基因型得11/14AA,2/14Aa,1/14aa,其中aa被淘汰,因此第三代中AA占11/13,Aa占2/13,所以該種群的自交第三代中A的基因頻率=11/13+1/22/13=12/13。答案:A10.下列關于基因庫的敘述,錯誤的是()A.一個種群中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基因庫B.生物個體總是要死亡的,但種群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C.種群中每個個體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的組成解析:種群中每個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種群基因庫的一個組成部分。答案:C11.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進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D.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解析: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進化;計算基因頻率時應該包括種群中所有的人,無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之分;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與a基因的頻率仍然相等。答案:D12.下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解析: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會產生生殖隔離,所以A項錯誤。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的,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項正確?;蝾l率的改變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生新的物種,但是產生生殖隔離的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會變化。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所以C項錯誤。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它們仍是同一物種。答案:B二、非選擇題13.某動物種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3、0.4和0.3,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為。(2)如果該種群滿足四個基本條件,即種群、不發(fā)生、不發(fā)生、沒有遷入遷出,且種群中個體間隨機交配,則理論上該種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如果該種群的子一代再隨機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填“會”或“不會”)發(fā)生改變。(3)假定該動物種群滿足上述四個基本條件,但不發(fā)生隨機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間進行交配,則理論上該種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樣只發(fā)生相同基因型之間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填“會”或“不會”)發(fā)生改變。解析:(1)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2)由a=0.5,可以計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是(0.5)2=0.25,且該基因型的頻率不會發(fā)生改變,但是該結論的前提條件是種群足夠大、不發(fā)生基因突變、不發(fā)生選擇、沒有遷入遷出,且種群中個體間隨機交配。(3)AA=0.3,Aa=0.4,aa=0.3,題目中敘述的情況下相當于植物的自交,結果如下:0.3AAAA得到0.3AA,0.4AaAa得到0.1AA、0.2Aa、0.1aa,0.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間進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計算該代相同基因型個體之間的交配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頻率會發(fā)生改變。答案:(1)0.5(2)足夠大突變選擇0.25不會(3)0.40.20.4會14.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幾十年來,青霉素的反復使用致使某些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越來越強。請回答問題。(1)青霉素使用之前,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存在著;患者使用青霉素后,體內絕大多數細菌被殺死,這叫做;極少數抗藥性強的細菌活了下來并繁殖后代,這叫做。青霉素的使用對細菌起了,這種作用是通過細菌與青霉素之間的實現的。青霉素的反復使用會使抗藥性狀逐代并加強。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雖然生物的是不定向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2)自然選擇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變異選擇出來,并使之逐代積累、加強,最終形成生物新品種。(3)上述過程表明自然選擇是一個的過程。解析:(1)青霉素在此過程中相當于達爾文進化理論中的自然環(huán)境,對生物體具有選擇作用,而細菌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通過變異獲得的,它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由于差異的存在,抗藥性強的個體得到保留,抗藥性弱的個體因不適應環(huán)境而被淘汰,從而使細菌定向地進化。(2)自然選擇保留了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性狀,并通過繁衍而逐代積累、加強。(3)自然選擇的過程既淘汰了不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同時又保留了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答案:(1)差異不適者被淘汰適者生存選擇作用生存斗爭積累變異自然選擇(2)有利(3)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15.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實驗方法如下: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其抑制細菌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結果如圖甲所示。甲(1)本實驗的結果可用表示。(2)上圖中抑菌效果最佳的是培養(yǎng)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抑菌效果最佳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乙所示。乙向培養(yǎng)基中加抗生素的時間為點。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細菌的抗藥性產生于環(huán)境變化之(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D(3)B不定向的前選擇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16.導學號75604066下圖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外部因素是和。(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是。(3)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是。解析:A物種原是同一自然區(qū)域的生物類群,后來,同一物種的生物有的在甲島生活,有的在乙島生活,由于甲、乙兩島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使得同物種的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不同的改變。再加上甲、乙兩島由于地理隔離,甲島上生活的種群不能跟乙島生活的種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各不相同。最后的進化結果是形成兩個物種。甲島上的B物種遷入乙島后,由于各自種群的基因庫已發(fā)生改變,加之二者已形成生殖隔離,因此,B物種不會與C物種共同進化為同一個物種,而是各自獨立地進化,如遷入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是甲、乙兩島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不能與B物種自由交配。答案:(1)自然選擇地理隔離(2)B和C之間已形成生殖隔離(3)甲、乙兩島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的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離使它們基因頻率的差別得到累積形成了生殖隔離

注意事項

本文(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5.1 生物進化理論練習 蘇教版必修2.docx)為本站會員(xt****7)主動上傳,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