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4課 宋明理學作業(yè) 岳麓版必修3.doc
-
資源ID:6081587
資源大?。?span id="li5dvsk" class="font-tahoma">366.50KB
全文頁數(shù):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4課 宋明理學作業(yè) 岳麓版必修3.doc
第4課 宋明理學隨堂檢測1柳宗元說:“浮屠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于性情爽然,不與孔子異道?!辈牧戏从吵?)A佛教已取得政治統(tǒng)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為正統(tǒng)思想C儒家學說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與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選D。唐朝佛教沒有取得統(tǒng)治地位,也沒有成為正統(tǒng)思想,只是佛教的傳播沖擊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故A、B項錯誤;柳宗元主要是說明佛教和儒學的一致性,沒有提及儒學的弊端暴露,故C項錯誤;“浮屠”指佛教,“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說明佛教與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項正確。2“一棵樹生長出來,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樹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須是合乎某種理才能出現(xiàn),比如馬生牛,斷無此理?!边@段文字所體現(xiàn)的思想是()A“理在事先”B“發(fā)明本心”C“萬物皆生于兩”D“理在氣中”解析:選A。從材料“一事物必須是合乎某種理才能出現(xiàn)”,可見其認為理早于事物存在,故A項正確;“發(fā)明本心”強調內心的反省,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項錯誤;“萬物皆生于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陰陽二氣,與材料認為“理”是世界本原的說法相沖突,故C項錯誤;“理在氣中”的觀點實際上認為氣(物質)早于理而存在,與“一事物必須是合乎某種理才能出現(xiàn)”不吻合,故D項錯誤。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談到宋明時期兩位儒學大師時,曾經(jīng)這樣比喻:第一個人,看見敵機來了,他會教弟子爬到書架上翻查飛機種類、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個人會讓弟子閉目靜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為機聲所懾?!暗谝粋€人”是()A朱熹B陸九淵C王陽明D董仲舒解析:選A。此比喻意在說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認識論的不同,程朱理學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符合第一人的舉動,故A項正確;陸王心學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符合第二人的舉動。4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毕铝兴枷爰抑凶羁赡芴岢鲞@一思想的是()A墨子B孟子C朱熹D王守仁解析:選D。從材料“心之體”、“意之動”、“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斷是心學,王守仁屬于心學的代表人物,“致良知”是其觀點,故D項正確;A項是墨家創(chuàng)始人,B項是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項是程朱理學代表人物。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自朱熹評注的儒家經(jīng)典成為文職人員考試的根據(jù)以后,理學成為直到19世紀末葉以前帝國官方的正統(tǒng)觀念。其結果是為不斷增長的社會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個學術性理由。雖然這一理由從根本上有助于獨特而歷史久遠的中國文明的延續(xù),但其代價卻是形成了壓制外界所有獨創(chuàng)性和新觀念、顯得荒謬可笑的因循守舊。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朱熹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并分析“理學成為19世紀末葉以前帝國官方的正統(tǒng)觀念”的原因。解析:第一小問考查宋明理學對后世的影響,由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宋明理學鞏固了專制帝制,延續(xù)了中華文明,但束縛了人的思想。回答第二小問時要明白理學之所以能成為官方正統(tǒng)觀念的根本原因是其能更好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答案:影響:儒學成為讀書謀官的工具;成為官方正統(tǒng)儒學,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儒學日益僵化,壓制思想。原因:吸收佛、道因素,提出“三綱五常”是天理,要存天理,滅人欲,論證了儒家綱常名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更能適應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課時作業(yè)一、選擇題1.右圖一團和氣圖粗看似一笑面彌勒佛盤腿而坐,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道冠老者,右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執(zhí)經(jīng)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彌勒佛手搭兩人肩上,借用道者與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張正面像。它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一種社會思潮。對這一思潮表述正確的是()A西漢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響B(tài)“三教合歸佛”為其核心內容C推動了宋代新儒學體系的誕生D成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解析:選C。一團和氣圖中的三人合一說明的是儒、釋、道的三教合一的歷史信息,這是宋代理學產生的背景之一,故C項正確;A項“西漢初年”的時間信息與“初露端倪”的階段特征描述不一致,因為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才傳入我國的,故A項錯誤;B項“合歸佛”說法錯誤;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題干材料也無從說明,故D項錯誤。2西方學者稱中國古代某學說為“NeoConfucianism”,這是一種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諸因素于一體的哲學,提供了一套維護儒家倫理秩序的形上學體系。該“學說”是指()A孔孟儒學B董仲舒的新儒學C程朱理學D明末清初的儒學解析:選C。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孔孟儒學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A項錯誤;董仲舒的新儒學是融合儒、法、道、陰陽等學說而形成的,不包括佛教思想,故B項錯誤;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儒學,融合了佛、道思想,從而使儒學富有哲理化和思辨化,故C項正確;明末清初的儒學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其學說并未融合佛、道思想,他們挑戰(zhàn)正統(tǒng)、批判專制,并不是要維護儒家倫理秩序,故D項錯誤。3宋代以后的儒學逐漸走向理論化、思辨化,還影響到文學藝術等領域,蘇軾在論畫時說:“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边@體現(xiàn)了儒學發(fā)展史上的何種認識論()A理一氣二B反省內心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解析:選C。蘇軾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煙云”其形態(tài)會隨時間、地點、天氣等條件發(fā)生變化,但這些事物是有“常理”的,再變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深入體會這些客觀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才能將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筆墨形式之間。這一觀點與朱熹格物致知觀點相同,故C項正確;B、D項是心學觀點,故B、D項錯誤;A項不是求理方法,故A項錯誤。4論語顏淵曰:“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庇腥藢@段話的解釋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也?!边@就把“克己復禮”解釋為()A“心即理也”B“存天理,滅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解析:選B。從題干中的“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也”可知,把“克己復禮”解釋為“存天理,滅人欲”,A、C、D三項是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5陳獻章(14281500年,江門新會人)在學術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約”,追求“自然,自得”,開創(chuàng)“江門學派”,被譽為“真儒復出”。這里的“彼”指的是()A程朱理學B陸王心學C佛教D道教解析:選A。陳獻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彼之繁,求吾之約”,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陳獻章的思想是以心為本體,這里的“舍彼之繁”應該是批評程朱理學支離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學,故A項正確;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陳獻章開創(chuàng)的“江門學派”與心學的思想比較接近,故B項錯誤;宋明理學融合了佛、道思想,換言之,陳獻章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故C、D項錯誤。6“程朱堅認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僅如此,程朱以為須窮究事物內在之理。(王)陽明說,如其理外在于心,則親沒之后,吾心即無孝之理及孝親之心?!庇纱丝梢娝麄冎鲝埖淖畲髤^(qū)別是()A“理”是否為萬物的本原B求“理”的方式C對待孔孟儒學的態(tài)度D“孝親”的方式解析:選B。由“須窮究事物內在之理”可知理外在于人,由“如其理外在于心,則”知王陽明認為理內在于人,由此進而推知,二者求理方式不同,故B項正確;A、C、D項不是材料討論的主要問題,故A、C、D項錯誤。7某思想家主張:“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明復,匪自外得也?!痹撍枷爰铱赡苁?)A孟子B董仲舒C王陽明D莊子解析:選C。孟子主張仁政和性本善,與題目表達思想不符,故A項錯誤;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與題目表達思想不符,故B項錯誤;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即“去蔽與害而明復”,故C項正確;莊子思想與題目表達思想不符。8“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迸c材料觀點一致的是()A萬物源于“天理”B心即理也C存天理,滅人欲D格物致知解析:選B。從“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可知萬物都來源于一個基礎即天理,從“古圣相傳只此心”可知其基礎是心,可知題意是心學的表述,故B項正確;A項是理學,符合“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但不符合“古圣相傳只此心”,故A項錯誤;C、D項與題意不符,故C、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天理流行,觸處皆是:暑往寒來,川流山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之類,無非這理。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shù)?!敝熳诱Z類材料二“先生(王陽明)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云: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見不可見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廣大無邊,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藏于密?!眰髁曚洸牧先靶膶W”是一種高揚“心”亦即人的主體性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作為理學家,王陽明與朱熹同樣以建立倫理學主體性的本體論為目標,同樣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與王陽明的思維走向卻大不一樣:程朱以“理”為本體,充分肯定“理”的客觀性和人理性認識客觀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學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現(xiàn)實的先驗規(guī)范,而沒有給人以應有的地位。對于它來說,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體,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的主體。而“心”哲學則以心為主體,從而導出了人的主體性這一主調。馮天瑜中華文化史(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觀點,并分析其積極影響。(2)依據(jù)材料二,概括王陽明的主要觀點,并分析其時代價值。(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朱熹理學與王陽明心學的異同。解析:(1)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分層歸納即可,分層注意利用材料中的省略號,從“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可得出“理”是萬物的本原,從“天理流行,觸處皆是”,可以得出“理”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本體存在,從“總名”、“件數(shù)”,得出倫理綱常是“理”的具體化;第二小問要求回答朱熹觀點的積極影響,該問應利用所學知識,結合理學的積極影響,進行知識遷移回答。(2)第一小問要結合材料二,材料二突出反映王陽明心外無物,強調人的主觀感受的觀點,簡要歸納即可;第二小問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其觀點時代價值可利用所學心學的影響進行回答。(3)該問既要利用材料三信息,同時要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完整,相同點可以從世界觀、思想實質方面回答,不同點可以從二者對“理”的認識、哲學派別、是否重視主觀能動性等方面總結。答案:(1)觀點:“理”是萬物的本原;“理”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本體存在;人世間的倫理綱常是“理”的具體化。影響: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理學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論與觀念,對于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注重道德、注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2)觀點:人是世界的主體,人所生活的世界離不開人的主觀感受。價值:修補了理學僵化所造成的問題,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成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學基礎。(3)相同:都屬于唯心主義世界觀;都主張維護倫理制度。不同:理學強調“理”是世界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強調人的主體感受是萬物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心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