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關于農村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關于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則是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我根據自己工作所在村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并和農民進行了接觸,對一些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進行溝通,使得一些農民能在遇到問題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雖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目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法律知識水平
2、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流于形式,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義,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心理結構。這種對法律的陌生感決定了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于門外的,更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決問題。二是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盛行。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但在我國農村地區(qū)仍然有許多人或多或少存在著有法無法一個樣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筆者在農村調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發(fā)火是犯法,但是對無照
3、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說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脫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三是權利意識淡薄。受傳統(tǒng)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制在農村的著眼點都是如何加強管理,著重于法的政治統(tǒng)治功能,法律工具主義色彩比較濃重,而忽視了法律維護農民權益這一功能。農民往往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權利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缺乏維護民主權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和實踐活動。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信守“民不與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虧是?!钡葌鹘y(tǒng)觀念,對
4、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敢抗爭,一味忍讓。四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法律卻沒有處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tǒng)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經過五個五年普法宣傳教育,人們的法律意識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總體來講還十分淡薄,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素質低下,影響其法律素質的提高。由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原因相互
5、交織,我國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7年,而城市為12.2年。另據有關報載,目前,我國文盲絕對數高達8507萬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其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進而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進程。二是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們仍主要生活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關系中,傳統(tǒng)的“無訟”、“和為貴”思想及家族意識等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遇到矛盾糾紛時,或忍氣吞聲,或依靠有威望的長者或村干部依鄉(xiāng)規(guī)民約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
6、,是不會訴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據著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不少農村基層干部法制觀念淡薄,頭腦中“人治”思想作祟,認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權代法。這種現(xiàn)象進一步加劇了農民對法律價值的非認同感。三是農業(yè)立法的相對滯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先后頒布了一系列農業(yè)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為我國農村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總的來講,農業(yè)立法還相對滯后,立法質量不高,層次較低,很多規(guī)范原則性太強,配套法律法規(guī)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這樣的農業(yè)立法現(xiàn)狀必然會妨礙農民對法的作用的正確認識,難以產生對法的信賴心
7、理,這也是我國農村社會法律價值感無法得到認同的重要原因。四是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農村良好的執(zhí)法、守法、崇法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由于封建法制傳統(tǒng)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xiàn)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zhí)法情況又如何呢?部分基層執(zhí)法人員素質低下,農村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農村中以權代法、以勢亂法、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鄉(xiāng)村執(zhí)法者的這些形象和執(zhí)法行為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們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五是農
8、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政府的法制宣傳教育有著直接關系。雖然已實施了五個五年普法計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普法宣傳工作收效甚微。特別是農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只是簡單地發(fā)放普法法律法規(guī)選編,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法制宣傳中較注重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灌輸,忽視人們對法律權利的認識,注重實體法,而不重視體現(xiàn)法律正義的程序法等等,這勢必使農民對法律產生厭倦的心理,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三、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發(fā)展農村教育事業(y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質與受教育程度是成
9、正比的。因此,發(fā)展農村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發(fā)展農村教育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當前,農村教育資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資金投入在城市,而農村則是少之又少。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投入增加了,農村的義務教育才能有較大發(fā)展。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識的提高才有了基礎。 (二)加強農村立法工作。健全適應新農村發(fā)展要求的農業(yè)法律體系 首先,應對已有的農業(yè)法律法規(guī)進行清理,對不適用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廢止或修訂,對一些過于原則性的法律法規(guī)應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增強其
10、可操作性,針對一些立法過程中的盲區(qū),及時制定出臺新的法律法規(guī),使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有法可依。其次,農業(yè)立法應改變過去重管理輕權利保護的傾向,切實反映和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只有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的法律,才能使農民對法律的關注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需求。當民眾從法律那得到的只有壓抑、恐懼、冤屈、暴力、顯然的不公平,他又怎會信任、自覺服從并且忠心擁護與他的利益相悖的法律條文或命令呢?最后,農業(yè)立法應體現(xiàn)鄉(xiāng)情。在農業(yè)立法過程中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但更要體現(xiàn)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在進行農業(yè)立法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我國農村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的現(xiàn)實,又要尊重那些已經存在并長期影響老百姓生活的習俗
11、、習慣等“民間法”,考慮到農村的鄉(xiāng)情鄉(xiāng)俗;否則,一味強行將現(xiàn)代法律制度引入鄉(xiāng)土社會,可能適得其反,引起農民的反感。因此,在進行農業(yè)立法時,應深入農村,進行調查。(三)加強農村執(zhí)法工作,提高法律運行成效,樹立法律的權威性 法的執(zhí)行決定著人們能否通過此過程得到法的公平正義的價值體驗,而價值體驗的狀況又直接影響到人們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形成。針對目前法律在我國農村的實施現(xiàn)狀,要提高法律的實施效果,首先要深化農村的司法改革。由于傳統(tǒng)的“厭訟”思想和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鄉(xiāng)土社會的司法狀況令人堪憂。鑒于這種情況,必須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本著方便農民訴訟的原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簡化立案程序,減免訴訟費用,加強法
12、律服務,縮短辦案期限,加大執(zhí)行力度,使農民從司法活動中得到實惠。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行政執(zhí)法工作。法治的真正含義是各級政府官員依法行政,依法治農首先要依法治官。因此要加強農村的行政執(zhí)法工作,首要的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行政執(zhí)法隊伍,塑造良好的執(zhí)法形象。為此要加強農村執(zhí)法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政治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訓和考核。最后,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執(zhí)法機制,加強農村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保證農村執(zhí)法工作順利實施,促進執(zhí)法公正和執(zhí)法為民,使農民在良好的執(zhí)法環(huán)境和氛圍中認識到法律的價值,體會到知法、守法的好處,逐步樹立起對法的好感和信任。 (四)創(chuàng)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實效性
13、普法是法治的基礎,普法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農村法制建設和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的進步,但由于普法工作實效性較差,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和不足。加強和改進農村普法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普法內容要創(chuàng)新。普法內容要突出重點,加大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法制宣傳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讓老百姓理解各種涉農法律法規(guī)的本意和精神實質,特別是要讓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濟辦法。從而維護其合法權益。二是普法對象要有突出。首先要突出對基層農村干部的法制教育。農村干部直接同農民
14、打交道,他們能否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到農民對法律功能和價值的評判。因此要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樹立起依法辦事、依法治農的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各項事務。可集中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法制培訓,嚴格考核,并以此作為選拔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其次要抓好農村在校學生的普法教育。孩子是農村的未來,是新農村建設未來的依靠力量,法制教育要從小抓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將普法教育納入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課教學。三是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創(chuàng)新?,F(xiàn)行的法制宣傳仍然是一種政府主動策劃實施,農民被動接受的模式,方法單一,流于形式,鮮活度
15、不夠,不易為廣大農民群眾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顯。因此要改進和創(chuàng)新農村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方面要結合農民群眾文化素質較低、認知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法制教育中改變單一的說教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說法、在農貿集市設立法律咨詢點以及法制文藝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群眾在寓教于樂中增強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識。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yōu)勢,進行農村普法工作。只有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針對性,不斷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實效,真正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