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關注“變”之根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由表及里關注“變”之根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由表及里,關注“變”之根源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愛,尤其需要親人的關愛。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知道: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繼續(xù)推動努力的內在動力。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作為一名班主任,工作核心就是一個字“愛”, 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全面關心、教育和管理學生。尤其作為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更要關注孩子在校期間除學習任務之外的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
2、的需要等。從孩子的臉上能看出他們的想法、情感,從而幫助我更好的完成所擔負的工作。
一、觀“變”之表象
我的班中有這樣一個小男孩,方臉盤,厚嘴唇,白牙齒,胖小手,他穿的鞋子后鞋幫總是向外側傾斜,走起路來后鞋跟總是與地面發(fā)出“嚓,嚓”的摩擦聲,衣服皺皺巴巴,很不平整,上衣斜穿在身上。每當看到他這樣,我總會善意的提醒“把衣服穿正,走路抬起腳,這樣才是精神的小伙子呢!”我從一年級帶這個班到現在已經整整3年了,每天與孩子們朝夕相處,也就更了解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但我卻為他的“巨變”而擔憂??!
小學二年級的他比較開朗活潑,與班里的男孩一樣頑皮好動。每當語文課上朗讀課文時,總能看見胖胖的小手舉得高高,
3、很有自信的樣子。同學們都喜歡聽他朗讀課文,聲音抑揚頓挫,跟隨作者的情感而變化聲音的高低,朗讀完畢總能聽見一陣掌聲和贊美聲。數學課上,通過他的眼睛能感受他在認真思考,盡管他寫字速度不快,但能比較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與同學分享。課間活動時,與同學一起做游戲,愉悅的心情溢于言表。當他與同學發(fā)生矛盾,如果是他的錯,就會主動道歉。上課遲到時,他會向老師鞠躬說: “對不起,老師,我遲到了?!彼苍敢鈳椭瑢W,給同學講解不會的題目,看見同學打架也要勸一勸。雖然他的體育不太好,但同學們都愿意和他一起玩。
可是,從三年級上學期的期末開始,他變得有些憂郁了,學習成績逐漸下降,總在合格左右徘徊。對此,我找他談過幾次
4、,但是收效甚微。每次一談到學習,他眼神左右閃躲,低下頭不說話了。他變得有些自卑了,不愿意聽到同學說他的成績不好,為此與同學爭吵,朋友越來越少了。語文課上很少看見他自信地舉起手,也很少聽到他朗讀課文了。每次叫他回答問題,總是慢悠悠地站起來,身體緊貼著課桌,一臉無助地看著我又低下頭。為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我主動找他補習功課。剛開始,他的學習狀態(tài)有所好轉,成績提高一點,課上也有點自信了,與伙伴的關系也好一點兒。但是沒過一個月,他又變回去了,而且比之更甚。家庭作業(yè)不按時完成,課上走神時間更長了,同學們也不愿意和他玩了,甚至有的男孩子跟他打架。
二、析“變”之根源
為此,我很煩惱。曾經的那么好的一個
5、孩子,怎么變成現在這樣了呢?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他,是否對他關愛不夠。我還動員全班孩子用愛心感染他,一起幫助他改正,可都沒有見效。每當給學困生補完課,家長來接他們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愿意說話。偶爾聽到其他家長說“以前補課的孩子,可沒有小林?!薄霸趺催@孩子學習也不好了?!薄斑@孩子怎么看著有點憂郁啊!”聽著家長這樣的話語,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我的煩惱慢慢變成了擔憂。每次補課,都是他爸爸急急忙忙趕到學校接他,由于他爸爸是做有關建材生意的,所以時間不固定,有時早有時晚接。隔幾天,我就會把小林在校的情況以及問題跟家長交流,他爸爸也總是點頭應允好好輔導孩子學習??墒堑诙?,事與愿違,還是家庭作業(yè)
6、沒完成,課上走神。每當看著他這樣,我總在想:短短的三年時間,是什么讓他變成這樣呢?
有一次,我隨意問他:“你媽媽怎么不來接你了?”“嗯,媽媽上班了,就不能來接我了?!彼芏碌卣f到。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你媽媽在哪上班?”他說:“媽媽天天在家玩電腦,爸爸說媽媽在學會計呢?!痹谒闲W一年級時,總是媽媽來接他,那時他的成績還很好呢。難道是媽媽的原因致使他學習成績下降,變得憂郁?我又好奇地問:“那你媽媽明天能接你嗎?你就說是老師讓媽媽明天接你放學的。”第二天,媽媽沒有來接,他有點失望了。為了能讓孩子高興一點兒,我與他爸爸聯系,請媽媽來接孩子,爸爸含糊其辭,沒有說準。面對爸爸這次的態(tài)度,我猜測
7、:是否因為父母關系不和,才影響孩子呢?
家庭是孩子獲得歸屬和愛的需要的源泉,一旦家庭有所動搖,孩子情緒會變得不穩(wěn)定、坐立不安、容易生氣、甚至神經質。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huán)境下成長,讓孩子感受何謂幸福家庭,并了解父母的責任。
三、尋“變”之根源
為了盡快解決孩子的問題,找到引起孩子變化得根源,我?guī)状闻c小林的爸爸溝通,希望他媽媽有時間接孩子,了解孩子現在的情況。在擔憂、急切的心情下,一個多月過去了,我終于見到小林的媽媽。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媽媽面帶怒色走進教室第一句話是“正正,你是男子漢,應當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你為什么不完成作業(yè)?”于是我請小林的媽媽到教室外,
8、還沒等我說話,他媽媽就說:“老師您不知道,這男孩子就得從小讓他有責任感,要不然長大了就沒辦法了。就跟他爸一樣。我的大女兒學習特別好,干事又快又利落。看這孩子就隨他爸,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我說:“你家孩子才上三年級,您怎么讓他有責任感?你怎么能把對成年人的要求強加到孩子身上呢?8歲的孩子沒有太強的自制力,所以需要成年人來幫助他。如果他不需要成年人幫助,就能獨立完成很多事情,那我就不用請您來學校了。”過了一會兒,我把小林也叫過來,當著孩子的面我問媽媽:“您知道孩子最近的作業(yè)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嗎?”媽媽立刻回答:“不知道??!”孩子低著頭沒說話,可想而知此時孩子心里壓力是多么大!看著媽媽有些生氣的樣
9、子,我解釋道:“我想孩子寧愿來學校補作業(yè),也不愿父母因他的作業(yè)不完成而爭吵,這個孩子的心里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他為什么不告訴您?怕您著急,怕您生氣,這都是源于愛媽媽呀!”聽了我的解釋,媽媽稍微平靜了一些。于是我建議母子倆在教室外的石桌子旁先聊一聊。
大約過了四十多分鐘,媽媽來找我解釋:“我跟他爸爸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是吵架,這不去年我就不接送孩子。我是一個急脾氣,他爸性子慢,干什么都不急,所以這孩子也跟他一樣??墒俏覜]想到我們生氣打架耽誤孩子學習??!這孩子現在這樣我也著急,從這以后,我天天輔導孩子學習。”我很高興聽到媽媽這樣反思自己,說:“其實您家孩子以前學習挺好的,由于父母總是吵架,而您對孩
10、子的爸爸要求比較高,父親達不到您的要求,于是您又把這樣的要求轉嫁到孩子身上,出于對媽媽的愛,孩子努力朝著您的目標努力??墒歉改柑焯鞝幊?,讓他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肯定,于是就從自信變成自卑,又從自卑變成憂郁,以致到現在學習成績處在不合格的邊緣。是你們把孩子給耽誤了啊!”
為了緩和氣氛,我問小林:“你爸爸、媽媽帶你出去玩嗎?”孩子低著頭囁嚅到:“沒有?!蔽覄裎克f:“你周六把作業(yè)寫完,讓爸爸周日帶你去圖書館看書吧!”媽媽也點頭同意我的想法,說道:“你們老師相信你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也相信你能恢復以前的精神。所以,你得努力??!”孩子重重地點點頭。
從這以后,小林的作業(yè)基本能按時完成了,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也
11、有所好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期末成績接近優(yōu)秀了。
我想: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當父母生氣吵架時告訴孩子緣由,可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情緒,同時也可示范宣泄情緒的方法。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后和解的經過,體會到沖突的化解和愛的持續(xù)力量,也學到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看到父母悲哭,學到如何處理哀痛的情感;孩子難過時,我們在旁慰藉,讓他知道分擔悲傷可使親密關系更深厚。
四、由“變”而思
這件事給我感觸比較大。人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和關愛,這是人對生命的一種需要。正如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中所闡述的“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獲得了滿足以后,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處于這一需要階層的人,把友愛看得非常重要,希望能夠獲得幸福美滿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的社會與團體的認同、接受,并與同事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這一需求得不到滿足,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異化感、疏離感,產生極其痛苦的體驗?!毙×值摹白儭本褪沁@樣一個道理吧。
這件事也提醒我,作為班主任要學會由孩子身上的事情透視內心的真實想法,更要無時無刻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