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第十二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科技文藝單元過關檢測(含解析)-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第十二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科技文藝單元過關檢測(含解析)-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十二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科技文藝(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題4分,共48分)1(2019齊魯名校教科研協(xié)作體模擬)雅斯貝爾斯認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文化史家借用這一概念,將春秋戰(zhàn)國稱為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原因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A結束分裂完成統(tǒng)一B社會轉型全面完成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儒學興起成為大宗解析:選C。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處于諸侯爭霸的分裂時期,故A項錯誤;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不能說社會轉型全面完成,故B項錯誤;經過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走向基本成型,故C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學還不能稱為大宗,故D項錯誤。2老子的“無為”思想強調“少私寡欲”,要求統(tǒng)治者減損欲望,放下貪欲??鬃右舶选笆碂o求飽,居無求安”作為對君子的要求。這種現(xiàn)象()A反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個人私欲膨脹B都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C體現(xiàn)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聯(lián)系D導致了貴族社會逐步瓦解解析:選C。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與孔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個人私欲膨脹的現(xiàn)象,故A項錯誤;要求統(tǒng)治者控制欲望與商品經濟發(fā)展無關,故B項錯誤;老子與孔子思想均要求君
3、主控制欲望,說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聯(lián)系,故C項正確;老子與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控制欲望不會直接導致貴族社會的瓦解,故D項錯誤。3(2019濰坊高三模擬)儒學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惡之爭。兩漢時期,董仲舒相繼批判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統(tǒng)的官學體系B提高社會道德水平C神化儒學并為君權服務D探究人性發(fā)展本原解析:選A。董仲舒生活的漢武帝時代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為了實現(xiàn)思想上官學體系的“大一統(tǒng)”,董仲舒相繼批判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故A項正確;提高社會道德水平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神化儒學的信息,故C項錯誤;認
4、為人性有善惡之分,這不是在探究人性發(fā)展本原,故D項錯誤。4.自漢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是繼承楚辭的傳統(tǒng),內容多是抒發(fā)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這主要反映出漢初()A文學多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為主B百家爭鳴局面得到持續(xù)發(fā)展C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D統(tǒng)治者對思想控制尚不嚴厲解析:選D。楚辭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而漢初的辭賦“主要是繼承楚辭的傳統(tǒng)”,所以漢初的文學多以浪漫主義風格為主,故A項錯誤;百家爭鳴指的是各學派相互詰難、批駁的局面,材料并未涉及諸子百家,故B項錯誤;“諸王納士”并不能說明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故C項錯誤;根據(jù)“諸王納士,
5、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可知漢初統(tǒng)治者對思想控制并不嚴厲,故D項正確。5(2019廣安、遂寧、內江、眉山高三診斷)據(jù)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記載:“(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殘暴,記載的日食現(xiàn)象就多;統(tǒng)治者開明,日食便很少發(fā)生。”導致中國古代天文記載呈現(xiàn)這一特點的思想是()A人定勝天B天人感應C道法自然D相生相克解析:選B。材料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的天人關系,提出天命對統(tǒng)治者的約束,故A項錯誤;材料中將天象和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相關聯(lián),故B項正確;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故C項錯誤;相生相克是樸素辯證法觀點,故D項錯誤。6魏晉玄學認為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富貴貧賤多是“天理自然”,應該任其發(fā)展,不應干涉或強求,鼓吹“以小
6、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由此可見,魏晉玄學()A為理學興起創(chuàng)造條件B反映三教對立的趨勢C是儒道相融合的產物D強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解析:選C。理學產生于兩宋時期,與魏晉所處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三教是指佛教、道教和儒學,材料沒有涉及佛教內容,故B項錯誤;綱常倫理是儒學思想,“天理自然”是道教的思想,魏晉時期政局動蕩,道教思想盛行,沖擊儒學地位,儒學與道教結合形成新的思想玄學,故C項正確;從材料“應該任其發(fā)展,不應干涉或強求”,可知不是體現(xiàn)強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故D項錯誤。7(2019淄博高三診斷)清初的學者顏元指出:“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tài),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
7、為上品矣?!庇纱丝梢婎佋?)A抨擊理學的空疏無用B贊揚儒家的忠君思想C反對理學的統(tǒng)治地位D賦予了儒學新的內涵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成婦女態(tài),甚可羞”,可以看出對宋元儒者的諷刺,從“無事袖手談心性”可以得出空疏無用,故A項正確;材料中呈現(xiàn)的是對宋元儒者的批判,故B項錯誤;對理學的統(tǒng)治地位的反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C項錯誤;這是對宋元時期儒家的評判,不能說賦予新的內涵,故D項錯誤。8(2019臨汾適考)在價值層面上,貴族化是宋明理學的根本特征,理學家否定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價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學者在價值取向上正好與之相反,肯定“財之與勢固英雄之所必資,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
8、稟賦之自然”。這說明()A經濟發(fā)展導致思想變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學主流C理學認為人性違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學得到發(fā)展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貴族化是宋明理學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學者在價值取向上正好與之相反,肯定財之與勢固英雄之所必資,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思想領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故A項正確。9(2019臨沂模擬)康熙皇帝親自指導編纂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開頭,“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這反映出()A滿洲貴族勢力日益衰微B認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張C對漢族儒家文化的尊崇D孔孟成為人數(shù)最多的姓氏解析:選C。康熙帝時是清朝的鼎盛時期,滿洲貴族勢力日益衰微不符合史實,
9、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說康熙皇帝親自指導編纂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開頭,沒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張,故B項錯誤;據(jù)材料“以孔、孟開頭,孔師闕黨孟席齊梁”可知清朝統(tǒng)治者對漢族儒家文化的尊崇,故C項正確;孔孟成為人數(shù)最多的姓氏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10(2019衡水中學模擬)“雕版印刷術始于東漢”說的文獻支持最早源自后漢書,即“漢刊章捕張儉等”。但結合歷史語境“刊章捕儉”即刪削去刻在石上的張儉等人的名號并拘捕張諸人,是為“正解”。這說明()A歷史事實離不開歷史解釋B漢代版印技術尚不夠成熟C考據(jù)不能背離其特定環(huán)境D版印技術已用于公文印制解析:選C。根據(jù)材料的描述,應該是歷史解釋離不了歷史事實而非歷史事
10、實離不開歷史解釋,這屬于明顯的因果倒置,故A項錯誤;根據(jù)所學我們不難得知,古代中國的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唐朝而非漢代,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但結合歷史語境刊章捕儉即刪削去刻在石上的張儉等人的名號并拘捕諸人,是為正解”可知,歷史考據(jù)不能背離其特定環(huán)境,故C項正確;“版印技術已用于公文印制”,這屬于明顯的對材料信息的錯誤解讀,故D項錯誤。11唐代有很多描繪商人生活的詩篇,如元稹的估客樂和劉禹錫的賈客詞等,大多極力渲染商人和農民的苦樂之別。而到了宋代,文學作品更多宣傳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樂之別。由此可見,宋代()A社會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B財富多寡決定人的社會地位C儒學的義利觀遭到顛覆D政府政策變化提升商人地
11、位解析:選A。材料“元稹的估客樂和劉禹錫的賈客詞等,大多極力渲染商人和農民的苦樂之別。而到了宋代,文學作品更多宣傳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樂之別”涉及的是文學作品,其內容的變化與社會價值觀直接相關,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突出財富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儒家的義利觀及變化,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政府政策的內容,故D項錯誤。12(2019齊魯名校教科研協(xié)作體模擬)一般認為,魏晉南北朝以前為書法的自發(fā)階段,強調書法的實用功能(重需求),魏晉以后為書法的自覺階段,強調書法的審美功能(重追求)。書法藝術有這樣的發(fā)展的主觀原因是()A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B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的壯大C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和魅力D東
12、方審美情趣的影響解析:選B。書法藝術由強調書法的實用功能(重需求),到強調書法的審美功能(重追求)的主觀原因是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的壯大,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是客觀條件,故A項錯誤,B項正確;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和魅力是客觀存在的,故C項錯誤;東方審美情趣魏晉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19衡陽聯(lián)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經開宗明義地說:“夫孝,德之本也?!睆闹艽链呵?,孝的初始含義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還包含生育子女、傳宗接代。春秋至戰(zhàn)國之際,經過儒家的闡釋發(fā)揮,“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內容??鬃影研⒌暮?/p>
13、義歸納為三:一是無違;二是能養(yǎng);三是有敬。曾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將孝道與忠君聯(lián)系為一體,使之成為政治原則。而到了漢代,封建統(tǒng)治者則從實踐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耙孕⒅翁煜隆钡乃枷耄瑢⒈緛硪?guī)范血緣家庭的倫理范疇變成國家的政治哲學,嚴重地扭曲了孝的本義。在封建社會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殘酷結論,其精神實質已經背離了傳統(tǒng)儒家的孝道原則。材料二 要使現(xiàn)代人真正從感情上接受孝觀念,就必須讓孝德回歸到家庭倫理的地位,僅僅作為一種子女對父母的愛,消解其在社會生活領域和政治領域中的影響。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生活已退
14、為多層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養(yǎng)亦非個體道德生活中的核心與全部。在當代,孝德與其他德目應該是并列的,共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今天,對父母的孝敬應該從現(xiàn)實出發(fā),主要是重感情,重贍養(yǎng),不應該追求繁瑣的禮儀和不近人情的形式。盡管今天的孝行還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但是決不應該拘泥于規(guī)范,而應該以使父母安樂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為原則。兩則材料均摘編自盧明霞當代中國孝德研究(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孝德的特點。(10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社會孝德變化的原因,并簡要說明當今社會弘揚孝德的意義。(15分)解析 (1)根據(jù)材料一,由“從周代至春秋
15、,孝的初始含義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還包含生育子女、傳宗接代,春秋至戰(zhàn)國之際,經過儒家的闡釋發(fā)揮,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內容”可得出其內容為尊祖敬宗,傳宗接代,核心為善事父母,由“孝道與忠君聯(lián)系為一體,使之成為政治原則。而到了漢代,封建統(tǒng)治者則從實踐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可得出孝道與忠君治國相結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體現(xiàn)了鮮明的等級觀念,由“不應該追求繁瑣的禮儀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可得出古代禮儀繁瑣、不近人情。(2)第一小問原因,根據(jù)材料二,由“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生活已退為多層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可得出當代社會家庭
16、結構(家庭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共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可得出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要求,由“對父母的孝敬應該從現(xiàn)實出發(fā),主要是重感情,重贍養(yǎng)”可得出現(xiàn)實的需求,根據(jù)所學現(xiàn)實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第二小問意義,可以從具體制度到國家建設的角度去一一說明,根據(jù)前面的原因直接對應,孝德本身的作用即弘揚尊老、愛老、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孝文化,強化親情,有利于家庭和諧,如果將其放在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則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揚人文關懷,促進社會和諧,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則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答案 (1)特點:內容為尊祖敬宗,傳宗接代
17、,核心為善事父母;禮儀繁瑣、不近人情(復雜化、繁瑣化);嚴重的等級觀念;孝道與忠君治國相結合(“以孝治天下”的工具,政治化);虛偽化、形式化,社會教化;孝德內容發(fā)展?jié)u趨廣泛。(答出五點即可)(2)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現(xiàn)代社會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當代社會家庭結構(家庭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要求;孝德教育的缺失;西方倫理文化的沖擊。意義:弘揚尊老、愛老、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孝文化,使人老有所養(yǎng);強化親情,有利于家庭和諧;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揚人文關懷,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團結與和諧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答出三點即可)14閱讀
18、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節(jié)義的“列傳”一覽表史書名稱成書年代表彰名教的列傳史記西漢漢書東漢三國志西晉后漢書南朝宋列女宋書南朝梁孝義魏書北齊孝感、節(jié)義、列女梁書唐孝行陳書唐孝行隋書唐孝義、列女新唐書北宋忠義、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宋史元忠義、孝義、列女、奸臣、叛臣金史元忠義、孝友、列女、逆臣、叛臣元史明忠義、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表格能夠反映我國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變化的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12分)解析 這是一道觀點論述題,首先必須根據(jù)以上材料,圍繞我國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變化的趨勢,指出其中一種,如:正史表彰名教的列傳從無
19、到有,從少到多;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傳數(shù)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再結合史實說明這種變化趨勢形成的歷史原因,要求:論述完整、清晰,邏輯嚴謹,文字通順。答案 示例一趨勢:正史表彰名教的列傳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原因:學術上,儒學強調綱常名教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思想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經典是封建教育及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傊S著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斷加強,綱常名教越來越受統(tǒng)治者重視,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示例二趨勢: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傳數(shù)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思想上,宋明理學形成,理學特別強調綱常名教,維護封建統(tǒng)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傊?,宋朝之后,隨著理學形成并成為統(tǒng)治思想,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傳數(shù)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顯君權的忠排在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