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試論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試論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 論文摘要:新聞報道必須堅持弘揚主旋律,但也應通過積極有效的傳播使一些負面新聞信息發(fā)揮正面的作用。只要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準確理解和切實把握新聞信息的負面性,就能夠使一些負面的新聞信息傳播成為國家政策和制度層面的一種完善,并通過有效的警示和激勵發(fā)揮大眾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 論文關鍵詞:新聞;負面新聞信息;信息傳播 無論是正面信息還是負面信息,都是客觀存在的。在信息媒體日益普及以及通訊手段日顯便捷的條件下,如何正確看待和運用負面信息,并使其發(fā)揮正面的和積極的效應,這應引起各級政府、新聞媒體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重視。特別是通過由達賴集團一手策劃的分裂祖國、阻擾奧運火炬
2、傳遞的事件,對我們進一步加強對負面新聞信息的研究和引導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負面新聞信息的涵義及其表現(xiàn) 負面新聞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就其本身的價值判斷而言是負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災害;社會上種種違法亂紀和有悖于道德的行為,如貪污腐敗、徇私枉法、坑蒙拐騙、色情暴力等丑惡現(xiàn)象;還有交通事故等人為的災難。而“負面新聞”則通常是指經(jīng)過人加工而成的新聞報道,實際上是指那些消極層面的新聞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它—般有兩種理解,即一種為報道的內(nèi)容是負面的,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負面的;另一種則是報道的內(nèi)容本身并不是負面的,但由于記者在認識上的偏頗或媒體操作上的
3、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觀真實的報道,以致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 對負面新聞信息的概念,目前尚無專家學者給予固定的形諸文字的定義,單就其文字表述層面理解,負面的就是不好的、消極的或者反面的,負面新聞就是壞消息或反面消息。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負面新聞常常是籠統(tǒng)的,有時候是指負面新聞信息,有時候則是指“負面新聞報道”。在進行學理研究時,對此有必要加以科學甄別。 負面新聞信息和負面新聞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負面新聞信息是指一種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消極變動的事實,而負面新聞是指經(jīng)過人所傳播的新聞或是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新聞。就其在社會上的效應來看,負面新聞信息可從三個方面加以辨別。 首先,就是壞消息或者不
4、好的消息;其次,是會影響到執(zhí)政黨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聞信息,即在大眾意義上的負面新聞;再次,是與國家現(xiàn)行的大政方針相違背、破壞社會安定團結(jié)大局的新聞信息。對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既可以產(chǎn)生消極的和負面的影響,也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和正面的影響,其關鍵在于如何去正確認識與有效運作,這也為我們對負面新聞信息傳播進行正面引導的研究與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聞信息的負面性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總有在矛盾中運動的兩個方面。有負面則就有正面,負面新聞信息也當然是與正面新聞信息相對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負面新聞信息簡單地等同于壞的和消極的新聞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對負面新聞信息加以正確的理解。到目前為
5、止,國外媒體或?qū)W界對此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至少還沒有專門的著作深入探討這一問題,而只是局限于一些災害新聞和犯罪新聞等的具體討論之上,尚未形成在學理上的系統(tǒng)研究。據(jù)稱日本有關于災害新聞報道方面的專著,遺憾的是國內(nèi)還沒有翻譯過來。從澳大利亞歸來的新聞學博士張威教授在澳講學多年,也談到尚未見過這方面的有關專著。許多外國記者,他們雖然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和學習這方面的理論,但在關于戰(zhàn)亂、饑荒、貧困、事故、自然災害等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操作上往往自覺地應用了一些比較好的處理手法,其中一些好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也可從他們的報道實踐中汲取一些相應的教訓。(一)準確把握負面新聞的“負面”性
6、國內(nèi)外新聞界都有著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對負面新聞的報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認可這樣一個假設,就是負面新聞將會產(chǎn)生負面的效果,而大量地報道負面新聞更會使民眾對這個政府或社會失去信心。在一個民智未開和閉目塞聽的社會,這個假設也許能夠成立,但在當今民主進程不斷加快、電視和網(wǎng)絡普及、社會開放、國內(nèi)外交往日趨頻繁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假設是很難成立的。 在很多時候負面新聞并不負面,它卻有著比正面新聞更為強大的正面影響力。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看,一是新聞報道的效果首先要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心理,要看受眾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而不能單單以傳播者的角度一味地讓受眾被動接受。受眾是具有心理辨別力和分析力的,并非
7、是媒體說什么就會認同什么,他們會對媒體報道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然后加以自己的判斷。如果媒體刻意回避負面新聞信息,它在受眾心目中的可信度必然將大打折扣,而一個沒有可信度的新聞媒體,就算它傳播多少好消息或正面的新聞信息,讀者同樣要對其不具信任度和親和力,因而使媒體借以正面宣傳達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將難以實現(xiàn)。長此以往,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威信也將會蕩然無存。二是過多的正面宣傳易使大眾產(chǎn)生“正面審美疲勞”,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只有在媒體依照新聞規(guī)律進行適度的負面報道回應時,才能加以沖淡或糾正。大家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即不管正面新聞是真是假,許多人先抱三分懷疑的態(tài)度,而激進點
8、的人甚至一概否認,認為這是在唱贊歌、吹牛皮或拍馬屁。當真實的正面新聞得不到受眾的普遍認可時,這種正面宣傳所取得的宣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具體到某條新聞,負面與否并不能準確地加以判定。筆者認為,在更多的情況下需要對其加以時間和空間限定,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準確的分析。 如針對社會下層極端貧困人口生活的報道,讀者或觀眾當接收這一信息,他們的反應必然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讀者會按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歷而做出不同的反應,對之大部分人能夠理解,因為任何社會都存在著貧窮,這不一定是誰的過錯。有同情心的人甚至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幫助貧困人口,這要比只是抽象地喊扶貧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礦難”一度也被當作負面新聞而加以限制,但解禁之后我們聽到的并非罵聲一片,反而促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關愛生命和注重安全的共識,意識到在能源開發(fā)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并積極支持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加強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管和改善礦工工作生活條件。 (二)負面新聞的價值判斷應符合新聞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