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民為貴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民為貴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三、民為貴三、民為貴孟子選讀孟孟子名言集錦子名言集錦1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2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8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一、字音識記1諄諄然(zhn) 2.朝覲(jn)3謳歌(u) 4.載胥及溺(x n)5為叢驅(qū)爵(qu) 6.訟獄(sn)7桀紂(Ji Zhu) 8.粢盛(z)二、通假字1為叢驅(qū)爵者(通“雀”,鳥雀)2茍為不畜,終身不得(通“蓄”,積贊)3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通“又”,還有)四、古今異義1夫然后之中國古義:指國都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2得乎諸侯為大夫古義: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義:對醫(yī)生的稱呼3犧牲既成古義:祭祀用的牲畜今義:為了正義的事業(yè)獻出自己的生命4以陷于死亡古義:被誅殺或逃亡今義:死去五、詞類活用1賊仁者謂之賊 名詞作動詞,損害2欲無王,不可得己 名詞作動詞,稱王3終身憂辱 名詞
3、作動詞,遭受恥辱4諸侯危社稷 使動用法,使受損害六、文言句式1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判斷句2祭祀以時 狀語后置句3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 狀語后置句4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 定語后置句5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被動句啟迪智慧啟迪智慧1選文中,孟子如何處處體現(xiàn)他的民本思想的?明確:孟子在“民為貴”一章中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國君危害國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褒R宣王問曰”中孟子認為:天子賊害仁義,不過是獨夫民賊而已,理應(yīng)被誅滅?!拌?、紂之失天下”一章則更明確地評論夏桀、商紂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與否取決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贏得民心,就要做
4、到: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惡勿施。這樣,百姓歸附有仁德的國君,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可阻擋?!叭f章曰”一章,孟子歸結(jié)了舜得天下的兩個條件,最終仍然認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仍然體現(xiàn)他的民本思想?!叭恃圆蝗缛事暋币徽聞t直接點明了對百姓實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選五段文字緊緊圍繞民本思想闡述,值得細細體味。2你是怎樣理解“仁言不如仁聲”這一章的?明確:“仁言”即宣揚仁的言論,“仁聲”卻是具備仁德而產(chǎn)生的聲望。“仁言”指愛民的語言可以說得天花亂墜;“仁聲”卻是對愛民者的稱頌,是非常實際的。所以,愛民的言說不如愛民的稱頌?zāi)菢由钊肴诵?。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齊國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國方略,確實能強國富民
5、,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歡心,因為他是以犧牲別國人民的利益而富強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卻能夠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質(zhì)和文化知識。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夠搜刮和聚斂人民的財富,使國家更強大,但它卻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獲得民心。這是孟子對當時社會狀況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這兩者的不同,我們才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是推行霸道政治呢,還是推行王道政治?3你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明確:(1)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看到了百姓的力量,敬畏并尊重這種力量,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先進的。(2)但是孟子又是站在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
6、考慮問題的,必然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思想的根本宗旨是使君“得民”使民“擁君”,他的真正意圖并不是廢除君主,而是在君主的立場上,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必須“以民為中心”。在這種思想基礎(chǔ)上,人民不可能真正擁有民主權(quán)利。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比手法,請舉例說明。明確:以“萬章曰”這一章為例,這一章的排比、對比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是排比,具體而簡明地寫出了當時民心歸附舜而不歸附堯之子的情形,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前面所述舜的情況與后面假設(shè)的“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形成對比,這樣使得孟子的態(tài)度
7、鮮明,觀點明確,受教者何去何從更是昭然若揭。5請以“桀、紂之失天下”一章為例,分析比喻在論證中的作用。明確:本章中比喻運用較多,如: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把民心歸附的情形巧妙地比做“水之就下”“獸之走壙”,形象貼切,易于明白;用“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來形象地比喻“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比擬,形象生動;而“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則結(jié)合現(xiàn)實,說天下諸侯即使有成就王業(yè)的愿望,也不過是如同患了痼疾卻無良藥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現(xiàn)象比喻治國的大道理,簡潔明確,讓人易于接受。歸納主旨歸納主旨本課所錄5則選文均是圍
8、繞“民為貴”的思想來展開論述的。在這5則選文中,孟子不僅極力宣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還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徑,就是施行仁政,用“仁”“義”治天下,用仁義道德教化百姓。一、基礎(chǔ)達標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之乎B薦舜于天而天受之 推薦C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顯示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享受解析:D項中的“享”應(yīng)為“享用”。答案:D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代桀紂B然而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代舜D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 代天子推薦的人解析:A項,“其”代天下;
9、B項“之”代舜;C項“之”代天把天下給了舜。答案:D解析:A項,與“無”相對;占有,擁有。B項,叫,稱;說的是。C項,加強語氣的助詞;年。D項,均為“想,想要”。答案:D解析:A項,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和;給。C項,均為“在”。D項,表順承;表假設(shè)。答案:C二、閱讀鑒賞(一)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
10、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得天下有道 辦法B所惡勿施,爾也 這樣C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原野D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雖然解析:D項中的“雖”意為“即使”。答案:D6與“茍不志于仁”中“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以其子妻之 B秦師遂車C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D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解析:例句與A、B、D三項均為名詞作動詞,C項為名詞作狀語。答案:C7選文中的“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要說明什么道理?答:_指出“欲王者”稱王心切,但沒有注意積聚仁義,因此也就不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