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什么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才是有意義的?這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在實施新課程的環(huán)境下值得研討。《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 合語言使用水平,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 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升跨文化意識和形成 自主學習水平的過程。由此看出,組織學生實行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 用水平的基礎。
在當前很多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們普遍應用傳統(tǒng) “五步”式(復習—表現(xiàn)—講
2、解—練習—布置作業(yè))和“3P” 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等教學模式,引導學生 展開各種教學活動,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績;但必須指出,“費時多,效益低”的現(xiàn)象還十分嚴重。這種現(xiàn)象的結 果若要依據(jù)加涅的學習結果理論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言語技能、智慧技能等方面均未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 展。一節(jié)課結束,當離開書本時,學生對所學內容不能做到 用英語簡單復述,不能將書本語言真正轉化為生活現(xiàn)實語言。究其原因,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設計的語言實踐活動上。其一,教學目標缺乏導教、導學和導測評性。其二,教師設計的語言實踐缺乏任務性,學習任務不明確,學生準備不充分,
3、同伴互助流于形式,影響教學效果。其三,語言實踐練習方式單調、機械、重復,學生感到膩葉,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日益降低。其四,語言活動缺乏真實性,假交際或偽交際活動點撥了課堂絕大部分時間,學生感覺到與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勢必造成學生無感可發(fā),無言可抒的局面。
為此,作者結合本身教學實際提出,要使語言實踐活動有意義,英語教師應該做到以下方面:
一、教學目標追求具體、明確,有一定的測評性
早在1962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杰(Mager, R.E.)提出過教學目標中應設計具體的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或稱作業(yè)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s),并指出行為
4、目標的第一個要素是指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說什么)。行為目標強調的是學習之后的行為變化和變化的條件。在好多教案中,我們看到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十分含糊、籠統(tǒng),就詞匯學習,有教師僅寫“教會學生5個單詞。”這是一種含糊的說法,不能給教學及其評價提供具體指導。若改用行為目標的陳述,則是:準確拼讀所學半日調并能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情景至少造出三個句子。這樣的目標較為具體,也有可測評性。
先舉一個詞匯教學的例子。比如,在教bus一詞時,我們必須要引發(fā)出的相關名詞只有driver, bus stop, ticket等,但這些對學生靈活使用詞匯方面顯得明顯不足。這時,就要選擇與bus“息息相關”的其他單詞與
5、之搭配(collocation)。要想到的應是與之搭配的形容詞,還有其更重要的用法是動詞搭配。教師應設計出下列圖表:
catch get
Miss
Wait for
Take
early
first
next
last
number13/24/etc
bus
通過如此練習,教學目標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開闊了學生的詞匯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思維,也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為進一步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提升使用語言的水平打好了基礎。
再來談談閱讀教學。人教版教材依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了大題的“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練習,但部分教師仍采取“蜻蜓點水”或“走馬觀花”式教
6、學,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偏少,學生的閱讀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作者不想給閱讀教學實行全程分析,僅僅建議每教完一篇課文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千方百計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語言的機會。試舉一例,《新概念英語》一、二冊短小精悍,特別適合中學生練習、實踐,是引領學生體驗英語的好教材。如第一冊第77課,terrible toothache(要命的牙痛),課文以對話形式表現(xiàn),可讀性強,學生容易理解內容,背誦課文可謂“小菜一碟”。但這是不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回答是否定了。Ellis等語言學家曾說過,學習語言包括三項內容,即“背誦”(learning by heart)、“習慣養(yǎng)成”(forming habits)
7、和“使用規(guī)則”(acquiring rules)。不可否認,教師在前兩項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第三項上做得有點“力不從心”。倘若要求學生將“要命的牙痛”對話改寫成短文,設想自己是“對話”的主人,即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體驗與主人一樣的經歷,實踐語言、體驗語言,咀嚼語言和欣賞語言,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提供一篇學生的復核:Yesterday morning, I went to the hospital to see a dentist. The nurse asked me if I had(had had后加) an appointment. I said “no” to he
8、r. When I told her that it was urgent, she still explained that the dentist was very busy at the moment. What could I do? I could wait, but my toothache couldn’t!通過如此練習,筆者敢肯定,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二、情景設計要真實可靠,切忌過分“虛擬”和“包裝”
部分教師為了突出直觀教學,設計了不少教學“假”情景,通過所謂“精心”的課件展示,似乎要取得“與眾不同”的效果。請看一個教學片斷:小學三年級英語(外研社)有一
9、課,標題是Point to the door.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聽和說,學會指認物體。內容是學會door, window, bird等三個單詞和pont to…等句式。授課教師自制了三張幻燈片,分別是“門(door)、窗戶(window)和鳥(bird)”。在展示時,“窗戶”看上去不像是窗戶,倒像是“櫥柜”。這里,不僅要問,教室里有沒有門、窗戶?門、窗戶既然真實存在,為何還要花時間、耗精力制作所謂的課件呢?“鳥”的制作無可非議,因為“鳥”不在教室。教室里有的是桌子、椅子,還有電視、電腦等等,為何不直接“拿”來用呢?一位小學英語教師將課本上的彩圖及對話內容全部掃描并拷貝到電視屏幕上進行教學,
10、還有一名初中教師在呈現(xiàn)教學內容時將課本上的彩圖通過“素描”,使之黑白化,貼在黑板上等等,無疑說明情景教學存在“過而有之”的問題。這種拘泥于教材內容,拘泥于“課件”的方法無神情景真實教學,無視教學創(chuàng)新,其教學效益到底有多大?
教師應積極想方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尋找一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摸爬滾打”,不斷錘煉,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就“指認物體”一課,教師若充分利用教室現(xiàn)有資源,可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不僅讓學生感知并運用computer(電腦),TV(電視),desk(課桌)和chair(椅子)等詞匯,而且還可進行Go to the door/computer/TV
11、/chair, and point to the computer/ TV/door.等句式的語言實踐訓練。
三、實踐性練習強調有意義的“活”和“動”
依據(jù)教學任務分析理論,教師對學生語言習得后的終點能力以及習得前的起點能力應胸有成竹,否則,就會陷入重復、機械和毫無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不能自拔。試舉一例,一節(jié)小學三年級英語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數(shù)字的能力。講課教師費盡心機,準備了1-10數(shù)字卡片,并精心粘貼在教室的窗戶和墻壁上,讓學生指認,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已對one到ten的英語讀法比較熟悉,但該教師對學生的終、起點能力分析不夠,仍提供了阿拉伯數(shù)字1-10的卡片。教師說英語one,學
12、生指向標有1的卡片,教師說two,學生指向標有2的卡片,如此活動進行了近10分鐘,但這位教師仍不罷休,針對同樣內容又設計了諸如“爭紅旗”,打手勢以及全身反應法(TPR)等活動,如此機械式的操練又達10分鐘之多??雌饋恚摻處熀孟蠓e極引導學生既復習了1-10數(shù)字,又自然導入了新課,但實際上效果太差,這種活動就是典型的無意義的活動。小學英語固然提供“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但采用如此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何作用?課堂效益何在?倘若精心安排如下語言實踐活動,看看如何。教師應準備一些學生熟知的數(shù)量不等的物品和水果,如三個橘子,四個蘋果,六個香蕉,或五個鋼筆,二枝鉛筆等等,讓學生先用英語數(shù)字進行
13、指認、辨認活動,爾后組織學生通過在課桌上擺放東西的多少,進行加、減練習,two(apples)+two(apples)= (apples)?等。再看一幅教學場景,一位初中教師在其教學活動中,穿插了這樣一個教學活動,目的可能是通過全身反應法(TPR)活動以下課堂氣氛,上課一開始,就有一位學生主動到同學前面,發(fā)出Stand up(起立), Sit down(坐下), Sit down, Stand up指令,同學們根據(jù)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頓時,課堂開始活躍起來。但是緊跟著一個、又一個、再一個學生上臺重復此類指令,活動顯得枯燥乏味,筆者不僅要問,難道沒有別的“招”嗎?課后,筆者與授課教師進行了交
14、流,建議開展有意義的語言實踐練習(meaningful practice),要想方設法設計拓展性練習,積極調動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充實語言交際內容,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倘若讓學生之間開展下列活動,如,LiLei, come here, pease. Run to the door. And open it, please. Shut the door. Go back to your seat.或Zhang Fen, do some actions, please. Point to your eyes. Go to LiHua, and ask him what he is doin
15、g…等等,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活”、“動”結合,學以致用,既訓練了口語,又提高了表達能力。
四、交際性輸出是語言實踐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語言輸出分適應性輸出(familiarity output)、理解性輸出(practice output)和交際性輸出(communicative output)三種。適應性輸出是指對新呈現(xiàn)語言項目的認知、適應和接受的情況。理解性輸出是指運用多種方法對有限的語言項目進行“圍攻”的練習,旨在操練,以求熟練。交際性輸出是指教師讓學生自主承擔角色,無控制地運用所學語言表達思想。在實施三種輸出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controlled pracitce(控制性練習
16、)→seim-controlled practice(半控制性練習)→uncontrolled practice(非控制性練習)or open practice(開放性練習)的練習方式。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應及時補充“佐料”,確切的講,就是要不斷設計新的語境,不斷給學生補充語言交際時所需的重點詞、詞組和部分表達句式,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
初一英語上冊Unit 19, Lesson 20,其學習內容是:
A: Hello. Is Bill in?
B: No, he isn’t at home.
A: Thank you.
B:
17、That’s all right.
本節(jié)課重點顯然是學會如何用英語打電話,教師在前二項輸出即適應性輸出和理解性輸出的基礎上,應深入開展交際性輸出活動。Information gap(信息差)活動被證明是很有效的一種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不同內容,進行如下pairwor,如在學校跟家人通話,詢問家中的事;跟同學在電話里談各自在公園游玩的情景;跟工廠干活的爸爸通話;跟在外國的小朋友問好等等。教師對學生準備的內容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根據(jù)學生需要,提供一些有用的英文詞匯或短語,如have a good time, at work, come home from work, go boating等,幫
18、助學生擴大詞匯量,促進學生的語言成長,這種活動,人人參與,人人有話,課堂的氣氛能不活躍嗎?這種語言實踐活動開展得不是有意義嗎?開展這樣的活動,我們會看到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更會感受到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驚喜和快樂,師生共同成長,不亦樂乎。
總之,教師要不斷學習課程標準,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切實在轉變教師角色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狠下功夫,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語言意識,明確語文實踐活動的意義、步驟和方法,提高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關注學生的語言成長,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要進一步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內容,以“活動”激活學生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穩(wěn)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