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第3課 屈原列傳》第2課時導學案 魯人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第3課 屈原列傳》第2課時導學案 魯人版必修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屈原列傳》(第二課時)
【課時】第二課時 【使用日期】
【學法指導】
《屈原列傳》雖屬史傳文章,但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愛憎和褒貶的感情。我們學習這篇列傳,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夫對話等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是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來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復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2.過程與方法: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3.情感態(tài)度與
2、價值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學習重點】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歷史事實,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愛國精神(第三段)。
【學習難點】
記敘、議論、抒情密切結合的特點。
自主學習
課前自讀課文4-10段,完成下面練習:
1.解釋加點字
其后秦欲伐齊 ( ) 厚幣委質事楚( )
楚誠能絕齊( ) 使使如秦受地( )
而齊竟怒不救
3、楚,楚大困( )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
時秦昭王與楚婚( ) 亡走趙,趙不內( )
冀幸君之一悟( )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
2.找出下面句子中詞類活用并解釋
1)厚幣委質事楚 ( ) 2)亡國破家相隨屬( )
3)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 4)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4、 )
5)身客死于秦 ( ) 6)秦虎狼之國 ( )
7)時秦昭王與楚婚( )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大破楚師于丹、淅( ) 戰(zhàn)于藍田( ) 秦,虎狼之國( )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 )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 )
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 兵挫地削( )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 )
合作探究
二、自讀課文第4—7自然段,討論:
1.討論歸納第4—7自然段記敘了哪些事實?
概括并板書:
第四段:①受騙絕齊②兵敗丹淅③藍田退兵
第五段:④復釋張儀
第六段:⑤諸侯擊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些事發(fā)生在“屈平既絀”以后,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說明屈原與楚國命運緊密相連。
三、研讀課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課文中劃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內容的句子。
明確:“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6、身客死于秦”。
2.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的態(tài)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精神?
明確:態(tài)度:嫉之
信念: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
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3.這一部分作者議論的觀點是什么?對表現(xiàn)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以結語式的方式,指出楚國的危難在于“懷王之終不悟”,“此不知人之禍也”。通過議論,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盛衰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4.“頃襄王怒而遷之”說明了什么?
明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已見糊涂,“怒而遷”屈原,更見其昏憒。
懷王: 屢受秦騙,至死不悟
屈原: 見絀見遷,心系懷王
楚襄王: 接受讒言,怒遷屈原
7、
檢測評價
翻譯下列語句:
1.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4.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補充: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lián)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張儀曾經(jīng)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 、趙、魏、秦七雄并立。戰(zhàn)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lián)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xiàn)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