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8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新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28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岳麓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二十八)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有學者認為《海國圖志》為以后的變法思潮的勃興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jù)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沒有要中國學習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觀點表明《海國圖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傳統(tǒng)政治局限
C.不夠系統(tǒng)和完善 D.繼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B [據(jù)材料《海國圖志》“并沒有要中國學習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國圖志》未突破傳統(tǒng)政治局限,向西方學習僅停留在“器物”層面,故B項正確。]
2.(2019·南平一模)19世紀中葉以后,當西學在日本成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時,在中國卻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圍之內(nèi)和辦理“洋
2、務”的官員之中,大多數(shù)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傳統(tǒng)的精神世界里。這說明近代中國( )
A.求新求變的思想意識不足
B.缺乏維新變法的社會基礎
C.士大夫固守傳統(tǒng)文化模式
D.自強求富運動的成效不大
A [由材料可知,19世紀中葉后關注西學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數(shù)士大夫的思想沒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可看出,當時社會求新求變的思想意識不足,故選A項;“傳統(tǒng)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維新變法的社會基礎”是階級范疇,排除B項;“大多數(shù)的”說明也有一部分士大夫具有新思想,排除C項;題干信息不能體現(xiàn)洋務運動的成效,排除D項。]
3.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中源”說一度盛行,一些有影響的學者宣稱,西學源于中學
3、,是中學在西方的流傳和發(fā)展。因此,“采西學”是“失禮求諸野”,是光復舊物。這種說法( )
A.缺乏事實依據(jù)且毫無價值
B.客觀上有利于人們接受西學
C.成為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
D.成為人們向西方學習的障礙
B [A項表述不恰當,錯誤;“西學源于中學,是中學在西方的流傳和發(fā)展”,有利于減少西學傳播的阻力,客觀上有利于人們接受西學,故B項正確,D項錯誤;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C項錯誤。]
4.嚴復提到,在生物界里,開放的“四達之地”的物種,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與世隔絕的“孤懸島國”的物種,一旦有“外種闖入,新競更起,往往年月以后,舊種漸湮,新種迭盛。此自舟車打通之后,所特見屢見
4、不一者也?!边@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B.沖擊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傳了君主立憲的政體模式
D.帶動了民主革命意識的傳播
B [材料指外來的物種有較強的競爭力,內(nèi)地舊物種往往被淘汰,沖擊了傳統(tǒng)的中國優(yōu)于世界各國的排外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宣傳君主立憲的政體模式”,排除C項;嚴復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民主革命意識的傳播”說法錯誤,排除D項。]
5.馮桂芬指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蓖瑫r代的郭嵩燾認為:“泰西富強,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機器,恃以利用致遠,則末中之末也?!边@些思想
5、( )
A.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B.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持
C.反映了“中體西用”的主張
D.具有強烈的維護舊體制意圖
B [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馮桂芬主張學習西方諸國先進的技術,郭嵩燾主張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這些思想都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持,故B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中僅馮桂芬的思想體現(xiàn)了“中體西用”,C項錯誤;材料中郭嵩燾主張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D項錯誤。]
6.(2019·新鄉(xiāng)二模)康有為曾說,在此沉族破家、肝腦原野的危難關頭,“與其分滅于外,慘為亡國之戮囚,孰若付權于民,猶得守府而安榮”。這反映出康有為( )
A.未能擺脫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束縛
B.認為君主立憲
6、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積極策劃限制君權以挽救民族危亡
D.倡導以分權政治體制取代封建專制
A [材料“孰若付權于民,猶得守府而安榮”,反映了康有為主張君主將權力下放于民以鞏固統(tǒng)治,這依然體現(xiàn)了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材料強調(diào)的是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沒有體現(xiàn)限制君權,排除C項;材料中“付權于民”不等于倡導分權政治體制,排除D項。]
7.(2019·菏澤一模)1891年,康有為發(fā)表《新學偽經(jīng)考》?!靶聦W”是指古文經(jīng)學,康有為認為,今文經(jīng)是孔子流傳下來的真經(jīng);古文經(jīng)本不存在,它是王莽為了篡位而偽造的,湮沒了孔子的微言大義,因此要“摧廓偽說”??涤袨榈挠^
7、點( )
A.旨在推動學術上的考證辨?zhèn)?
B.基本上符合儒學發(fā)展歷程
C.體現(xiàn)學術為政治服務的思想
D.動搖了傳統(tǒng)儒學正統(tǒng)地位
C [材料中康有為的觀點是既不照搬傳統(tǒng)文化,也不全盤繼承現(xiàn)有學說,而是選取其中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部分。結(jié)合所學知識,康有為是借用傳統(tǒng)文化,宣傳自己的變法思想,故選C項;《新學偽經(jīng)考》是康有為自身對儒學的考究,主觀意識較強,真實性不強,排除A項;《新學偽經(jīng)考》是結(jié)合西方思想對儒學進行改造,不符合儒學的發(fā)展歷程,排除B項;康有為是擁護孔孟思想的,強調(diào)“托古改制”,并沒有動搖傳統(tǒng)儒學正統(tǒng)地位,排除D項。]
8.(2019·開封一模)梁啟超《變法通議》:昔同治初年
8、,德相畢士麻克語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嗚呼,今雖不幸而言中矣。”梁啟超說這段話的主要目的是( )
A.贊賞日本學習西方的成效
B.對比中日雙方學習西方的不同內(nèi)容
C.表達對德相認識的肯定
D.反思洋務弊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D [由題意可知,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的主要目的是倡導變法圖強,主張君主立憲,強調(diào)中國必須進行政治體制變革,故選D項;梁啟超通過贊賞日本學習西方的成效,反思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技術的不足,排除A項;B項是梁啟超《變法通議》的
9、內(nèi)容,而非梁啟超說這段話的目的,排除B項;梁啟超沒有表明對德相認識的態(tài)度,排除C項。]
9.(2019·郴州一模)梁啟超在草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時指出“中國學人之大弊,治中學者則絕口不言西學,治西學者亦絕口不言中學……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不講義理,絕無根底,則浮慕西學,必無心得”。能全面準確體現(xiàn)梁啟超辦學理念的是( )
A.主張全面學習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張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C.中學和西學融會貫通
D.借助傳統(tǒng)文化宣傳西學
C [材料梁啟超批評“治中學者則絕口不言西學,治西學者亦絕口不言中學”,主張“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即中學和西學都很重要,都要學習,故選C項;其他三項均與題干主旨
10、不符,排除。]
10.曾經(jīng),在國人如何面對西方第三人稱代詞的性別區(qū)分這一問題上,有人主張用“伊”對應“she”,有人主張漢字拼音化。1917年,劉半農(nóng)創(chuàng)造“她”字以對應,引起了激烈的爭論。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這反映了( )
A.國人普遍因循守舊 B.知識分子異常激進
C.漢字文化兼收并蓄 D.西方文化霸權脅迫
C [漢字中本沒有“她”字,是在西方第三人稱代詞的性別區(qū)分的影響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故選C項;材料中創(chuàng)造“她”并沿用至今,不能說明因循守舊,排除A項;雖引起激烈的爭論,但不能說明知識分子異常激進,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西方文化霸權脅迫,排除D項。]
11.(
11、2019·衡陽二模)晚清時期,“個人主義”一詞隨西學東漸的浪潮而入中國,時人“多引以為詬”。新文化運動時期“個人的解放”和“個人的發(fā)展”卻大行其道,廣為流傳。這說明新文化運動( )
A.導致個人主義思潮泛濫
B.啟迪了中國民眾的覺悟
C.促使啟蒙思想在華興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鞏固
B [題干中“個人主義”從傳入時期被詬病到大行其道,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們對個人的價值和權利更加重視,故選B項;題干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使“個人主義”受到歡迎,排除A項;啟蒙思想在華興起是在戊戌變法時期,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時正處于北洋軍閥時期,名為民國實為專制,排
12、除D項。]
12.(2019·廊坊高中聯(lián)合體聯(lián)考)1917年5月,陳獨秀說若就“吾國之恢復帝政,垂辮纏足,罷學校,復科舉,一切布舊除新之事”。征諸國民,難?!安粸槎鄶?shù)贊成”。材料可用來說明( )
A.專制主義已為社會所淘汰
B.傳統(tǒng)文化孕育著巨大價值
C.國人仍有濃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會發(fā)展潮流
C [材料“恢復帝政”反映專制主義在一定條件下回潮,說明國人仍有濃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項,選C項;材料中復辟帝制是開歷史的倒車,不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體現(xiàn),排除B項;材料中復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肩我
13、國思想解放之任者,實唯康梁。雖其解放之程度不如黨人,然革命學說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風靡全國者,實因維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縛,故解第二重束縛自易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議報》及《新民叢報》中,掊詆滿洲執(zhí)政者不留絲毫余地。清室之失去國人信用,梁任公之筆墨實與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國人信用,而朝廷上又無改革希望,故革命勢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無意中間接幫助革命之一端也。
——張蔭麟《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材料二 此環(huán)奇宏肆之理想,當康氏二十七歲之時既已成立于胸中,直至年逾耳順,其言論亦未嘗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圍。光宣朝士詫康氏為過激,民國時人復鄙之為頑固者,蓋由世風丕變,相形之下,康氏政論
14、遂若新舊迥殊……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見”……梁氏則富于感情而“太無成見”……梁氏對于清末民初種種政治問題之主張,確多針砭時弊,有為言之。及時勢既異,其主張亦隨之而改變……康氏欲以小康義行維新,其反對民族、民權之革命運動實一不可避免之理論結(jié)果……梁氏于歐洲之歷史政治認識較深,其言論乃漸傾重于民族思想,而終至放棄《公羊》三世。
——摘編自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談談先進思想家是如何沖破材料中的“兩重束縛”的。
(2)材料二中的“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見’……梁氏則富于感情而‘太無成見’”的真實含義是什么?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差異形成的原因。
解析:
15、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肩我國思想解放之任者,實唯康梁”“革命學說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風靡全國者,實因維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縛,故解第二重束縛自易易也”等信息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光宣朝士詫康氏為過激,民國時人復鄙之為頑固者,蓋由世風丕變,相形之下,康氏政論遂若新舊迥殊”“梁氏對于清末民初種種政治問題之主張,確多針砭時弊,有為言之。及時勢既異,其主張亦隨之而改變”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見’”“梁氏于歐洲之歷史政治認識較深”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 (1)沖破第一重束縛:康梁等思想家沖破中國幾千年來對君權的迷信,否定君主專制
16、統(tǒng)治,主張君主立憲。沖破第二重束縛:孫中山等人沖破對清朝統(tǒng)治合法性的迷信,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實行民主共和制。
(2)真實含義:康有為固守君主立憲主張,反對推翻清朝統(tǒng)治;梁啟超由主張君主立憲轉(zhuǎn)向推翻清朝統(tǒng)治,其思想能做到因時而變。
原因:康有為富于自信心,固執(zhí)己見;梁啟超對歐洲的歷史政治認識逐漸深入。
14.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中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時間
代表
途徑
概況
19世紀
90年代
維新派梁啟超
《新民叢報》
翻譯馬克思為“麥喀士”,稱其為社會主義的鼻祖,但認為在中國不可行
革命派朱執(zhí)信
《民報》
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學
17、說,摘譯《共產(chǎn)黨宣言》的部分內(nèi)容,并認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之相同
1917—
1919年
共產(chǎn)主義先驅(qū)李大釗
《新青年》上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橐粋€馬克思主義者,并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19—
1932年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陳望道、毛澤東等
《新青年》上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
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許多青年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礎
(注:摘編自姜秀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張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過程中的文本問題》
18、、陳留根《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特點》)
根據(jù)材料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發(fā)生的的轉(zhuǎn)變,并加以闡述說明。
解析:材料呈現(xiàn)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概況,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特點、影響等方面概括出具體的論題,結(jié)合相關史實進行說明。如從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歷了學術思想到社會革命指導思想的轉(zhuǎn)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推動中共的成立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答案:轉(zhuǎn)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歷了從學術思想到社會革命指導思想的轉(zhuǎn)變。
闡述: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9世紀末梁啟超等知識分子只是從學術思想的角度介紹馬克思學說,影響力小。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國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因此,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成為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并成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jié)合,推動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