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

上傳人:Sc****h 文檔編號:103678361 上傳時間:2022-06-09 格式:DOC 頁數(shù):19 大小:2.20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_第1頁
第1頁 / 共19頁
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_第2頁
第2頁 / 共19頁
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_第3頁
第3頁 / 共19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26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9單元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群落的演替學案(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31講 群落的結構 群落的演替 [考綱點擊] 1.群落的結構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實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4.實驗: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概念與物種組成 二、群落的種間關系[連一連]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1.圖中群落空間結構的類型 A圖:垂直結構。B圖:水平結構。 2.根據上圖分析決定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A圖:①植物分層:陽光。 ②動物分層: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B圖: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過程

2、 (1)演替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演替過程(以發(fā)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為例) →→            ↓ ←← 2.演替的類型[連一連] 1.群落中的4種種間關系 (1)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 (2)競爭:大多數(shù)的情況是一方占優(yōu)勢,另一方被淘汰。 (3)寄生:大都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4)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居一起,雙方有利,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群落的2種空間結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3.群落演替的2種類型 (1)初生演替:發(fā)生在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植被被徹底消滅的地方。

3、 (2)次生演替:發(fā)生在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植物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 考法一 群落的概念與物種組成 1.群落中生物種間關系分析 關系名稱 數(shù)量 坐標圖 營養(yǎng) 關系圖 特點 舉例 互利共生 一般形 式為: 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shù)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xiàn)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大豆與根瘤菌 寄生 對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得更好 蛔蟲與人,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 競爭 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

4、化”。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圖a;生存能力相同,則如圖b。AB起點相同,為同一營養(yǎng)級 牛與羊,農作物與雜草 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AB起點不相同,兩種生物數(shù)量(能量)存在差異,分別位于不同的營養(yǎng)級 狼與兔,青蛙與昆蟲 [提醒] 同一物種之間大魚吃小魚不叫捕食,應叫種內斗爭,屬于種內關系,因為捕食是兩物種之間的關系。 1.辨析生存斗爭、競爭與種內斗爭 種內斗爭為種內關系,競爭為種間關系,種間斗爭包括競爭,而生存斗爭既包括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又包括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圖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爭

5、、B代表種內斗爭,C代表種間斗爭、D代表競爭。 2.坐標圖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斷 (1)看曲線上升和下降的先后關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線代表被捕食者。如圖曲線中a為被捕食者,b為捕食者。 (2)看曲線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線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個體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數(shù)量相對較多。 視角? 以案例分析或圖表分析的形式,考查物種之間的關系 1.(原理判斷類)(2014·高考全國卷Ⅰ)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shù)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6、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 解析:選A。由題干信息可知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A項正確、B項錯誤;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細胞內的病毒,因此病毒V與青蛙不是寄生關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關系,C、D項錯誤。 2.(圖示分析類)下圖1中所示的生物間關系,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yǎng)流動的方向;圖2在坐標系中表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 下列相關判斷中,錯誤的是(  ) A.圖1中①~④表示的種間關系分別是互利共生、種內斗爭、捕食和競爭 B.圖1中的③中A的數(shù)量大量減少后,B的數(shù)量一直增加 C.

7、圖2中的甲、乙、丙分別對應圖1中的①、③、④ D.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兩種生物可能同時存在如圖2中的乙和丙兩種關系 解析:選B。根據圖1中幾種生物關系的模式圖可判斷①、③、④分別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②表示的不是種間關系,而是生物A的不同個體間的種內斗爭,A正確。圖1的③中A與B是捕食關系,當A大量減少后,B的數(shù)量也不能一直增加,B錯誤。圖2中的甲、乙和丙分別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對應圖1中的①、③、④,C正確。在食物網中,兩種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D正確。 3.(表格信息類)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

8、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shù)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編號 捕食者數(shù)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 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 D.隨著捕食者數(shù)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 解析:選D。4個池塘實驗對照比較,隨捕食者數(shù)量的增加,甲、丙種群數(shù)量越來越

9、少,可見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甲、乙、丙相對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說明捕食者數(shù)量會影響甲、乙、丙之間的競爭情況。隨捕食者數(shù)量的增加,乙的數(shù)量卻不斷增加,說明獲得的生存資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間有可能增多。 考法二 群落的結構和演替 1.群落的空間結構類型 (1)垂直結構 ①表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 ②影響因素 (2)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強度、地形變化和濕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上分布著不同生物種群。 2.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環(huán)境不斷變化,為群落中某些物種提供有利的繁殖條件,而對另一些物種生存產生不利影響。 ②生物本身不斷進行繁殖、遷徙。 ③群落

10、內部由于生命活動造成內部環(huán)境改變。 ④種內和種間關系不斷發(fā)生變化。 ⑤人類活動的干擾。 (2)群落演替的三個階級 ①侵入定居階段(先鋒群落階段)。一些物種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環(huán)境,為以后侵入的同種或異種物種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②競爭平衡階段。通過種內斗爭或種間競爭,優(yōu)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平衡。 ③相對穩(wěn)定階段。物種通過捕食,競爭等,共同進化,資源利用更為充分有效,群落結構更加完善,有比較固定的物種組成和數(shù)量比例,群落結構復雜、層次多。 (3)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guī)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

11、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預見的或可測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這一最高階段。 (4)群落演替的類型   類型 內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點 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雖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環(huán)境 原有群落環(huán)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 時間 經歷的時間長 經歷的時間短 速度 緩慢 較快 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人類活動較為關鍵 (5)群落演替的結果 ①能量:總生產量增加,群落的有機物總量增加。 ②結構: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 ③穩(wěn)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環(huán)境反復相互作用,發(fā)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穩(wěn)定性越來越高。 自然條件下

12、,群落的演替一般朝著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態(tài)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最終的演替結果主要由演替地所處的氣候條件決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區(qū)很難形成森林。 1.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 (1)群落存在空間結構,而種群具有空間特征但不具有空間結構。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個種群,就不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2)各個種群間具有不同的種間關系,如捕食、競爭等。通過各種不同的種間關系,使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形成群落的空間結構。 (3)要存在形成分層現(xiàn)象的環(huán)境條件,如光照、溫度、食物、棲息場所等。 2.判斷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從起點上判斷 ①起點為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

13、被徹底消滅了的環(huán)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點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環(huán)境是次生演替。 (2)從時間和速度上判斷 ①經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的是次生演替。 視角1? 以基礎判斷、案例分析或曲線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的結構 1.(柱狀圖信息類)某研究小組對大亞灣水域6個不同區(qū)域6種單細胞藻類的群落結構進行研究的結果如圖,有關說法與事實不相符的是(  ) A.單細胞藻類是生產者 B.區(qū)域⑥溶解氧可能最少 C.a為區(qū)域⑥的優(yōu)勢種 D.影響藻類分層現(xiàn)象的唯一因素是溫度 解析:選D。單細胞藻類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A正確。

14、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時,區(qū)域⑥藻類數(shù)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氣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確。區(qū)域⑥中,a的數(shù)量最多,為優(yōu)勢種,C正確。影響藻類分層現(xiàn)象的因素有溫度、光照等,D錯誤。 2.(坐標信息類)右圖表示某地域中以濕度和溫度為變量,描繪出的兩個種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圍。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的只是競爭關系 B.甲種群在該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C.濕度和溫度相互作用是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決定因素 D.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yōu)勢 解析:選D。由坐標圖可知,甲種群生活在相對低濕度、低溫環(huán)境中,乙種群生活在相對高濕度、高溫環(huán)境

15、中,因此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yōu)勢。 3.(表格信息類)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氣溫較高的山區(qū)內群落演替的規(guī)律,生態(tài)學家利用把同一時間內的不同群落當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階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叢、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4個群落的相關特征,結果如下: 比較項目 灌草叢 針闊混交林 常綠闊葉林 針葉林 生產者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總呼吸量[t/(hm2·a)] 15.93 92.73 124.80 40.98 葉面積指數(shù) 2.48 11.28 17.76

16、6.63 植被干物質的量(t/hm2) 6.65 377.52 398.57 184.74 提示:葉面積指數(shù)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總植物葉面積。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群落的葉面積指數(shù)與其垂直結構有關,與水平結構無關 B.植被干物質的量只與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關 C.群落的總呼吸量比生產者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的量少,說明群落含有的有機物總量增加 D.該地區(qū)群落演替的順序是灌草叢→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 解析:選C。葉面積指數(shù)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總植物葉面積,因此群落的葉面積指數(shù)與其水平結構有關,A錯誤;由表可知,植物干物質的量≠生產者固定的

17、有機物量-總呼吸量,因此除了與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B錯誤;由于該地區(qū)降水充沛、氣溫較高,群落應朝著更有益的方向發(fā)展,正確演替順序為灌草叢→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D錯誤。 4.(圖形信息類)下圖中A、B、C分別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個不同的自然區(qū)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據此判斷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溫度是造成這三個區(qū)域內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異的主要生態(tài)因素 B.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這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 C.C處植物的分層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光照的影響 D.影響B(tài)處植物出現(xiàn)明顯分層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選C。溫

18、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態(tài)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層現(xiàn)象是受光照的影響;A處不同高度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屬于同一生物群落,不能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影響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陸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層現(xiàn)象是受光照強度影響形成的;C處藻類植物的分層現(xiàn)象是受光質(波長)影響形成的。 視角2? 以基礎判斷、案例分析或曲線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類型、特點及原因 5.(概念圖解類) (2016·山東青島模擬)亂石窯裸地上的群落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 A.亂石窯裸地與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fā)生的演替種類相同 B.同一個群落上發(fā)生的群落演替

19、演變的群落類型相同 C.雜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大于闊葉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營養(yǎng)結構趨于復雜,有機物總量增多 解析:選D。亂石窯裸地發(fā)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有土壤、植被等條件,其上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從圖形分析,雜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帶和凹谷地帶由于環(huán)境因素不同,發(fā)生不同方向的演替;雜木植物群落向闊葉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大;無論是亂石窯裸地→…→針闊混交林群落和闊葉林群落的初生演替,還是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fā)生的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營養(yǎng)結構越來越復雜,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增多,有機物總量增多。 6.(表格信息類)某山坡25年前因發(fā)生火災而焚毀了所有樹木等植被,一科研

20、小組對該區(qū)域災后演替出的幾種主要樹種不同樹齡的株數(shù)進行調查,結果如表所示。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樹齡(年) 樹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赤楊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櫟樹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樹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鵑 2 2 3

21、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的所有樹、分解者、消費者和非生物的物質與能量不能組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B.若以大樹(樹齡>5)的數(shù)量作為森林中樹種優(yōu)勢度的指標,則優(yōu)勢度最高的是赤楊 C.該森林群落在垂直結構上沒有分層現(xiàn)象 D.該山坡發(fā)生火災后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 解析:選C。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和非生物的物質與能量,樹只是生產者中的一部分,A正確;據表中數(shù)據可知,若以大樹(樹齡>5年)的數(shù)量作為森林中樹種優(yōu)勢度的指標,因赤楊的個體數(shù)最多,因此其優(yōu)勢度最高,B正確;杜鵑屬于灌木,其他樹種屬于喬木,說明該森林群落在垂直結構

22、上存在分層現(xiàn)象,C錯誤;被火災焚毀的山坡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根據表格數(shù)據可知,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D正確。 7.(曲線圖信息類)一塊棄耕的農田,很快會雜草叢生,幾年后,草本植物開始減少,各種灌木繁茂起來,最后演變成一片森林,成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此演變過程中,相關變化趨勢正確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B。由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演變?yōu)樯稚鷳B(tài)系統(tǒng)的過程中,營養(yǎng)結構越來越復雜,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經過長時間的演替成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達到穩(wěn)態(tài)后,物種豐富度、凈光合作用產量、固定太陽能總量基本保持不變,而①③答案中

23、的曲線都有下降趨勢,因此是錯誤的。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實驗原理 (1)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小動物良好的棲息場所。 (2)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3)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2.實驗流程 提出問題 ↓ 制訂計劃 ↓ 實施計劃 ↓ 得出結論:組成不同群落的優(yōu)勢種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環(huán)境條件越優(yōu)越,群落發(fā)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多,群落結構越復雜。 3.注意事項 (1)從不同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采集土壤樣本要

24、分別統(tǒng)計。 (2)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收集小動物時,根據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趨濕性來收集。 (3)從相同的營養(yǎng)土壤中采集樣本,多組同學進行統(tǒng)計比較。 (4)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 (5)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shù)丨h(huán)境。 「典例引領」 下列有關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活動中,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探究活動一般都采用樣方法 B.該探究主要針對小動物進行,最好采用標志重捕法 C.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和調查 D.若完成統(tǒng)計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小動物還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于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

25、此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而最好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實驗徹底結束后,還存活的小動物最好放回原地,因為它們對土壤中動植物遺體的分解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答案] C 「對位訓練」 1.在統(tǒng)計土壤動物的物種豐富度的實驗中,某小組設計的采集小動物的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動物的趨光性 B.燈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蟲逃跑 C.金屬篩網阻止小動物向下移動 D.廣口瓶中需要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選D。采集的原理應是利用土壤動物的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生活習性,A錯誤;燈罩的功能是保證更多的光線和熱量集中到土壤樣品,B

26、錯誤;一些小動物正是通過金屬篩網向下移動進入廣口瓶的,C錯誤;廣口瓶中需要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殺死樣本,并進行防腐處理,D正確。 2.(2016·江蘇南京模擬)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地區(qū)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農用地3種不同類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動物群落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由表中數(shù)據分析可知(  ) 樣地 類群數(shù) 個體數(shù)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人工廣場綠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園 13 7 4 190 92 18 農用地 11 8 4 92 113

27、 21 注:第1層為距地表0~5 cm;第2層為距地表5~10 cm;第3層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各樣地土壤中動物類群數(shù) B.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有明顯的差異 C.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密度沒有明顯的差異 D.人類活動對土壤動物的數(shù)量和分布存在影響 解析:選D。土壤動物群落調查適合采用取樣器取樣法,A錯誤;由表格可知,各樣地相同土層的動物類群豐富度差別不大,B錯誤;由表格可知,各樣地不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密度存在明顯的差異,C錯誤。 [誤區(qū)補短] 易錯點1 對種間關系認識不清 [點撥] (1)“大魚吃小魚”不一定是捕

28、食。 大魚吃小魚均有利于種群的生存和繁衍。 (2)要正確區(qū)別競爭和捕食的關系:①競爭是不同種生物為了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fā)生斗爭,并不以直接獲得食物為目的。②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反例:一種生物以非生物為食,如牛飲水不是捕食。 (3)兩種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構成競爭關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稈等。 易錯點2 幾種種間關系曲線容易混淆 [點撥] (1)互利共生曲線——同步性變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線——不同步變化的此消彼長(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絕)。 (3)競爭曲線——看最終結果,一種數(shù)

29、量增加,另一種下降甚至降為0,只要曲線中提示兩種生物有共同的空間或食物,則必為競爭,競爭激烈程度取決于空間、食物的重疊范圍。 易錯點3 對群落演替的相關知識模糊 [點撥] (1)演替不是一個無休止的過程。任何環(huán)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終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候群落和周圍環(huán)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物種與環(huán)境之間高度協(xié)調,能量和物質的利用率高,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也高。 (2)決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內部,即內因是群落演替的決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環(huán)境條件,如氣候、地貌、土壤等可成為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條件。 ?微觀清障 1.判斷下列有關群落結構特征的敘述 (1)(2015·天津卷T1

30、C改編)群落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的。(  ) (2)(2015·海南卷T22C)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等可以出現(xiàn)在森林群落中。(  ) (3)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huán)境資源的能力。(  ) (4)影響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種群特征。(  ) (5)池塘中的全部魚、植物和微生物構成群落。(  ) (6)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的植物豐富度低。(  ) (7)一塊農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 (8)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 (9)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

31、關。(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2.判斷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 (1)(2015·全國卷ⅠT4C)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  ) (2)(2015·全國卷ⅠT4D改編)初生演替中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chuàng)造了適宜環(huán)境。(  ) (3)群落演替是指隨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 (4)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競爭、環(huán)境改變等。(  ) (5)甲地因森林火災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噴發(fā)被火山巖全部覆蓋,之后兩地均發(fā)生了群落演替,兩者演替類型相同。(  ) (6)人類

32、活動可以影響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7)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現(xiàn)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 (8)我國西南橫斷山區(qū)不同垂直帶的植被類型差異是群落演替的結果。(  ) 答案:(1)× (2)√ (3)√ (4)√ (5)× (6)√ (7)× (8)× [能力培優(yōu)] 群落中競爭關系的曲線解讀  [信息解讀]  圖1表示“你死我活”的競爭曲線。若初始A、B兩種群的數(shù)量相等,在競爭的最初階段,由于種群數(shù)量都很少,資源充足,故種群都呈現(xiàn)增長趨勢,且兩者競爭強度弱;隨著種群數(shù)量的增多,資源變得有限,兩者競爭增強

33、,且愈演愈烈,在競爭中B種群處于劣勢并最終滅亡,A成為優(yōu)勢種且能逐漸達到K值。 圖2表示“相互抑制”的競爭曲線。若初始C、D兩種群數(shù)量相等,在競爭的最初階段,由于種群數(shù)量都很少且資源充足,故種群都呈現(xiàn)增長趨勢,但隨著數(shù)量的增多,資源成為限制因素時,競爭開始愈演愈烈,因為C、D競爭力相當,所以會出現(xiàn)相互抑制、誰都無法達到單獨存在時的K值的現(xiàn)象,這時它們會根據強弱分配競爭對象,如分布在不同區(qū)域。 ?強化訓練 1.(2016·天津河西區(qū)質檢)硅藻是單細胞的藻類,硅酸鹽是硅藻生活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將兩種硅藻——星桿藻、針桿藻混合在一起培養(yǎng)時,種群數(shù)量及硅酸鹽含量的變化如下圖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34、  ) A.星桿藻和針桿藻之間是捕食關系 B.硅酸鹽濃度高時星桿藻繁殖速度快 C.針桿藻對硅酸鹽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桿藻 D.通過抽樣檢測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數(shù)量 解析:選D。星桿藻和針桿藻之間是競爭關系,爭奪硅酸鹽和陽光等;硅酸鹽含量高時,星桿藻繁殖速度低于針桿藻;當針桿藻種群密度大時,硅酸鹽含量下降,其吸收硅酸鹽的能力高于星桿藻;硅藻個體小,可用抽樣檢測法估算硅藻的數(shù)量。 2.(2016·湖南衡陽月考)科學家用擬谷盜和鋸谷盜兩種昆蟲(以面粉為食)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間的競爭關系,結果如下圖所示,以下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兩種昆蟲競爭時的種群動態(tài) a:容器內只放面粉 b

35、:容器內加入細玻璃管 A.擬谷盜的競爭力始終大于鋸谷盜 B.圖b鋸谷盜競爭力增強與細玻璃管有關 C.由圖推測鋸谷盜的個體大于擬谷盜 D.加放細玻璃管對兩種昆蟲的生活都有利 解析:選C。由圖b可見,擬谷盜的競爭力始終大于鋸谷盜,A正確。圖a與圖b自變量是有無細玻璃管,比較兩個圖可知,鋸谷盜競爭力增強與細玻璃管有關,B正確。由圖看出,擬谷盜個體數(shù)量大于鋸谷盜,不能推測鋸谷盜的個體大于擬谷盜,C錯誤。圖b兩種昆蟲數(shù)量都增加,故加放細玻璃管對兩種昆蟲的生活都有利,D正確。 考點一 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及物種豐富度調查 1.如圖表示3個共存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圖a和圖b中3個物

36、種的資源利用狀況不同。下面是對圖a中3個物種與圖b中3個物種相比較的幾種說法,正確的是(  ) A.圖a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 B.圖b中3個物種的種內斗爭激烈 C.如果資源有限,圖a中物種2有被排除的危險,圖b中物種2也有被排除的危險 D.兩圖中物種間的種間競爭激烈程度相等 [導學號29520536] 解析:選C。從a、b兩圖分析可知,圖a中3個物種共同利用的資源不多,因而種內斗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有許多共同利用的資源,它們會因共同利用的資源而發(fā)生激烈的種間競爭,可排除A、B項。兩圖中物種間的種間競爭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故可排除D項。圖a和圖b中的物種2所需要的資源條件都與

37、物種1和物種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種1和物種3都同時和物種2發(fā)生競爭,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物種2存在被排除的危險,C項正確。 2.某捕食者與其獵物種群大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數(shù)量為X軸、獵物數(shù)量為Y軸作圖,則以下圖形正確的是(  ) [導學號29520537] 解析:選D。由圖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獵物)符合捕食關系的種群波動:獵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獵物減少→捕食者減少。只有圖D所示滿足這種波動。 考點二 群落的結構和演替 3.如下圖為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xiàn)象,對此現(xiàn)象解釋不正確的是(  ) A.分層現(xiàn)象是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條件相互聯(lián)系的一種形式

38、B.決定這種現(xiàn)象的環(huán)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和濕度等 C.種植玉米時,因植物群落分層現(xiàn)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農業(yè)生產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現(xiàn)象,合理搭配種植作物品種 [導學號29520538] 解析:選C。植物群落出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與光照(森林)和溫度(高山)有關,環(huán)境因素影響植物群落從而出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xiàn)象可以用來指導農業(yè)生產,譬如玉米和大豆間種,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塊田地中的玉米是一個種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為了削弱種內斗爭以增加產量。 4.一個廢棄魚塘的演替過程如圖所示,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順序:乙→丙→甲→丁

39、 B.生物多樣性:?。炯祝颈疽? C.此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過程屬于次生演替 [導學號29520539] 解析:選D。在廢棄魚塘中的演替為次生演替,演替過程應為丁→甲→丙→乙。 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邊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護邊坡,另一段邊坡(乙)不進行移栽,其他實驗條件相同,1 年后兩段邊坡的檢測結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邊坡 處理方式 植被覆蓋率(%) 小型土壤動物 土壤有機質(g/kg) 物種數(shù) 個體數(shù) 甲 種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預 8 9 28 11.9 A.可以推測移栽植物會降低

40、該群落結構的穩(wěn)定性 B.小型土壤動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預期結果 C.邊坡甲上因沒有移栽喬木而不可能自然長出喬木 D.邊坡甲上的群落演替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劇 [導學號29520540] 解析:選B。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種類增加,能提高該群落結構的穩(wěn)定性,A項錯誤;移栽植物后,植物能為動物提供生存環(huán)境,故小型土壤動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預期結果,B項正確;邊坡甲上可能會發(fā)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長出喬木,C項錯誤;群落演替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階段后就不會隨時間延長而繼續(xù)加劇,D項錯誤。 6.如圖表示某海島珊瑚礁群落演替過程中魚的種數(shù)、魚的個體數(shù)及珊瑚礁體積的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41、.珊瑚礁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次生演替過程 B.珊瑚礁體積增加為魚類生存提供了更復雜的空間 C.演替過程中魚類豐富度逐漸增加并趨向穩(wěn)定 D.演替過程中魚的種數(shù)增加導致珊瑚礁體積下降 [導學號29520541] 解析:選D。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生物的基礎上進行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珊瑚礁體積的增加有利于魚類生存;圖中顯示魚的種數(shù)逐漸穩(wěn)定,即魚的豐富度逐漸穩(wěn)定;圖中珊瑚礁體積與魚的種數(shù)、魚的個體數(shù)呈同步增加或減少趨勢,不能說明魚的種數(shù)增加導致珊瑚礁體積下降。 7.(2016·山東濱州模擬)一塊甘蔗田棄耕幾年后,形成了雜草地,下面有關該過程敘述正確的是(  ) ①此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42、,最終一定能演替成為森林 ②此過程屬于次生演替,最終不一定能演替成為森林 ③該雜草地物種豐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該雜草地動物沒有分層現(xiàn)象,所以該群落沒有垂直結構 ⑤動植物在雜草地中都有分層現(xiàn)象,群落有垂直結構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導學號29520542] 解析:選B。群落演替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棄耕甘蔗田上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但是否演替成森林群落,還要看是否有充足的雨水條件,②正確;雜草地中的生物種類遠多于甘蔗田,其物種豐富度高,③正確;群落的垂直結構是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⑤正確。 8.如圖表示某山地針葉林群落向常綠闊葉

43、林群落演替過程中馬尾松和甜櫧兩種植物的年齡組成,Ⅰ~V表示植株的年齡由小到大。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統(tǒng)計不同群落中馬尾松和甜櫧的種群密度時要用樣方法 B.該山地的群落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 C.針闊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中甜櫧的種群數(shù)量在未來一段時間會增多 D.三個群落中馬尾松種群的年齡組成均屬于衰退型 [導學號29520543] 解析:選D。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常用的是樣方法,A正確;該山地的群落演替是針葉林群落向常綠闊葉林群落演替,所以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針闊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中的甜櫧的年齡組成都屬于增長型

44、,其種群密度將會增大,C正確;在常綠闊葉林群落中,馬尾松種群的年齡組成屬于增長型,D錯誤。 9.研究人員將S1與S2兩個種群放在一起培養(yǎng),在環(huán)境溫度為T1與T2條件下,測得種群數(shù)量變化如圖A、B所示。 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S1和S2之間的競爭力大小會受到溫度的影響 B.圖C中的S1換成S2,其種群數(shù)量也會出現(xiàn)波動性變化 C.如果將S1在T1溫度下培養(yǎng),則會呈現(xiàn)“J”型增長 D.將S2在T1溫度下單獨培養(yǎng),其數(shù)量要比與S1共同培養(yǎng)時多 [導學號29520544] 解析:選C。圖A中S1的競爭力大于S2,但圖B中S1的競爭力小于S2,所以S1和S2之間的

45、競爭力大小會受到溫度的影響,A正確。由于溫度交替改變,所以圖3中的S1換成S2,其數(shù)量變化也會發(fā)生波動,B正確。將S1在T1溫度下培養(yǎng)不一定呈現(xiàn)“J”型增長,因為其數(shù)量還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C錯誤。由于S2和S1具有競爭關系,所以將S2在T1溫度下單獨培養(yǎng),其數(shù)量要比與S1共同培養(yǎng)時多,D正確。 10.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調查兩個河口水域的水母類動物類群(甲、乙)的種類組成及其數(shù)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撈網(網口內徑50 cm,網身長145 cm,網目孔徑0.169 mm)各隨機取樣3次,調查結果如表(單位:個): 物種 1 物種 2 物種 3 物種 4 物種 5 物種

46、 6 物種 7 物種 8 物種 9 物種 10 甲類群 樣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樣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樣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類群 樣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樣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樣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47、 下列關于甲、乙兩個類群之間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的比較,正確的是(  ) A.甲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2的種群密度小 B.甲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4的種群密度大 C.乙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 D.乙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10的種群密度大 [導學號29520545] 解析:選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類群中物種種類比乙類群中物種種類少,因而可確定甲類群的豐富度小,乙類群的豐富度大;通過表中數(shù)據分析比較可知,物種7在乙類群中的種群密度較甲類群中的小,而物種4在甲類群中的種群密度較乙類群中的小。 11.(2016·甘肅蘭州診斷考試)被棄耕的農田多年后將演替至頂極群落(演替所達到的最終

48、平衡狀態(tài)),其中物種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強度的影響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該棄耕農田最終將演替到相對穩(wěn)定的________階段,這種演替屬于________。 (2)物種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階段開始生長,最先定居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可能是________,至頂極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結構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為________。 (3)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甲種群的增長會受到其他生物及無機環(huán)境的抑制,這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調節(jié)。 [導學號29520546] 解析:(1)如果氣候適宜,棄耕的農田可以最終演替為森林,因為具有土壤條件和

49、繁殖體,所以棄耕農田上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2)由圖分析可知,最初時丙的光合速率較高,而甲、乙光合速率提高時丙的光合速率降低,說明甲和乙出現(xiàn)后影響了丙光合速率,主要是影響了光照強度,故最先出現(xiàn)的應是丙。因為甲的光合速率達到最高,說明垂直結構上其位于最上面有利于接受充分的光照,故應是丙在最下,乙在中間,甲在最上面。(3)物種甲種群應是優(yōu)勢種群,其種群的增長會受到其他生物及無機環(huán)境的抑制,這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節(jié)。 答案:(1)森林 次生演替 (2)丙 丙、乙、甲 (3)(負)反饋 12.為研究某地區(qū)自然保護區(qū)四種典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情況,研究小組獲得如下結果。請根

50、據下表回答問題: 樣地 編號 生態(tài)系 統(tǒng)類型 海拔(m) 優(yōu)勢樹種的密度(株/hm2) 凋落物現(xiàn)存量(kg/hm2) N、P、K、Ca、 Mg五種元素 的年歸還總量(kg/hm2·a) 甲 常綠闊葉林 780 987 6 807.97 352.84 乙 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1 670 731 7 118.14 323.77 丙 落葉闊葉林 1 970 530 6 975.2 303.33 丁 亞高山針葉林 2 570 430 4 250.67 243.98 (注: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由生物組分產生并歸還到林地表面,作

51、為分解者物質和能量的來源,借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所有有機物的總量。) (1)自然保護區(qū)中各種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差異體現(xiàn)了_________(填種群、群落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特征,其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樣方法調查某植物的種群密度時,為盡量減少實驗誤差,保證數(shù)據的科學性,應注意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據表中數(shù)據分析,四塊樣地中恢復力穩(wěn)定性最大的是______(填編號),受生物內部因素和海拔梯度引起的氣候變化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凋落物的養(yǎng)分歸還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現(xiàn)_______

52、______的趨勢。 (4)在無外界因素的干擾下,群落會演替到頂極群落階段,即實現(xiàn)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多樣化、_______復雜化和功能完善化,此時群落的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以及生產量和消耗量達到_____________。 [導學號29520547] 解析:(1)自然保護區(qū)中各種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差異性體現(xiàn)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特征,群落的這種特征提高了對陽光等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能力。(2)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密度時,要做到隨機取樣,最后計算各樣方的平均值。(3)在四塊樣地中,丁所處海拔最高,物種密度小,物質循環(huán)量小,自動調節(jié)能力弱,恢復力穩(wěn)定性最大;從甲的352.84(kg/hm2·a)到丁的

53、243.98(kg/hm2·a),N、P、K、Ca、Mg五種元素的年歸還總量逐漸下降。(4)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階段,物種會極大豐富,群落結構趨向復雜,會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階段。 答案:(1)群落 提高了對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能力 (2)隨機取樣計算平均值 (3)丁 降低(或下降) (4)物種 群落結構 平衡狀態(tài) 13.(2014·高考四川卷)將某稻田等分為互不干擾的若干小區(qū),均種上水稻苗(28株/m2)和3種雜草(均為1株/m2),隨機向不同小區(qū)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時間后,測得各物種日均密度增長率如下圖所示。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用樣方法調查水花

54、生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福壽螺屬于________,它和鴨舌草之間構成________關系。 (3)實驗期間,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福壽螺種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種群數(shù)量呈________型增長。 (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將經歷________演替,時間足夠長,最可能演替為以________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實驗結束后除去福壽螺和雜草,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

55、_____穩(wěn)定性將降低。 [導學號29520548] 解析:(1)根據題意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小區(qū)引入的福壽螺的密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2)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福壽螺以水生植物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它與鴨舌草(生產者)之間是捕食關系。(3)由坐標圖中數(shù)據可知,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的福壽螺日均密度增長率大于0,說明種群數(shù)量是增長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長率大于0,說明種群數(shù)量是增長的,但由于實際環(huán)境條件(如捕食者福壽螺、競爭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種群數(shù)量應該呈S型增長。(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還處于群落未成熟階段,將會經歷類似棄耕農田的次生演替過程;由坐標圖中數(shù)據可知,無論引入的福壽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長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時間足夠長的話,最可能演替為以狐尾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實驗結束后將福壽螺與雜草除去,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和結構將趨于簡單化,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會減弱,抵抗力穩(wěn)定性將降低。 答案:(1)福壽螺的密度 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2)消費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19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