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的理念是生活性、發(fā)展性、生命性,針對高二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重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力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引領中學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xiàn)象,能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與實踐做一點有價值的指導,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課標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要求: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fā)現(xiàn)真理、檢驗真理、發(fā)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本課題分二目,包括實踐及其特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其邏輯順序和結構分別是: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基本含義—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的三個特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從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課題最大的特點就是較強的思想理論性,尤其注重幫助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學生,在心理思維上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對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認知結構上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對于什么是認識,什么是實踐,什么是正確認識的來源與檢驗標準有了自己生活化、經(jīng)驗化的理解,所以不應該只大量灌輸和拓展較多的空洞理論,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自己在社會生活中體悟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發(fā)展動力、檢驗標準和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諧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實踐的含義; (2)實踐的構成要素 ; ◇理解:(1)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運用: (1)根據(jù)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 (2)依據(jù)相關原理,說明實踐出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要服務于實踐。從而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與書本上的理論相結合。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采用從生活、實踐出發(fā),以探究性活動為主導,通過情景導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當運用指導—自學、討論—交流、引導—探究、體悟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培養(yǎng)學生把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抽象成理論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教學難點】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學過程】 實施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 展示圖片:紅月亮 引出專家對紅月亮成因的解讀,問:專家上述對紅月亮的認識從何而來?進出引出本課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學生欣賞并思考紅月亮的成因,討論回答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借助時事及天文知識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景分析 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1.實踐及其特點 【引導】是專家借助各種儀器和設備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在實踐中獲得的,那么什么是實踐呢? 【探究一】請根據(jù)自己對實踐的理解列舉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活動屬于實踐? 請觀看中國開展探月活動的視頻,結合視頻,思考: 【多媒體展示問題】 A.中國開展探月活動能不能隨心所欲?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B.面對月球的低溫高寒,我們是不是無能為力呢?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呢? C.探月單個人能否完成?這說明實踐活動具有什么特點?古代只能舉頭望明月,而現(xiàn)代卻能登月探測,體現(xiàn)實踐的哪一特點? 結論: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學生結合自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回答 ★學生觀看視頻后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中加深對實踐的三個特點的理解。 將復雜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 化解為一個個簡單、形象的問題,有利于實現(xiàn)對抽象的理論的生活化理解,突破難點。 進一步分析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探究二】 請看看這是什么?(舉起橘子)這可不是一般的橘子哦,它是某農大研究院培育的柑橘三號最新品種,想不想知道它的味道呢?怎么才能知道呀?(分橘子給某些學生品嘗) 借助吃橘子說明認識是人作為主體對認識對象即客體的能動反映,并且這種反映還必須在人與橘子“親密接觸”中才能實現(xiàn),也就是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要發(fā)生相互作用,才能獲得認識。由此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通過從吃完橘子的學生嘴中仍能得知橘子的味道,【分析】認識的途徑和認識的來源的區(qū)別,強調認識的途徑有多種,但認識的來源僅有一個。 結論:(1)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探究三】 【多媒體展示: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要求的認識】思考是因為什么變化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分析】 P44頁教材的探究活動,恩格斯的名言:是什么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結論:(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①實踐中出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實踐提供諸多認識工具,推動認識的發(fā)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探究四】 圍繞黃金周政策要不要廢除,大致形成了兩派。【多媒體展示“廢除派”、“堅持派”的觀點】 【多媒體展示“暢所欲言”】觀點一:黃金周政策應該廢除;觀點二:黃金周政策應該堅持,對此你認同哪一觀點,請說明理由。以四人小組討論2分鐘,然后推選一人代表小組發(fā)言。 面對黃金周政策的爭議,如何檢驗黃金周政策的正確性? 【“是真的嗎?”小實驗】將筆插進一個裝滿水的塑料袋中,水會不會漏出來?借此講解為什么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結論:(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由一幅圖和設問:人認識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結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學生紛紛參與品嘗橘子的活動,通過親自品嘗獲得對“橘子味道的認識從何而來”的回答 ★學生在品嘗橘子的過程中思考簡單的問題,加深對“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學生結合在《經(jīng)濟生活》中的知識積累及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思考并回答 ★學生結合在黃金周時期的親身體驗思考、充分討論并積極回答 ★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設置活生生的現(xiàn)實情境,借助品嘗橘子的活動,實現(xiàn)在講解中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理想目標,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設置生活化的情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圍繞黃金周展開辯論性的討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思維。 借助一個小實驗,巧妙地實現(xiàn)了對“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難點的突破。 情景回歸并小結 3.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小結:我們從來源、動力、檢驗標準和目的等四個方面理解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同時,認識反過來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由此得出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提煉升華延伸余熱 ◆小結本課知識,播放視頻:《母親千里發(fā)帖求買火車票》,學生據(jù)此思考:作為中學生又該如何做到讀書與實踐相結合? 【發(fā)出倡議】學生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借此介紹校內外青少年的實踐活動平臺。 【名言評析,人文情懷】列舉名言請學生分析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 【課堂超市】從“走向高考”、“漫畫哲學”“精彩視頻”和“經(jīng)典案例”等四個方面鞏固并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學生觀看視頻并認真思考后積極發(fā)言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鞏固自身知識,提升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實例發(fā)出令人深刻反省的命題:社會需要高分低能嗎?這種振聾發(fā)聵式的案例容易在學生心目中扎根,鞭策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實踐性作業(yè) ◆號召與布置:參與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并寫下實踐后的感受,最后整理出一期社會實踐墻報展 【教學反思】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是第六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的觀點。高二的學生很活潑,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難,為此我通過時事和生活化的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及時進行引導與總結。 6-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認識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042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