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12課《人是什么》難點解析 長春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12課《人是什么》難點解析 長春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人是什么》難點解析
難點解析
1.作者是怎樣回答人是什么這一問題的?
透析:對于“人是什么”這個萬古恒新的問題,作者從各個方面作了巧妙的回答。
首先,作者用中外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話從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的回答是:人會有苦和甜,要自強不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的一頁,因此,人必須奮斗到生命的終絕。
雨果的回答是:人是所呆的這個地方的過客,人是來受罪的。
歌德的回答是:一生辛勤工作是快樂的,人是享受快樂的。
康德的回答是:人是借助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孔子的回答是:生無所息。
對于這些形形色色
2、的回答,作者自有評價。
對愛因斯坦的回答,作者評價是:“自強不息”的回答總是“照著我的人生航程”,“質樸見解”“最能為我們欣然接受的”。
對雨果的回答,作者的評價是:“充滿悲觀主義色彩”。
對歌德的回答,作者的評價是:“富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對康德的回答,作者的評價是:“在康德哲學體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孔子的回答,作者的評價是:與“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
雖然作者的引用洋洋灑灑,評論精辟恰當,但是,作者在回答“人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始終是基于一點,人是能創(chuàng)造的生物,人要“生無所息”(息指休息,停止工作)。
其次,作者把人分成三個部分:對往
3、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從正面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問題。作者的觀點是:“不管是誰,對眼前現時的把握,都應該是重點”,“是構成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往事的追憶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是人擺脫孤獨、追求快樂的手段,也是有感情的人宣泄感情的一種方式。回憶的作用是“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勇氣”。人要有希望,要有憧憬,因為沒有希望和憧憬的人是“絕望的”“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這樣的人就不會有追求,而人是要有追求的,有追求才是“生無所息”的強者,才永遠不會說“結束”這兩字。有了希望,有了憧憬才是真正的人,才能把握現時。有“偉大志向”的“偉大人物”,“是以把
4、握現時為必要前提的”,“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世當前的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希望化為肥皂泡,“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把握不了現世的人是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至此,作者全面地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問題:人應該是“生無所息”的,一個真正的人必須充滿希望和憧憬,必須把握現時,必須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
2.文中有哪些格言式的精辟議論?
透析:這篇哲理性很強的議論文,語言形象生動,議論精辟透徹,讀來令人振聾發(fā)聵。如“串起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人生的道路,增
5、強憧憬未來的勇氣”、“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滿希望的人。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使人感到幸福和滿足,是不斷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時為必要前提”、“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時的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回憶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這些句子,或比喻,或排比,精辟論述了人最本質的東西,值得思考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