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傷仲永 同步練習(xí)(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語文傷仲永 同步練習(xí)(一)(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傷仲永 同步練習(xí)(一)
【基礎(chǔ)知識及相關(guān)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傷:悲傷,這里是“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隸:附屬,隸屬。
未嘗:不曾,從來沒有。
異焉:對此感到驚異。異,感到驚異。焉,代詞,此,指這件事。
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為:作。這里是“題寫”的意思。
收族:團結(jié)族人。收,聚,這里是“團結(jié)”的意思。
自是:從此。
就:完成,這里是“寫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認(rèn)為它是奇才。奇,以……為奇。
稍稍:漸漸地,慢慢地。
賓客:把……當(dāng)作賓客。
利:認(rèn)為……有利。
環(huán)謁:四處拜訪。
先人:祖先,這里指作者的父親。
眾人:普通人,一般
2、人。
二、相關(guān)背景: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因封荊國公,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宋仁宗時考中進(jìn)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間,在局部地區(qū)推行他的革新措施,顯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宋神宗時被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領(lǐng)導(dǎo)了歷史上著名的變法運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對,被迫辭職。神宗死后,舊黨執(zhí)政,盡改新法,他憂憤而死。后人稱他為臨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臨川集》又因為他有"文"的謚號,故后人又稱他為王文公(公是尊稱),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xué)家、詩人,
3、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節(jié)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歲時寫的一篇短文。
據(jù)《宋史》載,王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即成,見者皆服其精妙”??梢?,在小時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學(xué)基礎(chǔ)。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說:“以詩賦記誦以求天下之士,而無學(xué)校養(yǎng)成之法?!笨梢娝麖娬{(diào)學(xué)習(xí),要求培養(yǎng)出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才。他在上神宗皇帝的萬言書中說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專門寫《材論》,闡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梢娝麑θ瞬排囵B(yǎng)的重視。這與本文重視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2.背景材料
這是根
4、據(jù)一個真實的故事寫成的散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年)。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人才觀。這個故事留給后人的啟示是多方面的,至今仍有其價值。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二、文章脈絡(luò)
本文借事說理,通過方仲永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針砭了當(dāng)時家庭與社會都不重
5、視人才培養(yǎng)的時弊,強調(diào)了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對人成長的決定作用。
第一段寫方仲永五歲時的情景。“世隸耕”說明不可能對仲永有詩書熏陶的影響,剛五歲沒有讀書,沒有見書具也很自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忽啼求之”不得不奇了。這里“忽”字很突兀,而且還能“即書詩四句”,還“自為其名”,就更奇了。自此以后,指物作詩立就,簡直是再奇沒有了。這里從正面盡量寫方仲永的奇異,作者還嫌不夠,又從側(cè)面來烘托,如“父異焉”、“邑人奇之”等,正面、側(cè)面盡量寫方仲永的奇異,寫他聰明超過常人,寫他受于天者甚厚,簡直是個神童,這里“揚”,正是為后面的“抑”作鋪墊,作準(zhǔn)備。
由于“不使學(xué)”,天天去拜會那些邑人,方仲永終于變了,第二
6、段就是寫這個變化。變化寫得很有層次。先是“聞之也久”,這表時傳說的時間長,時間久了說的也可能多了,但聽的究不可信,緊接著便寫“見之”,這時方仲永已大不如以前了。再接著“問焉”,就已“泯然眾人矣”。
文章分為前后兩部分,即敘事部分與議論部分。敘事部分先揚后押,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變?yōu)橛谷说牟恍医Y(jié)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揚后抑的著眼點是“抑”本文采用這種寫法,表明了對“不使學(xué)”,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方仲永的天資做了不適當(dāng)?shù)匿秩?,把他寫成一個“
7、生而知之”不習(xí)而能寫,不學(xué)而能詩的“突發(fā)”的天才,不合乎實際。文中雖然有這不足之處,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的典型的反面事例,強調(diào)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發(fā)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們領(lǐng)悟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guān)系,這一立意無疑是十分深刻的。
三、重難點導(dǎo)析
⑴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jīng)透露這一點?!皞笔前?、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么“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
8、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fā)現(xiàn)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xué)”的必然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jīng)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⑵“余聞之也
9、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后“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后“泯然眾人”的結(jié)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fā)生了聯(lián)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jié)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xiāng),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
10、仲永這最后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yīng)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xiàn)上下文的過渡的。
⑶怎樣認(rèn)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
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rèn)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fā)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shè)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jìn),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rèn)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
11、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根本無從學(xué)習(xí),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nèi)。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對我們認(rèn)識人的天資與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的關(guān)系不無裨益。
四、參考譯文
金溪縣的鄉(xiāng)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務(wù)農(nóng)。仲永長到五歲時,還不曾見過紙、筆、墨、硯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著要這些東西。他父親感到驚奇,向鄰居借來給了他,他立即寫下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奉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爭著
12、)欣賞他的詩作。從此,指定題才叫他寫詩,他立刻就能寫成,詩的文采和義理都有可取之處。同縣的人認(rèn)為他才能非凡,漸漸地請他父親帶他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財和禮物求他作詩。他的父親覺得那樣做有利可圖,就每天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已經(jīng)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作詩,就不像先前那樣聰明了。又過了十年,我從揚州回鄉(xiāng),又到了舅舅家,問仲永的情況,(舅舅告訴我)說:“(仲永的才華已經(jīng))消失,像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
13、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類文品讀】
奕秋
《孟子》
今夫奕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
注:奕:下圍棋。奕秋:秋是人名、因善奕,所以稱奕秋。
1、給下列字注音。
奕( ?。≌d( ) 鵠( ?。±U( ?。?
2、解釋下列詞。
⑴夫:???⑵數(shù):
⑶通國:???⑷誨
14、: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
4、“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一句中有三個“之”字,試分別解釋它們的含義。
5、兩個人一同學(xué)習(xí)下棋,為什么結(jié)果卻不一樣?
(參考答案:1、略 2、⑴句首語氣詞⑵技藝⑶全國⑷教導(dǎo) 3、其中的一個人專心致志,一心只聽奕秋的話。 4、⑴代鴻鵠;⑵⑶代專心致志學(xué)習(xí)的那個人 5、因為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學(xué),而另一個人卻心不在焉。)
【同步演練】
一、基礎(chǔ)知識
1.為下列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奴隸 B、屬于
⑵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
15、 A、曾經(jīng) B、嘗試
⑶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A、從此 B、自己于是
⑷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乞討 B、求取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父環(huán)謁于邑人。( ?。、進(jìn)見 B、拜訪
⑹泯然眾人矣。( ) A、消失 B、泯滅
⑺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保ā 。、通曉 B、連通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是( ?。?
A、借言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B、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D、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最不同的一項是(
16、)
A、父異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賓客其父 D、余聞之也久
4.給《鐵杵成針》加上標(biāo)點,然后回答問題:
李 白 讀 書 未 成 棄 去 道 逢 老 嫗 磨 杵 白 問 其 故 曰 欲 作 針 白 笑 其 出(同“絀”,笨絀) 老 嫗 曰 功 到 自 然 成 耳 白 大 為 感 動 遂 還 讀 卒 業(yè) 卒 成 名 士。
⑴本文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⑵你自己對“鐵杵磨成針”這件事的看法如何?
二、同步解讀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十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賢于
17、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5、《傷仲永》的作者是宋朝的 ,他是杰出的文學(xué)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傷”的意思是????。
6、聯(lián)系上下文,說明下面句子中的“其”字所指代的內(nèi)容。
⑴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⑵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⑶父利其然也。(???)
⑷稍稍賓客其父。(???)
7、下列句子中,屬于正面描寫的有 ,屬于側(cè)面描寫的有 。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自是指
18、物作詩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E、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F、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8、對“世隸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隸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種田為業(yè)”。
B、“世隸耕”鋪墊“未嘗識書具”,襯托方仲永天資非凡。
C、“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親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狹小,同時為下文的“不使學(xué)”埋下伏筆。
D、“世隸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將“泯然眾人”的可悲結(jié)局。
9、以下對上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二項是( ?。?
A、上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比后天的學(xué)習(xí)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他
19、自己后來驕傲自滿,不認(rèn)真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來證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揚后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突出他變?yōu)橛谷说牟恍医Y(jié)局,令人警醒、惋惜。
10、“得為眾人而已耶?”從句式上看屬于 句,意思是??????。
11、選文第三段就事說理,從 引向 。直接表達(dá)作者的觀點,揭示了????的重要性。因而這段文字的表達(dá)方式是??。
三、美文賞讀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
20、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逐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注:⑴澹泊:也寫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⑵淫慢:過度怠慢。淫,過度。
⑶勵精:振奮精神。
⑷與:跟隨。
⑸接世:接觸社會,為社會所用。
12.給下列語句斷句。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13.寫出下列句子大意。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14.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語段中諸葛亮誡子的主要內(nèi)容。
15.寫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談?wù)劺碛伞?
(參考答案:1、C 2、⑴B⑵A⑶A⑷B⑸B⑹A⑺A 3、C 4、D 5、李白讀書來成,棄去。道逢老嫗?zāi)ヨ?,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笑其出。老嫗曰:“功到自然成耳。”白大為感動,遂還讀卒業(yè),卒成名士。⑴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⑵略 6、王安石;哀憐 7、⑴自己⑵這⑶這⑷他(仲永) 8、正面:A、B、C、D、F;側(cè)面:E 9、D 10、AB 11、反問;那就恐怕連做一個普通人都不可能了?!?2、個別、一般、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才;議論 1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4、過分懶惰就不能振奮精神,過分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5、學(xué)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