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八年級語文下冊 26 岳陽樓記學案(無答案) 語文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四川省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八年級語文下冊 26 岳陽樓記學案(無答案) 語文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岳陽樓記》
課題《 岳陽樓記》
教師寄語: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其精神。
【學習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
2、準確朗讀課文,并借助于注釋疏通文意。
【學習重點】
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了解其意義及用法。
【學習過程】
一、了解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fā)憤讀書并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土。后來曾經(jīng)鎮(zhèn)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于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对狸枠怯洝繁闶撬卩囍萑?/p>
2、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后被貶謫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憤慨。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fā)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yǎng)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二、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釋加黑的字,并口頭翻譯所有的句子。)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刻
3、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4、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
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問題探究:
1、第1段寫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述岳陽樓之“大觀”的?
四、診斷評價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釋。
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2、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在洞庭一湖 而或長煙一空 B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C、予觀夫巴陵勝狀 此則岳陽
5、樓之大觀也D、橫無際涯 外與天際
《 岳陽樓記》第 2 課時
課題《 岳陽樓記》
教師寄語:多讀,則胸中有本;常寫,則筆下生花。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對比體現(xiàn)出文章主旨的特點。
2、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體會范仲淹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學習重點】
理解本文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對比體現(xiàn)主旨
【學習過程】
一、復習本文(讀并翻譯課文)
二、問題探究:
.1、《岳陽樓記》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表達了作者 胸襟和 抱負。
2、“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怎樣的?(根據(jù)原文來回答?。?
3
6、、“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結合文章談談“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4、“是進亦憂,退亦憂”一句中“進”指的是 “退”指的 (根據(jù)原文來回答?。?
5、對“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結合中華民族歷代志士仁人的事跡,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
7、.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色?請簡要分析一下?
三、拓展遷移: (背誦下面寫岳陽樓詩和對聯(lián))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佟?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②。
①吳楚:兩古國名,約吳在洞庭東,楚在其西。坼:分裂。是說吳楚被洞庭湖分開。乾坤:宇宙,天地。 ②戎馬:戰(zhàn)馬,這里借指戰(zhàn)斗生活。憑軒:倚窗。
2、岳陽樓上的一副對聯(lián):
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3、文中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憂樂”思想與當代社會的什么思想相似,請舉兩位當代有這種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