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語文 專題三 歷史的回聲 文本10 六國論學案 蘇教版必修2
《(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語文 專題三 歷史的回聲 文本10 六國論學案 蘇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語文 專題三 歷史的回聲 文本10 六國論學案 蘇教版必修2(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文本10 六國論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基礎知識。2.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事例論證、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3.結合北宋的時代背景,闡述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1.字音辨識 (1)思厥先祖父( ) (2)暴霜露( ) (3)草芥( ) (4)洎牧以讒誅( ) (5)革滅殆盡( ) (6)當與秦相較( ) 答案 (1)jué (2)pù (3)jiè (4)jì (5)dài (6)tǎnɡ 2.通假舉要 (1)暴秦之欲無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饜”,滿足 (2)同“倘”,如果 3.詞語解釋 (1)率賂秦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不在戰(zhàn)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則諸
3、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終繼五國遷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又在六國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 答案 (1)都,皆。(2)本來。(3)其。(4)既然這樣,那么。(5)滅亡。(6)數(shù),運數(shù)。理,理數(shù)。皆指命運。(7)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挾持。(8)在六國之后。 4.古今異義 (1)思厥先祖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父親的父親。 (2)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人認識、理解客觀事
5、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3)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xiàn)主題的情節(jié)。 (4)至于顛覆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1
6、)祖輩與父輩。(2)智謀和力量。(3)舊事,成例。(4)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相當于“以至”“以至于”。 5.一詞多義 (1)兵 (2)得 答案 (1)名詞,兵器/名詞,戰(zhàn)爭、戰(zhàn)事/名詞,軍隊 (2)動詞,適宜,得當/動詞,能,能夠/動詞,得到 6.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①名詞用作動詞 a.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義不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詞作狀語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 李牧連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用作動詞 ①不能獨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 ②始速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a.侍奉 b.堅守大義 c.禮遇?、谌眨惶焯斓?;月,一月月地 (2)使……退卻 (3)①保全 ②招致 7.虛詞辨析 (1)與 (2)以 (3)則 答案 (1)動詞,結交、親附/連詞,和/介詞,同、跟 (2)介詞,因為/介詞,用/副詞,才/目的連詞,來/介詞,用/介詞,用/介詞,因為/介詞,用/介詞,憑借 (3)兩個“則”連用,連詞,表并列/連詞,那么/與前面“然”字連用,構成連詞性結構,相當于“既然這樣,那么……”/連詞,那
9、么 8.翻譯句子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答案 (1)六國被攻破而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2)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敗了兩次,勝了三次。 (3)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敵國)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 9.名言警句 (1)課文名句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②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④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2)課外名句——蘇洵名句 ①擇之以才,待之以禮?!K洵《廣士》 ②兵良而食足,將賢而士勇?!K洵《審敵》 ③憂在內者,本也;憂在外者,末也。——蘇洵《審敵》 ④知無不言
11、,言無不盡?!K洵《衡論·遠慮》 ⑤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K洵《管仲論》 ⑥天子者,養(yǎng)尊而處優(yōu),樹恩而收名?!K洵《上韓樞密書》 一、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三人合稱為“三蘇”。 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他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犀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范。 二、背景展示 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
12、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大軍壓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脅汴京(今開封)。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三、文學常識 論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 (1)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2)史論:通過評價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读鶉摗肪蛯儆谑氛?。 文白對譯
13、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的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悖壳铱刺K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下面是本文內容結構思維導圖,讀后回答圖后問題。 (1)《六國論》從
14、論證方式上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在首段提出總的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之后,又提出了兩個分論點,請在圖中①②處填寫出相應的分論點。 (2)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作者根據(jù)六國滅亡的情況,分成兩類進行論述,請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并仿照分論點中的形式,在圖中③④處填寫出這兩類情況。 答案 ①賂秦力虧破滅之道?、诓毁T秦者不能獨完 ③依附秦國以求茍安(齊)?、芤詰?zhàn)求生(燕、趙) 1.為了證明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 答案 (1)首先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并把它化為兩個分論點: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2)然后從這兩個分論點分別來論述。第3段論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點出割地賂秦之害:割地賂秦使秦獲地比戰(zhàn)攻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滿足;諸侯因割地賂秦而弱,至于破滅。第4段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不合力抗秦導致破滅——韓、魏、楚割地賂秦,齊附于秦,燕、趙孤危戰(zhàn)敗而亡。(3)最后得出結論,點出主旨: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同時表明自己的寫作目的:諷喻宋不要重蹈六國破滅之覆轍。 2.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16、《六國論》在論證過程中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對比論證。文章寫了幾組對比。①祖輩與父輩創(chuàng)業(yè)艱難與子孫輕易割地的對比:“暴霜露,斬荊棘”與“如棄草芥”。②諸侯土地的有限與秦國貪欲的無限的對比:“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③諸侯賄賂頻繁與秦國侵略更厲害的對比:“奉之彌繁”與“侵之愈急”。通過以上幾組對比,說明了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論,從而有理有據(jù)、確鑿有力地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
17、一分論點。 (2)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引用古語“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語言非常形象、貼切,充分表現(xiàn)出“賂秦”的弊病之大,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3)假設論證?!跋蚴谷龂鲪燮涞兀R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边\用假設論證的方法,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下斷語,表現(xiàn)了文章論述語言的準確性、分寸感,恰到好處。 (4)類比論證?!捌堃蕴煜轮?,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把北宋比為六國,借
18、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 3.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探究作者寫《六國論》的意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借六國滅亡的事件來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2)六國中,韓、魏、楚賄賂秦國,導致“賂秦而力虧”;燕、趙、齊“不賂者以賂者喪”。如果不賄賂秦國,“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3)宋朝在澶州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然而統(tǒng)治者卻與對方訂立“澶淵之盟”,輸幣、納貢求和,
19、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guī)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 對于燕國的滅亡,作者認為是因為“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人認為這種說法過于片面;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只是為了給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論證,自圓其說而已。你是如何看待蘇洵這一說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由齊、燕、趙三國滅亡的結果推論出它們滅亡的
20、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分論點,回答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作者認為燕國的滅亡是因為“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只是為了證明他的論點,至于這一史實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不加細究。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認同這種說法。 (觀點二)這種說法過于片面。燕國的滅亡是因為“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這種說法欠妥。作者并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令人難以信服。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以荊卿為計”只不過是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21、,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庸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觀點三)這種說法只是作者為了給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論證,自圓其說而已。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對待古人。作者的這種觀點是受其歷史和階級局限影響的結果。但正如人們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自圓其說進行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北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刺,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
22、勸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切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史論佳作。 假設論證 假設論證法就是針對著上面所舉的事,從反面進行假設,進而推論論據(jù)的真實性、可靠性,從而有力地論證中心論點?!读鶉摗分小跋蚴谷龂鲪燮涞?,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運用假設論證的方法,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下斷語,表現(xiàn)了文章論述語言的準確性、分寸感,恰到好處。 技巧點撥 1.假設論證的一般方法是:敘正面事例從反面假設推論,敘反面事例從正面假設推論。
23、 2.假設推理的關聯(lián)詞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的還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試想……”等。 3.假設論證的時候可以采用“一個材料+多層假設推論+反問+結論”的形式。 遷移運用 請以“縮小痛苦,百折不撓”為話題,以杜甫為例,運用假設論證的方法,寫一個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縮小痛苦,百折不撓,人生才可能璀璨?!案ξ羯倌耆?,早充觀國賓。”身懷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顛沛一生,但他始終以仁
24、圣襟懷觀人視物,將挫折與坎坷當作人生的歷練,即使在憂郁的深淵中仍不懈追求,終于以字字句句飽含生命力的詩作,成為唐詩這一宏麗壯偉的瓊宇中巨實的一柱棟梁,享有“詩圣”的稱譽。 假如杜甫在那個時局紛亂的年代不堪命運的捉弄而隨波逐流,假如他無法正視如黃葉般飄搖孤寂的生命而喪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無法承擔失意、離索的痛楚而放棄了“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詩史”之作而震古爍今?正是那份對痛苦的淡然,讓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風清一草堂”的曠達,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一、課本素材 點擊素材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
25、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運用示例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葉永烈先生也在《鏡子小史》中云:“鏡子永遠是那樣忠實,毫不隱瞞地告訴你,你的臉上有沒有污斑。”觀照歷史,以史為鑒,能夠讓我們站在時光之河的高度俯瞰過去,規(guī)劃未來。特別是為政者,更應該熟悉歷史,從歷史中找到更有利于民眾、更有利于蒼生的方法,古為今用,靈活變通,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那么,就不會需要蘇洵“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擔憂與不安了。 二、課外素材 青蛙效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是自然界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有一
26、種說法,叫作“青蛙效應”,是指先將青蛙置于常溫水中,而后一點一點地注入熱水,青蛙就會在渾然不覺中,舒舒服服地被燙死。這個事例表明,生物在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下容易麻痹大意。這也警示人們,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如此,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同樣如此。 選材感言 “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蘇洵的預見是有前瞻性的。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發(fā)生了“靖康之變”(1126),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管仲論 [宋]蘇洵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
27、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
28、,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余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
29、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shù)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后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參考譯文 管仲做丞相輔佐桓公,(桓公)稱霸于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腹烙趯m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yè)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30、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fā)生,不是發(fā)作于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于管仲,而說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苤俨∥r,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他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p>
31、公是個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以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少與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绻酥R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的危害,不言而喻??!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
32、都比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蓵x文公死后,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余威,還能在一百年里充當各諸侯的盟主。為什么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腹篮?,齊國一敗涂地,這沒有什么疑問的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并非沒有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里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的文字,并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托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因為活著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后勸諫之事。蕭何臨死
33、,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乙蛞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么可以死掉呢? 讀后啟悟 這是一篇史論,以管仲死而齊國亂為例,論證了舉賢任能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養(yǎng)選拔接班人的重要性。文章細致分析了齊國內亂的人為因素,認為表面上是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所致,實為管仲死后,無賢人執(zhí)政,并批評了管仲臨死前沒有薦賢以代為“不知本”。同時以晉國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執(zhí)政為例來對照論述,還以史薦蘧伯玉、蕭何薦曹參作對比證明。全文析理精細,反復對比,層層深入,筆鋒流暢犀
34、利,見識獨特,很有說服力。 《論語》經典名句賞讀 1.[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薄墩撜Z·為政》 [譯文]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賞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guī)范?!墩撜Z集解》注:“義,所宜為?!狈先?、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鬃影选坝隆弊鳛閷嵭小叭省钡臈l件之一。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2.[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譯文
35、]孔子評論季氏說:“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賞析]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在庭院中奏樂舞蹈,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3.[原文]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論語·八佾》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鬃诱f:“(《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
36、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賞析]本章同樣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4.[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譯文]孔子說:“人如果不仁,怎樣對待禮呢?人如果不仁,怎樣對待樂呢?” [賞析]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
37、、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檢測 1.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 C.義不賂秦 D.禮天下之奇才 答案 A 解析 A項月:名詞作狀語,一月月地。B項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C項義: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D項禮:名詞用作動詞,禮遇。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C.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D.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答案 C 解析
38、C項為副詞,A、B、D三項均為介詞。C項副詞,才。A項介詞,因為。B項介詞,用。D項介詞,把。 3.下列各句中,補出的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較秦(賄賂)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 B.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 C.(秦)奉之彌繁,(諸侯)侵之愈急 D.至丹以荊卿(刺秦)為計 答案 C 解析 (諸侯)奉之彌繁,(秦)侵之愈急。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_____ (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誠心禮遇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寢食不安,內心惶恐。 (2)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卻跟隨六國滅亡的成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國論》中用抱柴救火的比喻強調事秦的嚴重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國論》中借古諷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國破滅 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 弊在賂秦 (2)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 薪不盡 火不滅 (3)茍以天下之大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國下矣 二、課內閱讀強化 閱讀下面的文
41、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六國論 蘇 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42、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3、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其,泛指列國的 B.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決定 C.始速禍焉 速:招致 D.勝負之數(shù) 數(shù):次數(shù) 答案 D 解析 數(shù):運數(shù),指命運。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項均為連
44、詞,表轉折,但是。A項介詞,因為/介詞,把。C項動詞,結交,親附/連詞,和,與。D項介詞,被/動詞,寫。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其實亦百倍 B.以有尺寸之地 C.可謂智力孤危 D.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答案 B 解析 B項古今義均指客觀的長度單位,形容距離短或數(shù)量少。A項古義:那實際數(shù)目或那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C項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D項古義:舊事,成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
45、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xiàn)主題的情節(jié)。 三、課外閱讀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六國論 蘇 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
46、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
47、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魏塞秦之沖 沖:沖突 B.則韓、魏之附秦故也 附:歸附 C.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擯:抵制 D.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背:背棄 答案 A 解析 沖:要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
48、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B.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C.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D.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答案 C 解析 原文標點: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和蘇洵的《六國論》都是史論文,本意都不在悲嘆
49、六國的滅亡,而是借古諷今,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要以六國為鑒。 B.對秦國來說,韓、魏之所以重要,僅僅在于這兩個國家是秦國進攻各國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來,六國如能團結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增強了文章論辯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對秦國來說,韓、魏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在于這兩個國家是秦國進攻各國的交通要道,還在于如果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韓、魏從背后乘機攻打,就非常危險了。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譯文:_________
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舍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去抵擋如狼似虎的強大的秦國,它們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 (2)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么,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參
51、考譯文 我曾經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略,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 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之地,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并不在齊、楚、燕、趙之地,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著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
52、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的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服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憂的事情,那么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來說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兩國的抗擊,而韓國和魏國就會乘機攻打它的后方,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啊。然而秦國攻打燕、趙兩國時,不曾擔心韓、魏會從后面襲擊,這是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而秦國的軍隊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知道了天下的形勢嗎?舍棄小小的
53、韓、魏,讓它們去抵擋如狼似虎的強大的秦國,它們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后秦國的軍隊就能夠無所阻擋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秦國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從而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么,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用來應付一切,那么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還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這難道不令人感到可悲嗎! 2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