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中考物理知識要點第八章運動和力新人教版.
《山東省東營市中考物理知識要點第八章運動和力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東營市中考物理知識要點第八章運動和力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物理備課大師 wl.eywedu.net【全免費】 第八章 運動和力 第一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1、在做圖中 “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時應注意: 由實驗名可知,應該運用控制變量法,使小車受到的阻力不斷變化,而其他條件必須保持不變,如:小車的質(zhì)量、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的速度等。怎樣使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速度相同呢?做到以下4點即可。 ①同一小車要從②同一斜面的③同一高度由④靜止?jié)L下。 2、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范圍)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 或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3、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是不可能用實驗來驗證的,因為物體不存在不受力這種情況?!? 4、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由于牛頓第一定律體現(xiàn)了物體具有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5、子彈、球等物體為什么能在空中飛行?不能說是由于物體受到慣性作用或慣性力的緣故。因為我們把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叫做力,則慣性作用就成了一個力??梢杂梅醋C法:假設物體受到了慣性力,子彈、球等物體是受力物體,就應該有施力物體,但是找不到慣性力的施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只有受力物體而沒有施力物體的這個力是不存在的,所以假設不成立。應該這樣說:因為這些物體有慣性,有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所以能在空中飛行。 6、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任何事物都應從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面來看待。慣性使車輛不能及時停下來,造成了很多交通事故;慣性也有對人們有利的一面,下面一一列舉。 7、利用慣性的例子:(利用是指通過慣性做有益于人們的事) 跳遠或跳高時助跑,投擲標槍、鐵餅、鉛球,子彈等在空中飛行,潑水,滑冰,鏟雪,把錘頭緊套在把上,洗衣機甩干,洗手后甩手,砸釘子等。 注意:車啟動時人向后仰和剎車時人向前傾都是慣性現(xiàn)象,都說明物體具有慣性,但都不是人們利用慣性的例子。系安全帶是防止人因慣性而沖出車外,造成交通事故。 8、防止慣性的例子:汽車和一些游樂設施上的安全帶,汽車上的安全氣囊。 9、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qū)別:★ 慣性是描述的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是由物體的質(zhì)量決定的,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 慣性定律描述的是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是有條件的,是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由于慣性表現(xiàn)出的運動規(guī)律,其實質(zhì)是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第二節(jié) 二力平衡 1、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判斷物體是否受力平衡很簡單,只要判斷物體是否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如果物體處于這二者中的一種情況,則物體受力平衡?!?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铩? 注意:判斷兩個力是否是一對平衡力時,應從4個方面進行分析,當且僅當4個條件都成立時才行。最好首先判斷①力是否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或者說受力物體是否是同一個物體,如果不成立則其他3方面不用再判斷了。反之,如果成立,則接著判斷其他3個方面,判斷②力的大小是否相等和③力的方向是否相反,④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當通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得知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時,我們就知道這兩個力一定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做題時經(jīng)常用到)★★ 4、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對平衡力的異同點:易考到分辨二者的題,抓住不同點即可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一對平衡力 不同點 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 一個力的消失并不影響另一個力的存在 兩個力的性質(zhì)相同 兩個力的性質(zhì)可能不同 相同點 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注意:從表格來看,它們的不同點是區(qū)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一種方法。在判斷兩個力是否是平衡力時,首先要判斷兩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即找兩個力的受力物體是什么。如果兩個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這兩個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13、物體不受力的情況是不存在的。物體受力平衡時,這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體不受力時一樣,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反之,當我們知道物體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可以肯定,物體受力平衡。如果物體在水平或豎直方向上只受兩個力,且二力平衡,繼而知道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條直線上。如果在同一方向上受多個力,則同一方向上的力之和等于相反方向的力之和。如圖所示:G=F+F浮 14、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或要發(fā)生相對運動時(產(chǎn)生條件),就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用f表示。由于摩擦力是阻礙相對運動的力,所以摩擦力總是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物體與接觸面發(fā)生相對運動時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 靜摩擦力:物體與接觸面未發(fā)生相對運動,但有這種趨勢時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當物體沒有運動,推力逐漸增加的過程中,怎樣變化?由物體沒有運動可知,靜摩擦力也逐漸增加,始終與推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 15、在做P60中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時應注意: 木塊應放在水平長木板上(消除重力的影響),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使拉力與摩擦力方向相反),使木塊勻速直線運動。目的是使木塊在水平方向處于二力平衡狀態(tài),使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與木塊受到的阻力f大小相等,這時,摩擦力就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的大小,確定了f。 16、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大小有關系,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速度無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也無關。 G=4N f=4N F=6N N=6N 2N 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嗎?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嗎? 不一定。摩擦力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兩種。當壓力增大或接觸面更粗糙時,滑動摩擦力增大,而靜摩擦力不一定增大,如用5N的水平力推物體,物體靜止不動,不論壓力多大,接觸面多粗糙,靜摩擦力只是5N。再例如:用手施加一個6N的水平壓力,將重4N的鐵塊壓在豎直放置的墻上靜止不動,若將壓力增加,鐵塊所受摩擦力是否增大? 分析:由鐵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可知,支持力和壓力是一對平衡力,重力和靜摩擦力(因為物體靜止,所以此時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靜摩擦力的大小也是4N,方向與壓力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梢酝ㄟ^實驗得知,當壓力增大后,物體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即物體仍受力平衡,支持力也增大了,重力和靜摩擦力的三要素都沒有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靜摩擦力的大小沒有增大。 還可以通過反證法:假設靜摩擦力增大了,由壓力增大前靜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可知,現(xiàn)在靜摩擦力比重力大,即鐵塊在豎直方向上所受力不平衡,受合力不為零,它不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會加速向上運動。這與實際情況(物體仍靜止)不符,因此假設不成立。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容易得出錯誤答案的原因是“張冠李戴”,沒有認識到是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而不是靜摩擦力,此題中的摩擦力是靜摩擦力。 17、增大滑動摩擦力的方法:★ ⑴、增大壓力;⑵、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8、減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 減小壓力在有些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貨車運貨),使接觸面光滑也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除此之外,可以加軸承(用滾動來代替滑動可大大地減小摩擦力),也可以在接觸面上加潤滑油,或加氣墊,通過使物體表面盡量不接觸來減小摩擦力。 19、一水平壓力把物體壓在豎直的墻壁上靜止不動,當增大壓力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否增大了?為什么? 沒有增大。因為物體處于受力平衡狀態(tài),在豎直方向上,摩擦力f和物重G是一對平衡力,物重G沒變,所以摩擦力f也沒變。 20、我們應養(yǎng)成一種習慣:★★★ 當看到題目中說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我們應明確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 反之,當看到題目中說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我們應明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備課大師”全科【9門】:免注冊,不收費!http://www.eywedu.cn/-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山東省 東營 中考 物理 知識 要點 第八 運動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155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