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說課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6課《鹽和糖哪兒去了》教學設計和反思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的)說課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6課《鹽和糖哪兒去了》教學設計和反思教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鹽和糖哪兒去了》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師人們好:
下面對《鹽和糖哪兒去了》一課進行說課:本課重要是以圖文并茂、相應的視頻和實驗環(huán)節(jié)為主,來進行教學,下面將從如下幾方面進行闡明。
(一) 說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授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3課《鹽和糖哪兒去了》一課,本課與《水是什么樣的》、《玩轉小水輪》共同構成第二單元“水”。水是地球上最為常用也十分重要的物質,構成了地球的一種圈層。引導學生結識水,也是結識地球環(huán)境的重要構成部分。一年級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經(jīng)驗,對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結識,但是大多比較零散,還不能用科學語言來描述。本節(jié)課通過觀測
2、、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結識水的特性及溶解現(xiàn)象。同步也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實驗目的:
1、能觀測并描述物質放進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現(xiàn)象。
2、舉例闡明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
3、能通過過濾的措施發(fā)展對溶解特性的結識。
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體驗研究溶解現(xiàn)象的樂趣,激發(fā)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愛好。
(三)說實驗內(nèi)容:
1、實驗意義:在《鹽和糖哪兒去了》一課,溶解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中的定義理解像什么樣的現(xiàn)象才叫溶解。本實驗正好彌補了這一局限性,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從而更直觀、生動的理解溶解。
實驗一:觀測鹽、紅
3、糖、沙子在水中的變化;
實驗二:觀測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實驗三:觀測并比較鹽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2、理論根據(jù):有的物體能在水中溶解,有的能溶解一部分,有的不能溶解。
3、實驗重點:觀測并描述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xiàn)象。
4、實驗難點:能通過過濾的措施發(fā)展對溶解特性的結識。
(四)說實驗準備:
分組材料一:鹽、紅糖、沙子各1份,水3杯,攪拌棒3根,分組材料二:面粉,水,攪拌棒
分組材料三:加了面粉的水1杯,鹽水1杯,攪拌棒2根,過濾裝置2個(杯子上固定一塊棉布或濾紙)
演示材料:嘗味棒1根,鹽水1杯(可食用),紅糖水1杯(可食用),攪拌棒1根,油少量,水,課件,視頻
(五
4、) 說實驗組織實行:
1、 說教學措施:本次實驗所采用的教學法有創(chuàng)設情境法、實驗摸索法、小組合伙探究法。
2、 在簡樸理解溶解概念后,給學生做了演示實驗,讓學生更深刻理解的基本上,讓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有助于學生對溶解的掌握。
3、 在課堂上,學生要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每個教學活動,大膽開口,及時進行交流。將課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和語言能力。
(六) 說教學程序
一、 鞏固舊知,情境導入
(一)請同窗生回憶一下水的特點?(找學生回答: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沒有固定的形狀、水會流動,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
(二)我們懂得要想全面結識一種物質,需要動用多種感管,
5、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嘴嘗,誰能說一說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找學生回答:不理解的物體不能隨便聞和嘗)
上節(jié)課同窗們學的很認真,這節(jié)課給同窗們帶來了一種視頻,我們一起看看吧!
1、播放毛驢過河的動畫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小毛驢背上的鹽和糖哪兒去了,并出示課題《鹽和糖哪兒去了》。在這個故事里,小毛驢背上的鹽和糖變輕了,那么鹽和糖哪兒去了?板書課題:《鹽和糖哪兒去了》學生觀看動畫,聚焦“溶解”這一話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動畫,引導學生聚焦“溶解”的話題,揭示學生的前概念。
二、 觀測并比較鹽、紅糖、沙子在水中的變化
2、 今天教師也帶來了紅糖、鹽、沙子,把這三種物質放入水中,會
6、產(chǎn)生什么變化。出示鹽、紅糖、沙子三種物質,引導學生預測:把這三種物質放入水中,會產(chǎn)生什么變化。學生預測鹽、紅糖、沙子三種物質在水中的變化。
2、 看三種物質分別是什么樣的?說說鹽、紅糖、沙子是什么樣的?組織學生觀測三種物質是什么樣的。學生觀測并描述三種物質。(出示鹽、紅糖、沙子放入水中的變化視頻)
3、 如果把這三種物質分別放入水中會是什么樣的?說說分別是什么意思?指引學生把三種物質分別放入水中,觀測。
4、 指引學生充足攪拌三個杯子里的混合物,觀測。
5、 指引學生將三個杯子里的物質靜置3分鐘,觀測。
學生觀測剛放入物質、充足攪拌后、靜置3分鐘后3個杯子中的現(xiàn)象。
7、請學生報告
7、觀測到的現(xiàn)象。學生報告觀測到的現(xiàn)象
8、引導學生思考,鹽和糖與否還在水中。學生通過觀測顏色和嘗味道的措施,發(fā)現(xiàn)鹽和糖還在水中。(出示鹽、紅糖、沙子放入水中的變化視頻,揭示答案)
9、小結:糖和鹽能溶解在水中,鹽粒均勻分散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咸了;糖粒均勻分散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而沙子,則沉在水的底部。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設計意圖】將鹽、紅糖、沙子分別放入水中,觀測并比較它們在水中的變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 觀測并比較鹽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10、 在前面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溶解現(xiàn)象,那么面粉在水中會溶解嗎?引導學生思考,面粉會不會溶解在水中? 學生根
8、據(jù)生活經(jīng)驗預測面粉會不會溶解在水中。
11、指引學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攪拌并觀測。學生通過實驗,分析面粉與否能溶解在水中。
12、指引學生將鹽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別倒在布上,進行過濾,并觀測。引導學生思考,面粉與否溶解在水中了。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將鹽水倒在布上,沒有留下鹽顆粒。因此,面粉很難溶于水中。
小結:鹽水過濾后在布上沒有留下物質;面粉水過濾后布上留下某些面粉。因此面粉在水中不會溶解。(出示面粉在水中會不會溶解的視頻,揭示答案)
13、指引學生觀測靜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引導學生思考,這闡明了什么?學生觀測發(fā)現(xiàn),杯底有某些白色沉淀,闡明面粉很
9、難溶于水中。
小結:面粉沉淀在水底,水上略顯渾濁,能看到懸浮的面粉顆粒。鹽水里沒有沉淀物,清澈透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靜置后觀測、過濾后比較等措施,結識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懂得可以用過濾的措施判斷物質在水中與否能溶解。
四、 理解生活中的溶解與不溶解現(xiàn)象
14、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學生觀看視頻,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
15、演示實驗:將油加入水中,充足攪拌,然后靜置半晌。學生描述現(xiàn)象,判斷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16、播放視頻,鼓勵并思考生活中更多的物質能否溶解在水中。學生觀測視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懂得有的物質在水中能溶解,有的
10、物質不能溶解。學生課后通過實驗驗證,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質能否溶解在水中。
五、總結本課內(nèi)容:
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
(七) 學情分析
水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質,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有關。在理解水的特點的基本上進一步學習,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盡量讓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操作性強,直觀性強,實際操作體驗效果好。
(八) 說板書設計:板書簡潔,條理清晰,讓學生一看就懂得本節(jié)課學了什么內(nèi)容。
(九) 說教學反思:通過講《鹽和糖哪兒去了》我對科學教學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結識。鹽和糖溶解到水中了是常識。通過這一課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比實驗中揭示概念——溶解現(xiàn)象。教學目的
11、明確,重點突出。從導課到實驗環(huán)環(huán)相扣,直奔重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節(jié)課都不也許做到完美無缺。 由于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較多,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很緊。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體現(xiàn)與交流的機會和時間不是很充足,顯得有些“以點帶面”、“急于求成”。同步,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單向交流較多(一問一答),忽視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忽視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她人意見的習慣。
本節(jié)課,找到自己需要刻苦錘煉的教學技能:一、課件的純熟應用。我把握不夠精確。二、教學語言需要錘煉。三、學生的愛好點和掌握學情。這些,僅憑個人平常教學經(jīng)驗遠遠不夠。需要自己做個有新人。虛心學習,請教人們。我需要學習的地方諸多,但愿我能在集體協(xié)助下成為一種布滿智慧的教師。我在科學的課堂上,將努力朝著目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