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復習資料.doc
《生理學復習資料.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理學復習資料.doc(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一章 緒 論 興奮性:是指活的細胞組織或機體具有對刺激發(fā)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 閾強度:能夠引起組織發(fā)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 是衡量組織興奮性的常用指標。 與興奮性成反比關系。 刺激:能引起機體發(fā)生反應的各種環(huán)境變化。 引起組織興奮刺激必須在刺激強度、刺激持續(xù)時間以及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三個方面達到某個最小值(閾值) 反應:細胞、組織或機體受到有效刺激后所出現的內部代謝過程或外部活動的改變。 反應有兩種類型:興奮和抑制。 人體功能的調節(jié)機制 一.神經調節(jié) 人體內最主要的調節(jié)方式。通過反射來實現的。 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反射?。焊惺芷?、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 特點:迅速、準確、局限、短暫。 二.體液調節(jié) 概念:通過體液中化學物質實現的調節(jié)功能活動的方式。 特點: 緩慢、廣泛、持久。 三.自身調節(jié) 概念:環(huán)境變化時,器官、組織、細胞 不依賴神經或體液調節(jié)而產生的適應性反應。 特點:調節(jié)幅度小,不靈敏,局限 負反饋:反饋信息減弱控制部分活動的過程。 意義:對機體功能活動及內環(huán)境理化因素的相對穩(wěn)定起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細胞膜對小分子物質和離子的轉運形式:被動轉運(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和主動轉運。 閾電位:能觸發(fā)細胞膜興奮產生動作電位的臨界膜電位。 二.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一)被動轉運 特點:①順濃度差轉運;②不耗能 1. 單純擴散:脂溶性物質順濃度差通過細胞膜的過程。 轉運物質:O2 ,CO2 單純擴散的影響因素: ① 細胞膜對物質的通透性 ② 兩側分子的濃度差 2. 易化擴散:不溶于或難溶于脂質的物質在脂蛋白幫助下順濃度差通過細胞膜的過程。 (1) 載體運輸 : 轉運小分子有機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載體運輸的特點: ① 較高的結構特異性 ② 飽和現象 ③ 競爭性抑制 (2) 通道運輸 轉運Na+、K+等離子。 通道運輸的特點: ① 通道開閉取決于膜電位或化學信號 ② 結構特異性 ③無飽和現象 (二)主動轉運:物質分子或離子在泵作用下耗能而逆電-化學差通過細胞膜的過程。 特點:①逆濃度差轉運;②需耗能 1 鈉泵本質: 鈉-鉀依賴式 ATP酶 2 鈉泵激活: 被細胞內鈉增加或細胞外鉀增加激活。 3 鈉泵作用: 泵入鉀泵出鈉,形成并保持膜內高鉀膜外高鈉的分布。 鈉泵的意義: ①細胞內高鉀是許多代謝反應的必要條件。 ②維持正常細胞體積。 ③建立勢能貯備。 主動轉運與被動轉運的區(qū)別 主動轉運 被動轉運 需由細胞提供能量 不需提供能量 逆電-化學勢差 順電-化學勢差 使膜兩側濃度差更大 使膜兩側濃度差更小 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進出細胞的過程: 出胞和入胞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其產生機制 1. 靜息電位:細胞未受刺激時膜兩側的電位差。(由鉀離子外流形成) 2. 動作電位:細胞受刺激時,細胞膜在靜息電位基礎上發(fā)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暫的可擴布性電位。 膜電位狀態(tài) 極化 : 靜息電位存在時膜兩側保持的內負外正的狀態(tài)。 去極化 : 靜息電位減小甚至消失的過程。(主要由鈉離子內流形成) 反極化 : 膜內電位由零變?yōu)檎档倪^程。 超射值 : 膜內電位由零到反極化頂點的數值。 復極化 : 去極化、反極化后恢復到極化的過程。(主要是由鉀離子外流產生) 超極化 : 靜息電位增大的過程。 動作電位的特點:①“全或無”現象 ②不衰減性傳導 動作電位的意義:興奮的標志 靜息電位產生機制1: 細胞內鉀濃度高于細胞外,安靜時膜對鉀的通透性較大,故鉀外流聚 于膜外,帶負電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滯于膜內,使膜外帶正電,膜內帶負電。 靜息電位產生機制2: 當促使鉀外流的鉀濃度勢能差同阻礙鉀外流的電勢能差(鉀外流導致的外正內負)相等時,鉀跨膜凈移動量為零,故靜息電位相當于Ek。 動作電位機制1: 細胞受刺激時,膜對鈉的通透性增加,因膜外鈉濃度高于膜內且受膜內負電的吸引,故鈉內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內移的鈉在膜內形成的正電位足以阻止鈉的凈移入時為止(ENa)。 動作電位機制2: 下降支:鈉通道關閉,鉀通道開放,鉀外流引起。隨后鈉泵工作,泵出鈉、泵入鉀,恢復膜兩側原濃度差。 第三章 血 液 一. 內環(huán)境 (一)概念:細胞直接生存的液體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 (三)穩(wěn)態(tài):內環(huán)境各項理化性質的相對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 .穩(wěn)態(tài)意義:保證細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 二. 正常人的血液呈堿性,PH為7.35-7.45 三 .血液的功能 (一)運輸功能:1.運輸代謝產物。 2.運輸激素 (二)防御保護功能 (三)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 1.晶體滲透壓:血漿中晶體物質形成的滲透壓。主要由NaCl、葡萄糖等形成。 作用:維持血細胞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 2.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中膠體物質形成的滲透壓。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作用:調節(jié)組織液和血液間的水平衡。 紅細胞生理 一.數量及形態(tài) 男 紅細胞 5.01012個/L 血紅蛋白 120~160g/L 女 紅細胞 4.21012個/L 血紅蛋白 110~150g/L 二.功能: ① 運輸O2、CO2 ② 緩沖pH 三.生理特性: 1.可塑變形性 2.滲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的特性。 3.懸浮穩(wěn)定性:紅細胞懸浮于血漿中不易下沉的特性。其快慢主要在血漿的性質。 四.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是鐵和蛋白質。促進紅細胞發(fā)育成熟所需的物質維生素B12、葉酸和內因子。 (五)調節(jié) 1.促紅細胞生成素 產生部位:腎臟(主要)、肝臟 作用:骨髓紅系定向祖細胞增殖分化,加速紅細胞的生成。 意義:通過一負反饋環(huán)來解除組織缺氧情況,維持紅細胞數量的相對穩(wěn)定。 2.雄性激素 ① 直接刺激骨髓,促進RBC生成。② 促進腎臟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 白細胞生理 (一)白細胞的功能: 防御病原體入侵,修復損傷組織和參與免疫反應,對機體起保護作用。 血小板生理 一.生成及數量: ( 100-300 ) 109個/L 二.生理特性:1.粘附與聚集 2.釋放 3.吸附 4.收縮血塊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生理性止血功能 2. 促進血液凝固功能 3. 對血管壁的營養(yǎng)支持作用 四.生理性止血:正常時小血管損傷出血,經數分鐘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現象。 過程: 小血管收縮 → 血小板血栓 → 血凝 五.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液體狀態(tài)變?yōu)椴涣鲃拥哪z凍狀凝塊的過程。 血漿與血清的區(qū)別:血清中不含有含纖維蛋白原和參與凝血的一些物質。(二) 血液凝固的基本過程與原理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a、Ⅴ、Ca2+、PF3)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 Ⅱa) 第三步: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網羅紅細胞→血塊 二、血型:是指血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抗原的類型。通常指紅細胞血型。 (一) 凝集反應:凝集原+相應凝集素→凝集反應 (免疫反應) ABO血型系統(tǒng)根據紅細胞膜上凝集原種類的不同而分。 (一) 輸血原則: 供血者的紅細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漿所凝集 1.首選同型血 2.慎選異型血,量小于300ml,且緩慢輸血。 第四章 血液循環(huán) 動作電位產生機制 分 期 產生原理 0期(去極化期) Na+大量迅速內流 1期(快速復極初期) K+ 一過性外流 2期(平臺期) Ca2+內流和K+外流 3期(快速復極末期) K+迅速外流 4期(靜息期) 鈉泵活動加強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動節(jié)律性、傳導性、興奮性和收縮性四個方面、 竇房結是正常心臟搏動的起步點,稱為正常起搏點。自律性最高。 房-室延擱的生理意義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縮完畢之后才開始收縮,不致于產生房室收縮重疊的現象,從而保證心室的充盈與射血。 興奮在心臟內的傳導途徑:左右心房肌← 竇房結→ 心房優(yōu)勢傳導通路→ 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浦肯野纖維 →左右心室肌 期前收縮:額外刺激引起心室提前的一次收縮。 原因:額外刺激落在竇房結引起的心室興奮的相對不應期或超常期內。 代償間歇:期前收縮以后一段較長的舒張期。 心肌收縮的特征:1.同步收縮(全或無式收縮) 2.不發(fā)生強直收縮 (由于心肌的有效不應期長) 心動周期時程的長短決定于心率的快慢。 心臟的射血 (一)動力:心室的節(jié)律收縮與舒張產生的壓力差。 (二)原理:心室收縮(舒張) → 室內壓力增大(降低) → 房室瓣關(開),動脈瓣開(關) → 射血(充盈)。 射血:血液由心室到動脈。 充盈:血液由心房到心室。 (三)心臟的射血過程 (具體看課本P50-P52,尤其是P52表4-1) 每搏輸出量: 一側心室每次搏動所射出的血液量。70ml 射血分數: 每搏輸出量與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正常人安靜時為55-65%。 .每分心輸出量 :一側心室每分鐘射出的血量。 心指數: 安靜、空腹狀態(tài)下,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心輸出量。 心指數=每分輸出量/體表面積 ,一般成年人為3.0-3.5L/min/m2 .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一)每搏輸出量(SV) 搏出量決定心肌收縮力 1.心肌初長—異長調節(jié) 決定前負荷(心舒末期容積) 2.心肌收縮性—等長自身調節(jié) 受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jié) 3.后負荷 (大動脈壓力) (二)心率 第一心音:S1 出現于心室收縮期之初,標志心室收縮開始。 形成:心肌收縮;房室瓣關閉及房室血流中斷;動脈瓣開放射血產生湍流形成。 第二心音:S2 發(fā)生在心室舒張期早期,標志心室舒張期開始。 形成:心室舒張,動脈瓣關閉以及大動脈中血流減速而引起的震動。 一.動脈血壓:血液對單位面積動脈管壁的側壓力。 四.動脈血壓的形成:1. 血管內足夠的血量充盈—前提 2. 心臟射血—動力 3.外周血管—阻力 4.大動脈彈性—減緩收縮壓,維持舒張壓。 4.動脈血壓的影響因素 (1)搏出量 主要影響收縮壓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大動脈管壁彈性 (5)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容量的比例 (一).微循環(huán)的組成和通路 1.組成: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吻合支和微靜脈 。 2.通路 (1)迂回通路(營養(yǎng)通路):實現物質交換的場所。 (2)直捷通路:使血液快速回流。 (3)動—靜脈短路:調節(jié)體溫。 (二)微循環(huán)的調節(jié) 1. 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 控制局部血灌流量 2. 毛細血管前括約肌 控制開關 3. 毛細血管后阻力血管 影響組織液生成回流 小靜脈、微靜脈、小動脈和微脈-受交感縮血管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 后微靜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主要受局部體液調節(jié)。 真毛細血管是輪流開放的。 ①安靜時,20%真毛細血管開放。 ②微循環(huán)血流量與組織代謝水平相適應 二.血管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參照課本) 1.交感縮血管神經 :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的神經纖維。 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與血管平滑肌α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收縮。 皮膚、內臟與骨骼肌分布密度較高 1.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 起源:T1-5 支配范圍:心臟各部分 作用 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β1受體結合,引起正性變時變力變傳導 2.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 起源:延髓背核、疑核 。 支配范圍:主要支配竇房結,很少支配心室肌。 作用: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心肌細胞M受體結合,引起負性變時變力變傳導。 3.交感縮血管神經: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的神經纖維。 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釋放NE與血管平滑肌α 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收縮。 三.心血管中樞:與心血管活動有關的神經元集中的部位。 1.基本心血管中樞—延髓 心交感中樞:興奮時,心率↑、心縮力↑、 縮血管中樞:血管收縮。 心迷走中樞:心率 ↓ ,心縮力 ↓ 。 特點: ①緊張性活動; ②存在相互抑制。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樞 這些心血管中樞的活動與當時機體所處的狀態(tài)相協(xié)調。 四.體液調節(jié) (一)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1.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興奮α 受體、 β受體 作用:①心:正性變時變力變傳導( β 1受體) ②血管: 皮膚、腎、胃腸等 血管收縮; 骨骼肌、肝、冠脈等 血管舒張; 外周阻力變化不大 血液重分配。 (骨骼肌、心優(yōu)先供血) 2.去甲腎上腺素 NE興奮α受體>β1受體> β2受體 作用: ①A縮致外周阻力和V縮致回心血量引起血壓上升 ②對心臟的直接正性作用可被降壓反射的間接作用掩蓋導致心率下降。 (二)血管緊張素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 (具體參照課本) 腎血灌注下降或血鈉下降等多種機制引起腎近球細胞分泌腎素(酸性蛋白酶)。 血管緊張素原 腎素 → ↓ 血管緊張素Ⅰ 血管 緊張素轉化酶 → ↓ 血管緊張素Ⅱ 血管緊張素酶A → ↓ 血管緊張素Ⅲ 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 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縮,血壓升高。 促使腎上腺皮質釋放醛固酮,保鈉排鉀。 第五章 呼 吸 肺通氣:肺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胸內負壓:胸膜腔內的壓力在整個呼吸過程中都低于大氣壓,故稱為胸內負壓。 ? 胸內負壓的形成 胸內壓=肺內壓 - 肺回縮力=大氣壓 - 肺回縮力 = - 肺回縮力 胸內負壓的生理意義: ①維持肺和小氣管的擴張狀態(tài) ②利于靜脈血、淋巴液回流 .表面活性物質(由肺泡壁Ⅱ型上皮細胞分泌)的功能: 1.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2.維持大小肺泡容積穩(wěn)定 3.防止肺水腫 4.防止肺不張 1.肺活量:指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量。 2.潮氣量: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3.補呼氣量:指平靜呼氣之末,再盡力呼氣所能增加的呼氣量。 4.每分肺泡通氣量:每分鐘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氣體總量。 每分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一.氣體交換原理 形式:氣體單純擴散 動力:氣體分壓差 分壓:混合氣體中各種氣體所具有的壓力。 二.肺換氣:肺泡與肺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氧氣由肺泡向靜脈血擴散,二氧化碳則由靜脈血向肺泡擴散。 .組織換氣: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氧氣由血液向組織擴散,二氧化碳則由組織向血液擴散。 四.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 1.氣體擴散的速度與分壓差、溶解度成正比,與氣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2.呼吸膜的厚度與面積 厚度—成反比 面積—成正比 3.通氣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氣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4.25/5=0.85 二.O2的運輸 物理溶解(1.5%) 化學結合(98.5%) 三.CO2的運輸 物理溶解(5%) 化學結合 ①碳酸氫鹽 (88%)②氨基甲酸Hb( 7% ) 二.肺牽張反射(屬負反饋調節(jié)):由肺擴張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 感受器:位于支氣管、細支氣管的平滑肌層中。 反射途徑: 吸氣,肺擴張 → 肺牽張感受器 ↑ ↓迷走神經 ← 吸氣中樞活動 ↓ ↓ 限制吸氣,使吸氣轉向呼氣 生理意義:使吸氣不致過長,過深,促使吸氣及時轉為呼氣。 (二) CO2對呼吸的調節(jié) 效應:一定范圍內動脈血的Pco2上升,引起呼吸深快引起肺(泡)通氣量上升;但超過限度則有壓抑呼吸甚至麻醉效應;另外,Pco2過低可致呼吸暫停。 作用途徑:一條是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頸動脈和主動脈體),沖動分別由竇神經和主動脈神經傳入延髓呼吸中樞,使延髓呼吸中樞興奮,導致呼吸加深加快; 另一條是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間接引起延髓呼吸中樞興奮,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 H+對呼吸的調節(jié) 效應:動脈血[H+] 上升 引起呼吸深快 引起 肺(泡)通氣量 上升 作用途徑:通過刺激外周感化學和中樞化學感受器而引起。 (四)低O2對呼吸的調節(jié) 效應:一定范圍內動脈血的Po2 下降 引起 呼吸深快 肺(泡)通氣量 上升 但嚴重低O2 可致呼吸障礙。 作用途徑: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 1.延髓 呼吸節(jié)律基本中樞 作用:產生呼吸節(jié)律 2.腦橋 呼吸調整中樞 作用:限制吸氣,促吸氣向呼氣轉化。 第六章 消化生理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2.吸收:食物經消化后,通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或淋巴的過程。 3.副交感神經(主要)興奮可使胃腸運動增強,消化腺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經興奮則使胃腸運動減弱,消化腺分泌抑制。 4.胃腸激素:在胃腸道粘膜上皮細胞之間,含有多種內分泌細胞,其分泌的激素統(tǒng)稱為胃腸激素。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興奮性低 2.伸展性較大 3.有緊張性 4.自動節(jié)律性 5.對機械牽張、溫度和化學刺激較敏感 二.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無色透明,pH 0.9~1.5 1. 鹽酸 :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給胃蛋白酶,提供活動所需的酸性pH ② 殺菌 ③ 使蛋白質變性易于消化 ④ 促進胰液、膽汁、小腸液分泌 ⑤ 促進小腸對鐵、鈣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能被激活為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質。 3. 粘液:潤滑、保護胃粘膜 4. 內因子: ① 保護Vit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② 促進VitB12經回腸粘膜吸收 三.胃液分泌的三個時期:頭期、胃期和腸期。 ( 1). 頭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頭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點:量多、酸度高、酶含量高、消化力強。 與食欲關系密切。 (2) 胃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胃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點:酸度高,消化力(酶)比頭期的弱。 (3) 腸期的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腸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點:量少。 四.胃液分泌的抑制:鹽酸、脂肪、高張溶液。 五.胃的運動 (一)形式: 1.容受性舒張 概念:食物刺激咽、食管等處感受器經迷走神經反射性引起胃底、胃體肌舒張。 意義:容納食物 2.緊張性收縮 意義: ① 使胃腔具有一定壓力 ②有助于保持胃的形狀和位置 3.蠕動 意義: ① 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 ② 磨碎食物 (即機械性消化) ③ 推進食糜 (胃排空)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內容物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排空速度:糖>蛋白>脂肪; 稀、細、等滲 —— 快 (反之則慢) 胃排空的控制 (1)胃內因素促進排空: ① 胃內食物(Nr)② 胃泌素 (Hr) (2)十二指腸因素抑制排空:① 腸胃反射(Nr)② 腸抑胃素(Hr) (3)幽門括約肌的作用 六胰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無色無臭 pH 7.8-8.4 1.碳酸氫鹽 中和胃酸 HCO3—-----H+ 提供小腸內消化酶活動所需的最適pH 2.消化酶 ① 胰淀粉酶 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葡萄糖 ② 胰脂肪酶 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③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將蛋白質分解為shi和胨 (一).體液調節(jié) ①促胰液素 H2O、HCO3-很豐富,但酶少 ②膽囊收縮素 酶多,量少許 ③促胃液素 酶多,量少許 二、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膽汁的性質:較濃、味苦、有色液體。 (二)膽汁的成分作用 (不含消化酶) 1 H2O (同胰液) 2 碳酸氫鹽 (同胰液) 3 有機成分 ① 膽色素 ② 膽 鹽 a.對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b.促脂肪產物、脂溶性Vit吸收 c.促膽汁自身分泌 ③ 膽固醇 ④ 卵磷脂 四.小腸運動 (一)小腸運動的形式 1.緊張性收縮 作用: ① 維持基礎壓力 ② 是運動的基礎 ③ 維持小腸的位置形狀 2. 蠕動 作用:推進食糜 3.分節(jié)運動 作用: ① 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學性消化 ② 使食糜與腸壁緊密接觸,利于吸收 ③ 擠壓腸壁而促進血液、淋巴回流 4.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 面積200m2 ② 消化完全 ③ 停留3-8h ④ 血管和淋巴管豐富 ⑤ 絨毛運動 5.吸收能力、速度取決于: ① 該消化部位的結構 ② 食物在該消化部位的消化程度 ③ 食物在該消化部位停留的時間 (二).大腸的運動形式 1.袋狀往返運動 2.分節(jié)或多袋推進運動 3.蠕動(集團蠕動) 第八章 腎臟的排泄 皮質腎單位和近髓腎單位 項 目 近髓腎單位 皮質腎單位 主要分布 內皮質層 外中皮質層 數 量 10%--15% 85%--90% 體 積 較大 較小 入球小A 相當 較粗 出球小A 相當 較細 髓 袢 甚長 甚短 第二毛細血管 深入髓質 布于皮質部分 主要功能 尿濃縮稀釋 尿生成 尿生成過程包括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分泌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濾過:指循環(huán)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網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的活動過程。 (一) 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 組成: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腎小囊內層上皮細胞。 形成兩個屏障: 機械屏障—濾過膜上大小不等的孔道 靜電屏障—帶負電的糖蛋白 (二)濾過的動力是有效濾過壓. ? 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 入球端:2kPa——有濾過,生成超濾液 出球端:0kPa——濾過停止 (三)濾過率和濾過分數 1.腎小球濾過率 : 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的超濾液總量。125ml/min 2.濾過分數 : 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漿流量的比值。19% (四)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具體看課本) (1)濾過膜通透性和濾過面積改變 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毛細血管腔狹窄或完全阻塞,使活動的腎小球數目減少,有效濾過面積顯著縮小,濾過率降低,結果出現少尿以至無尿。 腎病理導致濾過膜孔增大或糖蛋白降低,使膜的通透性增大,形成蛋白尿甚至血尿。 (2)有效濾過壓的改變 大失血時通過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腎血管收縮,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明顯降低,有效濾過壓降低、濾過率減少,導致少尿或無尿。 全身血漿蛋白濃度明顯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也將降低,此時有效濾過壓增加,腎小球濾過率也增加,尿量增多。 腎盂或輸尿管結石、腫瘤壓迫等引起尿路梗阻時,在梗阻上端發(fā)生尿潴留,使囊內壓升高,致使有效濾過壓降低,濾過率減少。 (3)腎小球血漿流量的改變 腎小球血漿流量較小時,部分血漿內容物濾出后,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漿膠體滲透壓就上升很快,有效濾過壓很快下降到零,濾過停止,導致少尿或無尿。 滲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質濃度增高導致滲透壓升高造成的利尿。 球管平衡: 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終占腎小球濾過率65%-70%的現象。 球管平衡意義:使終尿不致因腎小球濾過率的增減而大幅度波動。 水利尿:大量飲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加。 原因是由于攝入水量突然增多,水經胃腸吸收入血,使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暫時抑制了血管升壓素的合成和釋放所致。 腎糖閾: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時的最低血糖濃度。 ( 五 )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球小管。 三.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分泌:指腎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將通過其本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物質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 分泌H+. NH3 .K+ 1.H+ 以H+-Na+交換的方式進行。 意義:排酸保堿 2.NH3 促進排酸保堿 3.K+ 以K+-Na+交換的方式進行 排泄:小管上皮細胞將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質排入小管爺中的過程。 (一)血管升壓素 1.合成: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細胞 2.作用:增加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 3. 血管升壓素釋放的有效刺激 (增加)(具體機理看課本) ① 血漿晶體滲透壓的增加 ② 循環(huán)血量的減少 ③ 動脈血壓下降 ④ 其他 (二)醛固酮 1.分泌:腎上腺皮質球狀帶 2.作用:促進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細胞的主動重吸收Na+并排K+。 3.調節(jié):主要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及血漿中Na+、K+濃度等的調節(jié)。 第九章 內 分 泌 激素: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質。 二.激素的分類 (一)含氮類激素:肽類、蛋白質類、胺類 (二)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 生長素 生理作用: 1.促進生長: 人幼年:生長素缺乏 侏儒癥 生長素過多 巨人癥 成年后:生長素過多 肢端肥大癥 2.促進代謝 ① 促進蛋白質合成 ② 促進脂肪分解、FA氧化 ③ 抑制外周組織攝取及利用糖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調節(jié)物質代謝和促進生長發(fā)育 對代謝的作用: 1.產熱作用 2.影響物質代謝 (1)蛋白質 生 理 量: 合成↑......正氮平衡 劑量不足: 合成↓......粘液性水腫 劑量過大: 分解↑......負氮平衡 (2)糖 促糖吸收 促肝糖原分解 抑糖原合成 促外周組織利用糖 (3)脂肪 促進脂肪的合成與分解,分解>合成 3.其他作用 1.神經系統(tǒng) 提高CNS和交感NS的興奮性 2.心血管系統(tǒng) HR ,CO , BP 3.消化系統(tǒng) 促進消化 三.甲狀腺功能的調節(jié) (一)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調節(jié) (二)自身調節(jié) I-↑↑→T3.T4合成.釋放↓ I- ↓↓→T3.T4合成.釋放↑ 腎上腺 糖皮質激素生理作用 1.調節(jié)物質代謝 (1)糖:糖異生↑ 糖利用↓ (2)脂肪:分解↑ 大劑量:四肢脂肪分解↑ 腹、面、肩及背脂肪合成↑ (3)蛋白質:分解↑,合成↓ 2.參與應激 ? 應激反應:內外環(huán)境中的各種傷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創(chuàng)傷、缺氧等作用機體時,引起機體發(fā)生的一種非特異性的全身反應。此時,血中ACTH增加,糖皮質激素增加,增強機體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3.對各器官系統(tǒng)的作用 (1)血細胞:RBC、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數量↑ 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數量↓ (2)胃腸道:增加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成 (3)神經系統(tǒng):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 (4)心血管系統(tǒng):增強血管對CA的敏感性 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四.腎上腺髓質激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一)生理作用 1.反應↑ CNS興奮性↑ 2.供血↑ 心功能↑,血供應重新分配 3.供O2↑ 呼吸↑ 4.供能↑ 升高血糖 應急反應:特殊刺激使機體以交感-腎上腺髓質系活動為主、全面提高適應能力的反應。 胰島 A細胞→ 胰高血糖素 B細胞→胰島素 胰島素 :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生理作用:調節(jié)三大物質代謝,降低血糖,促進生長發(fā)育。 一.調節(jié)物質代謝: 1.降低血糖。 2.促進脂肪合成、貯存,抑制分解。 3.促進蛋白質合成和貯存,抑制分解。 二.促進生長發(fā)育:促進氨基酸轉入細胞、蛋白質合成和核酸合成。 胰島素分泌下降: 1.血糖升高—糖尿; 2.脂代謝紊亂—高膽固醇 動脈硬化; 3.蛋白質分解 ----消瘦 三.調節(jié): 1.血糖濃度 高—胰島素分泌多, (最重要因素) 2.胃腸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使分泌多, 3.迷走神經 興奮—胰島素分泌多。 第十章 神經系統(tǒng) 神經纖維傳導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 2.絕緣性 3.雙向性 4.相對不疲勞性 突觸:神經元神經元相互接觸并傳遞信息的部位。 . 結構: 突觸前膜 突觸間隙 突觸后膜 分類: 按接觸部位分:軸-體 軸-樹 軸-軸 按突觸對后一個神經元的效應分:興奮性突觸 抑制性突觸 (二)突觸的傳遞過程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1)突觸前膜去極化,前膜Ca2+通道開放 (2) Ca2+內流,突觸小泡前移 (3)胞裂外排,釋放遞質 (4)遞質與后膜受體結合,改變后膜通透性,產生突觸后電位 1.興奮性突觸的傳遞:興奮性遞質引起的突觸后膜去極化。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產生機制: 軸突沖動 → 突觸前膜釋放興奮性遞質→經突觸間隙擴散并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突觸后膜提高對Na+、K+,尤其對Na+的通透性→突觸后膜去極化 2.抑制性突觸傳遞 :抑制性遞質引起的突觸后膜超極化。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的產生抑制: 抑制性N元末梢興奮 → 釋放抑制性遞質 →經擴散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 → 提高突觸后膜對Cl-的通透性 →突觸后膜超極化 二. 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具有攜帶和傳遞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學物質。 (一)外周神經遞質 1.乙酰膽堿:膽堿能纖維--釋放乙酰膽堿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 由所有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節(jié)前纖維,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的一部分以及軀體運動神經纖維末梢釋放。 2.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纖維--釋放NE作為遞質的神經纖維。 由大部分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末梢釋放。 2. 嘌呤類或肽類遞質。 存在于胃腸道 三.受體:存在于突觸后膜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質,它能選擇性地與某種神經遞質結合,產生一定的生理效應。 (一)膽堿能受體 1.M受體 毒蕈堿性受體 Ach與此類受體結合將產生副交感神經末梢興奮的效應。 阻斷劑:阿托品 2.N受體 煙堿性受體 Ach與此類受體結合將產生終板電位和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導致骨骼肌的收縮和節(jié)后神經元的興奮。 阻斷劑:六烴季銨、箭毒(N1受體), 十烴季銨、箭毒(N2受體) (二) 腎上腺素能受體 去甲腎上腺素與不同受體結合產生不同的效應。 1.α受體:主要分布在小血管的平滑肌 分α 1、 α 2兩個亞型 2.β受體:分布廣泛 分β1、 β2、 β3三個亞型 四.自主神經系統(tǒng)是調節(jié)內臟功能的神經裝置,也可稱為內臟神經系統(tǒng)。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特征 1、傳出神經分節(jié)前和節(jié)后纖維 2、起源不同 3、交感神經分布于幾乎全身內臟器官,而副交感神經分布則較局限 4、交感神經節(jié)前纖維和多個節(jié)后神經元聯系,反應較彌散;副交感神經則相反 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詳見課本P203表10-4) 總功能:調節(jié)心肌、平滑肌、腺體的活動 14-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生理學 復習資料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280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