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西師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平行四邊形》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內(nèi)容:西師版小學數(shù)學第八冊97——98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基本特征。
2、通過折紙的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明白高和底邊是相互垂直的線段。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高。
教學難點:
理解高與底互相垂直。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長方形方框 平行四邊形紙片 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p>
2、來了一位老朋友(出示長方形方框)它是誰?
師操作“拉”,問:“這個圖形大家認識嗎?”
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在下面的這些物體中有平行四邊形嗎?”(指名找)
最后把這些平行四邊形抽象成幾何圖形。
揭示課題:這些平行四邊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行四邊形。(板書課題)
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1、操作體驗
學生操作,師:“注意觀察,在拉動的過程中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2、觀察發(fā)現(xiàn),指導認識。
師:“誰來說說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指名回答,根據(jù)學生的發(fā)現(xiàn)依次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3、(1)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易變性) 觀察認識
(2)有4條邊,4個角。(它是四邊形) 觀察認識
(3)有2個銳角,2個鈍角 師引導:你覺得這兩個銳角的大小會怎樣?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嗎?(根據(jù)學生提供的方法進行驗證,再進行課件直觀演示)
(4)當學生說到“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時教師引導學生驗證。(方法一:推平行線的方法,指名演示——集體驗證;方法二:兩組對邊分別向兩邊無限延伸永不相交,課件演示)板書此特征并強調(diào):這是平行四邊形的本質(zhì)特征。
3、揭示概念
師:在剛才的學習中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找到了平行四邊形這么多的特征,那到底什么樣的圖形叫平行
4、四邊形呢?誰能概括地說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4、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師:同學們知道了這么多有關(guān)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那老師給你們一些圖形,你能判斷哪些是平行四邊形,哪些不是平行四邊形嗎?(課件出示)
三、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
1、設疑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底與高,那平行四邊形有底和高嗎?請拿出平行四邊形紙片借助找三角形底與高的方法折一折平行四邊形的高。
2、操作認識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結(jié)果,引導認識
學生上臺展示并介紹
問:折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哪里是高?這條高是哪條底邊上的高?
問:觀察底與高有什么關(guān)系?
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和底
5、邊垂直的線段。
師:還有不同的嗎?(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同一條底邊上可以有無數(shù)條高,還可以以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作為底邊作高)
師:想一想,一個平行四邊形有幾條高?
4、鞏固練習
師:現(xiàn)在老師這里有幾個平行四邊形,你能找到它的底與高嗎?(課件出示)
在下圖中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圖略)學生用練習紙練習,展示學生作業(yè)
四、深化認識,結(jié)束全課
1、判斷:平行四邊形底邊上的高畫對了嗎?(課件出示)
2、將一個底長8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沿高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為28厘米,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為( ?。?。
課件演示變化過程。
3、小結(jié)
6、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哪個新朋友?你都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和底邊垂直的線段。
教學反思
由于學生以前對平行四邊形已經(jīng)有了初步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練習運用等形式,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探究。
本課教學設計主要體現(xiàn)了如何引導學生在觀察與操作中去認識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與高。首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圖,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表象,然后通過拉、比、量等多層面的操作活動以及結(jié)合課件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上對平行四邊形有較深刻的認識。本課在設計上還注重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提煉與總結(jié)。由于手年齡與認識水平的限制,學生對操作中反映出來的數(shù)學現(xiàn)象不一定都能理解,所以教師要加以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主要有:1、注意要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2、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懂得靈活處理;3、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生成性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