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北京版08版選修1)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北京版08版選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北京版08版選修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燭之武退秦師》示范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3.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 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 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為動詞 n古今異義 貳 是 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 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jié)課 七:作業(yè) n1、復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jié)課 六:課后作業(yè):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里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一)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四:小結本節(jié)課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 w.w.w.g.k.x.x.c.o.m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燭之武退秦師 武退秦師 教案 北京 08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48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