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曹劌論戰(zhàn)》教案 長春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10課《曹劌論戰(zhàn)》教案 長春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10?課《曹劌論戰(zhàn)》
1?教學目標
1.理清本文行文線索;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2.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3.學習本文以“論戰(zhàn)”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shù)奶攸c。
2?學情分析
j?九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我以設疑切入,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手段,將課堂交
給學生,辯論中更加體會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3?重點難點
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本文中心主旨。
4?教學過程
4.1?一.學生課前演講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學生齊讀課文。
設疑的方法討論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特征。問題
2、設計如下?:?1.學生迅速默讀第一部分,思考:曹劌
是一什么身份的人??2.曹劌認為贏得戰(zhàn)爭的條件是什么?你對他的看法有何評價?3.學生迅速默讀
第二部分,思考:在戰(zhàn)斗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4。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
時機的?5?迅速默讀第三部分,思考:曹劌選定反攻時機的根據(jù)是什么?6..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有
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fā)展的線索?(迎戰(zhàn)——備戰(zhàn)——勝戰(zhàn)——評戰(zhàn)?);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
見——請問——參戰(zhàn)——釋疑)。
活動?2【講授】整體把握課文
整體把握課文
1.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
第二部分寫
3、曹劌指揮戰(zhàn)斗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2.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結合課文,具體討論。
曹劌的性格特點:?a.政治上:政治家?有取信于民的思想;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
支持,這才是戰(zhàn)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zhàn)”,否則,不可以戰(zhàn)。?強
烈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敢諫,善諫。?b.軍事上:軍事家?他指揮作戰(zhàn)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
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夫戰(zhàn),勇氣也”),他慎重初戰(zhàn),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fā)起反
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zhàn)勝齊軍(“吾視其
4、轍亂,望
其旗靡,故逐之”)。?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沉著冷靜,從容不迫,細心謹慎,詳察敵情,具有高超的指
揮才能;具有正確的戰(zhàn)術思想、軍事見解和胸有韜略?,熟知兵法,有后發(fā)制人的思想。?他具有卓越
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zhàn)指揮才能。
魯莊公的性格特點?:?政治上:?無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把戰(zhàn)勝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擁護和神靈保佑
上)?軍事上?:?1.戰(zhàn)時急躁冒進,不察敵情,魯莽進攻、追擊。?2.勝利后尚不知曹劌戰(zhàn)術正確之所
在,?不知取勝的原因。
活動?3【活動】交流分享
有人說,魯莊公是一個昏君。你怎么看??1.虛心求教,終有所悟;善于納諫,唯才是舉?,廣開言路,讓
平民曹劌參與
5、論戰(zhàn);?2.對曹劌刺耳的批評能虛懷若谷,?不高高在上,親臨戰(zhàn)斗第一線;?服從曹劌指
揮且不干擾其作戰(zhàn)布署;?3.戰(zhàn)后向曹劌求問取勝原因,不恥下問?平庸之君,不是昏君。
1
活動?4【導入】合作求知
學生討論:
1.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學生討論后歸納:本文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zhàn)”,略寫人
物的行動,以及戰(zhàn)斗的具體經(jīng)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
2.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詳略呢?明確: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nèi)容。
3.?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1)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2)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
6、3)內(nèi)容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結構上,過渡自然.?語言上,簡練生動.?文章圍繞“論戰(zhàn)”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
突出。此文雖然寫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
作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zhàn)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活動?5【活動】辯論
論題:齊魯長勺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之一。如果論功行賞,功勞歸功于誰??學生展開
辯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