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故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對牛彈琴的故事(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對牛彈琴的故事
篇一: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
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彈得一手好琴。
有一天,天氣晴朗,公明儀帶著琴來到郊外,遠處有一頭黃牛正在吃草,公明儀頓時來了靈感,他擺好琴,撥動琴弦,對牛談起琴,聽到這么優(yōu)美的曲子,老黃牛一點反應也沒有,只管低頭吃草。 公明儀以為老黃牛不喜歡聽這首曲子,于是就換了一首,可是老黃牛還是低頭吃草。
公明儀將曲子換了一首又一首,老黃牛還是不理會。最后,老黃牛吃飽了,竟然慢悠悠的走了。
公明儀失望極了,人們安慰他說:“不是你彈得不好,是老黃牛根本聽不懂?!惫鲀x嘆了口氣,只好抱著琴回家去了
成語對牛彈琴就來自于這個故事,人
2、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棒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
3、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篇二:對牛彈琴故事
對牛彈琴故事: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于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4、 意思: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的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造句:我也知道這是對牛彈琴,他這樣欺騙我也不止一次了。
井底之蛙的故事:一口廢井里住著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海里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夸口說: “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磚洞邊一回?;蛘咧涣舫鲱^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纯茨切┪r,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里的主人,在這井里極自由自在,你為什么不常到井里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
5、經絆住了。它連忙后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漲了多少;后來,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梢姶蠛J遣皇芎禎秤绊懙?。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蛙聽了海龜?shù)囊环?,吃驚地呆在那里,再沒有話可說了。
意思: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造句:人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樣沒有遠見。
畫蛇添足的故事: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于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
6、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
造句:今天老師布置了一份作業(yè),讓我們用“畫蛇添足”造句。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濫竽充數(shù):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
7、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篇三:成語故事_對牛彈琴
【釋義】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出處】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
8、釋,不就等于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yōu)美的琴聲常使人身臨其境。
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雖然他彈得十分認真,琴聲也優(yōu)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不樂意了,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儀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叫聲的琴聲后,停止了吃草,堅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
儒家學者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對牛彈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