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一 第1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I).doc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一 第1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I).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一 第1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I).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一 第1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I) 1.(xx課標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xiàn)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2.(xx浙江文綜,14,4分)以下為周代世系略圖,它透露出的相關制度信息有( ) ①禪讓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xx廣東文綜,12,4分)戰(zhàn)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總稱;戰(zhàn)國以后,“百姓”成為民眾的通稱。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強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 D.井田制的推行 4.(xx海南單科,2,2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不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礎,對后世也有深刻影響。這表現(xiàn)在( ) A.一夫多妻習俗長期延續(xù) B.皇位繼承“立嫡不以長” C.諸子平等的財產繼承權 D.婚姻中的“門當戶對” 5.(xx上海單科,2,2分)《左傳》曰:“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毕铝谐烧Z中的“鼎”與材料中的“鼎”含義相同的是( ) A.人聲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問鼎中原 B組 xx高考提升題組 1.(xx廣東文綜,12,4分)“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寶座 C.青銅兵器 D.鐵制農具 2.(xx山東文綜,9,4分)《周禮考工記》載,建造王城,九里見方,四周各三門,南北和東西大道各九條,宮城之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前為朝,后為市。它體現(xiàn)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權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權神授 3.(xx北京文綜,12,4分)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塊文字殘缺的《九域守令圖》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國,天下分而為七。并四海,變易古制,始為縣。更、分裂,至滅陳,天下方合為一。”“”處缺失的文字應該是( ) A.周 B.秦 C.漢 D.唐 4.(xx浙江文綜,13,4分)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兩姓聯(lián)姻為“喜結秦晉之好”),而魯晉兩國不可通婚。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 ) ①晉國是姬姓封國 ②晉燕兩國可以通婚 ③晉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xx海南單科,3,2分)秦滅六國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稱“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揚托古改制 B.承襲華夏傳統(tǒng) C.突出個人功業(yè) D.標榜君權神授 6.(xx重慶文綜,13,4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在發(fā)動起義時說:“天下苦秦久矣?!逼浔憩F(xiàn)有( ) ①戰(zhàn)亂頻仍 ②民族矛盾尖銳 ③刑罰嚴酷 ④土地兼并嚴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xx天津文綜,12,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劉邦接受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tǒng)仍是郡、縣、鄉(xiāng)、亭、里??び锌な亍⒖の镜?分掌政治、軍事、監(jiān)察之權。縣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 ——樊樹志《國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漢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淵源。(5分) 材料二 “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這些受封的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兩大特權: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賦斂”。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據(jù)材料二,說明漢初“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及具體內容,(4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導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漢武帝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淮南王劉安謀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guī)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 (3)依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義。(2分) A組 xx高考基礎題組 1.C 西周是由興起于今陜西岐山一帶的周部族建立的,題干中的“雅言”是由當?shù)卣Z言發(fā)展而來的,故C項符合題意。其他三個省份均與周的起源無關。 2.D 禪讓制實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圖體現(xiàn)了分封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貴族世代享有政治、經濟特權,世卿世祿)、宗法制(周天子是絕對的大宗,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內是大宗)。本題選D。 3.B 從材料信息可知,戰(zhàn)國以前,只有貴族才能被稱為“百姓”,戰(zhàn)國以后,普通民眾也可以被稱為“百姓”,這實際上反映了貴族地位的下降,其實質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選B項。戰(zhàn)國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兩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 4.B 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宗法制”“對后世也有深刻影響”。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這與后世在皇位繼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長”相吻合。 5.D 本題考查文史常識。題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業(yè)。備選項中,只有D項中“鼎”的含義指王位、帝業(yè)。所以正確的選項是D項。 B組 xx高考提升題組 1.A 在夏商周時期,“宗”有宗廟之意,而宗廟是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宗的場所,即題干中所說的“”,則“”就可能表示宗廟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項符合題意。由“甲骨文”這一信息可知,當時尚未出現(xiàn)皇帝稱號,故B項錯誤。青銅兵器和鐵制農具均與宗廟之意相差甚遠,故C、D兩項可排除。 2.B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由題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對稱、有序,從而形成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故答案為B項。A、D兩項在周代并未出現(xiàn);C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3.B 碑文大意是:戰(zhàn)國時期天下一分為七,秦滅六國,變分封制為郡縣制,又經過魏晉時期的分裂,直到隋滅陳,天下重新統(tǒng)一。據(jù)此判斷,“”處缺失的文字應是秦。 4.C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時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了解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晉燕兩國為姬姓封國,根據(jù)“同姓不婚”原則,兩國不可通婚,故①正確而②錯誤。宋、秦為非姬姓封國,故晉宋兩國、秦燕兩國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確。 5.C 本題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皇”和“帝”的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與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稱合為“皇帝”,作為自己的尊號??梢?其首要目的是突出個人功業(yè),故選C。 6.D 本題考查秦朝社會矛盾的激化,考查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殘暴的統(tǒng)治激起了人民強烈的不滿,其表現(xiàn)為嚴酷的刑罰和土地兼并嚴重,故D項符合題意。秦統(tǒng)一六國后,沒有出現(xiàn)戰(zhàn)亂頻仍的現(xiàn)象,①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內部社會矛盾的尖銳,而非民族矛盾,②錯誤。解題的關鍵是要準確理解秦朝時期的基本社會狀況。 7.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承襲秦制。 (2)分封諸侯王國。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收取賦稅。 王侯權力過大,危害中央集權。 (3)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 解析 本題考查漢初的政治制度?;卮鸬?1)問第一小問要緊扣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如“皇帝”“三公九卿”“郡、縣、鄉(xiāng)”等;第二小問要聯(lián)系“漢承秦制”這個基本歷史結論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賦斂”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問聯(lián)系漢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國之亂”總結其危害。第(3)問第一小問歸納材料要點回答即可;第二小問主要從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分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一 第1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I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一輪 復習 專題 中國 早期 政治制度 秦朝 專制主義 中央集權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275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