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考研書目《公共管理學》筆記
《湘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考研書目《公共管理學》筆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湘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考研書目《公共管理學》筆記(5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一章緒論:公共管理(學)的視野 公共管理學可以一般地定義為對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或定義為對公共組織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 它是由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的進一步擴展而成的,其主要部分仍然是對政府管理活動的研究。 第一節(jié)公共管理及其相關概念 一、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概念 從詞典的解釋以及詞源看,行政是為……服務,而管理則是控制或獲得結果。 行政本質上包含著遵從指示和服務的含義;而管理首先意味著獲得結果以及管理者為獲得結果負個人責任。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別是執(zhí)行機關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活動,行政官員或行政人員在這種活動中主要是執(zhí)行由別人(政治家)
2、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關注的焦點是過程、程序以及將政策轉變?yōu)閷嶋H的行動,并以內部定向關心機構和人員以及辦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組織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活動,它主要關注的不是過程、程序和遵照別人的指示辦事以及內部取向,而更多的是關注取得結果和對結果的獲得負個人責任。 二、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區(qū)別 第一,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為公眾服務,追求公共利益,而私人管理以營利為目的。公共管理的服務導向來自這樣一種需要,即行政官僚要幫助由選舉產生的政治家反映公眾對政府服務所提出的愿望與要求;私人管理以利潤為導向,是因為私人部門或組織最終要依靠獲利而生存。這是人們經常強
3、調的兩種管理的區(qū)別。 第二,與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識不強。 因為政府部門的資金大部分來自財政撥款,政府官員不必為利潤擔憂,他們并沒有太多的削減開支和有效運作的誘因;商業(yè)組織以有效的運作為動機,因為,它們必須在市場中靠競爭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商業(yè)組織提供的是私人物品。因為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政府活動難以具有高效率。 第三,與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強調責任。 在私人組織中,權威和責任的劃分是比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諸如運作的規(guī)模和復雜性,對官僚機構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對一致性和協調的尋求等一類的因素導致了責任機制的擴散,這種擴散加深并復雜
4、化了公共決策的過程。 第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統比私人組織中的人事 管理系統要復雜和嚴格得多。 第五,與私人部門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廣泛而復雜的政府活動,而且公共管理的運 作是在政治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而,它具有明顯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三、公共物品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的和排他性的貨物。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 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 由此可見,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排他性、自然壟斷性以及收費困難等特征的 物品。 第二節(jié)公共
5、管理學范式的興起 一、對傳統公共行政學范式的批評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現 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處 公共管理的特征 (1)拒斥公共行政學和執(zhí)行研究 (2)一種樂觀的規(guī)范研究領域 (3)以頂層管理者的戰(zhàn)略決策為焦點 (4)通過案例研究來發(fā)展知識 (5)為管理研究取得與決策研究相同的立足點而奮斗 第三節(jié)什么是公共管理學 一、對作為一個學科的公共管理的三種不同理解 一是將公共管理學等同于公共行政學。 二是把公共管理學當作公共行政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三是將公共管理學看做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徑、新范式或新的 學科框架。 二、公共管理學
6、的研究對象 公共管理學是一個研究公共管理活動或公共管理實踐的學科,可以將它界定為一門綜合地運用各種科學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公共管理組織和公共管理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的學科,它的目標是促使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三、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征 公共管理學的特質及其與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區(qū)別 第一,就研究對象和范圍來說,公共管理學并不像傳統的公共行政學那樣,將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機關特別是官僚機構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對象擴大到其他政府機關和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甚至私人部門的公共的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學更具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傳統行政學主要建立在政治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將官僚體制理論
7、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為其理論基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者來自廣泛不同的學科,他們充分吸收了當代各門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并日益與工商管理學相融合。因此,它的基礎更扎實,并具有更廣泛的學科知識框架。 第三,公共管理學將研究焦點由傳統公共行政學的“內部取向”轉變?yōu)椤巴獠咳∠颉?,由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序研究轉到重視項目、結果與績效的研究。 第四,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學沒有涉及的其他主題。 第五,公共管理學既是實證的,又是規(guī)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為公共管理的一種核心研究方法,這就有別于傳統公共行政學過多地局限于規(guī)范研究。 第六,公共管理學將自身建立在當代公共
8、部門管理的實踐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實踐基礎上,是從這種實踐中產生的新理論范式,反過來成為知道這種實踐的模式。因此,與傳統行政學相比,它更具現實性。 四、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1. 研究途徑 2. 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比較分析;實驗分析;案例分析。 第四節(jié)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的起源與演變 二、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管理實踐 首先,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不同時期,政府干預的范圍、內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 (1)20世紀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都奉行自由經濟政策,奉行三個基本原則:1.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2. 契約原則;
9、3. 自我負責原則。 (2)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客觀上促使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凱恩斯主張放棄自由放任注意,實行對經濟生活的全面干預,特別是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市場經濟的運行。 (3)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出現了以低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財政赤字、高失業(yè)率為特征的“滯漲”現象,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由此興起。他們主張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預,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租用。 當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聲勢浩大,基本上圍繞三條主線進行:一是調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職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彌補政府財
10、力和服務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門內部的管理機制,提高公共機構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其次,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政治文化和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別,各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干預模式)也是不同的。 (1)英美的市場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靠市場調節(jié),政府的干預或調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具有較濃厚的自由經濟色彩。 (2)歐洲或萊茵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較大,國有經濟的成分也比較大,有明顯的混合經濟色彩。德、法和北歐國家都屬于這種模式。 (3)東亞的政府主導型模式。這些地區(qū)所采取的是政府引導市場模式,即采取“親”市場戰(zhàn)略——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
11、政府”原則。 三、21世紀我國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zhàn) 1. 市場經濟發(fā)展對我國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戰(zhàn) 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弊端是:(1)政企不分,政資部分。(2)機構臃腫,效率低下。(3)權力過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薄弱。 建立成熟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是中國長期以來的一直努力的方向?,F代市場經濟的內涵必須容納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實際上是要在市場調節(jié)和政府調控之間取得一種合適的平衡。政府要扮演好自己作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在效應的消除者,收入和財產分配的調節(jié)者以及市場秩序的維護者的重要角色,并不斷改革以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 轉軌時期政府的公共
12、管理實踐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zhàn)。 首先,由于轉軌國家的市場體制并不是自發(fā)形成與演化的,而是靠政府自身的力量建立起來的,因而政府管理所面臨的挑戰(zhàn)首先來自建立與完善市場體制方面。 其次,政府必須進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推進行政—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建立起一個與市場體制相適應、靈活、高效、精簡、協調的新政府管理體制;必須切實轉變政府的職能,由微觀、直接的干預過度到宏觀、間接的調控。在轉軌時期尤其需要確定好政府干預的范圍。 再次,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好壞、質量的高低,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能否建立起一支高素質、廉潔奉公的國家公務員隊伍。在轉軌時期,我國各級政府的一個艱巨任務正是要推
13、進機構改革,加快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 2. “入世”對我國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戰(zhàn) (1)“入世”對政府管理方式的沖擊。傳統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礙了市場化的進程。市場經濟要求有限的、服務型的政府,WTO規(guī)則也排斥政府權力進入市場,以確保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 (2)“入世”對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淡薄的法律規(guī)則意識和地方利益至上行為將阻礙WTO規(guī)則的有效執(zhí)行。 (3)“入世”對公務員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加入WTO既給我國政府管理的體制、過程和方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也為我國政府管理體制、過程和方式的改革和發(fā)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我們必須抓
14、住機遇,迎來挑戰(zhàn),形成與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WTO的法律框架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現代化公共行政體制以及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第二章公共組織理論 第一節(jié)公共組織概述 一、公共組織的定義 組織是指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通過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識,并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按一定的方式聯合起來的有機整體。在組織的若干特征中,組織目標與行為是組織的本質性特征。 廣義的公共組織就是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協調社會公共利益關系為目的的組織,它既包括政府組織,也包括第三部門組織。 狹義的
15、公共組織指的就是國家機關組織。 二、公共組織的構成要素 1. 組織人員 任何組織都是以人為核心的,組織首先不是物質關系的體現,而是人際關系的體現。 2. 組織目標 組織都是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它決定著組織行為的方式和組織發(fā)展的方向。公共組織的目標是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協調公共利益關系。 3. 職能范圍 圍繞組織目標,組織必須對其職能范圍進行界定,明確組織的工作任務與活動范圍。 4. 機構設置 5. 職位設置 6. 權力與職權 權力指影響他人的能力,職權是指被組織正式承認的權利。 7. 權責劃分 權責劃分指公共組織中各個部門、層次、成員之間若干叢書、并列
16、等相互關系的確認。權責劃分是保證組織角色明晰化的基本手段 8.規(guī)章制度 9. 團體意識 團體意識是形成組織目標的共同心理基礎。 10. 組織設計 組織設計主要指組織結構的分化和整合及最終目標的修正。 11. 支持硬件 12. 技術和信息 公共組織構成因素中的技術不僅指組織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科學技術,也包括組織策劃原則、方式在內的“政治技術”。 三、公共組織的類型 1. 財務—會計標準分類 2. 公共權力標準分類 (1)強制型公共組織 (2)半強制型公共組織 (3)非強制型公共組織 3. 權威與等級結構標準分類 (1)古典模型 特點:1)組織具有四個基礎:目
17、標,過程,顧客,領域。 2)對于每個組織而言,上述基礎中必須有一個被賦予優(yōu)先地位。 3)行政部門在最高層次上按主要目標組建,每個部門包含一切有助于實現最終目標的活動。 4)任何上級僅能有效監(jiān)督數量有限的的直接下屬,即存在“控制范圍”; 5)行政權威和責任授予單一行政人員而非董事會或委員會這樣的多成員機構; 6)垂直領導活動與參謀活動被嚴格加以區(qū)分。 (2)官僚模型 官僚模型組織的基礎是理性—合法權威。 組織不是靠服從個體而是靠非人格化的規(guī)則來管理的,理性意味著效率。 特點:1)基于職能專業(yè)化的勞動分工;2)有明確的職
18、權等機制;3)有與任職者和職責相 關的規(guī)章制度;4)有處理工作的程序系統;5)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非人格化; 6)雇 員的選擇與提升以其技術能力為基礎。 (3)第三部門行政模型 特點:1)公共事務往往由多人的董事會或委員會進行管理;2)在很多方面政府成為“代理人”政府,許多政府工作通過合同委托給第三部門完成;3)政府不可能輕而易舉地監(jiān)督組織之外的代理商;4)行政組織不是孤立地處理公共事務,它們往往與其他公共組織形成一個網絡,通過組織互動來實現目標。 第二節(jié)公共組織的結構 一、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層次是指公共組織內部縱向劃分的等級數。 公共組織具有三個層次,即高層、中層、
19、基層。高層側重于決策,基層側重于執(zhí)行,中層 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級管理者或一個組織有效管理的下級人員或單位、部門的數目。 管理層次越多,管理幅度越??;管理層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 管理層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組織結構,被稱為尖形結構,尖形結構中的管理層次分明,上級 對下級控制嚴格、影響力強。優(yōu)點是權力集中,分工明確,便于統一行動。缺點是信息傳遞 途徑長,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層決策被走樣執(zhí)行。此外,上級對下級的嚴格控制,在一 定程度上妨礙了下級積極性、主動性的發(fā)揮,工作缺乏靈活性,容易走向僵化。 管理層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組織結構,被稱為扁形結構。扁形結構管理層次少
20、,信息傳遞迅 速,不易失真,決策執(zhí)行時間短,下級執(zhí)行人員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決策、執(zhí)行面廣,也較 靈活。缺點是上級對下級的控制不強,結構組織相對比較松散,集體行動難度較大。 二、公共組織的一般結構形式 1. 直線結構 直線結構的特點的單一垂直領導,其結構簡單,領導隸屬關系明確,結構中的每一層級的個 人或組織只有一個直接領導,不與相鄰個人或組織及其領導發(fā)生任何命令和服從關系。 直線結構具有信息傳遞途徑單一、傳遞速度快的優(yōu)點。缺點是基層自主性小, 且由于各職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導致僵化。 直線結構主要為規(guī)模不大,工作較為簡單的公共組織所采用。 2.職能結構 職能結構是相關部
21、門在水平方向依職能不同進行分工,再分別對下級部門實施領導的結構。 在職能結構中,每個上級部門并沒有單一服從自己的下級部門,同樣,每個下級部門也不只 服從一個上級部門。 職能結構依靠水平分工領導,優(yōu)點是拓展了各層管理事務的范圍,適宜于相對較復雜的管理 工作。缺點下級部門由于多頭領導,容易出現政出多門的情況,而領導部門如果相互缺乏協 調,反倒會造成執(zhí)行混亂的局面。 3.直線—職能結構 直線—職能結構是在綜合直線結構和職能結構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各級部門間既有垂直領導關系,又有水平領導關系。 直線—職能機構行使加強了對水平層次領導部門的協調領導,優(yōu)點是有助于克服政出多門的問
22、題,每個下級部門在只有一個明確上級領導的基礎上,接受其他相關上級部門的指導和監(jiān)督,有助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缺點是垂直領導有可能排斥水平領導,部門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 4. 矩陣結構 矩陣結構是以完成某項工作為核心,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臨時機構來履行工作任務的結構。 矩陣結構及保持了組織成員構成的穩(wěn)定性,又有助于充分發(fā)揮組織成員的綜合優(yōu)勢,組織效率相對較高。與前述三種結構形式相比,矩陣組織更加靈活,適應能力也更強,因此也稱為適應性組織。 三、我國政府組織的結構 1.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也稱為層次結構,它反映行政組織內若干層次中特別是上下層次之間的領導與服從關系。 宏觀上的縱
23、向結構是指各級行政組織間的層級關系,我國的行政組織可分為中央行政組織和地方行政組織兩大層次。 微觀上的縱向結構是指行政組織內部的工作層次關系。 2.橫向結構 橫向結構又稱分部結構,它反映的是同級行政組織之間和各行政組織構成部門之間分工協作的來往關系。橫向結構中的各部門都有明確的工作范圍和相應的權責劃分,各部門之間是一種平行關系。 我國行政管理部門按職能大體可分為業(yè)務部門和輔助部門。 但是行政組織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僅僅按職能方式劃分和設置部門是不夠的,還應結合其他方式來進行分部。主要有:按地區(qū)劃分、按服務對象劃分、按行業(yè)與產品類型劃分。 四、行政組織體制的基本類型 根據行政組織
24、中最高決策權所屬人數可分為首長制和委員制;根據行政組織構成單位的功能和性質可分為層級制和職能制;根據行政權力的使用特點可分為集權制和分權制;根據行政組織中同一層級各部門所受的指揮與控制可分為完整制和分離制。 1. 首長制與委員制 首長制又稱一長制或獨任制,是指行政組織的法定最高決策權歸一個行政首長執(zhí)掌的組織體制。首長制的優(yōu)點是:權力集中,責任明確,指揮靈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損耗,能迅速完成任務。缺點是:由于行政決策大全由首長一人獨攬,容易導致濫用權力,獨斷專行,壓制民主,營私舞弊而無人牽制監(jiān)督。而且首長個人在精力、體力、知識、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對行政事務的
25、周密考察與恰當處理。 委員制又稱合議制,是指行政組織的法定最高決策權由兩個以上的委員通過委員會議集體執(zhí)掌的組織體制。委員制的優(yōu)點是:能夠集思廣益,容納多方面的意見,處事考察周全,委員互相牽制,有利于權力監(jiān)督。缺點是:責任不明確,容易造成爭功諉過的弊端,委員間相互協調不易,力量難以集中,決策遲緩,并且容易泄露決策機密。 首長制適于執(zhí)行與指導事務,委員制適于政策尋求與決定的事物。 2. 層級制與職能制 層級制又稱分級制,是指行政組織縱向分為若干層次,上下層業(yè)務性質相同,但有隸屬關系,業(yè)務范圍由上至下逐層縮小的組織體制。 層級制的優(yōu)點是組織系統業(yè)務相通,便于溝通領導;權力集中,從上到下輻射
26、開來,有助于統一指揮。缺點是:上級任務繁雜,往往顧此失彼;缺乏專業(yè)分工,工作彈性小;各層級行政首長權力集中,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容易造成獨斷專行。 職能制又稱分職制,指行政組織橫向依據不同的業(yè)務性質、職能而平行劃分若干部門,每個部門所管業(yè)務內容不同,但所管范圍大小基本相同的組織體制。 職能制的優(yōu)點是分工明確,有助于工作專業(yè)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長也有精力進行組織的宏觀管理。缺點是分工單位無力進行全局協調,責任不明,過細的分工還促使部門主管過多,政出多門,使下級部門無所適從。 我國的行政組織實行層級制和職能制相結合的雙重體制。 3. 集權制與分權制 集權制是指行政權力集中在上級
27、機關,下級機關僅有有限的裁量權,須依靠上級機關的指令辦事的組織體制。 集權制的優(yōu)點是:政令統一,可在行政組織系統內實行的一致標準,便于集中力量,發(fā)揮優(yōu)勢,統籌兼顧。缺點是:層級節(jié)制過嚴,下級的行為帶有被動性,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不能因地制宜,即使處理行政事務,機關及個人也容易導致獨裁和長官意志。 分權制是指下級組織在其管轄范圍內有較大的裁量權,上級組織不予干涉的組織體制。 分權制的優(yōu)點是:各級行政組織可以因地制宜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處理事務,行政措施緊貼實際,能適應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各層級有自己的權力和責任,容易激發(fā)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還可以防止上級組織和個人的獨斷專行。缺點是:權力過于分散,
28、上級組織的目標、意圖難以實現,上級反受下級牽制拍;下級組織機關彼此分離,中央無力調控,容易形成地方勢力,相互沖突,發(fā)生糾紛,造成行政組織的分裂。 4. 完整制與分離制 完整制又稱集約制或一元統屬指,是指行政組織中同一層級的各個機關受一個機關或一位行政首長制會、監(jiān)督的組織體制。 完整制的優(yōu)點是:權責集中分明,組織結構簡單統一,機構之間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領導機構的全局統籌和行政命令的貫徹執(zhí)行,并能人盡其用,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缺點是:行政首長權力過分集中,屬下單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舊的工作作風。 分離制又稱獨立制或多元統屬制,是指同一層級的各機關,受兩個以上的機關或行政首長的智慧、監(jiān)督的
29、組織體制。分離制的優(yōu)點是:行政機關獨立性大,措施靈活,通過發(fā)揮專業(yè)部門優(yōu)勢,對某些局部事務能夠采取有力的措施。缺點是:機構間協調合作有一定難度,個別部門的獨自行動可能造成整個行政組織的工作混亂,降低行政效率。 第三節(jié)公共組織的過程和行為 一、組織權力及其運作 1. 權力的來源 權力是一個組織中的個人或部門影響他人以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組織中的權力具有結構性特征,僅存在于兩個或多個部門與個人之間,反映著縱向或橫向的組織關系,它從屬于職位而不是個人。 權力的來源可分為縱向權力來源與橫向權力來源。 對于組織高層管理者而言,權力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1)正式的職位;(2)所
30、控制的資源;(3)對決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4)居于組織中心位置。 中層領導的權力來源主要取決于組織設計時對他們的定位。影響中層領導權力的主要因素是具體任務和組織網絡的相互作用。 低層成員所處職位基本屬于初低級職位,但常常表現出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并有能力向上施加影響。底層成員的權力來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與個人資源有關,一類與職位資源有關。 2. 權力的運行 組織中的權力的運行不是單純自上而下的,個人的權力可以流向任何方向,因此,可以將權力劃分為自上而下的權力、自下而上的權力和橫向權力。 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的目的是控制下屬。自下而上的權力運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級。 橫向權力運行的目的是控
31、制處在左右的同級成員或部門。 3. 組織授權 組織授權包括外部授權和內部授權,外部授權指組織間的授權。內部授權指上級把權力委派給下屬,讓下屬更加自主地完成任務。 授權有利于提高組織效能,增強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適應性,增進組織活力。 二、組織沖突與協調 1. 組織沖突 最常見的組織沖突主要有三種形式:(1)目標與顧客的沖突。(2)功能與領域的沖突。 (3)目標間的沖突 2. 組織協調 組織協調可分為水平協調與垂直協調兩類。 (1)水平協調。水平協調是指組織間水平方向上的合作。主要的方式一是利益相關的組織通過協商達成協議,以明確相互間的邊界;二是在共同參與的領域,成
32、立諸如機構間委員會這樣的組織進行協調;三是根據組織領導準則,指定某個機構來協調特定范圍內所有組織的活動;四是建立一定的決策程序,使利益相關者在都有機會對其中任何組織的提議進行審議。 (2)垂直協調。它依靠組織的等級權威來完成協調,是上級對下級組織沖突進行的協調。 3. 組織合作模型 組織合作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實行小團體控制;發(fā)展具有高參與性質的組織文化;競爭以時間為基礎,是效率的競爭;成立自我管理團隊等。 組織合作模型可以有效克服沖突導致的精力分散和資源浪費,增強組織成員的團結,避免因激烈沖突引起的對照組問題判斷力的減退,消除不主動承擔責任反而積極尋找替罪羊的失敗者效應,增進組織間協調,
33、提高組織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適應性。 三、個體行為與組織行為 1. X理論與Y理論 2. 公共行政人員行為 3. 公共選擇理論與組織行為 第四節(jié)公共組織環(huán)境 公共組織環(huán)境是公共組織組織身外所有能夠直接或間接對組織存在與發(fā)展產生影響的因素的總和。 一、公共組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公共組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三個方面:微觀環(huán)境、中介環(huán)境和宏觀環(huán)境。 按照現代組織理論,組織環(huán)境可以分為一般環(huán)境和具體環(huán)境。 二、組織環(huán)境的基本構成要素 1. 政治環(huán)境 政治環(huán)境直接對公共組織產生影響,對公共組織行為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政治環(huán)境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政治體制、政治權力、國家結構、政府
34、機構、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方面。 政治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政治體制確定了公共組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政治權力劃分賦予了公共組織或多或少的影響力和約束性;第三,國家結構形式決定了各類公共組織的活動范圍;第四,政府機構的設立意味著行政組織擁有超越其他公共組織的權力;第五,政黨制度使部分公共組織能夠以強有力的集體行動參與公共決策;第六,公共政策是組織政治活動的結構,也是公共組織施加影響的工具。 2. 經濟環(huán)境 經濟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動機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經濟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經濟體制、經濟利益、經濟實力、產業(yè)結構等方面。 經濟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
35、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經濟體制決定公共組織的行為方式。第二,經濟利益決定公共組織目標。第三,經濟實力為公共組織提供了權力來源。第四,產業(yè)結構影響著公共組織的發(fā)展。 3.文化環(huán)境 文化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認知、價值、意識形態(tài)、行為規(guī)范、道德傳統等。 文化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認知水平決定了公共組織對公共問題的確定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第二,價值左右著公共組織對待社會事務的態(tài)度;第三,意識形態(tài)使公共組織的政治、經濟利益目標更加鮮明;第四,行為規(guī)范決定了公共組織如何與其他組織以合法合理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第五,道德傳統使公共組織能夠不依靠國家強制力而自愿扮演特定社會
36、角色,發(fā)揮角色功能。 4.技術環(huán)境 技術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是經驗技術、實體技術和知識技術。 信息技術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組織結構模式出現“去中心化”的趨向。第二,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公共組織管理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第三,信息技術以及其他新技術的運用,改變了組織運作的物質依靠條件。第四,技術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使組織內部分化出了專門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部門。 三、公共組織的變革與發(fā)展 公共組織是一個不斷與其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的開放系統。這是因為: 一、開放使公共組織能夠建立起完善的新陳代謝機制。二、開放的公共組織具有再生功能,能夠實現組織的再生產。 1. 公共
37、組織生命周期 公共組織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其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發(fā)展階段主要有四個: (1)產生(創(chuàng)業(yè))階段。(2)集體化階段(3)規(guī)范化階段(4)精細階段 2. 組織變革過程 公共組織至少應實現如下幾個目標:一是提高組織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二是提高公共組織的工作績效。三是使公共組織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務管理的任務。 組織變革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1)對危機的感知(2)變革方向的確定(3)變革,即變革方案的實施(4)監(jiān)督調整 政府再造是指對公共體制和公共組織進行根本性的轉型,以大幅提高組織效能、效率、適應性以及創(chuàng)新的能力,并通過變革組織目標、組織激勵、責任機制
38、、權力結構以及組織文化等來完成這種轉型過程。簡單地說,政府再造就是用企業(yè)化體制來取代官僚制,即創(chuàng)造具有創(chuàng)新慣性和質量持續(xù)改進的公共組織和公共體制,而不必靠外力驅使。 政府再造要分別從目標、激勵、責任、權力、文化等五個方面入手。 3. 組織變革趨勢 什么樣的組織是組織變革所追求的目標? 一是著眼于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特征及內部個體作用的變化。 典型的理論如“學習型組織”論。它強調的是組織管理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促使每個組織成員都能主動參與到組織問題的識別與解決過程中來。 二是著眼于組織結構的變化。 如“無縫隙組織”論以及“網絡組織”論、“虛擬組織”論等。 無縫隙組織具有以下特
39、點:第一,在工作中不存在條塊分割,沒有推諉扯皮,組織任務主要由具有多種技能的團隊完成。第二,組織成員的角色明確性與清晰度低,沒有嚴格的內部分工。第三,提供非標準化的產品或服務,具有高度的顧客導向性。第四,有較高的時間敏感度,注重結果和反饋,對工作的評價建立在顧客滿意的基礎上。 三是著眼于組織功能的變化。 “政府再造”論包括十條標準:1. 起催化作用的政府。 2. 社區(qū)擁有的政府 3. 競爭型的政府。 4. 有使命感的政府。 5. 結果導向型政府。 6. 顧客驅使的政府。 7. 企業(yè)化政府 8. 預知型政府。 9. 分權的政府。 10. 市場導向型政府。
40、 第三章政府改革與治理 第一節(jié)治理理論 一、治理理論的實踐基礎 二、治理理論的研究途徑 1 政府管理的途徑 這一途徑將致力等同于政府管理,側重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理解市場化條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國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胡德將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概括為:(1)即時的職業(yè)化管理。(2)明確的管理目標和績效評估。(3)強調產出控制。(4)實行部門分權。(5)引入市場競爭機制。(6)強調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風格和方法。 世界銀行提出“善治”的口號,合法、效率、負責、透明、開放構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為規(guī)范政治權利的根本要求。 2.
41、 公共社會的途徑 3. 合作網絡的途徑 治理就是對合作網絡的管理,又可稱為網絡管理或網絡治理,指的是為了實現與增進公共利益,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環(huán)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 治理與統治追求的目標相通,都需要借助公共權力維持社會秩序和處理公共事務,以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在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上又具有明顯的區(qū)別。表現在:管理的主體不同,管理的客體不同,管理的機制不同,管理的手段不同和管理的重點不同。 在治理的諸多用法中,“只有網絡治理才有新的特征”。這些新特征突出地表現在: (1)多中心的公共行動體系。(2)反思理性的“復雜人
42、”。(3)合作互惠的行動策略。 (4)共同學習的政策過程。 三、網絡治理的實踐類型 1.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對國際合作網絡的管理。它具有以下特點:(1)治理的主體是世界范圍的公共行動者。(2)治理的客體是指正在影響或有可能影響全人類的跨國性問題,包括公益問題和公害問題,可分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政治軍事問題;社會生活問題;國際經濟問題。(3)治理的機制是一系列用以解決跨國性問題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務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關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則、規(guī)范、協議、程序、組織和機構。 2. 民族國家的治理 這里特指在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對政府主導的公共物品供給過程的管理。 政府部門與各種參與公共
43、物品供給的非政府行動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關系,政府的任務在于借助合作網絡來“保證服務提供得以實現”。這些合作網絡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1)政府間合作網絡 (2)政府項目執(zhí)行網絡 合同外包是構建項目執(zhí)行網絡的主要方式。 (3)公私合伙網絡 常見的方式有:財政補助;特許經營權;公私合營企業(yè)。 3. 社區(qū)治理 社區(qū)治理是對社區(qū)合作網絡的管理。 社區(qū)部門是相對自治的,是一種源自社區(qū)群體內在合作需要而產生的以自助為基本特征的組織。它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表現在:一方面,各種社區(qū)組織更關心其服務對象,更強調自下而上的參與,更了解社區(qū)自身面臨的問題,在提供公共服務時也比政府
44、部門和市場機制更有彈性、更有效率、更有創(chuàng)意和更具關懷精神;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社區(qū)資源,社區(qū)組織能夠推動社區(qū)成員參與社區(qū)的發(fā)展計劃,參與解決社區(qū)內的公共事務,并使公共服務直接處于社區(qū)民眾的監(jiān)督和控制之下。 社區(qū)部門經常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供公共服務,促成公民與政府進行合作。一是志愿服務。二是利用各種非營利組織或私營機構來整合社區(qū)的公共服務資源。三是消費者控制。 四、網絡治理的多重困境 1. 可治理問題 并非任何社會問題都可以通過合作網絡來解決,在市場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網絡也不一定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就算是可用合作網絡解決的問題,在具體實施時卻又可能面臨多種兩難選擇:一是合作與
45、競爭的矛盾。二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三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一般來講,合作網絡在解決城市復興、社會排斥、犯罪與社區(qū)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等棘手問題上較有優(yōu)勢,這些問題具有以下特征:比較復雜,比較區(qū)域化、多樣化的公共需求。最后,在網絡管理的過程中,要使治理機制在合作與競爭、開放與封閉、原則性與靈活性之間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和適當的張力,可以用權變的策略來解決管理中各種不斷浮現的問題和矛盾。 2.合法性問題 一方面,許多公眾認為由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聯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是不合法的,提供公共物品是且只能是政府的職責。另一方面,由于許多公共物品由社區(qū)部門自行組織或有第三部門來提供,不再由政府部門來
46、供給,公眾減少了對政府的“忠誠投入”。 要想將政治系統的合法性合作網絡的合理性有機地結合在一塊,就必須改造公民文化,引導公眾立足相互依賴的社會環(huán)境去認識和評判政治系統與合作網絡之間的關系。 合作網絡的權威從根本上來源于政治權威的認同,是政治系統以法律或默認的方式將公共權力賦予了其他行動主體,而且,合作網絡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參與。 3. 有效性問題 治理能力與治理需求之間的差距是產生有效性問題的直接原因。 為了提高合作網絡的有效性。我們必須:(1)明確網絡的能力限度。(2)開發(fā)新的管理工具。(3)培養(yǎng)網絡的管理者。這種管理者應該具備四種能力:一是應對不確定環(huán)境的能力;二是處理社會關系、
47、營造合作氛圍的能力;三是制定和調整網絡管理條例的能力;四是培養(yǎng)網絡共同價值與信念的能力。(4)相互尊重與理解。 4. 責任性問題 由于合作網絡建立在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共享權力、分擔責任的機制上,所以帶來了公私界限的模糊、責任認定的困難,這為公共行動者互相推委、轉嫁責任提供了可能。 建構和完善責任機制,以增強網絡的責任性和回應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強化: 第一,加強行政倫理建設,重塑職業(yè)主義精神。第二,完善公共責任制度,確保公民權利的實現。第三,在合作網絡中,政府也有著特殊的責任定位。 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增強責任機制首先意味著加強國家的制度化建設,增強政府的動員能力、穩(wěn)定能力
48、和制衡能力。只有這樣,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才有能力承擔起公共責任,回應社會的不同需求。 第二節(jié)當代西方政府改革 一、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 1. 西方各國政府改革的概況及特點 英國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發(fā)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以后,開始了以注重商業(yè)管理技術、引入競爭機制和顧客導向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美國是現代管理科學的搖籃,“20世紀的美國文化是以信奉管理為特征的”。 1993年,克林頓上臺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政府改革——“重塑政府運動”,其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并堅持顧客導向、結果控制、簡化程序和一削到底原則;改革的基本內容是精簡政府機構、裁剪政府雇員、放松管
49、制、引入競爭機制以及推行績效管理。 這場改革的一個綱領性文獻戈爾而所領導的國家績效評價委員會的報告,簡稱《戈爾報告》。該報告指出了政府改革的四項主要原則:(1)消除繁文縟節(jié),由注重過程的系統轉變?yōu)樽⒅亟Y果的系統;(2)把顧客放在首位;(3)授權雇員以取得成果;(4)一削到底,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 新西蘭的公共管理部門管理改革有三個基本趨向:一是政府已使許多由公共組織履行的功能商業(yè)化;二是只要可能就將商業(yè)活動與非商業(yè)活動分開,并將交易活動轉移到公共公司;三是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上的變化。 2. 西方各國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經濟和政治因素在將改革提上議事日程上起了決定的作用
50、。 其次,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個推動力。 再次,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種催化劑。 最后,傳統的官僚體制(科層制)的失效和商業(yè)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響是當代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另一個動因。 二、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措施 1. 政府職能的優(yōu)化 2. 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 (1)政府業(yè)務合同出租。(2)以私補公,打破政府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yè)的伙伴關系。(3)公共服務社會化。 3. 分權 4. 引入現代化管理技術 5. 人力資源管理改革 (1)放松管制、增強靈活性。(2)公共管理者的非職業(yè)化。(3)績效評估以及靈活
51、的付酬制度。 6. 機構的重組 三、治理的新模式 在當代西方政府改革運動中,至少有過四種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這四種模式及其特征分別是: 1. 效率驅動模式 2. 小型化與分權模式 3. 追求卓越模式 4. 公共服務取向模式 本書作者將新公共管理的內容歸納為如下八個方面:(1)讓管理者進行管理(強調職業(yè)化管理);(2)衡量業(yè)績(明確的績效標準與績效評估);(3)產出控制(項目預算與戰(zhàn)略管理);(4)顧客至上(提供回應性服務);(5)分散化(公共服務機構的分散化和小型化);(6)引入競爭機制;(7)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方式;(8)改變管理者與政治家、公眾
52、的關系。 這八個要點既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四、對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評價 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曾在公共管理中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西方世界由工業(yè)化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或信息社會的轉變,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它的基本原則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并在實踐中逐漸失效或過時。 首先,作為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基石的官僚體制(科層制)已被證明是一種過時、僵化和無效率的政府體制模式。 其次,政府機構作為公共物品及服務的唯一提供者的壟斷地位已經動搖。 再次,政治與行政的分開在實踐中是難以做到和不顯示的。 最后,傳統的人事行政模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53、 與舊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具現代性和生命力。 然而,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及實現模式并不是完善的,它有著其內在的缺陷或局限性。人們也提出了種種批評。 首先,人們批評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 其次,人民批評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市場化和管理主義的總方向。 再次,人們還對“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種具體措施提出批評。 第三節(jié)轉軌時期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 一、歷次機構改革的簡要回顧 二、歷次機構改革的成就、經驗和教訓 我國政府改革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政府改革的被動適應性遠遠大于主動的前瞻性。 (2)政府改革視角的褊狹。(3)缺乏對政府改革理論上的
54、反思。 (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會系統。(5)效率主義改革典范的局限。 三、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新趨勢 1.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2.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國務院機構改革的5個重點:(1)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派;(2)完善宏觀調控體系;(3)健全金融監(jiān)管體制;(4)繼續(xù)推進流通管理體制改革;(5)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jiān)管體制建設。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心不再是機構撤并,而是行政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以及政府職能轉變。 3. 試點城市深化公共行政體制改革的方案 試點的主要內容是:從行政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入手,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體制,調整政府職能定位,實行決策與執(zhí)行相對
55、分離,完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改進公共服務和加強依法行政。 行政三分制的主要內容:將行政管理職能分為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三部分,在相對分離的基礎上,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協調。 第四章政府間關系 第一節(jié)政府間關系研究概述 一、什么是政府間關系 1. 政府間關系的詞源 2. 國內學者對政府間關系的理解 3. 政府間關系的定義 政府間關系是指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它既包括縱向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同級地方政府之間以及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的非同級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 二、國內外政府間關系研究的進展 1. 國外政府間
56、關系的研究現狀 2. 國內政府間關系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三、政府間關系研究的網絡途徑 政府間關系的研究途徑主要有三種:傳統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網絡模式, 網絡模式作為政府間關系的新型模式,其特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1. 行動者的多樣性與等級制色彩的弱化 2. 相互依賴與分權 3. 策略活動與合作 第二節(jié)西方政府間關系的歷史與現實 一、西方政府間關系的歷史演進 早期的西方政府間關系主要表現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從整體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關系的歷史進程大致經歷了由集權到分權,再由分權走向集權,又由集權走向分權兩個起伏的階段。 二、西方政
57、府間關系的若干模式 1. 拉焦爾模式 拉焦爾根據分權的程度將政府間關系的類型分為三種:一是政治性分權,二是行政性分權,三是行政權轉讓。 2. 賴特模式 賴特將美國各個時代的三級關系定為分離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三種。 3. 羅斯構想 著重于中央與地方的依存,認為不是一個中央與一個地方的關系,而是復數中央與多數地方之間的關系,而且地方上也有自律性。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相互依存,地方單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單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獨立。 4. 松村岐夫模式 將不同時期日本的政府間關系模式概括為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 5. 羅茨模式 將政府間的管理結構分為官僚體
58、制、市場方法和網絡管理。 三、西方政府間關系發(fā)展的新趨勢:網絡模式的出現 1. 政府間關系等級制色彩的弱化 西方國家政府間關系等級制的弱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都市區(qū)管轄單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的上升改變了城市與州和聯邦的關系。 由于地方的碎片化,使地方政府在某些服務領域進行競爭,才確保了服務水平在各個地區(qū)的改善,并且為具有不同偏好的公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地方政府的碎片化也使不同的服務由不同的政治管轄單位來提供,它們相互合作進行互補,最大化地提高了服務供給的效率。 聯邦與市的合作和直接聯系已成為美國聯邦制的一大基本特點。 2. 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傾向 美國自實行聯邦
59、制以來,政府間關系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二元聯邦主義、合作聯邦主義、新聯邦主義與財政聯邦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的“還權于州與地方”的改革的核心內容為:分享財政,分擔供給公共服務的任務,分享政策制定的權力。具體措施包括:以“整筆補助”代替“分類補助”,放松對州和地方政府的規(guī)制等。 英國的權力下放強調的是權力的分享而不是分割,強調地方的主要角色是治理而不是執(zhí)行或管理中央制定的政策,強調的是建立中央與地方的“伙伴關系”,而不是隸屬關系。 3. 地方政府間的合作現象日漸普遍 地方政府之間已不僅僅是競爭者,它們在許多領域展開了廣泛的合作,成為西方各國地方政府間關系發(fā)展的一種主要趨勢。
60、 地方政府之間合作的最初動因是經濟以及社會紐帶日益將它們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它們在許多方面成為利益共同體或者常常面臨共同的問題,必須彼此依賴對方的資源和協作才能實現各自的目標。 地方政府之間建立地方政府協會或有關部門的協會,也是形成合作關系的一種途徑。 第三節(jié)中國政府間關系的現狀與改革 一、中國政府間關系的傳統模式:等級控制模式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體制,政府間關系在總體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高度一體化的等級控制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政府間關系主要有三個顯著的特征: 第一,在政府間的結構關系上,主要體現為層級隸屬關系。 第二,在政府間的權力分配上,實行中央高度集
61、權。 第三,在政府間的橫向關系上,阻隔多而聯系少。 (1)缺乏合作的內在動力與需求。(2)缺乏合作的物質基礎。 二、中國政府間關系的新發(fā)展:網絡模式的端倪 1. 政府間關系等級制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間關系的等級制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準層級的壓縮 (2)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發(fā)展對等級制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為發(fā)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了兩項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對若干中心城市實行計劃單列,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副省級市;二是實行市管縣體制。 單列市及副省級城市的設置使政府間關系更具有靈活性,尤其使城市政府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促進了中心城市
62、的快速發(fā)展。 市管縣體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在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上,有助于城鄉(xiāng)經濟的互補與聯合,有助于農村的城市化;在地方行政體制的發(fā)展上,加強了省、市、縣之間的關系,使市、縣兩級政府的職能都能有所擴展。 2. 地方分權改革 (1)中央與地方經濟關系調整中的權力下放 伴隨著中央對地方的經濟管理權限下放,中央管理經濟的范圍和比重明顯縮小。其結果是:一方面使地方政府不僅成為地區(qū)經濟的主宰,而且成為地方利益代表的主體;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與企業(yè)尚未完全分開,造成了地方政府間的惡性競爭。 (2)中央與地方政治關系調整中的地方擴權 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擴大地方的干部管理權限。 在行政
63、領導體制方面,由集體負責制改為首長負責制。 3. 橫向關系的擴展 (1)地方政府橫向聯系的類型 一是省區(qū)間的經濟協作區(qū)。二是省區(qū)毗鄰地區(qū)經濟協作區(qū)。 三是省區(qū)內經濟協作區(qū)。四是城市經濟技術協作網絡。 (2)地方政府橫向聯系的經典案例 (3)地方政府間橫向聯系對政府間關系的影響。 首先,地方政府間的橫向合作密切了地方之間的經濟關系,從而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其次,地方政府間橫向合作的發(fā)展改變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國政府間關系的進一步調整 1. 我國政府間關系進一步調整的必然性 (1)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政府的生存環(huán)境,要求政府壓縮層級,分散決策權力
64、。 (2)政治民主化的發(fā)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適度分權。 (3)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務的日漸交織也推動著政府間關系做出適應性調整,推動政府間橫向合作的發(fā)展。 2. 我國政府間關系進一步調整的措施 (1)簡化政府組織間的層級結構 (2)地方的合理分權 (3)加強橫向合作 3. 走向一種網絡模式的中國政府間關系 網絡模式的政府間關系以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政府間的分權與相互合作為特征,它正在成為中國政府間關系的未來走勢。 首先,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政府間的組織結構將不再以科層體系為基礎,而是建立在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網絡組織之上。 其次,政府間的關系將從單向依賴走向互相依賴。 最
65、后,地方政府間的合作關系會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領域都將向縱深發(fā)展。 第五章政府作用 第一節(jié)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角色 一、國外學者關于政府作用問題的討論 二、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行為模式 政府的作用或行為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五種角色: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2. 宏觀經濟的調控者 3. 外在效應的消除者 4.收入及財產的再分配者 5. 市場秩序的維護者 三、國家神話和市場烏托邦 在關于國家(政府)和市場各自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關系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兩種誤區(qū): 一種是片面夸大國家或政府的作用,這是一種關于國家作用的神話; 這種觀點基于這
66、樣一個假定,即國家或政府及其官員是大公無私、無所不能的。 另一種是片面夸大市場的作用,這是一種關于市場作用的烏托邦觀點。 這種觀點基于完善、充分競爭市場的假設之上。 實際上這兩種假定都是不能成立的。政府及其官員并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它們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同樣也會失敗,而且政府失敗比市場失敗更具毀滅性,政府的不恰當干預不僅不能彌補市場缺陷或消除政府失靈,相反加劇了政府失靈。 造成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的政府行為都不能免受自利動機的影響;在不受市場制約時由自利動機驅使的行為必然導致尋租及腐??;不當的干預會瓦解市場;干預妨礙經濟自由。 市場的缺陷及失靈主要變現在: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宏觀經濟總量的平衡和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難以調整和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它不能適應公共物品的有效生產以及外在效應的消除,不能解決收入及財富的公平分配問題;市場機制無法防止壟斷,它本身容易受到破壞。 政府的干預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其基本經驗是:(1)政府不要急于干預經濟,而要盡量讓市場自行運作,直到確實需要政府介入為止;(2)政府應根據市場自行調整和平衡;(3)政府不應靠主觀臆測而應根據經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市教育局冬季運動會安全工作預案
- 2024年秋季《思想道德與法治》大作業(yè)及答案3套試卷
- 2024年教師年度考核表個人工作總結(可編輯)
- 2024年xx村兩委涉案資金退還保證書
- 2024年憲法宣傳周活動總結+在機關“弘揚憲法精神推動發(fā)改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專題宣講報告會上的講話
- 2024年XX村合作社年報總結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歷史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
- 2024年小學高級教師年終工作總結匯報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物理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
- 2024年xx鎮(zhèn)交通年度總結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小學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 2024年XX村陳規(guī)陋習整治報告
- 2025年學校元旦迎新盛典活動策劃方案
- 2024年學校周邊安全隱患自查報告
- 2024年XX鎮(zhèn)農村規(guī)劃管控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