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華清中學高三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華清中學高三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100分鐘,滿分100
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
一、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7題為單選,8---12題為多項,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以不同初速度將兩個物體同時豎直向上拋出并開始計時,一個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可忽略,另一個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大小與物體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虛線和實線描述兩物體運動的v-t圖象可能正確的是
2. 甲乙兩汽車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在t=0到t=t1的時間內,它們的v-t圖像如圖所示.在這段時間內( )
A.汽車乙的平均速度
2、等于 B.汽車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C.甲乙兩汽車的位移相同
D.汽車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漸減小,汽車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漸增大
3、如圖,質量mA>mB的兩物體A、B疊放在一起,靠著豎直墻面。讓它們由靜止釋放,在沿粗糙墻面下落過程中,物體B的受力示意圖是
4.如圖,光滑的四分之一圓弧軌道AB固定在豎直平面內,A端與水平面相切。穿在軌道上的小球在拉力F作用下,緩慢地由A向B運動,F始終沿軌道的切線方向,軌道對球的彈力為N.在運動過程中
A.F增大,N增大 B.F減小,N減小
C.F增大,N減小 D.F減小,N增大
5. 應用物理知識分析生活
3、中的常見現象,可以使物理學習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體,由靜止開始豎直向上運動,直至將物體拋出.對此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
A.手托物體向上運動的過程中,物體始終處于超重狀態(tài)
B.手托物體向上運動的過程中,物體始終處于失重狀態(tài)
C.在物體離開手的瞬間,物體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體離開手的瞬間,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6.如圖所示,帶箭頭的實線表示電場中的一條電場線,在這條電場線上有a、b兩點,則 A.a點的場強一定大于b點的場強
B.a點的電勢一定高于b點的電勢
C.從a點由靜止釋放的正電荷,僅在電場力作用下一定能運動到b點
D.將一負電荷
4、從b點移到a點,電荷的電勢能一定增加
7.有一條兩岸平直,河水均勻流動、流速恒為v的大河,小明駕著小船渡河,去程時船頭朝向始終與河岸垂直,回程時行駛路線與河岸垂直。去程與回程所用時間的比值為k,船在靜水中的速度大小相同,則小船在靜水中的速度大小
A. B. C. D.
8.如圖,質量相同的兩物體a、b,用不可伸長的輕繩跨接在同一光滑的輕質定滑輪兩側,a在水平桌面的上方,b在水平粗糙桌面上。初始時用力壓住b使a、b靜止,撤去此壓力后,a開始運動,在a下降的過程中,b始終未離開桌面。在此過程中
A.a的動能小于b的動能 B.兩物體
5、機械能的變化量相等
C.a的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等于兩物體總動能的增加量
D.繩的拉力對a所做的功與對b所做的功的代數和為零
9.如圖(a),直線MN表示某電場中一條電場線,a、b是線上的兩點,將一帶負電荷的粒子從a點處由靜止釋放,粒子從a運動到b過程中的v-t圖線如圖(b)所示,設a、b兩點的電勢分別為、,場強大小分別為、,粒子在a、b兩點的電勢能分別為、,不計重力,則有
A.> B.>
C.< D.>
10.如圖所示,導線框abcd與固定直導線AB在同一平面內,直導線AB中通有恒定電流I,當線框由圖示位置向右勻速運動的過程中 ( )
A.線圈中的感應電流方
6、向是abcda
B.線圈中的感應電流方向是dcbad
C.線圈中的感應電流大小不變
D.線圈中的感應電流大小逐漸減小
11.汽車油量表的工作原理圖如圖所示,物體M為油面上的浮子,
浮子帶動滑動變阻器的金屬滑桿P上下移動,通過理想電壓
表反映油箱內油量的大小則由圖可知 ( )
A.滑動觸頭P向上運動時,電壓表示數變大
B.不論電壓表示數多大,電源內的電流不發(fā)生變化
C.電壓表示的數為零時,電源內沒有電流
D.滑動觸頭P滑動到電阻的最上端時,電源內的電流最大
D1
D2
L
S
E
12.如圖所示,E為電池,L是直流電阻可忽略不計、自感系數足
7、夠大的線圈,D1、D2是兩個規(guī)格相同的燈泡,S是控制電路的開關.對于這個電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剛閉合S的瞬間,D1先亮,D2后亮 B.剛閉合S的瞬間,D2先亮,D1后亮
C.閉合S待電路達到穩(wěn)定后,D1熄滅,D2比S剛閉合時亮
D.閉合S待電路達到穩(wěn)定后,再將S斷開瞬間,D1不立即熄滅,D2立即熄滅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實驗、填空題(本題2小題,共12分。將正確答案填在相應題號后的橫線上或按題目要求作答。)
13.如圖所示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裝置,部分導線已連接。
(1)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中未完成的電路連接好。
(2)如果在閉合開關時發(fā)現靈敏
8、電流表的指針向右偏了一下,那么閉合開關后,將原線圈迅速插入副線圈的過程中,電流表指針將向 偏;原線圈插入副線圈后,將滑動變阻器滑片迅速向右滑動時,電流表指針將向 偏。
14. 在“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時,某同學把兩根彈簧如圖1連接起來進行探究.
鉤碼數
1
2
3
4
LA/cm
15.71
19.71
23.66
27.76
LB/cm
29.96
35.76
41.51
47.36
第14題表1
(1)某次測量如圖2所示,指針示數為________ cm.
(2)在彈性限度內,將50 g的鉤碼逐個掛在彈簧下端,得到指針A、B的示
9、數LA和LB如表1.用表1數據計算彈簧Ⅰ的勁度系數為____ N/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由表Ⅰ數據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計算出彈簧Ⅱ的勁度系數.
三、本題共4小題,共40分解答時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5.(8分)如圖所示是質譜儀示意圖,圖中離子源S產生電荷量為q的離子,經電壓為U的電場加速后,由A點垂直射人磁感應強度為B的有界勻強磁場中,經過半個圓周,打在磁場邊界底片上的P點,測得PA=d,求離子的質量m。
16.(10分)如圖,水平地面上的矩形箱子
10、內有一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斜面上放一質量為m的光滑球。靜止時,箱子頂部與球接觸但無壓力。箱子由靜止開始向右做勻加速運動,然后改做加速度大小為a的勻減速運動直至靜止,經過的總路程為s,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為v.
(1)求箱子加速階段的加速度大小a。
(2)若a>g tanθ,求減速階段球受到箱子左壁和頂部的作用力。
17.(12分)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MN上方有一個粗糙絕緣平臺PQ,高度為h=0.4m平臺上方PR右側有水平向右的有界勻強電場,PR左側有豎直向上的勻強電場,場強大小均為E=1.1l04 N/C有一質量m=1.010-3kg、電荷量為q= —1.010-6C的滑塊,放在
11、距離平臺左端P點L=0. 5m處,滑塊與平臺間的動摩擦因數現給滑塊水平向左的初速度=4m/s,取g=10m/s2,求:
(1)滑塊經過P點時的速度;
(2)滑塊落地點到N點的距離
18.(10分)2008年8月11日下午14:30,第二十九屆奧運會跳水比賽在“水立方”展開第二場角逐。在男子雙人十米臺決賽中,中國組合林躍/火亮優(yōu)勢明顯,最終以總分482.46分成功折桂,幫助中國隊奪得第七枚金牌。如圖甲是林躍/火亮在跳臺上騰空而起的英姿。中國組合林躍/火亮站在距水面10m高的跳臺跳板上的最邊緣端,他們的重心離跳板板面的高度大約為1m,當他們騰空躍起后其重心離跳板板面最大高
12、度為2m,下降到手觸及水面時伸直雙臂做一個翻掌壓水花的動作,如圖乙所示,這時他們的重心離水面大約為1m。(g取10m/s2,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不計空氣阻力,試估算從躍起到手觸及水面的過程中運動員完成一系列動作可利用的時間多長;
(2)忽略運動員進入水面過程中受力的變化,入水后,運動員的重心能下沉到離水面約2.2m處,試估算水對運動員的平均阻力約是運動員自身重力的幾倍。
圖甲
圖乙
華清中學2015屆高三開學摸底考試
物 理 試 題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B
A
13、
C
D
B
B
AD
BD
BD
AB
CD
二、填空、實驗題
13、(1)如圖所示.(2分)
(1)右,左(每空1分)
14、 [答案] (1)(15.95~16.05)cm,有效數字位數正確 (2)(12.2~12.8) N/m 能
【考點】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牛頓第二定律
【解析】(1)設加速過程中加速度為a’,由勻變速運動公式
解得
(2)設球不受車廂作用,應滿足
解得
減速時加速度由斜面支持力N與左壁支持力P共同決定,當時
P=0
球受力如圖。
由牛頓定律
解
14、得
17.解:(1)由動能定理 ①
得: ②
(2)脫離平臺后物體豎直方向運動的加速度為a,下落時間為t
③
④
⑤
解得:
18. 解:本題重點考查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所學的物理模型,考查豎直上拋運動規(guī)律及研究方法,動能定理的應用。
(1)運動員在空中的運動可等效為豎直上拋運動。
運動員從躍起升到最高處,重心升高了
這個過程可逆向看做自由落體運動,因此此過程歷時
運動員從最高處自由下落到手觸及水面的過程中下落的高度為
這個過程歷時
故運動員要完成一系列動作可利用的時間為
(2)運動員手觸及水面到她的重心下沉到離水面約2.2m處所經歷的位移為
手觸及水面時瞬時速度為
因此,從手觸及水面到重心下沉2.2m的過程中,由動能定理可得
故可得,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