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單元第1課時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單元第1課時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1(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單元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第1課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漢代儒課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漢代儒 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1含義: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圍繞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爭論、詰難、批駁的局面。2形成背景: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重大轉型。(1)經(jīng)濟:_瓦解,封建經(jīng)濟興起、發(fā)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戰(zhàn)亂紛爭,諸侯、士大夫崛起。(3)人才:“_”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私學興起。答案:(1)井田制(3)士3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及思想)(1)儒家:代表主要思想孔子思想核心:“仁”和“禮”;人際關系:仁者
2、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為政以_”;主張“_”,維護等級名分;教育思想:_(打破貴族壟斷教育);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和“_”思想;倫理思想:主張人性本善說。荀子政治思想:施政禮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倫理思想:主張“_”;哲學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論思想。答案:德克己復禮有教無類民貴君輕性惡論(2)道家:代表主要思想老子哲學思想:“_”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辯證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面并可以互相轉化;政治思想:倡導“_”,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莊子哲學思想: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價值觀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答案:
3、道無為而治(3)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主要觀點:法治;變法革新;法、術、勢相結合;建立_的中央集權國家。主要影響:為古代改革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4)墨家創(chuàng)立者墨子:主要觀點:“_”、“非攻”、“_”、“節(jié)儉”。主要影響:其思想代表下層民眾,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答案:(3)君主專制(4)兼愛尚賢4意義(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_運動。(2)奠定了中國_體系的基礎。答案:(1)思想解放(2)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1背景(1)漢初的黃老“無為”思想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漢武帝時期,國力增強,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一成為當務之急。(3)董仲舒的“新儒學”
4、思想體系迎合了漢武帝的統(tǒng)治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體系(1)思想來源: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道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2)主要內(nèi)容。提出“春秋_”和“_,獨尊儒術”(針對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_”(限制皇權),宣揚“_”(神化皇權)。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_”。答案: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3漢武帝尊儒措施(儒學的制度化)(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2)政治方面:重用儒者參與國政;儒學作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標準。(3)教育方面:將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興辦中央_與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4影響(1)
5、儒學在政治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2)儒學開始確立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地位。答案:(3)太學特別提醒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是要消滅其他各派學說,而是要把儒家思想作為其統(tǒng)治的主導思想而加以扶植。漢代的新儒學不僅僅是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思想,而且還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各家的思想。1正確評價和對待孔子的思想(1)評價: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對于緩和階級矛盾,調整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給現(xiàn)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提供了借鑒,其改良政治的主張,也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岸Y”:帶有承認等級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的消極
6、性,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把它作為進行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2)態(tài)度:古為今用,批判繼承??鬃訌娬{“仁”“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強調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孔子思想中的“民無信不立”的誠信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華,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成為對今天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因素。例如,孔子追求的“禮”,雖然具有保守的一面,但“禮”作為一般的政治、倫理、道德規(guī)范,仍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
7、。2百家爭鳴的焦點有哪些?(1)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鬃诱J為“性相近”;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認為“人性惡”。(2)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關于普通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孔子提出“愛人”的主張;墨子提出“兼愛”的觀點。關于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從“人性善”的理論出發(fā),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從“人性惡”的理論出發(fā),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3)人與自然的關系怎樣。荀子提出“天行有?!薄爸铺烀弥?;萬物之源的“道”不可認識;人應順應自然。(4)如何治國??鬃又鲝垺暗轮巍保幻献又鲝垺叭收?;荀子用“仁義”“王道”施政;法家實行“法治”;老子采取“無為而治”;墨子提出“
8、兼愛”與“尚賢”。3董仲舒新儒學的實質和特點(1)實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上是思想文化專制。(2)特點:從思想內(nèi)涵看,融儒家、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為一體。主張在政治思想方面實行“大一統(tǒng)”,強調君主權威,賦予君權以神權色彩。在宣揚君權神授的同時,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性為目的,受到統(tǒng)治者重視,迅速成為社會正統(tǒng)思想。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本質是唯心主義。承認現(xiàn)實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權專制),目的是維護現(xiàn)實統(tǒng)治。4如何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目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新儒學以加強封建專制統(tǒng)治,鞏固國家統(tǒng)一,實質上是思想文化的專制。(2)評價: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由此確立了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中國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確立了在統(tǒng)治思想上的主導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主思想的自由發(fā)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