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3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3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3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 【情景激趣】 下面是我國唐朝詩人的一首題為“廬山桑落洲”的詩: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shù)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課標內(nèi)容要求 核心素養(yǎng)對接 知識體系引導 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說明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1.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識別3~4種常見地貌→地理實踐力+區(qū)域認知 2.描述所識別的地貌,說明這些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 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 |知識清單| 閱讀教材P32~P34“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填寫下列知識。 (2)風力作用 微思考 有人說河流的上游分布的是侵蝕地貌,河流的中下游分布的是堆積地貌,這種說法對嗎? 提示 不對。河流的上游以侵蝕地貌為主,但也有堆積地貌,如山麓沖積扇;河流的中下游主要是堆積地貌,但也有侵蝕地貌,如河流凹岸。 |案例探究| 材料 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面積40萬平方千米,占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顆粒細,土質(zhì)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養(yǎng)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農(nóng)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于缺乏植被保護,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梁、峁…… 結合材料探究: (1)黃土高原的形成與哪一種外力作用有關? (2)黃土高原表面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又與什么外力作用有關? 答案 (1)黃土高原的形成與風力的堆積作用有關。 (2)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方法規(guī)律| 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等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海浪、重力等改變地表形態(tài),形成各種外力地貌,具體如下表所示: 1.侵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 典型景觀 風力 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風蝕洼地、溝谷、風蝕柱、風蝕蘑菇、戈壁、裸巖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流水 沖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溝壑縱橫 河流流經(jīng)的高原、山地 流水 溶蝕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河流流經(jīng)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巖石地區(qū) 冰川 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峽灣 高山和高緯度冰川地區(qū) 海浪 侵蝕 形成海蝕崖、海蝕穴、海蝕平臺、海蝕柱、海蝕拱橋等海蝕地貌 濱海地帶 特別提示 河流凹岸侵蝕與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jīng)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chǎn)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 形成彎道環(huán)流,在彎道環(huán)流作用下,凹岸發(fā)生侵蝕,凸岸發(fā)生堆積,河流變得越來越彎曲。如下圖: 2.沉積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 典型景觀 風力 沉積 形成沙丘、沙壟和黃土堆積 干燥內(nèi)陸及鄰近地區(qū) 流水 沉積 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 沉積 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qū)和高緯度地區(qū) 海浪 沉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 |綜合思維| 1.請根據(jù)這段描寫,用下面的關鍵詞,推測張家界河谷的形成。 位于湖南省境內(nèi)的張家界,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張家界市西接云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qū)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鄰,其總的地勢是自西向東傾斜。張家界市境內(nèi)四季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fā)育,各條溪流匯入澧水后,從西向東,一直流入洞庭湖。 張家界市的河谷多為隘谷、峽谷。河谷底部呈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當你泛舟或河流在這段河谷的急流險灘上時,驚濤駭浪會使你感到驚心動魄。 (選自張家界之旅網(wǎng)站) 關鍵詞:地殼 抬升 溪流 向下 侵蝕 河流兩岸 水流 提示 分析張家界河谷的形成過程,應綜合考慮內(nèi)力、外力的共同影響。內(nèi)力作用使地殼發(fā)生垂直運動,外力作用使河床不斷下切,河谷處在發(fā)育的早期階段。 |地理實踐力| 2.在學習河流堆積地貌時,有位教師帶領同學們做了下面的實驗,說明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模擬這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一杯小米或細沙、一本書、一張白紙。 實驗步驟: ①將白紙平鋪在桌面上。 ②將書本打開并傾斜放于桌面上。 ③將小米或細沙自書本的中縫從高處向下緩緩傾倒。 ④觀察在白紙上形成的堆積體的外形特點。 (1)細沙在書本前的堆積體外形是否具有山前洪(沖)積扇的特征? (2)流水搬運物體的重量與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據(jù)此推想,山前洪(沖)積扇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 (3)這個實驗能否反映山前洪(沖)積扇不同顆粒沉積物的分布規(guī)律?為什么? (4)如何改進這個實驗? 提示 (1)可以明顯地看出堆積體具有山前洪積扇的扇形特征。 (2)洪積扇頂物質(zhì)較粗,主要為砂、礫,分選性較差。隨著流水搬運能力向扇緣減弱,堆積物質(zhì)變細,分選性也較好,一般為沙、粉沙等。 (3)不能。因為實驗選用的顆粒物大小比較均勻,作用力為重力。 (4)選擇顆粒大小和形狀不同、質(zhì)量不等的物質(zhì)混合作為實驗材料,用流水作搬運媒介。 |人地協(xié)調(diào)觀| 3.我國古村落遺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階地上,半坡村落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是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在靠近河流、地勢較高的河谷階地上營建的相對集中的居住場所(如下圖)。 為什么我國古村落大多坐落在河谷階地上? 提示 河谷階地靠近河流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沒。 流水對地貌形態(tài)的影響普遍而強大,但在不同地區(qū),流水作用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回答第1題。 1.下列關于流水作用的正確敘述是( ) A.在中下游平原地區(qū),河流向下侵蝕強烈,常形成峽谷 B.在上游山區(qū),河流以側(cè)蝕為主,常形成“V”型谷 C.山區(qū)河流出山口處,由于流水的搬運作用,常形成沖積扇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 解析 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區(qū),河流的側(cè)蝕作用強烈,常形成寬廣的“槽”型谷;而上游山區(qū),河流的下蝕作用強烈,常形成“V”型谷;河流出山口處的沖積扇,是河流的沉積作用形成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 答案 D 下圖為“河谷發(fā)育階段示意圖”,讀圖回答2~4題。 2.讀甲圖可知,按河谷發(fā)育程度由先到后正確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3.影響河谷發(fā)展的主要地質(zhì)作用是( ) A.內(nèi)力作用 B.斷裂下沉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 4.乙圖地貌在甲圖中哪個階段發(fā)育最典型,影響丁岸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③ 侵蝕 B.④ 堆積 C.③ 堆積 D.④ 侵蝕 解析 第2題,河谷的形成過程先是河水向下深切,形成“V”型河谷;然后河水向河谷兩側(cè)侵蝕,河道變寬,流速減慢;最后是河谷繼續(xù)變寬,形成“槽”型河谷。第3題,河谷是最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河谷主要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第4題,河流凹岸與凸岸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在①②③④中,④河流彎曲度最大,凹岸與凸岸發(fā)育最典型。圖中丁處為凹岸,發(fā)生的主要是流水侵蝕作用。 答案 2.C 3.C 4.D 下面四幅圖是不同地貌的圖片。讀圖回答5~6題。 5.四種地貌中,由風力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四種地貌中,由堆積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題,四種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分別為海浪侵蝕作用、風力堆積作用、流水侵蝕作用、風力侵蝕作用。第6題,風攜帶的沙子在遇到阻力(風速減弱)時,堆積下來,形成沙丘。 答案 5.B 6.B 一、選擇題(共11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讀圖,完成1~2題。 1.圖1中,形成該河谷的地質(zhì)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風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風化作用、冰川作用 2.圖2中,E、F示意的河谷形態(tài)分別出現(xiàn)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圖1中河谷為U型谷與V型谷的組合,U型谷形成較早,V型谷形成較晚,U型谷是冰川侵蝕作用的結果,V型谷是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第2題,讀圖可知,E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傾斜的河流階地,F(xiàn)為河口附近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答案 1.C 2.D 下圖是我國某歷史遺址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宮室遺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诤恿髯蟀丁、郾欢逊e的河岸 ④受侵蝕的河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觀測水情?、诶谌∷喔取、弁寥婪饰郑m宜農(nóng)業(yè)發(fā)展?、艿V產(chǎn)資源豐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3題,根據(jù)河道中表示河流流向的箭頭可確定河流向東流,宮室遺址在右岸;另外,宮室遺址在凸岸,是流速較慢易產(chǎn)生堆積的河岸。第4題,山區(qū)河谷往往是土壤肥沃、利于取水灌溉、適宜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地方。 答案 3.C 4.D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的主要動力的結果,但其形態(tài)的變化往往促使我們做更具體的分析。據(jù)此回答5~6題。 5.下列選項與圖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風化作用、外力搬運 B.風化作用、內(nèi)力塑造 C.侵蝕作用、人類活動 D.侵蝕作用、外力搬運 6.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的形態(tài)是哪種外力作用的結果( ) A.風化作用 B.侵蝕作用 C.沉積作用 D.搬運作用 解析 第5題,地表巖石在溫度、水等的影響下,發(fā)生風化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屑,巖石碎屑在外力的搬運過程中逐漸沉積, 形成沉積物。第6題,該形態(tài)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 答案 5.A 6.B 位于浙江省樂清市境內(nèi)的雁蕩山,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F(xiàn)代地質(zhì)學研究表明,雁蕩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zhì)古火山,經(jīng)過抬升、切割、剝蝕,導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多方位立體斷面模型。讀雁蕩山峽谷圖,完成7~8題。 7.該景觀形成的原因是( ) A.古冰川作用 B.古巖漿活動 C.風力侵蝕 D.流水侵蝕 8.雁蕩山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巖漿活動-流水侵蝕-地殼抬升-風化 B.巖漿活動-地殼抬升-風化-流水侵蝕 C.搬運-流水堆積-變質(zhì)作用-地殼抬升 D.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流水堆積-地殼抬升 解析 第7題,浙江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因而雁蕩山峽谷主要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第8題,結合題干材料可知,該地貌巖石以白堊紀流紋巖為主,其反映的是巖漿活動;之后地殼抬升,又經(jīng)風化、流水侵蝕作用而成。 答案 7.D 8.B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許多天然的“橋”。讀圖回答9~10題。 9.上圖中丙地貌大量發(fā)育的地區(qū),其主要的巖石類型是( ) A.變質(zhì)巖 B.花崗巖 C.玄武巖 D.石灰?guī)r 10.關于上圖中“天生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主要是風力的堆積作用形成的 B.乙圖主要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C.丙圖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qū)廣布 D.丁圖在干旱和沙漠地區(qū)比較常見 解析 第9題,丙圖地貌景觀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區(qū),主要的巖石類型為石灰?guī)r。第10題,黃土“橋”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橋”是由海水侵蝕作用形成的;溶蝕“橋”地貌在我國西南地區(qū)較多;風力侵蝕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干旱和沙漠地區(qū)。 答案 9.D 10.D 11.在由同一粒徑的沙子組成的地面上,氣流的含沙量取決于風速的大小,當風速超過起沙風速后就會形成風沙流。下圖為風沙流中不同風速下空氣中含沙量隨高度的分布情況,據(jù)圖可知( ) A.不同高度的風沙流與風速成正比 B.高度越高,風沙流空氣中的含沙量就越大 C.在近地面約3厘米高度,相對含沙量與風速變化無關 D.在近地面3厘米以下,隨風速增加相對含沙量增多 解析 仔細讀圖分析,三條曲線交點對應的高度約為3厘米,對應的含沙量約為15%。3厘米以上,不同高度的風沙流與風速成正比,3厘米以下成反比;在同一風速下,高度越高風沙流空氣中的含沙量就越?。辉诮孛婕s3厘米高度,三種風速下,相對含沙量相同,說明相對含沙量與風速變化無關;在近地面3厘米以下,隨風速增加相對含沙量反而減少。 答案 C 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含1道附加題,共56分) 12.根據(jù)簡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正確搭配各圖示景觀的大致分布地區(qū)。 a.長江三峽________ b.樓蘭古堡________ c.天山一號冰川________ c.西北“魔鬼城”________ e.“魚米之鄉(xiāng)”________ f.“黃土高原”________ (2)請用地質(zhì)作用解釋下列地貌景觀的成因。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3)進一步給旅游參觀者解說D圖中①、②、③的具體名稱。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以上六種地貌形成的能量都來自于________。 答案 (1)a-A b-C c-D d-F e-B f-E (2)流水侵蝕 流水沉積 風力沉積 冰川侵蝕 流水侵蝕 風力侵蝕 (3)冰斗 角峰 U形谷 太陽輻射能 13.讀“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下圖中能正確反映上圖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___,該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蝕作用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上圖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淺灘的是________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縱剖面如上右圖所示,則形成的地理景觀最有可能是( )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若圖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斷堆積而擴大,最終與河流的哪岸相連?為什么? 答案 (1)乙 溯源侵蝕 下蝕 (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河流側(cè)蝕作用強烈,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 (3)C (4)與左岸相連。因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轉(zhuǎn)偏向力的影響,右岸水流急,沖刷嚴重,因此在河口處沉積的泥沙與左岸相連。 14.(附加題)下圖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區(qū)域等高線圖(單位:m)及沿BC剖面線的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20分) (1)沿著剖面線BC的地質(zhì)剖面圖中①②兩處發(fā)育成河谷的原因是什么? (2)P、Q兩支流中,水流較緩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 (3)在河流③和⑤兩處中:河流橫斷面呈“V”型的是________處,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橫斷面呈槽型的是________處,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處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②處斷層地帶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沿斷層線發(fā)育成河谷。 (2)P 等高線稀疏,坡度小,河流落差小。 (3)③ 流水向下侵蝕,切割河床?、荨×魉逊e作用和側(cè)蝕作用顯著-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3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 2018 2019 高中地理 第二 單元 地球 圈層看 地理環(huán)境 巖石圈 地表 形態(tài)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24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