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總復習:第五單元 單元整合提升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總復習:第五單元 單元整合提升 含答案(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單元整合提升
一、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歷程
1.由空想到科學: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設想。19世紀三四十年代,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為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創(chuàng)立了科學理論。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2.由理論到實踐: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社會主義運動迅速蓬勃發(fā)展起來,1871年法國爆發(fā)了巴黎公社武裝起義,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偉大
2、嘗試,社會主義由理論發(fā)展到實踐。
3.由理論到現實:《共產黨宣言》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進而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4.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二戰(zhàn)后,東歐出現了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八個社會主義國家,亞洲也出現了中國、朝鮮、越南、蒙古四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由一國勝利發(fā)展到多國勝利。
[針對訓練]
1.如圖為國際工人運動整體發(fā)展的示意圖,數字處填入內容對應的分別是( )
A.理論到
3、實踐、一國到多國、空想到科學
B.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
C.理論到實踐、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
D.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理論到實踐
解析: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馬克思主義誕生,①是從空想到科學;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②是從理論到實踐;俄國十月革命后其他一些國家也建立社會主義政權,③是一國到多國,故B項正確。
答案:B
二、近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及認識
階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現
認識
工業(yè)革命至二戰(zhàn)期間
以英國為中心的歐洲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
工業(yè)革命、第二
4、次工業(yè)革命、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是兩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fā)展趨勢
(3)新的國際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但多極化不可逆轉
(4)多極化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
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約組織
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兩極格局下,表現出多極化趨勢
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
5、末90年代初至今
兩極格局崩潰,多極化趨勢加強。暫時表現為“一超多強”
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美國、歐盟、日本成鼎立之勢;俄羅斯走出低谷;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針對訓練]
2.(2016·荊州質檢)1974年6月26日,歐洲共同體八國(愛爾蘭除外)和美國在內的北約15國簽署了《北大西洋關系宣言》,除美國重申對保衛(wèi)北大西洋地區(qū)的義務外,該文件強調了“友好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歐對歐美關系有了新的定位,這主要表現在( )
A.擺脫西歐防務對美國的依賴
B.謀求西歐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實施不同于美國的東歐政策
D.加強歐共體內部的政治聯(lián)
6、盟
解析:依據材料“除美國重申對保衛(wèi)北大西洋地區(qū)的義務外”可知未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宣言強調了“友好平等和團結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謀求西歐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實施不同于美國的東歐政策,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和美國在內的北約15國”可知并不是歐共體內部的政治聯(lián)盟,故D項錯誤。
答案:B
一、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
比較項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相同點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為主要方式
基礎
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指導思想
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與本國國情
7、密切結合
結果
被壓迫人民獲得了解放,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
不同點
斗爭對象
資產階級
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性質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為中心,再到農村
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
影響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
建立了新中國,中國進入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
[針對訓練]
3.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選擇的道路是( )
A.以城市為中心,舉行大城市武裝起義,推翻反動政府
B.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
8、,取得全國革命勝利
C.“走俄國人的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D.“走中國自己的路”,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題干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A項是俄國革命走的路,C、D兩項是建設道路,不符合題干要求,故選B項。
答案:B
二、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變動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1.第一次。
(1)國際格局特征:一戰(zhàn)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一戰(zhàn)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他們在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中國地位:巴黎和會決定
9、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未得到尊重,說明弱國無外交;華盛頓會議上簽署的《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zhí)峁┝藯l件,說明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下。
2.第二次。
(1)國際格局特征:二戰(zhàn)后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原因:二戰(zhàn)后,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重大變化;歐洲在戰(zhàn)爭中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lián)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雅爾塔體系。
(2)中國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人民解放戰(zhàn)爭推翻國民黨政權,成立新
10、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
3.第三次。
(1)國際格局特征: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fā)展。原因: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隨之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2)中國國際地位:在多極化方向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針對訓練]
4.(2016·豫晉冀三省調研)1998年,中、美、俄、日、歐等多邊間有史以來首次全面達成建立“伙伴關系”的共識,這種戰(zhàn)略伙伴關系將不僅體現在雙邊關系上,而且
11、更多地反映在多邊關系上,使大國間伙伴關系縱橫交錯,網狀交織。這種新型伙伴關系的建立( )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調整的結果
B.使各國傳統(tǒng)的聯(lián)盟關系得以延續(xù)
C.說明了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不復存在
D.使以美國為首的多極化格局形成
解析:1991年底,蘇聯(lián)不復存在,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從美蘇冷戰(zhàn)到“美、俄、日、歐等多邊間有史以來首次全面達成建立伙伴關系”,反映了“深刻調整”,故A項正確;1991年,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與“各國傳統(tǒng)的聯(lián)盟關系得以延續(xù)”不符,故B項錯誤;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至今仍然存在,故C項錯誤;多極化格局還是趨勢,尚未“形成”,故D項錯誤。
答案:A
高考
12、命題的方向
高考命題方向:從題干與選項或者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角度,高考命題還存在著以下四種考查方式和方向。
(1)熟悉中考熟悉:這類試題知識背景熟悉,設問導向熟悉,解題途徑熟悉,答案也來自所學知識和結論,目的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2)熟悉中考陌生:這類試題題干背景熟悉,但設問不一定熟悉,解題途徑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許是修正、補充所學知識,也可能是顛覆所學知識。其目的是打破思維定式,主要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陌生中考熟悉:該類試題背景陌生或者說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設問導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答案來自所學知識。
(4)陌生中考陌生:這類題目題干背景陌
13、生,設問導向陌生,解題途徑陌生,答案來自對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題展示
(2016·天津卷)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曾這樣說道:“金融領導地位將屬于我們,工業(yè)首要地位將屬于我們,貿易優(yōu)勢將屬于我們,世界上其他國家期待著我們給以領導和指引?!泵绹鴮崿F這一意圖是在( )
A.威爾遜時期 B.羅斯福時期
C.杜魯門時期 D.肯尼迪時期
解析:材料反映的意圖是美國將領導世界,威爾遜時期是一戰(zhàn)期間,當時美國沒有達到金融、工業(yè)、貿易領域主導世界的地位,故A項錯誤;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具備實現材料意圖的條件和實力,故B項錯誤;杜魯門時期是二戰(zhàn)
14、后,美國各方面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絕對優(yōu)勢,企圖稱霸世界,與材料主旨符合,故C項正確;肯尼迪時期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處于政治、經濟實力逐漸下滑的轉折時期,不利于實現材料意圖,故D項錯誤。
答案:C
備考指導
1.樹立“三新”,即關注新理念、新史觀、新成果。既需要了解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觀等觀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生產力標準、實踐標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等新觀念。拓寬歷史學的視野,引入概念史、閱讀史、心態(tài)史等國際前沿的研究領域。
2.對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即對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研究;對現實問題的歷史分析。從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
15、明確自身的責任。
1.空想社會主義。
19世紀前期,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學說中出現了名為“社會主義”的思想派別,社會主義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啟蒙運動中馬布利和摩萊里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英法革命中掘地派和平等派的主張和實踐才是社會主義思想最直接的來源,但這些思想基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帶有平均主義、禁欲主義的色彩。社會主義則是工業(yè)化時代的產物,最初被稱為社會主義的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所創(chuàng)立的學說。其學說的共同點是:提出了歷史有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點,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論述了資本主義的暫時性;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進行了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和丑惡現象進行了猛烈
16、抨擊和斥責;他們設想了未來社會的藍圖,基本擺脫了蒙昧主義、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但他們沒有從社會基本矛盾的角度觀察問題,仍將“人類理性”當作分析社會的標尺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也就未能發(fā)現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真正動力和社會力量。從這層意義上說,他們的社會主義是空想的。
2.第一國際。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政治運動一度低沉,1857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使政治斗爭再次活躍。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成形的背景下,工人運動呈現出國際間互相支持的特點。同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各類工會組織和全國性工人團體,工人階級組織性明顯提高。
1864年9月,英、法、德、意和
17、波蘭等國近兩千名工人代表,在倫敦圣馬丁教堂召開聲援波蘭民族起義的大會。會議根據法國代表的提議,建立了“國際工人協(xié)會”(即第一國際)。大會選舉了臨時中央委員會(1866年改稱總委員會)。馬克思當選為委員并任德國通訊書記,但被公認為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袖。他受委托起草了第一國際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提出了“奪取政權是工人階級的偉大使命,工人階級要自己解放自己,并要‘為知識所指導’”的重要論點。這兩個文件,為第一國際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原則,表明它基本上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來的國際無產階級第一個群眾性的組織。
3.尼克松主義。
即尼克松總統(tǒng)制定的收縮美國全
18、球義務,調整國際關系的外交新方針。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蘇冷戰(zhàn)加劇,第二世界力量增長,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國陷入越南戰(zhàn)爭,以及國內多種危機迸發(fā),尼克松主義應運而生。1971年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義代表美國對全世界的基本立場,是美國對待其全球主要盟國的方針的中心。狹義上,這個主義只限于美國調整其海外義務,以及與其盟友的關系;廣義上,還包括對中蘇政策的總方針,即“實力”加“談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國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關系、實力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戰(zhàn)略”,并指出后兩點是對共產黨國家政策的兩個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聲明里,他又把這一“新戰(zhàn)略”與“尼克松主義”交替使用。而
19、一些高級官員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稱為“尼克松主義”。這個主義是尼克松政府多極均勢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內,美軍退出了越南戰(zhàn)場,改善了中美關系,把戰(zhàn)略重點轉向蘇聯(lián),從而調整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它是美國戰(zhàn)后對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標志著從杜魯門主義開始的冷戰(zhàn)、遏制政策的結束,成為以后幾屆政府外交政策的出發(fā)點。
4.里根主義。
里根主義(Reagan Doctrine),時任美國總統(tǒng)羅納德·威爾遜·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發(fā)表的題為《自由、地區(qū)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針對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針。主要內容是與蘇聯(lián)爭奪第三世界。認為蘇聯(lián)在20世紀70年代勢力伸展過長,內外交困,難以鞏固已經取得
20、的進展。美國應準備以“低烈度戰(zhàn)爭”阻止和反擊蘇聯(lián)在第三世界對美國利益的威脅,遏制它的擴張主義,把它取得的政治和軍事進展推回去;鼓勵第三世界親美右翼政府的活動,加強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和抗蘇武裝的經濟、軍事援助,穩(wěn)定局勢。
5.“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即發(fā)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因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南方,因而發(fā)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被稱為“南南合作”),是促進發(fā)展的國際多邊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中國家自力更生、謀求進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確保發(fā)展中國家有效融入和參與世界經濟的有效手段。“南南合作”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基于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獨立后面臨的共同任務而開展的相互之間的合作。“南南合作”主要內容包括推動發(fā)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合作和經濟合作,并致力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與環(huán)境、中小企業(yè)發(fā)展、人才資源開發(fā)、健康教育等產業(yè)領域的交流合作。
6.“戴高樂主義”。
“戴高樂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制定的法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構想和指導原則。戴高樂主義就其本質而言可稱為法蘭西民族主義,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義思想、集權主義思想和獨立自主思想。戴高樂主義以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為政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