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 2.3《世界的地形》課件5 (新版)湘教版.ppt
《七年級地理上冊 2.3《世界的地形》課件5 (新版)湘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地理上冊 2.3《世界的地形》課件5 (新版)湘教版.ppt(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節(jié)世界的地形 新課導(dǎo)入 世界最大的平原 世界最大的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長的山脈 世界最高的山脈 世界最長的山系 世界最大的盆地 亞馬孫平原 巴西高原 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科迪勒拉山系 剛果盆地 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 總稱為地形 說到地形 當(dāng)然離不開高度 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叫海拔 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 陸地表面的地形多種多樣 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一 陸地地形 新課講授 盆地 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陸地上高峻的山脈主要分布在哪兩大地帶 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脈帶 即太平洋東岸的科迪勒拉山系 主要包括北美洲落基山脈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脈 主要包括 喜馬拉雅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和阿特拉斯山脈等 二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二 海底地形 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 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 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 三 學(xué)看地形圖 0 100 200 300 等高距 100米 0 100 200 300 等高線 米 切口 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的特點 1 同一等高線上的各點高度相同2 等高線互不相交3 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4 等高距全圖一致5 等高線密集 表示坡度較陡 等高線稀疏 表示坡度較緩 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 山 400 100 300 200 100 200 300 400 海拔 米 等高線閉合 中間高四周低 山坡上向上隆起的部位 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 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兩個相鄰山頂?shù)闹虚g部分 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 等高線重合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 山頂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課堂小結(jié) 世界的地形 海拔 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額高度差 陸地地形 平原 海拔較低 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 海拔較高 一般在500米以上 邊緣比較陡峭山地 海拔較高 躲在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 溝谷較深丘陵 海拔較低 大都在500米以下 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 四周被高山或者高原環(huán)繞 中部相對低平 陸地地形 大陸架 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坡度較緩 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nèi)大陸坡 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水深急劇增至數(shù)千米大洋中脊 大洋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 火山活動比較強(qiáng)烈海溝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最大水深可達(dá)到1萬千米 1 世界兩大山脈帶中 一列是太平洋沿岸山脈帶 另外一列是 A 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B 科迪勒拉山系C 非洲北部的山脈帶D 日本群島 菲律賓群島等島嶼山體2 下列地形區(qū)中 沒有被赤道穿過的是 A 巴西高原B 亞馬孫平原C 剛果盆地D 安第斯山脈 A A 隨堂演練 3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山地 1 本區(qū)域的地形類型是 2 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 3 小河干流的流向是 4 量得C D兩點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 其實地距離為千米 5 根據(jù)因地制宜發(fā)展原則 圖8中a b c各地段最適合利用為耕地的是 山脊 自西向東 6 C-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世界的地形 七年級地理上冊 2.3世界的地形課件5 新版湘教版 年級 地理 上冊 2.3 世界 地形 課件 新版 湘教版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824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