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運動的圖象》學案
《高一物理《運動的圖象》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一物理《運動的圖象》學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1 安徽省霍邱中學高一物理《1.3 運動的圖象》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s-t、v-t圖象的特點并理解其意義 2、會應用s-t圖象和v-t圖象解決質點運動的有關問題 【自主學習】 0 位移和速度都是時間的函數,因此描述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常用位移-時間圖象(s-t圖象)和速度-時間圖象(v-t圖象) 一、 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 s-t圖象表示運動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是一條 。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于 ,即v= ,如右圖所示。 0 二、 直線運動的圖象 1. 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 ⑴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是與 。 ⑵從圖象不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其位移為 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 o ⑴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是 ⑵從圖象上可以看出某一時刻瞬時速度的大小。 ⑶可以根據圖象求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其位移為 ⑷還可以根據圖象求加速度,其加速度的大小等于 即a= , 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則越小 三、區(qū)分s-t圖象、圖象 ⑴如右圖為圖象, A描述的是 運動;B描述的是 運動;C描述的是 運動。 圖中A、B的斜率為 (“正”或“負”),表示物體作 運動;C的斜率為 (“正”或“負”),表示C作 運動。A的加速度 (“大于”、“等于”或“小于”)B的加速度。 圖線與橫軸t所圍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 。 0 1 2 3 4 S1 S2 S/m t A B C ⑵如右圖為s-t圖象, A描述的是 運動;B描述的是 運動;C描述的是 運動。 圖中A、B的斜率為 (“正”或“負”),表示物體向 運動;C的斜率為 (“正”或“負”),表示C向 運動。A的速度 (“大于”、“等于”或“小于”)B的速度。 ⑶如圖所示,是A、B兩運動物體的s—t圖象,由圖象分析 A圖象與S軸交點表示: ,A、B兩圖象與t軸交點表示: , A、B兩圖象交點P表示: , A、B兩物體分別作什么運動。 【典型例題】 例1:礦井里的升降機,由靜止開始勻加速上升,經過5秒鐘速度達到6m/s后,又以這個速度勻速上升10秒,然后勻減速上升,經過10秒恰好停在井口,求礦井的深度? 分析:⑴審題(寫出或標明你認為的關鍵詞) ⑵分析過程,合理分段,畫出示意圖,并找出各段之間的連接點 解題過程: 例2:有兩個光滑固定斜面AB和BC,A和C兩點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BC比斜面AB長(如右圖示),一個滑塊自A點以速度上滑,到達B點時速度減小為零,緊接著沿BC滑下。設滑塊從A點到C點的總時間是,那么在下列四個圖中,正確表示滑塊速度的大小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是: ( ) A B v v v v O O O O t t t t tc/2 tc tc/2 tc tc/2 tc tc tc/2 C D 分析:⑴審題(寫出或標明你認為的關鍵詞) ⑵分析過程,合理分段,畫出示意圖,并找出各段之間的連接點 解題過程: 【針對訓練】 1. 下圖中表示三個物體運動位置和時間的函數關系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0 1 2 3 3 6 S t 0 1 2 3 3 6 S t 0 1 2 3 -3 -6 S t A. 運動速率相同,3秒內經過路程相同,起點位置相同. B. 運動速率相同,3秒內經過路程相同,起點位置不同. C. 運動速率不同,3秒內經過路程不同,但起點位置相同. D. 均無共同點. 2、一枚火箭由地面豎直向上發(fā)射,其v-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 A.0-t1時間內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時間內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時間內火箭上升,t2-t3時間內火箭下落 C.t2時刻火箭離地面最遠 D.t3時刻火箭回到地面 3、右圖所示為A和B兩質點的位移—時間圖象,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t 0 S A B t1 A. 當t=0時,A、B兩質點的速度均不為零. B. 在運動過程中,A質點運動得比B快. C. 當t=t1時,兩質點的位移相等. D. 當t=t1時,兩質點的速度大小相等. 4、(1)如下左圖質點的加速度方向為 ,0---t0時間內速度方向為 ,t0時刻后的速度方向為 。 (2)如下中圖質點加速度方向為 ,0--- t0時間內速度方向為 ,t0時刻后的速度方向為 v t0 0 t 乙 甲 0 t0 v0 v t t t0 v 0 (3)甲乙兩質點的速度圖線如上右圖所示 a、二者的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b、二圖線的交點表示 c、若開始計時時,甲、乙二質點的位置相同,則在0-t0時間內,甲、乙二質點的距離將 , 相距最大。 s b a S 0 t t M 【能力訓練】 1.如圖所示,a、b兩條直線分別描述P、Q兩個物體 的位移-時間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兩物體均做勻速直線運動 B. M點表示兩物體在時間t內有相同的位移 C. t時間內P的位移較小 D. 0~t,P比Q的速度大,t以后P比Q的速度小 10 0 -10 V(m/s) 2、.某物體沿直線運動的v-t圖象如圖 所示,由圖可以看出物體 ( ) A. 沿直線向一個方向運動 B. 沿直線做往復運動 1 2 3 4 5 6 t/S C. 加速度大小不變 D. 做勻速直線運動 3、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x-t圖象如圖所示,以甲的出發(fā)點為原點, 出發(fā)時刻為計時起點則從圖象可以看出( ) A.甲乙同時出發(fā) B.乙比甲先出發(fā) C.甲開始運動時,乙在甲前面x0處 D.甲在中途停了一會兒,但最后還是追上了乙 4、如圖所示為一物體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根據圖象做出的以下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始終沿正方向運動 B.物體先沿負方向運動,在t =2 s后開始沿正方向運動 C.在t = 2 s前物體位于出發(fā)點負方向上,在t = 2 s后位于出發(fā)點正方向上 D.在t = 2 s時,物體距出發(fā)點最遠 5.如圖所示是做直線運動的甲、乙兩物體的s-t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啟動的時刻比乙早 t1 s. B.當 t = t2 s時,兩物體相遇 C.當t = t2 s時,兩物體相距最遠 D. 當t = t3 s時,兩物體相距s1 m 6、甲和乙兩個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 它們的v-t圖像分別如圖中的a和b所示. 在t1時刻( ) (A) 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同 (B) 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 (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 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0 v t 7.一臺先進的升降機被安裝在某建筑工地上,升降機 的運動情況由電腦控制,一次豎直向上運送重物時, 電腦屏幕上顯示出重物運動的v—t圖線如圖所示, 則由圖線可知( ) A.重物先向上運動而后又向下運動 B.重物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C.重物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D.重物的位移先增大后減小 8.如圖為兩個物體A和B在同一直線上沿同一方向同時作勻加速運動的v-t圖線。已知在第3s末兩個物體在途中相遇,則物體的出發(fā)點的關系是 A.從同一地點出發(fā) B.A在B前3m處 C.B在A前3m處 D.B在A前5m處 9、如圖所示是一個物體向東運動的速度圖象。由圖可知在0~10s內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 ,方向是 ;在10-40s內物體的加速度為 ,在40-60s內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 ,方向是 10.已知一汽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它的位移一時間圖象如圖(甲)所示,求出下列各段時間內汽車的路程和位移大?、俚?l h內. ②前6 h內 ③前7 h內 ④前8 h內 【學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例1、如圖所示,根據升降機的速度圖象,則礦井的深度h可由梯形面積得出: h =(10+25)6 =105(m) 本題也可用平均速度求解,即先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每段的平均速度,然后根據s = vt計算即可: (1)勻加速上升階段: h1 = v1t1 = t1= 5 = 15(m) (2)勻速上升階段:h2 = v2t2 = 6 10 = 60(m) (3)勻減速上升階段:h3 = v3t3 = t3 = 10 = 30(m) 所以,礦井深度h=h1+h2+h3=15+60+30=105(m) 例2、C 針對練習: 1、B 2、A 3、AB 4、⑴正、負、正⑵負、正、負⑶a、相同 b、此時二者速度相同c、增大、t0 能力訓練: 1、AC 2、BC 3、ACD 4、BD 5、ABD 6、AC 7、C 8、C 9、3m/s2、為正; 0,1.5m/s2,負向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運動的圖象 物理 運動 圖象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888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