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同步練習.doc
《《咬文嚼字》同步練習.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咬文嚼字》同步練習.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咬文嚼字》同步練習 一、閱讀課文1-5段,回答問題: 1.下面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蘋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是不很妥。B.咬文嚼字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通常是一個貶義詞。 C.有時候,我們說了一句話但聽者不太明白,于是我們又換一種說法,這兩句話的意味。D.作者認為韓愈將“推”字修改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當。 E.“推”和“敲”哪一個字用得比較恰當,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當時要說的哪一。 2.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1、2段舉出《屈原》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種 B.第3、4段舉出王若虛《史記辨惑》中對《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C.第5段舉出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D.第1-5段,作者指出讀者應從文章所闡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 的謹嚴精神,養(yǎng)成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必須善用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好習慣。 3.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為什么? 4.為什么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上‘推敲’”? 1.AD(A“從來”有誤,文中“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D、此兩句詩“ 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 2.D(很少用“樹葉”的。) 3.“木”作為“樹”的概念同時,卻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樹干,把“木葉”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這樣,“木”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4.運用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這三者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屈原詩中的“木葉”,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曹植詩中的“落葉”,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二者的顏色、質(zhì)感、密度、動感均有差別。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有“木葉”微黃的顏色,沒有其干燥之感,缺少那飄零之意,且顏色濕黃非枯黃。 二、閱讀課文1-2段,完成問題: 1、《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下列選項中,和這句話意義最接近的一項是(?。? A.你這孬種! B.你這好小子! C.你不是個好東西! D.你夠好嗎? 2、把上題那句話改成“你這好小子!”為什么“神情就完全不對了”? 3、對于“你這”式語法,郭沫若和朱光潛兩個人是如何看待的? 4、關于“你是”式語法的諷刺意味,你能體會到嗎?試著舉一個例子?! ? 5、作者在挑選別人的字里行間的錯誤,請你試著從這兩段文字中,挑挑作者的錯誤,并說明理由。 6、按照朱光潛的分析,“你這”式語法帶有強烈的憎惡色彩,下列選項中沒有說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的憎惡意味的一項是(?。 ? A.你真有革命家的風度! B.你這也叫革命家的風度! C.你具有革命家的風度! D.你革命家的風度,想沒有都難! 三、閱讀課文第6段,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jù)文意回答?!? 2、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么? 3、以下表述與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fā)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chǎn)生煙霧引起的聯(lián)想?! ? B.字的聯(lián)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但是并不說明科學不需要聯(lián)想甚至排斥聯(lián)想?! ?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 4、結(jié)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并回答“聯(lián)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lián)系。 5、下面的選項中,用括號里的字替代加粗的字,不會產(chǎn)生歧義的一項是( ) A.只是它的聯(lián)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lián)想到燃燒彈(蛋)、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 ? B.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需)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 ? C.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積累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個)不同,變化莫測?! ? D.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及)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蘊藉。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1、為什么作者認為“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2、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3、“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么? 基礎練習: 1.文章開頭對郭沫若觀點的質(zhì)疑,在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不同,為什么?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3.“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如何理解“意義的確定和控制”? 4.作者認為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并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1)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2)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后還有什么見解嗎? 5.根據(jù)文意回答,“聯(lián)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6.“套板反應”的后果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cè)重于哪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教師用書》問題探究: 1、講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處? 2.課文貫穿著一個總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作者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一點? 3.從課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極高水平,這對我們“咬文嚼字”有什么啟示? 4.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研討與練習一、三的問題(略) 《說“木葉”》課文同步練習 1.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4分) A.在中國的古代詩歌里,“木”字從來就用在一個秋風落葉的季節(jié)。 B.自從屈原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我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用“木葉”,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C.“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D.“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兩句詩體現(xiàn)了此特點。 E.文中作者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葉”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辨析,說明了詩歌的語言是具有暗示性的。 2.根據(jù)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寒風掃高木”這句詩中用“高木”寫出枯黃的樹葉紛紛落下的情景。 B.“高樹多悲風”這句詩中寫出滿樹葉子被大風吹動的情景。 C.“葉”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是因為葉帶有濃陰的聯(lián)想。 D.我國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也有很多用“樹葉”的。 3.請根據(jù)文章分析“木”和“樹”暗示的含義有何不同。(4分) 4.第4段中畫線的部分采用什么論證方法?其中屈原詩中的“木葉”,曹植詩中的“落葉”,司空曙詩中的“黃葉”給人的感覺是否一樣?為什么?(4分) 5.結(jié)合課文,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指代對象。 (1)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 (2)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6.作者引用《橘頌》《招隱士》、無名氏的詩句,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7.根據(jù)第3段的意思,寫出“落葉”與“落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8.第4段中說“當然也可以”,又說“‘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9.根據(jù)第4—6段的內(nèi)容,概括“木”的藝術特征。 10.作者指出,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從而富有感染性啟發(fā)性。根據(jù)以上觀點,完成下列問題。 (1)“高樹”的暗示性是什么? (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 11.在習慣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為什么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而“木葉”卻比較常見? 12、文中第1-3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樣的作用? 13.“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 14. “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边@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 對這段文字表達的中心意思,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我國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但很少用“樹葉”。 B.我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用“木葉”,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C.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 D.中國詩歌的語言豐富多彩,“木葉”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16. 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談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 為什么把“說 ‘木葉’”作為標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把標題定為“說‘木葉’”,就可以把古詩中的意象“木 葉”作為論題,圍繞它展開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探尋它用于秋 天的情景中蘊含有落葉的因素,最后從中得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 題,并加以闡發(fā)。 C.從現(xiàn)象談到本質(zhì),從個別談到一般,從具體談到抽象,既深 入淺出地闡發(fā)了理論,又易于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D. 如果把題目定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 也無不可。 因為作者考慮到讀者是中學生,力求寫得淺顯易懂,深入淺出,所以 采用這個標題。 17.對“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這句話的理解,不完全正 確的一項是( ) A.“這”指代“木”,“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 但兩個詞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著“木頭”“木料”“木板” 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 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所謂“暗示性”是特指詞語的形象色彩。 B.“這”指代“木”,“木”具有木質(zhì)材料的影子。人們一看 到“木”,就想起樹干,很少想到樹葉。“木”是秋風葉落情景中的 鮮明的形象。 所謂“暗示性”, 應該是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 說”,是就詩歌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而說的。 D.“影子”是指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 背后, 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 們”才能捕捉到“影子”, 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一切潛在的 力量”。 18.捕捉文中信息,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 A.“木葉”這個獨創(chuàng)性的詞語,源出于屈原《九歌》 :“裊裊 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木葉”之所以成為歷代詩人們筆下鐘 愛的對象,是因為歷代詩人們受到屈原詩的影響和啟發(fā)。 B.“落木”這個獨創(chuàng)性詞語,源出于杜甫的《登高》 :“無邊 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人杜甫創(chuàng)造出了千古流傳的形象 鮮明的詩句。使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桑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曹植詩中的“落葉”是碧綠柔軟的, 是春夏之交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 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二者的顏色、 質(zhì)感、密度、動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 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 干燥之感,飄零之意,而且顏色濕黃而非枯黃?!澳救~”是風中飄零 的枯葉,屬于風而不屬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19.本文題目是“說‘木葉’”,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 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說“木葉”》課文同步練習答案 5.(1)“這樣”指代:“樹葉”從來就無人過問,至少從來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 (2)“這”指代:從屈原創(chuàng)造的“木葉”,到“木葉”廣泛應用,再到杜甫等創(chuàng)造的“落木”等文學現(xiàn)象。 6.古代詩歌中雖少見“樹葉”,但“樹”倒是常見的。 7.所指對象相同,但給人的感受不同?!奥淙~”是一般概念,意義具體而可觀,內(nèi)涵比較單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具有較多的感情色彩,內(nèi)涵比較豐富。 8.不矛盾。說“當然也可以”,是從二者所指對象的角度,說明二者沒有區(qū)別。說“‘木’在這里比‘樹’更顯得單純”,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待它們,“木”比“樹”更有韻味。 9.“木”除了作為一般概念樹的意義之外,還隱含有“落葉”“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潛藏著樹干的意義。 10.(1)暗示了滿樹葉子在吹動。 (2)暗示了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 11.因為“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的濃陰的聯(lián)想,“樹”與“葉”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皹淙~”也不會比一個單獨“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古典詩歌習慣用單詞,因此就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而“木”則使人容易想起樹干,具有暗示性,使讀者產(chǎn)生較多的聯(lián)想,所以“木葉”就比較常見。 12、答:引出話題,同時這些詩句作為例證,使下文的分析有理有據(j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表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13答案:因為“木葉”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思路導引:本題是要求我們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簡潔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 14答案:在內(nèi)容上引出“落木”,在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 思路導引:關鍵語句既要照應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啟下作用。在回答時要答出具體內(nèi)容,不要太籠統(tǒng)。 15、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是寫我國古代詩歌對“葉”運用的發(fā)展過程。 思路導引:對文字表達中心的概括,最關鍵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講了幾段,講了幾個主要內(nèi)容,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內(nèi)容為主等等,據(jù)此作答。 16、D【解析】試題分析:作者寫本文時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課本,也不是專為中學生寫的。 17、A【解析】試題分析:“暗示性”不僅僅指詞語的形象色彩,還包括聯(lián)想義。 18、B【解析】試題分析:“使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錯,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 19、答:不是,目的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咬文嚼字 同步 練習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54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