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第11課游褒禪山記教學案語文版必修.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第11課游褒禪山記教學案語文版必修.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第11課游褒禪山記教學案語文版必修.doc(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第四單元第11課游褒禪山記教學案語文版必修 第11課游褒禪山記 本課話題——質疑 一、從課本中積累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是傳統(tǒng)文人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強調的是一種勇于質疑的精神?!吧钏肌?,反映了傳統(tǒng)的“內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面對人生,面對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王安石這樣說,也這樣做了。他的治學,善于質疑;他的人生,奮斗執(zhí)著;他的為政,無畏無悔。這是一種對個人生命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責任意識,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審慎質疑”與“治國齊家”理想緊密結合的具體實踐。 二、從歷史中積累 環(huán)顧歷史,中華民族從不缺乏質疑者。上溯到戰(zhàn)國時代,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吹響了質疑君權神授的號角,明代李贄建立芝佛寺,宣揚啟蒙思想,質疑傳統(tǒng)儒學;清時康梁黨人敢于質疑數(shù)千年的封建制度,開啟了清廷垮臺的序幕;自“五四”以來,青年學生抨擊政府,質疑權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都被稱為“國家的良心”。這些響當當?shù)馁|疑者永遠是我們后輩學習的楷模。 三、從名言中積累 1.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鬃? 2.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懢艤Y 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揭灾? 4.不懷疑不能見真理?!钏墓? 5.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獊喞锸慷嗟? 6.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蜖栐? 7.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獝垡蛩固? 一、作者簡介 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又稱臨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作品:《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記形式寫的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xiàn)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一、通假字 長樂王回深父 通“甫”,譯為古代男子美稱,后多用于男子的表字 二、古今異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shù)詞 2.于是余有嘆焉 古義:對于這種情況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 3.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同尋常,不同一般 今義:副詞,很,十分 4.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達,到了……地方 今義: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的緣故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6.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治學的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三、一詞多義 1.道 2.文 3.觀 4.得 5.其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出 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命名,稱 (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正確地指稱、說明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作名詞 1.則其至又加少矣 到達的人 2.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見到的景象 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流傳的文字 4.往往有得 收獲,心得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1)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走到盡頭 (2)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2.形容詞作名詞 (1)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度 (2)常在于險遠 險阻偏僻的地方 (3)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使……錯誤傳布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者,……也”表判斷)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者,……也”表判斷) 3.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者,……也”表判斷) 4.此余之所得也 (“……也”表判斷)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也”表判斷) (二)省略句 1.有碑仆道 (“仆”后省略介詞“于”) 2.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隨”后省略代詞“之”) 3.然力足以至焉 (“焉”后省略“而不至”) (三)狀語后置句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序為“唐浮圖慧褒始于其址舍”)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序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之觀”) 本文通過敘述王安石和幾位同伴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褒禪山的經歷,說明了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主張。 閱讀《游褒禪山記》,回答后面的問題。 1.本文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緊密聯(lián)系,在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前后照應的一項是( ) A.①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诜蛞囊越?,則游者眾 B.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陔U以遠,則至者少 C.①其文漫滅?、诤笫乐嚻鋫鞫苊? D.①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诙乐?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解析:選C C項,與敘述文字“其文漫滅”相照應的應該是“古書之不存”,而不是“后世弄錯了流傳的文字,而無人能夠說明白”。 2.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部屬于作者游褒禪山“所得”的一組是( )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诜蛞囊越?,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鄱乐?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苡兄疽?,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萑灰暺渥笥?,來而記之者已少?、薅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選C ①是作者借托古人,說他們因對事物深入觀察與思索,才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為后面的議論而張本;⑤說明游后洞的人少,屬于記游后洞的經過;⑥說明作者自己游洞出來后的“后悔”心情,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這三句都不屬于“所得”。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A.褒禪山又叫華山,唐朝有個叫慧褒的高僧,是唯一的一個在華山筑舍定居的人,死后又埋在那里,因此,人們就叫華山為褒禪山。 B.褒禪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曠,到那里記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記游的人卻相對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進入后洞,有一個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騙大家說火把快要熄滅了。大家隨他一起出洞后,馬上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觸,認為古人在觀察萬物時之所以常有收獲,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無處不在,這很值得后人學習。 解析:選A A項,文本中有“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為“開始”“當初”之義,并非指慧褒“是唯一的一個”在華山居住的人。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人的山水游記中融入作者獨特的心理感受,而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會運用學問思考辨析,創(chuàng)作的游記散文充滿了理性色彩,《游褒禪山記》一文正具備了這一特點。 B.王安石感嘆做學問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為“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力”與“物”是客觀條件,“志”是主觀因素,起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 D.這篇游記散文敘議結合,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提升。文章第三節(jié)議的部分緊扣第一節(jié)展開,說理透徹令人信服;第四節(jié)又緊承第二節(jié)展開,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 解析:選D D項,應是第三節(jié)緊承第二節(jié),第四節(jié)承接第一節(jié)。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敘的內容為喻,生發(fā)議論,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哲理,給人以啟發(fā)。文章前面記游,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 2.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jié)制,沒有多余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考點對接 辨識文言文中的動詞活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的動詞用作名詞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高考中時??疾榈闹R點之一。我們先來了解動詞,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動詞經常作謂語,其中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不可以帶賓語。 我們知道,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或代詞來充當?shù)?,在文言文中,動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例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中,動詞“至”處在了主語的位置,它活用為名詞,翻譯時要譯為“到的人”。 (四川高考,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鶆t學于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 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祥遂絕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島,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終莫能用。及后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后人服其精確。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改物,所在盜起,履祥屏居金華山中。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與物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后學,諄切無倦,而尤篤于分義。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傾貲營購,卒贖以完;其子后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辛苦而已。 履祥嘗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通鑒》,秘書丞劉恕為《外紀》,以記前事,不本于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謬于圣人,不足以傳信。乃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諸子,表年系事,斷自唐堯以下,接于《通鑒》之前,勒為一書,名曰《通鑒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fā)。 (節(jié)選自《元史金履祥傳》) 題目: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知向濂洛之學 知:知道 B.造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傾貲營購 貲:錢財 D.勒為一書 勒:匯編 解析:選A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聯(lián)系語境可以看出“向”是動詞“崇尚”,那么“知”就應該是動詞,故應該為“知識方面”,因此該項錯誤。B項,“益”修飾“邃”,且作“造詣”的謂語,聯(lián)系“深邃”等詞語可推斷出邃為“精深”之義,正確。C項,“貲”可聯(lián)系“斂貲財以送其行”句,推斷C項正確。D項,“勒”原為“鐫刻”,此處引申為“編纂、匯編”。此題難度較大,要多借助語境來判斷。 參考譯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蘭溪縣人。金履祥少時聰敏明睿,父親和兄長稍微教授給他一點文字,他就能默記背誦。等到長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勵。等到他壯年之后,知識方面崇尚周敦頤、程頤、程顥的理學,師事同郡王柏,隨從王柏向何基請教。何基則是師學于黃榦,而黃榦是朱熹親傳弟子。從此他的講習更加謹密,學術造詣越發(fā)精深。 當時宋朝的國勢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斷絕了進取功名的念頭。但是他身懷經世濟民的韜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遺忘這世間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軍隊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禍亂發(fā)生卻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進獻牽制敵人乘虛而擊的策略,請求派大量兵力從海道直奔燕、薊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軍隊,將會不攻而自破。并且詳細地敘述海船途經的地方,凡是州郡縣邑,下到大洋孤島,難易遠近,都標記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據他的策略來前行。宋朝當權者最終沒能采用他的謀略。等到后來朱瑄、張清獻上海運的好處,而他們所經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獻的奏疏相比,沒有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后人才敬服他的謀劃精確。 德祐初年,朝廷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任金履祥,他推辭沒有就任。宋朝快要改朝換代了,他居住的地方盜賊蜂起,金履祥就隱居在金華山中。平時單獨居處,整天嚴肅莊重;至于和人交往,則(熱情)洋溢和樂喜悅。教導啟迪后輩學子,真誠懇切不知疲倦,尤其在道義上特別執(zhí)著。有個老朋友的兒子因事犯罪,母子被官府發(fā)配成了奴隸,十年不能互通信息,金履祥傾盡錢財營救他們,終于將他們贖出來,家人團聚;那人的兒子后來富貴顯達了,金履樣始終沒有說起這件事,見面(只是)問候辛苦罷了。 金履祥曾經說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秘書丞劉恕為他寫了《外紀》,來記述前朝的舊事,不從經書上探求,卻相信百家的學說,這和圣人的看法是相違背的,不值得流傳、相信。于是(履祥)就以《尚書》為主,向下涉及《詩經》《禮記》《春秋》,采用舊史諸子的觀點,用表梳理年代大事,從唐堯開始,到《資治通鑒》的前面,收集匯編為一本書,名字叫《通鑒前編》。凡是引用的書籍,總是加上注解,用來裁斷訂正它們的意義,有許多先儒所沒有闡發(fā)的(內容)。 如何準確判斷動詞用作名詞 1.從句法關系看,一個句子中經常是一個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狀語之后作謂語,那么,如果在謂語動詞前或后又出現(xiàn)了第二個動詞,且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時,即可判斷第二個動詞活用成了名詞。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2.從動詞的位置看,當某一動詞出現(xiàn)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來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即判斷該動詞活用作了名詞。如: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中的“見”處在了句子的主語的位置,前面又受“其”的修飾,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一) 王安石游褒禪山回來之后,心里總覺得不快,始終難以拂去心中的遺憾。他不想過多責備他人,卻悔恨自己缺乏主見,隨著出來,沒有欣賞到奇?zhèn)?、瑰怪的洞中奇觀。 (二) 半個月后,安石、安上、安國在一起小聚,談及此事都悔恨莫及。安國說:“沒有走到洞的盡頭,實為一大憾事?!庇谑切值苋松塘繘Q定再游褒禪山。因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約他們同游。 第二日,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人備足干糧、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擻,興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禪山進發(fā)。 進入山洞后,三人邊進邊談論,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越感覺到山洞的神秘。他們互相鼓勵,喊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號子前行。 片刻,來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萬千,安上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安石也說:“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刻鐘后,兄弟三人繼續(xù)前行,相互攙扶,借著昏暗的燈光,向洞內摸索前進。 又前行數(shù)十步,山洞右折,亂石嶙峋,舉步維艱,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經寥寥無幾,且寒氣逼人。又行數(shù)十步,洞陡然變窄,三人只好貓腰前行。又行幾十步,洞中豁然開朗,寬敞了許多。繞洞環(huán)行,發(fā)現(xiàn)已經無路可走。細細觀賞:鐘乳石倒掛,美輪美奐;用石頭叩擊巖壁,鏗鏘有聲,雄渾處似洪鐘,細微處似流水;洞底散布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還有一塊石頭,更像長嘯的駿馬,鮮活欲奔…… 安石三人不停地變換著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連忘返,噓嘆不已。 忽有一支火把熄滅,他們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著火光,慢慢地摸索著向洞外走去。 天色將晚,三人站在洞口,滿臉愜意。雖說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劃傷,但他們因終于到了褒禪山的盡頭,看到了罕見的洞中奇景而高興。 (三) 幾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禪山的經歷告訴他倆,王回聽完后面露慚色,感慨良久,說:“做事情要想成功,關鍵是要有個正確的態(tài)度,因為態(tài)度決定一切。” [佳作賞析] 作者在原文基礎上,大膽改寫,推陳出新,賦予原人物新的思維、新的言行,圍繞著再游褒禪山一事,揭示了“態(tài)度決定一切”的主題。另外作者還巧妙引用彭端淑《為學》中的名句,并借鑒了他的結尾技法,畫龍點睛,令人回味深思。 (時間:40分鐘 分值:56分) 一、文言基礎專練(25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漫:全都 B.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窮盡,走到盡頭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輔助 D.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悲:嘆惜 解析:選A A項,漫:模糊。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解析:選D A項,動詞,“在”的意思/副詞,于是,就;B項,連詞,而且/表轉折,卻;C項,助詞,無義/代詞,指自己;D項,均為介詞,“因為”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C.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解析:選C A項,“所以”表“……的緣故”;B項,“非?!笔恰安煌瑢こ!钡囊馑?;C項,“所謂”,“所說的”,與現(xiàn)代漢語同;D項,“至于”是“到……”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B.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選A A項,形容詞,“奇特”;B項,名詞作狀語,“從旁邊”;C項,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D項,形容詞作動詞,“照明”。 5.下列各句中,與示例句式一致的一項是( ) 示例: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B.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C.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D.然力足以至焉 解析:選C C項與示例的句式都是判斷句。A項,狀語后置句,現(xiàn)代語序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之觀”;B項,省略句,“隨”后省略“之”。D項,省略句,“焉”后省略“而不至”。 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5分) 譯文: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譯文: 參考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跟從他(出來),以致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快樂。 (2)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且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二、閱讀理解專練(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 游桂林諸山記 (清)袁枚 凡山離城輒遠,惟桂林諸山離城獨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①后即于于②焉而游。先登獨秀峰,歷三百六級詣其巔,一城煙火如繪。北下至風洞,望七星巖,如七穹龜團伏地上。 次日過普陀,到棲霞寺。山萬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導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③。以石為天,以沙為地,以深壑為池,以懸崖為幔,以石腳插地為柱,以橫石牽掛為棟梁。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計行二里余,俾晝作夜,倘持火者不繼,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開辟不見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處者,望東首正白。開門趨往捫之,竟是絕壁。方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世有自謂明于理、行乎義,而終身面墻者,率類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陰翳,山溪遠縈繞,改險為平,別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龍洞。洞甚狹,無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蓮房半爛,又似郁肉漏脯④,離離可摘。疑人有心腹腎腸,山亦如之。再至劉仙巖,登閣望斗雞山,兩翅展奮,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輪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齒。前無來龍,后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余從東粵來,過陽朔,所見山業(yè)已應接不暇,單者,復者,豐者,殺者,揖讓者,角斗者,綿延者,斬絕⑤者,雖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 記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時年少,不省山水之樂。今隔五十年而重來,一丘一壑,動生感慨,矧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慮其忘,故詠以詩;慮未詳,故又足以記。 [注] ①晡食:晚餐。②于于:行動悠然自得的樣子。③窅(yǎo)渺:深遠廣袤。④郁肉漏脯:不新鮮或腐敗的肉。⑤斬絕:陡峭壁立,猶如被刀斬過一樣。 1.“余寓太守署中”中的“寓”,是名詞作動詞,解釋為居住。 2.“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中的“于于”的意思是行動悠然自得的樣子;“焉”解釋為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3.“如七穹龜團伏地上”在句式上省略了介詞“于”,為狀語后置句??勺g為(遠望七星巖)如七只龜背隆起的大龜聚在一起趴在地上。 4.“以橫石牽掛為棟梁”中的“牽掛”為古今異義詞,解釋為牽拉、勾連。 5.“率類是矣”中的“率”應解釋為大概。 6.“改險為平”中的“險”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解釋為險要的地方。 7.“但欠啼耳”中的“但”解釋為只是。 8.“突然而起”中的“突然”屬于古今異義詞,解釋為高聳的樣子。 9.“下足喻其多且怪也”中的“喻”解釋為比喻。 10.“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中的“得毋……乎?”是固定句式。本句可譯為莫非西粵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賞,自成一家嗎? 11.“慮其忘,故詠以詩”中的“慮”解釋為擔心。 7.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歷三百六級詣其巔 詣:達到 B.計行二里余,俾晝作夜 俾:使 C.吁,其危哉 危:高 D.其時年少,不省山水之樂 ?。好靼? 解析:選C C項,危:危險。 8.對文中畫波浪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 B.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 C.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 D.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 解析:選A “……時候”一般充當句首狀語,其后往往為逗號,據此排除B、D兩項;據前面“如……”語境,可知是將自然景觀“附會”為某些事物形象,“附會”間不可斷開,故C項不正確。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桂林的山與其他地方不同,這里的山離城近,奇峰羅列,聳拔陡峭,詭異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綺麗。 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點,以寫棲霞山洞為主,附帶描寫其他景點,隨手刻畫,下語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 C.作者在記敘與描寫中穿插著議論,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詩傳達的理趣是相同的。 D.文章結尾補敘五十年前游覽桂林的經歷,以年少時不識山水之樂,襯托今天對自然的深刻感悟。 解析:選C C項,作者在文中傳達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實上并沒有真正弄明白”,這與蘇軾傳達的理趣不同。 10.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世有自謂明于理、行乎義,而終身面墻者,率類是矣。(5分) 譯文: (2)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5分) 譯文: 參考答案:(1)世上有以為自己明白道理、行為合乎禮儀的,但一輩子面對著墻壁的人,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2)莫非西粵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賞,自成一家嗎? 參考譯文: 凡是山,總是離城市較遠,唯獨桂林那些山峰離城市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署中,晚飯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獨秀峰,登三百六十級臺階,到達山頂,俯視城中,一城炊煙裊裊,燈火閃爍,如同畫中一樣。從北面下山到達風洞,遠望七星巖如七只龜背隆起的大龜聚在一起趴在地上。 第二天,經過普陀山,到達棲霞寺。萬仞高山如墻壁那樣陡立,旁邊有個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領著進去。開始洞里還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給人以幽深的感覺。這洞上面是巖石,下面是沙土,深溝里是水池,以懸崖為帳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橫放著的石頭互相拉著搭著像是房子的棟梁。還沒有進洞時,當?shù)厝司湍贸隽杏邪耸喾N洞中的巖石的名目單子給我看,如獅、駝、龍、象、漁網、僧磬之類,雖然是附會,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東頭,方才見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盡頭,可以出洞了。算起來大約走了二里路。把白天變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沒有跟著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賢臣為秦穆公殉葬一樣,永遠陷在洞穴里,除非再開辟,否則永遠不見太陽。呀,真危險?。∷f的亮的地方,向東頭望去,正發(fā)亮,趕緊朝“門”走過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絕壁。才知道日光從西邊的石縫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發(fā)亮,不是門。世上有以為自己明白道理、行為合乎禮儀的,但一輩子面對著墻壁的人,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第三天,往南熏亭游覽,那里堤上綠柳成蔭,青山淡遠,回旋環(huán)繞,景致改險峻為平和,別具一格。 最后一天,游覽木龍洞。洞口甚是狹窄,沒有火把照明,就無法入洞,洞內的鐘乳石有的像半開的蓮蓬,有的又像潰爛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掛著,似乎隨手可摘。就像人有心腹腎腸,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劉仙巖,登閣眺望斗雞山,斗雞山就像展翅奮飛的雄雞,只是不會鳴叫罷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輪明月。 大凡桂林的山,都有許多巖溶洞穴,高聳挺拔,像劍和野獸的牙齒一樣鋒利。又如神龍,看不到起點和終點,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圍沒有和它一樣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獨特之處,我從東粵過來,經過陽朔,山的奇異變化多端讓我應接不暇,有單個聳立的,有并峙的,有形態(tài)豐滿的,有瘦削的,有似揖讓行禮的,有像角斗的,有綿延相連的,有像用刀切的,盡管奇鸧有九個頭,獾只有一只角,也不足以比喻桂林山巒數(shù)量多而且怪異。莫非西粵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賞,自成一家嗎? 記得丙辰年,我在金中丞的官署中,偶爾出去游覽,當時年輕,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樂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來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條溝谷,動不動就讓自己生出感慨,何況桂林的那些山讓人喜愛,令人驚訝呢?我擔心忘記了這里的山川美景,就寫詩歌來吟詠;又擔心記敘不詳細,所以又寫成游記來補充。 三、語言表達專練(12分) 11.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釋了“志”“力”“物”這三個方面的重要性,請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造三個句子,形象地揭示這三個條件的作用。(3分) 志: 力: 物: 參考答案:(志)是引導輪船航行的燈塔,有了燈塔的指引,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力)是牽引巨輪前進的發(fā)動機,沒有強勁的動力,巨輪就會擱淺;(物)是照亮人類前進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們就會迷路。 12.(全國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 我們曾說,中學生初學文言文時__①__不要依賴譯文。__②__并不是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絕對不去參看譯文。其實,__③__肯動腦筋,__④__不盲目機械地看待譯文,__⑤__,只要譯文不是太差,看看譯文也無妨。有時候把譯文跟注釋對照起來揣摩學習,__⑥__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當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盡量 / 因為 進而 所以 仍 解析:選A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正確使用關聯(lián)詞、副詞等虛詞的能力。要分析句間的關系和前后關聯(lián)詞的搭配。第②處是針對前一處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詞“這”。第③處是表示假設,第④處和第③處構成遞進關系,第⑤處與第③處的“如果”搭配使用的關聯(lián)詞是“那么”。依據這樣的方式分析即可。 13.下圖表示的是人從嬰兒期到青年期人際交往發(fā)展變化的趨勢,請據此總結出其發(fā)展變化的三條規(guī)律。(6分) (1) ; (2) ; (3) 。 解析:對圖表基本內容進行概述時要忠實于圖表,不要想象或虛構。本題要求概括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那就要看圖中數(shù)據線的變化情況了。答案一般使用主謂句陳述。 參考答案:(1)人與父母的交往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2)人與同伴的交往隨年齡的增長而快速增加 (3)人與教師的交往在小學中年級以前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多,之后則維持比率基本不變-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第四 單元 11 課游褒禪山記 教學 案語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261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