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1 偉大的悲劇 知識與技能 理清故事情節(jié),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 1.快速閱讀,并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內容要點。 2.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鑒賞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壯美,激發(fā)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勇于犧牲的精神。 重點 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zhàn)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難點 聯(lián)系語境,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1.誦讀法。本文是傳記《奪取南極的斗爭》的節(jié)選。文學色彩濃厚,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課文的內容要點并有感情地復述故事。 2.討論探究法。把具有較深層次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成立四人學習小組展開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課文朗讀音頻、多媒體課件、南極的相關材料。 2課時 (課件展示有關南極的圖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南極是一塊美麗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沒有人類定居的大陸。在你的心目中,南極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千百年來,南極這個亙古長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著自己冰肌玉骨、絕世無雙的美麗,一面以其層層冰嶂、酷冷奇寒的肅殺之氣回絕了人類無數次好奇的拜訪。因為那里的天氣實在是太惡劣了。而近百年來,探索者們在南極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yōu)槿祟惖奶诫U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10年,兩位著名的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踏上了沖刺南極點的征程。這兩個人都想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英雄。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后,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刺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提前到來,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最后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卷、書信和遺書,發(fā)揮他天才的想象,飽含感情地描述了他們的這次失敗之旅。就讓我們跟隨這些英雄再次體驗這悲壯之旅吧。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傳記文學代表作有《三大師》《羅曼羅蘭》《三詩人》等。小說代表作有小說集《初次經歷》《馬來狂人》,中篇小說《恐懼》,長篇小說《煩躁的心》等。 1.聽課文朗讀音頻,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 3.角色復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斯、奧茨)復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進一步了解課文。 復述要注意: (1)要明確文章的寫作線索:從本文來看,作者是以時間順序為線索的,那么,在復述的過程中,就要遵循時間先后順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復述。 (2)要抓住文章內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熱情高漲地奔向極點——履行冷酷無情的職責——埃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奧茨英勇地走進暴風雪——最后時刻,三人靜候死神來臨。 (3)要描述那些令人激動難忘的細節(jié):看看文中哪些細節(jié)最令你感動,最令你難忘,反復地閱讀這幾段,在復述的過程中作一些較詳細的描述,從而使你的復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復述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4.請同學們自選角度,概括這是一篇怎樣的傳記。 從記敘內容看,這是一篇寫斯科特一行從南極絕望而歸至悲壯覆滅的傳記。從情感抒發(fā)看,這是一篇傾注作者真情、將贊頌之情融入字里行間的傳記。從行文順序看,這是一篇以時間變化為經、地點轉移為緯,層次清晰的傳記。從形象塑造看,這是一篇斯科特、埃文斯、奧茨等群星閃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體傳記。從氛圍渲染看,這是一篇籠罩著悲壯色彩,給人以巨大精神震撼的傳記。從語言表達看,這是一篇文學味濃,描寫生動形象、議論直截了當的傳記。 1.他們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難? 惡劣的氣候、沒有食物、沒有熱能、心理壓力、全靠腳行…… 2.文章中較詳細地描寫了哪些探險隊員犧牲的情況?你想到了些什么? 較詳細地記敘了埃文斯、奧茨和其他三人的犧牲情景。想到了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險意味著冒險…… 3.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本文節(jié)選了傳記中斯科特一行從南極絕望而歸直至悲壯覆滅的部分。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fā)現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途中遭遇惡劣氣候,與嚴寒風雪進行了慘烈的搏斗后,悲壯地死去。 4.斯科特等探險隊員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具體表現在哪里? 首先是誠信,有令人敬佩的風度。 斯科特一行在與阿蒙森的競爭中失敗了,但他們勇于承認失敗,并愿意“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yè)績做證,而這一事業(yè)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證明了他們人格的崇高。 第二,堅毅,執(zhí)著,有為事業(yè)而獻身的英雄氣概。 課文中,寫他們想到自己所進行的探險是人類的不朽事業(yè),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實上,沒有對探險的執(zhí)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氣,是不可能從事這項事業(yè)的。他們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寶貴的巖石樣品,體現了崇高的獻身精神;而當他們在歸途中與死亡抗爭,一個個倒下時,都活得明白,死得悲壯。 第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探險需要團結協(xié)作精神,在關鍵的時刻為了保護同伴,有時要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一點斯科特和他的隊員都做到了。他們當中許多人寧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連累同伴,而同伴們在最危險的時候也不舍得扔下他們。 第四,無私的愛。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慮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最后的遺書不是為沽名釣譽,而完全是愛的真情流露;他的信中如此平靜,絲毫不像一個行將離世的人所寫!斯科特是懷著熱烈的愛而沒有絲毫的恨離開了那個冰冷的世界的。 5.作者為什么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這可以從課文的最后兩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弊鳛橐晃粋ゴ蟮淖骷?,茨威格想到的絕不是事業(yè)的成功者,而是歷史事件背后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而悲劇,往往擁有著巨大的震撼力。按照這個標準,茨威格當然認為給斯科特作傳非常有意義,會帶給人長久的思考。 6.斯科特一行人探險的意義是什么? 認識自然,挑戰(zhàn)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作者描繪的五個探險者,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 7.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闭n文結尾處的這段議論可作為點題的主旨句。茨威格在審視斯科特南極探險悲劇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表達了對他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上節(jié)課,我們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梳理,五名探險隊員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動了你?下面我們繼續(xù)走進課文。 1.文中這些語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1)“因為現在再也不可能達不到目的地了,為人類所做的決定性的業(yè)績幾乎已經完成?!? 雙重否定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心,讀者的心潮也隨之澎湃,與他們共同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刻。然而隨著那黑色旗幟的出現,他們的熱情剛剛涌出就被凝成了堅冰,盡管不愿面對,但每一個人都無比清醒地意識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這是鐵一樣殘酷的事實,他們的情緒落到了冰點。 (2)“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勞,歷盡千辛萬苦顯得十分可笑,幾星期、幾個月、幾年的希望簡直可以說是癲狂?!畾v盡千辛萬苦,無盡的痛苦煩惱,風餐露宿——這一切究竟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在這些夢想全完了。” 在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后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但事實上作者本人并不這么認為,理由是: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說明作者不同意“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的觀點。 (3)“他們在那里發(fā)現的唯一不尋常的東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對手造成的,那就是飄揚著挪威國旗的阿蒙森的帳篷。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揚揚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 作者在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時,在痛苦萬分的斯科特眼中,風中飄揚的挪威國旗就是他的對手,勝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揚威、揚揚得意。 (4)“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yè)績做證,而這一事業(yè)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英國人普遍講究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yè)績做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5)“對他怎么辦?把他拋棄在這沒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墒橇硪环矫?,他們又必須毫不遲疑地迅速趕到下一個貯藏點,要不然……從日記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辦。” 驅使他們帶上埃文斯的是人性、親情、友情,驅使他們拋棄埃文斯的是生存,的確,一切在生存面前顯得那么蒼白,在離死神咫尺之遙的時候,生的愿望是多么強烈,然而多年的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又使他們無法作出殘忍的抉擇。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將取和舍的關系表達得十分透徹,他們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還要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 (6)“現在他們真是驚慌到了極點……斯科特如何盡量掩飾著自己的恐懼,但從強制的鎮(zhèn)靜中還是一再迸發(fā)出絕望的厲叫……唯愿上帝保佑我們吧……” 從這里看出,英雄此時也充滿了恐懼,甚至絕望。可令人感動、給人啟迪的是,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在恐懼和絕望的邊緣依然“拖著疲憊的身子,咬緊牙關,絕望地繼續(xù)向前走呀,走呀”。事實上,他們也有恐懼和絕望的心理,但英雄告訴人們,即便是絕望,也要咬緊牙關向前走! (7)“但是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他們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wèi)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斯一樣,又一名同伴要離開他們,雖然身體的負擔將有所減輕,但心靈的負擔卻日益加重,惶恐、驚懼再加上同伴離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這次面對同伴的離去,他們多了一份鎮(zhèn)定、一份欽佩,沒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個朋友的離去,還是不敢面對那雙坦然的眼睛?總之,奧茨走了,雖在死寂無聲的南極,但他的離去在每個人的內心留下了沉重的回響。 (8)“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于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lián)系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 聯(lián)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它們與現實的嚴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海市蜃樓是美好的,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沖擊。 (9)“最后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愿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隨后又悲傷地、堅決地畫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個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離他遠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他還是在極度的孤獨中面對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著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他將永遠不能見到家人,但他的勇氣也是驚人的,“悲傷”又“堅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卻能勇敢地面對現實,寫上“我的遺孀”這幾個觸目驚心的字。 (10)“發(fā)現英雄們的遺體已凍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 沒有人知道他們臨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從保留到最后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不是死在心靈的沙漠之中,伴隨他們到達天國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愛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極,這是他們唯一感受到的溫暖,帶著這樣的情感,相信他們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會寂寞。 (11)“國王跪下來悼念這幾位英雄?!? 從來都是別人給國王跪下,而此時此刻,國王卻為幾個探險隊員跪下來,因為面對高尚的靈魂,任何人都會被深深地震撼。這一幕告訴人們,高尚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他們雖然在這次競賽中失敗了,但面對人性的考驗,他們是勝利者,在冰雪大陸、在人們心中豎起了高尚的人性豐碑。 (12)“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這兩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住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話在全文中可作為主旨句,有點題的作用。 2.關于“悲劇”的理解。 所有隊員全部遇難,怪不得作者稱這次探險為“悲劇”,那么這次探險只是因為這樣的結局而被稱為悲劇嗎? 學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劇因素,老師可稍做啟發(fā):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鄙匀皇亲钣袃r值的,除了生命,還有什么是有價值的呢? 學生找文中各種悲劇因素,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交流、提醒注意細節(jié)。(適時引導:假如只死一個人是不是悲??;假如沒人死但是失敗而歸是不是悲劇) 3.關于“偉大”的理解。 概括我們所說的內容,這次探險中包含了:死亡悲劇、失望悲劇、見證者悲劇等,同學們對“悲劇”的解讀可以說很深刻了,那么作者為什么稱這樣的悲劇為“偉大的悲劇”呢?(或“面對這樣的悲劇,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你認為哪些地方體現了“偉大”呢? 請你找出來,分析一下,并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學生分析朗讀、老師參與。 同學們對課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讓茨威格引為知己了。他不選成功者來贊美,卻滿懷深情禮贊這些失敗的英雄,正是要贊美他們勇于探索、勇于獻身的精神、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樣一些精神,正是人類永恒的動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師還讀出了茨威格關注的不是事業(yè)的成功者,而是那些給予人們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的英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價值取向,他關注的是人物的心靈。 第一部分(1~3):寫斯科特一行人來到南極點,卻發(fā)現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為勝利者做證。 第二部分(4~13):寫五名隊員一個個悲壯地死去。 第三部分(14~16):英雄們犧牲后,受到英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1.細節(jié)描寫生動且令人難忘。 如斯科特一行歷盡艱險到達南極點,等待他們的卻是占領者阿蒙森留下的國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這個失敗者為他完成業(yè)績證明,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這項任務!再如,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博士,在離死神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仍堅持科學觀察,并拖著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又如不幸的奧茨先是要求給他十片嗎啡,以圖盡快結束自己的生命,其他隊員堅決拒絕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還是走向了帳篷外的茫茫風雪。最后,斯科特海軍上校極其冷靜地將日記記錄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手指完全凍僵,筆從他手指中滑落下來為止。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這些情節(jié)感動了所有讀者。 2.語言飽含深情。 作者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對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乃至心理的描寫,也都是精雕細琢,飽含深情,充分體現了探險隊員的崇高精神。 偉大的悲劇,\b\lc\ \rc\}(\a\vs4\al\co1(斯科特一行晚挪威探險家一個,月到達南極,絕望而歸。,歸途艱險,悲壯覆滅。,偉大的悲劇,高尚的心靈。))\a\vs4\al(誠信,堅毅、執(zhí)著,集體主義精神,無私的愛),意義:認識自然,挑戰(zhàn)人類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給人以精神鼓舞。) 悲劇——偉大的悲劇——悲壯:斯科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替自己的對手完成了一個證明。他雖然失敗了,但失敗的過程中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誠實、勇敢。這道理很簡單,但要讓學生的心靈與久遠的事情所蘊涵的精神品質獲得意義上的聯(lián)結、共鳴,似乎是一個難點。然而我抓住了學生與文本的契合點,那就是朗讀。朗讀中體驗、感悟文本的感情基調。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辈粩嗟乩首x,能品味、體驗到語言的魅力以及情感的細膩、含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了那種悲壯的情感,形成了一種內心思想的共鳴。朗讀使語文教學回歸到了語言學習的本位,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教學本課時應揣摩語言,培養(yǎng)語感,領會悲壯的內蘊。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學生閱讀的獨特的個性體驗,強調學生個體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構成心靈意義的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而產生這個的基礎是語言,語言是對話、碰撞的載體或場所,因而教導學生揣摩語言就是本堂課的重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用同類詞替代原來的詞的方法,讓學生辨析、理解、品味不同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產生的不同效果,讓他們的情感、思維和文本的內蘊產生摩擦,形成交流、回旋,在反復回環(huán)的體驗中習得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適合語文學科的特點。 22 太空一日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過程與方法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借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學精神,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重點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借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難點 學習本文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的通俗化相結合的特點。 速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大漠長空,天高地闊,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秋色斑斕。待發(fā)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靜默在發(fā)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過海穿山越嶺,投注在中國西北部這片大漠深處,聚焦在廣袤曠野中這巍峨聳立的塔架上。接著,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來為我們講述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情況。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yè)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xx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xié)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于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著陸場。它的成功發(fā)射與返回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展現了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 2.根據課文的小標題,梳理宇航員的飛行歷程。 (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起飛階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見 (3)神秘的敲擊聲——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聞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返回階段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閱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當時有怎樣的反應? (1)起飛階段:飛船共振帶來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著,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guī)缀鯚o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飛行階段:失重、神秘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于失重狀態(tài)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沖下。 ——靠意志克服。 時不時出現敲擊聲 ——自己很緊張。 (3)返回階段:歸途險象環(huán)生 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說不恐懼那是假話……我的汗出來了…… 左邊的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 ——我反而放心一點了。 隨著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拉向另一邊。每次力量都相當重,飛船晃蕩得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對身體的沖擊非常厲害。 2.楊利偉最終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飛行的任務,從中你看到了楊利偉怎樣的精神品質,你有什么感想?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堅韌,一絲不茍,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于犧牲的無畏精神和拼搏勇氣,正是這種精神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3.楊利偉在文中說“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著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 (1)那種共振持續(xù)26秒鐘后,慢慢減輕。 ——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 ——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 ——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tài)度的體現。 (4)但是,我沒有看到長城。 ——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tài)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么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 ——細致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們對這個神秘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里,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著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學、嚴謹之外,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舉例說明。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從語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里有我的戰(zhàn)友和親人。 ——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zhàn)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飛船升空過程中,共振帶來的痛苦感受使“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飛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寫“本末倒置”的錯覺和神秘的敲擊聲。 第四部分(40~47),驚心動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弦。 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敘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太空一日 對于學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樂于探索細節(jié),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通過快速閱讀,篩選主要信息,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了如何解讀標題。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太空生活,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學生也了解了楊利偉的基本情況,感受到了他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的偉大。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楊利偉的可貴的品質,并希望今后好好學習,多關注祖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為祖國爭光。23 帶上她的眼睛 知識與技能 理解科幻小說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說脈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重點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說脈絡。 難點 領悟科幻小說中想象與現實的關系。 瀏覽法、品評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眼睛”還能被人單獨帶走,跟著別人去旅行?沒錯!這個獨特的想法來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fā)表科幻作品,至今發(fā)表中短篇科幻小說20余部,長篇科幻小說《魔鬼積木》《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等4部。1999年至2004年,劉慈欣蟬聯(lián)《科幻世界》雜志讀者評獎的冠軍,同時,他以《流浪地球》《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太陽》《地球大炮》等連續(xù)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2004年,他以《海上高山》獲東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獎。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贊譽。他想象力豐富,漫無邊際,汪洋恣肆,滲透著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以及樸實直率而又嘗盡滄桑的感覺。 1.科幻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簡稱科幻小說,主要描寫想象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苹眯≌f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jié)不可能發(fā)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fā)現??茖W與幻想是其兩大特點。 2.作品簡介 《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說,講述了人類使用地層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層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渡過余生…… 1.默讀課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帶著她的“眼睛”去旅行,后來偶然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本文小說的線索。 明線:“我”的活動。 暗線:一名年輕的地航飛船女領航員的遭遇。 3.理清小說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我”帶著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離“她”不會再遠了。 1.讀完這篇小說,談談你對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認識。 我:善良、富有愛心。 小姑娘:堅強勇敢、有毅力、不怕犧牲、敢于為科學獻身。 2.文中多次運用心理描寫,描寫“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人們心靈的空虛和乏味。 從而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荒蕪的心靈需要愛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說,想象奇特,讀來令人興趣盎然。作者善用懸念,使讀者充滿好奇,請結合小說內容具體分析本文巧妙的構思。 (1)巧設懸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讓我再帶一雙眼睛去。 ——開篇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感到,她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已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讀者對她奇怪的表現感到好奇。 她身處的環(huán)境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那封閉窄小的控制艙,奇怪的隔熱太空服…… ——她身處的環(huán)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筆,后有照應: A.“這個決定對她似乎很艱難,她的雙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雙眼半閉著,似乎認為地球在我們這次短暫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這種如同生命線的聯(lián)系不能長時間延續(xù)下去,飛船里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后耗盡,這種聯(lián)系在兩個月前就中斷了,具體時間是在我從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閉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范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個沒有日出的細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熱,熱得像……地獄。 ——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船外別說空氣和生命,連空間都沒有,周圍是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tài)鐵鎳! …… 4.科幻小說的特點是將科學與幻想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請你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一特點。 (1)科學的語言。 從地層雷達的探測中得知,航行區(qū)的物質密度急劇增高,物質成分由硅酸鹽類突然變?yōu)橐澡F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狀態(tài)也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 周圍是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tài)鐵鎳! ——對地航飛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學知識,令人感到真實。 (2)奇特的幻想 A.傳感眼鏡 B.地心探險 (3)環(huán)境描寫,語言優(yōu)美。 (4)心理、語言描寫傳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課外閱讀《帶上她的眼睛》及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體會科幻小說的特點。 1.巧設懸念,前后照應。 文中多處設置懸念,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2.科學的語言與奇妙的幻想相結合。 課文運用科學的語言向讀者講述地心的特點,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帶上她的眼睛 劉慈欣的作品中,滲透了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他寫一些技術味道很濃的科幻作品,宣揚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哲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種探索的精神。學生對這樣的作品有著深厚的興趣,所以學習起來非常順利。但對于本文寫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往往不會進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兩相對比突出主旨。如果學生能把《帶上她的眼睛》全書讀完,理解這個問題就不難了。 24 河中石獸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隨意主觀臆斷,應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分析。 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師指導法、合作探究法。 1.本課涉及石頭運動的原理圖。 2.多媒體課件。 2課時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庇幸粍t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后來對人情世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1.朗讀課文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四種:一在河中原地尋找兩個石獸,理由是原地是石獸沉落的地點;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輕,石獸會漸沉漸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沖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3.就課文不理解處提出質疑。 4.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1.講學家對自己的判斷持怎樣的態(tài)度?從哪一個詞語中可看出來?結果怎樣? 講學家對自己的判斷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們從“笑”可看出來。講學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種嘲諷和一種自信,寫出了講學家的自恃博學的心態(tài)。結果石獸卻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終依據誰的推斷找到了石獸?哪些語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對講學家自恃博學的一種否定,也表現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終還是依據老河兵的推斷找到了石獸。我們可從“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看出來。 3.“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說明老河兵的推斷是正確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斷,凡重物墜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尋找,分別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墜入河里,要分幾種情況: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將不會被沖走,它就會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動;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將被沖走,帶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況,重物將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尋找,與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關系。 4.簡要賞析“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句話。 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以反問的方式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以議論的方式,點明主題。 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1.朗讀課文。 2.課文說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3.課文中幾位主要人物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樣的?分析一下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去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應該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沖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沖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識,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地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5.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應根據實踐作出判斷。 6.課文給我們哪些啟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曾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強調要通過實踐認識事物,不可主觀臆斷。鄧小平同志也曾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應該對“寺僧”和“講學家”那樣的人說“不”,對“刻舟求劍”的人說“不”,對“掩耳盜鈴”的人說“不”。學習古人窮理不臆斷的品質,用我們的慧眼,用我們的頭腦,用科學精神去認識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本文圍繞尋找河中石獸這一線索,展開戲劇性的情節(jié),在前三段通過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對尋找石獸的不同見解的敘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議論的方式點明自己的觀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本文通過敘述尋找河中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觀地作出判斷。 1.層層鋪墊。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里外”的結果,巧妙地表現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著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斷的合理性。 3.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和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人物 尋找的位置 理由 結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為順流下矣 尋十余里,無跡 講學家 求之地中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眾服為確論(實則找不到) 老河兵 當求之 于上流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數里外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并且把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后應該懂得的道理上。學生在朗讀和理解字詞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對于用幾種方法找石獸時,很多學生都忘記了第一種,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以后要在如何引導啟發(fā)上多下功夫,不斷給自己充電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第六單元 寫作 語言簡明 1.把握簡明的內涵、特點。(重點) 2.掌握使語言“簡明”的基本方法,并運用于語言實踐。(難點) 寫作——修改——點評 一、導入新課: 寫作時,老師經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時語言簡明,那什么是語言簡明呢?簡,即簡要、簡潔。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質要求是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傳送最大的信息量,達到最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今天,我們就進行這方面的寫作訓練。 寫作指導 怎樣才能做到語言簡明? 1.行文要圍繞中心來寫,不旁生枝節(jié)。 2.在沒有特殊的表達需要時,要避免詞語的重復。 3.還要注意不堆砌詞語。 作文一、修改片段 下面這段話不夠簡明,請加以修改。 籃球比賽結束后,比賽完的隊友們一個個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學校的車,學校有好幾輛大巴和小轎車。我沒有上車,而是一個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緊鎖著眉頭,無奈地嘆息,我心里很難受,不禁為比賽的失利感到難過。那個余暉滿天的黃昏,我一個人站在家門口,獨自佇立在暮色之中。 寫作提示: 1.抓住敘事的主題,去掉偏離中心的語句。 2.刪掉語義重復的詞語,使表達更加簡明。 寫作示例: 籃球比賽結束后,隊友們一個個都坐上學校的大巴走了。我沒有上車,一個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難受,無奈地嘆息,獨自佇立在暮色之中。 作文二、概括內容 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帶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獸》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50字,寫完后小組內交流。 寫作提示: 1.概括主要內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礎上,把握中心和要點,刪減旁枝末節(jié)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簡明,也要保持連續(xù)通暢,避免因過度追求簡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躍。 例文欣賞: 《河中石獸》講述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根據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講解應當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作文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計算機、新能源……你對哪個領域的科學技術最感興趣?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這種科學技術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寫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學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情況,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威脅和災難。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如果能像《帶上她的眼睛》那樣,設置一些懸念和伏筆,那就更好了。 3.寫完后多讀幾遍,根據語言簡明的要求,做進一步的修改。 例文欣賞: 克隆地球 21世紀,世界人口暴增,人類面臨著一個國際性的難題——無家可歸。人們把大面積的森林田園變成了高樓大廈,政府也在毀滅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區(qū)。可誰也沒想到,各種自然災害正向人類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亞的地球科學研究小組工作。昨天,我們的辦公樓剛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襲擊,今天,我又頂著沙塵暴來到了地球科學研究領域最有權威的老博士辦公室里,我向他闡述了我的一個大膽設想:克隆一個地球! 老博士一聽,拍案而起,說:“好??!人們還沒想到這一點,我們說干就干吧!”老博士還吩咐他的助手幫助我們完成這項計劃。 我們用從技術分析師那兒找來的土、水、動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質,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個藍色的小球體。我們還用微型計算機做了納米檢查,結果發(fā)現基因非常合理,我們就把它放進了溫室中。 兩個半月以后,我和助手來到了溫室,不出我所料,這時的“二號地球”可以離開溫室了。我們對它做了最后的檢查:重27噸,12個大洋,五個大洲,水陸面積比例為5:4。做好記錄后,我們用高科技發(fā)射器把它發(fā)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號地球”越變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陸續(xù)建起了許多公園、居民區(qū)等,到處生機勃勃。 我和助手已經筋疲力盡,但我們知道有一件事還沒做。這時,老博士來到我們的辦公室,他問:“你們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治理一下我們的‘老家’嘍!” 【點評】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極具新意的構思,向我們介紹了克隆地球的原因、經過,從而表達了對地球環(huán)境的憂思,結尾處發(fā)人深省,意在喚起人們保護地球的憂患意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人教版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六 單元 教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3379900.html